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布衣是名士、縣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將、宰相是國柱”


此人“布衣是名士、縣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將、宰相是國柱”

宋的名臣士大夫——范仲淹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單單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足以。

這一千古名句,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為民前赴後繼。

後人把漢張良、三國諸葛亮、唐狄仁傑、宋范仲淹四個人稱為千古人傑。

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能成為光照千秋的偉人。

01

應天府

范仲淹祖上是官宦人家。

後家道中落,母親便帶著二歲的拖油瓶改嫁朱家,併為他取名為朱說。

長大以後,朱說知道了身世,大丈夫的萬丈雄心讓他悲從中來。

於是告別母親,到應天府(河南睢陽)讀書,立志學不成不歸家。

拜在大儒戚同文的門下,朱說學問飛速長進。

朱說讀書時,家庭貧困,但他性格堅毅,從不叫苦。困了冷水洗臉,餓了稀粥充飢。

更早他在寺裡讀書的時候,每晚煮二升稀粥,凍成塊後切開。

第二天早晚各吃兩塊,頂過去就讀書。

這就是“斷齏畫粥”,苦讀書的典故。

當時有個有錢的朋友,請他吃大魚大肉,朱說卻不動筷子。

朋友不解:“快吃吧,補充點營養。”

朱說說:“我怕吃過後,不吃我自己的鹹菜稀粥了。”

這是個多麼自律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朱說中了進士,乙科第九十七名。

當時應天府書院,相當於現在的北大清華,從此進入仕途的畢業生,多如牛毛。

朱說只是其中普通一員。

後母親過世,朱說改回本姓,名范仲淹,字希文。

歷經仕途數年,范仲淹被時任南京知府的晏殊請回,掌教應天府。

上任以後,範校長便提出“以天下興亡為已任,嚴以律已,修行品德”等儒家正能量學術,引領並激發天下學子砥礪名節,養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品質。

宋朝士大夫積極向上,講究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面大人物,和範校長在應天府學校的倡導的精神是一脈相承。

此人“布衣是名士、縣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將、宰相是國柱”

02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因其地方業績突出,治學聲望日隆,范仲淹成了朝野上下無人不知的人物。

天聖八年(1028),宰相王曾、大臣晏殊等大力舉薦,四十歲的范仲淹做了京官。

此時的宋仁宗已十九歲,但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劉娥依舊把持著朝廷,不願意歸還仁宗親政。

到了每年冬至這一天,按慣例,皇帝會率領百官到會慶殿為劉太后祝壽。

第一次到京城工作的范仲淹,就上書反對:皇帝以兒子的身份給太后母親祝壽,這個可以有,但在家裡就行了。和大臣們一起以臣子的身份給太后祝壽,這個就亂了尊卑。

太后皇帝不回答,范仲淹再次上書,這一回更直接,要求太后還政於成年的皇帝。

如此罪皇太后的話,大小官員都不敢提,只有范仲淹赤裸裸地講出來。

人送“範大炮”。

推薦范仲淹的晏殊嚇了一跳,責備道:“希文啊!你太沖動了。難道為了博名就這樣草率嗎?你這樣做,連我都給會被你害死!”心裡肯定在罵:你個愣頭青。

範大炮不客氣地反駁:“您舉薦我,我怕自己不稱職,讓您蒙羞。今天這樣把您給得罪了?”

回到家裡,范仲淹又給晏殊寫了一封長信,洋洋灑灑。

一堆的大道理,覺得自己並無半點過錯,搞得晏殊最終無奈向他道歉:是我的錯行不?

第二年,范仲淹就去了外地,當個地方官。但他依舊不停地給中央上書出謀獻策,這讓宋仁宗記住了他。

明道二年(1033),劉太后去世,仁宗立即把他調回京城。

這年冬天,郭皇后和其他后妃打架,誤傷仁宗,一巴掌打在皇帝的脖子上。

仁宗大怒,要廢掉皇后,宰相呂夷簡和皇后有仇,支持仁宗。

范仲淹、孔道輔(孔子的四十五代孫)等大臣堅決反對,大殿上拉住呂夷簡:“皇帝皇后對臣子來說就是父母,哪有父母吵架,子女勸離婚的?”

呂夷簡啞口無言,說:“明天見了陛下,你們自己勸吧。”

每二天范仲淹等還在計劃這樣那樣的言辭,找皇帝理論。

不料才走到待漏院,就有詔書來了,范仲淹外放睦州知州,其他人也都貶到外地。

腫麼回事?還不就是,忠直的范仲淹鬥不過“實惠”的呂夷簡。

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人,一次次進中央,再被貶出來。

但他依然大膽提意見,百折不撓。

朋友梅堯臣勸他少說話,范仲淹老範寫了篇《靈烏賦》作答,明確自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此人“布衣是名士、縣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將、宰相是國柱”

03

胸中有百萬兵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西夏國,公然挑戰大宋,在三川口之戰大敗宋軍,天下震動。

大臣夏竦任總指揮,范仲淹和韓琦為副帥,到西北對付西夏。

范仲淹的戰略是“屯田久防”,在戰略要衝地建起一系列城堡,困住西夏人。

同時不和西夏進行貿易,用積極防守、步步為營的方針,在經濟上把弱小的西夏國困死。

但主帥夏辣等人不同意,朝廷也想一口吞掉囂張的李元昊,於是決定發起反攻。

老範的策略沒有得到採納,宋軍斷然出兵。

結果,宋軍在好水川、定川寨兩戰中接連被西夏擊敗,損兵折將。

這才覺得範將軍的長治方案是正確的。

范仲淹修建大順城為中心,接連建起青澗城、鄜城等一竄城堡,切斷西夏軍東進路線。

邊防軍依託這些城堡,非常有效地阻擊西夏的擴張。

而後,在範將軍招撫下,西北的大小羌族多數歸附了宋軍。西北戰場穩定下來,一步步朝著有利於大宋的方向發展。

范仲淹慧眼識英雄,大力提拔了當時還是中下級軍官的狄青、仲世衡等人,這些人後來成為北宋西北軍的大將。

范仲淹對狄青說:“作為一名將軍,不懂得歷史,那就是匹夫之勇。”送給他一本《左氏春秋》。

狄青大為感動,折節讀書,最終成為大宋一代名將。

種世衡和他的子孫也成為西北軍的棟樑,名揚天下的“種家軍”。

《水滸》中魯達、王進等人,都是種家將的代表。

范仲淹的戰略方針越來越顯出成效,西夏人這樣評價他說:範老兒胸中有百萬兵。

西夏經濟上撐不下去了,戰場上也得不到便宜。終於對大宋稱臣,簽訂了“慶曆和議”。

西北邊疆平靜下來,范仲淹的軍事能力,眾目共睹。

此人“布衣是名士、縣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將、宰相是國柱”

04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是范文正公的名句,一千多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范仲淹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

在任職各地州府之時,他全身心為百姓服務。

舉一個例子,泰州知府之時,范仲淹徵集了四萬多民夫,用五年時間,修築了全長200多里,跨越三個州的“捍海堤”。使沿海的百姓生活生產得到有效的保障。

老百姓把這條堤叫做“范公堤”。

穩定西北局面,范仲淹回到京城任副宰相。大刀闊斧淘汰不稱職、冗餘官員。

大臣富弼說:“您這樣大筆一揮,可就有一家人哭嘍!”

范仲淹說:“一家人哭,總比一個縣、一個州的人都哭好!”

範大人雖然看上去直來直去,不會拐彎。其實是個寬厚之人。

他和富弼當政時,一夥海盜劫掠到高郵。

高郵晁知府料到擋不住這些壞蛋,動員了富戶出錢,給海盜送吃送財,“慰勞”之下,海盜高興地離境。

這對朝廷來說,丟盡臉面,晁知府的做法,也有投機取巧之處。

富弼建議要“從重從嚴”懲罰。

范仲淹說,如果高郵有兵力可以對付海盜,這樣做就該殺;

如果高郵兵力不足,就樣做就不能殺。

仁宗聽了範老的意見,從輕處罰。

富弼從此尊重範老,稱他“六爺”。

又一次,仁宗手軟,范仲淹在一旁和稀泥。

富弼當即發脾氣:“六爺你想當佛爺嗎?慈悲為懷是不是?”

范仲淹笑著說:“等會兒再和你說,我有我的道理。”

富弼臭著臉跟著他下了朝。

到了沒人地方,範老對他說:“現在皇帝很年輕,咱們不能教他輕易殺人。如果殺人殺到手滑,咱們這些人的腦袋只怕也保不住。”

一席話讓富弼心服口服,鞠躬致禮:“您太高明瞭。”

......

1052年,六十四歲的范仲淹死於徐州。

朝廷贈給他的諡號是“文正”,這個是文人士大夫能得到的最高表彰。

大清曾國藩也是“文正”。

後世金元期間的才子元好問經過范仲淹的祠堂,景仰之至。

寫到:文正範公,以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是對“宋朝第一人物”范仲淹的真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