公募基金 20歲的酸甜苦辣

公募基金 20岁的酸甜苦辣

2018年是公募基金髮展第20週年,弱冠之年公募基金業體會了獨特的成人禮,“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回首2018年,首批養老FOF的誕生較為辛酸,弱市之下首募規模普遍不高,未來任重道遠;然而,分別受益於債券牛和估值底的短債基金、ETF基金卻迎來了成長的“甜蜜期”,募集規模超百億者頻現;2018年的苦,體現在公募基金清盤潮中,今年基金清盤數量陡增,遠超過去三年清盤數量之和;而4月資管新規的落地,如同向公募基金市場撒下一味辣,給公募基金帶來整改痛苦的同時,卻也散發著倒逼行業迴歸主動管理的“香”。

首募規模低 養老FOF艱難啟航

今年8月市場期待已久,被賦予養老金體系第三支柱使命的養老FOF,第一批產品正式獲批,入圍首批的14家公司彼時也將此作為一種殊榮,但弱市之下,養老FOF的發行卻愈發艱難,從已成立的養老FOF產品來看,普遍首募規模不高,甚至部分出現過延期募集的情況。

資料顯示,成立於9月13日的華夏養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是首隻成立的養老FOF,該基金首募規模剛剛邁過公募基金2億元的成立門檻,成立規模為2.11億元。包括華夏養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在內,截至12月11日,首批獲批的14只養老目標基金中,已有6只產品成立,首募總規模為16.25億元,平均募集規模僅為2.71億元,戶均規模也僅有5512.35元。

“養老FOF募集艱難的主要原因,還是受公募基金髮行市場整體遇冷的影響,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低迷震盪,這也導致投資者買基金的熱情不高,更何況是封閉期較長,且風險等級較高的創新產品。”滬上一位基金公司經理對北京商報記者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成立的養老目標FOF中,泰達宏利旗下泰達宏利泰和養老FOF就出現過延長募集的情況,10月18日,該基金就發佈了延長募集期的公告。公告表示,該只產品於9月10日開始募集,原定募集時間截止日為10月19日,決定延長至11月16日。最終,泰達宏利泰和養老於10月25日成立,首募規模為2.29億元。

除此之外,自去年10月、11月成立的FOF產品,業績出師不利的情況也為當時養老目標FOF的發行蒙上了一層陰影。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去年成立的10只FOF(份額分開計算)成立以來的淨值增長全部為負,海富通聚優精選的收益跌幅更是達到7.75%。

不過,養老FOF的艱難成立,並未影響市場人士對該類產品長期前景的看好。長量基金資深研究員王驊表示,雖然首批養老FOF的平均規模不大,但是認購戶數普遍較多,由此也說明,個人投資者試水養老FOF的意願強烈。德邦基金FOF業務部總監王群航也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一直看好養老目標基金的發展趨勢,他在同名公眾號的文章中曾表示,“未來的養老目標基金髮行任很重、道很遠、壓力非常山大!”

市場熱捧 短債基金及ETF走俏

2018年是股市震盪下行的一年,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以及權益類資產淨值縮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基金的發行,也使得養老FOF的發行較為艱難。但酸中有甜,今年股債市場的蹺蹺板規律效應顯現,債市迎來了久違的牛市行情,此時流動性較好且收益略高於貨幣基金的“貨幣基金增強版”——短債基金髮行走俏。而A股下行所帶來的低估值,讓大批“有心”的機構積極佈局抄底機會,從而使得被動跟蹤指數的ETF基金成為機構的寵兒。

數據顯示,基金公司發力佈局短債基金和ETF產品,年內成立的多隻產品規模超50億元,更有3只ETF首募即超百億元。而從存量產品來看,短債基金和ETF獲大量資金湧入,年內規模暴漲。有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各基金公司旗下權益類產品規模縮水嚴重,而短債基金和ETF產品的規模增量或將決定年終規模排名。

Wind數據顯示,自2006年首隻短債基金——嘉實超短債成立以來,到2017年底,共有10只短債基金成立。然而,截至12月11日,僅2018年一年就有15只短債產品成立,其中,南方吉元短債首募規模即達52.27億元。而光大超短債在二季度成立時的規模為24.46億元,但截至3月底規模就上升至51.72億元,也就是說,光大超短債在一個多季度的時間內獲得27.26億元的淨流入資金,規模翻倍。今年5月成立的平安短債更是實現從15.84億元到73.96億元的規模增長,增幅高達366.92%。

此外,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三季度末,年內非貨幣ETF基金規模累計增長1229.5億元,新產品中就有三隻首募規模超百億元,其中,博時和華夏發行的央企結構調整ETF成立規模分別為239.89億元和152.2億元,於12月7日成立的工銀上證50ETF首募規模也達到114.79億元。

已成立的ETF中,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華安基金旗下的主力ETF產品,也是目前市場上唯一一隻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華安創業板50ETF,年內份額和規模雙暴漲。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華安創業板50ETF份額已達192.37億份,較年初的2.88億份增長了189.49億份,份額增長近66倍。截至3月底,年內規模也實現由2.02億元至75.27億元超過36倍的增加。

清盤數量激增 遠超過去三年之和

基金公司遍嘗2018年短債基金和ETF帶來的甜,但也同時承受著迷你基金清盤之苦。事實上,自第一隻清盤基金華安國際配置混合QDII基金於2011年清盤,近年來,除2016年外,基金清盤數量一直處於持續上升態勢。據Wind數據統計,2014-2017年基金清盤的數量分別為4只、31只、18只和102只,截至目前,今年內已清盤基金更是達到371只,遠超過去三年清盤數量之和。

從基金類型來看,清盤的多為債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而清盤原因方面,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多因存在連續60個工作日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情況。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年內清盤時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有314只,佔到總數量的84.64%,其中,16只基金清盤時的規模更是不足10萬元。

王驊表示,今年權益類基金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大部分產品業績表現不佳,贖回增多,規模下降。固收類基金則是委外資金撤離導致的規模急速萎縮。此外,從監管上來看,根據去年底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優化迷你基金相關監管安排的通知》中的相關要求,若迷你基金數量較多或者超期未募基金超過一定比例,則將影響公司後續產品申報,也使得公募有了“去庫存”的壓力,因此,有發行新產品需求的基金公司很可能會事先選擇清盤一些亮點不多且規模較小的產品。

在北京一位資深分析人士看來,過去主做銀行定製基金,發行委外產品、殼產品較多的基金公司當下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清盤壓力。他表示,自資管新規下發以來,銀行投資委外和定製基金業務受到直接打擊。此外,部分基金公司為擴大規模,盲目追逐網紅基金、熱門產品,卻沒有相匹配的人才儲備以及合適的投資策略,市場下行時,必將面對淨值縮水和大額贖回。“前兩年發的越多,現在需要‘還債’的也越多。”該分析人士如是說。

監管趨嚴 資管新規落地

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說,資管新規的落地從多方面給公募基金帶來轉變。一方面調整投資組合比例,整改存量分級基金,限制貨幣基金攤餘成本法計價,另一方面強化打破剛兌、降低槓桿,消除套利的原則。同時,也間接為公募基金帶來了新的競爭對手——銀行理財子公司。從表面上看,資管新規的各項要求或許會給行業短期帶來陣痛,但陣痛之後也在倒逼行業迴歸主動管理,走向良性發展的正軌。

從投資組合比例變化來看,資管新規要求“同一金融機構發行的全部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隻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的30%”, 也就是說,銀行公開募資的理財產品投資於單隻公募基金的資金不能超過該公募基金淨值的30%。自此,銀行委外和定製產品的模式將大大受限。

就產品方面看,資管新規落地後,存量分級基金加速轉型和清盤,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12月10日,已有超60只分級基金轉型或清盤,其中大部分產品選擇轉型為LOF型指數基金。根據證監會發布的最新一期基金募集申請表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仍有7只分級基金在排隊等待基金類型變更的審批。而根據資管新規要求,剩餘的132只分級產品最晚將於2020年底前整改完畢。

此外,12月2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發,與此同時,五大行設立的理財子公司也全部集齊,相關政策以及國有大行如此快速落地和佈局,也讓公募基金市場驚呼“狼來了”。銀行理財子公司不設銷售起點、不強制面籤、允許發分級、可以投資非標的“超級牌照”,進一步削弱了公募基金牌照的紅利。

南方一家大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強調,總體來說,受到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門檻下降、投資範圍放鬆,公募基金在傳統領域的優勢可能會減弱,但基金公司後續仍可基於主動管理優勢,在不同時點,找到相應的產品對接策略。他認為,公募基金主要還是修煉內功,加強主動管理能力,這也應是公募基金後續發力的重點。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劉宇陽/文 高蕾/製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