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家,就沒有“年”

沒有家,就沒有“年”

家,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即屋頂、屋蓋;下面是“豕”,即豬。古代,在屋子裡又住人又養豬,房子裡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誌。現在,仍然有這樣的房子,在底層養豬、牛、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在上層住人。當然,大多數是住人、養畜牲的房子分離,居於一院內。

家的本意雖然是房屋,但是,內涵是人。有人養著家畜的屋子才是家。既有人也有業,人為本。一人能否為“家”,古人認為,有夫有婦方為“家”。而後,夫婦兩人所居只能叫“室”,上有老下有小,外有牆內有院,才能成為“家”。

隨著社會發展,“家”的意義更加豐富。人丁眾多,稱有福之家。代代相傳,不斷煙火,稱為世家。有錢有勢,地位顯赫,稱為望族。而後,有家族,有家譜,有家廟,有家規,有家訓。血緣是“家”的象徵,規則才是“家”的維繫。家有規則才能穩定,老少有別,長幼有序。有人主內,有人主外。

中國文明幾千年延續不斷,相對穩定而且代代相傳的“家”居功至偉。“家”是民族和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它的狀況就是民族和社會狀況的反映,它的歷史就是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若干家庭組成家族,若干家族組成社會,社會就是這樣的關係總和。

年,形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即一個人揹負成熟的禾,表示莊稼成熟,“年成”指的就是這個。傳說,夕在臘月三十到人間傷害人們,年與人們齊心協力,通過放鞭炮等方法趕走了夕。人們為了紀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猛獸夕,把初一稱為過年。另一個傳說,則是年為怪獸,在臘月三十這天出來害人,大家趕走了它,叫過年。

沒有家,就沒有“年”

過年的歷史有多久?據說至少三千年了。這樣一個風俗,傳承了三千年,沒有間斷,沒有遺落,是中國文明歷史悠久的見證。不變的風俗,多變的方式。據說,古時候是用桃木刻符,燃火;而後,貼紅紙,貼對聯,貼門神;而後,燃火改為鞭炮、煙花。還要請神、迎神,拜祭祖先。大戶大家還要請戲。

方式固然多變,不變的是團結、團聚,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面對災難,大家團結才能戰勝。所以,過年是大家的事情。過去,一個大家庭,甚至一個大家族、一個村落,團聚在一起過年。這不僅僅是追求熱鬧,更重要的是將家庭、家族團結起來,讓所有人負擔起家庭與家族發展、傳承的責任。

家是什麼?幾千年傳承給我們的概念,首先是父子、夫妻、長幼的尊卑。幾千年,縱然有很多我們應該批判的東西,那些在家庭、家族板著面孔、一本正經的家長,那些不合情理,甚至壓抑、摧殘人性的家訓、家規,那些狼狽為奸、蛇鼠一窩的互相包庇、袒護等,還有多子多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

但是,幾千年來,也有很多我們應該發揚和繼承的,除了我們不能選擇的相似、相近的血緣,還有家庭的責任。雖然“血濃於水”,但是,血緣不能使家庭穩固。能使家庭穩固的是責任,責任是家庭的基本規則。什麼是責任?責任就是奉獻。長者要養育未成年者,盡力讓他們吃飽、穿暖,引導他們好好做人、健康成長。老者應該得到尊敬、照顧,失去勞動能力、自理能力的老人,應該得到細緻照料和贍養。家庭成員人人擔責、盡責,家庭才能穩固,這種責任源自親情,其作用勝過親情。

沒有家,就沒有“年”

半個多世紀來,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除了對生子的期待,其他糟粕基本消失。但是,不應該消失的東西也面臨崩潰。親情沒有得到敬畏,而責任正在被淡忘。

生兒只為傳種,生而不養,養而不教。一些夫婦把生孩子當作任務,而不是責任。孩子出生,不餵母乳,嫌麻煩,或者怕影響身材。養育孩子的責任竟由父母轉移到祖輩身上。孩子們在缺少父母的愛護和教導中成長。很多夫婦居然認為這是應該的,他們完成生孩子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做父母的一切責任。

有老不敬、有老不養。一些女性擇偶,竟然巴不得對方父母雙亡,這樣就沒有養老人的負擔。有的兄弟姐妹互相推讓養老的責任;有的老人病了,不花錢治;有的老人遭受晚輩折磨;有的老人甚至被餓死。有的老人去世了,竟然沒有人知道。“天打雷劈”已經嚇不住人,人都是要老的,但是,他們沒有想過自己老了會怎麼樣。所謂報應,還有多少人相信呢?

不想擔起責任,卻又害怕譴責。怎麼辦?推卸責任。生孩子不養育,因為要為孩子的未來奔波。有的每每跟孩子說話,就是父母掙錢是為了你將來更好的生活,這是赤裸裸的謊言。你連孩子的現在都不管不顧,還能為孩子的未來做些什麼?為人父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對孩子的責任都不負擔,又能負擔什麼責任?還有人認為,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是政府的罪過。你不能把孩子帶到身邊,難道你不能回到孩子身邊?

沒有家,就沒有“年”

拒絕贍養老人就更加理直氣壯:養老是政府的責任。有的老人病了,不給老人治,逼老人去找政府;甚至將老人遺棄在政府。在養老問題上,從來沒有人責怪政府管多了,只有人詛罵政府管少了。是的,建設完善的養老體系,讓全民享受“老有所養”是政府的責任。可是,政府不能代替子女叫他們一聲“爹”或者“娘”吧。如果這都可以代替,這個家庭和社會就不需要做子女的了。

沒有責任,縱然有親情,家庭也十分脆弱,一點風波都能讓一個家庭支離破碎。現在,家庭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金錢。為了錢,夫妻反目;為了錢,父子成仇。金錢已經將親情淡化為水,金錢已經將責任拋之腦後。金錢對家庭的影響,就是整個社會的狀況。中國人的信仰、責任,都面臨金錢的挑戰,這恐怕是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沒有發生的情況。

過年,很多人奔波在往返的路上,不論多麼辛苦,都要回家過年,這並不只是簡單的親情,更是對家庭的責任。過年,還有很多人忙碌在工作崗位上,他們想回家,卻不能回家,這是對社會的責任。過年,還有一些人,不願意回家,他們怕父母的嘮叨,怕親人的詢問,認為在外面自由自在,這樣的人,能為家庭做些什麼?又能為社會做些什麼?總有這樣的人,連家庭的責任都不願意負擔,卻整天把道德、民主、自由放在嘴邊,真是諷刺!

過年,並不只是簡單的一桌團圓飯,它包含著我們家的傳承,家的意義,家的文化,提醒我們對家的責任。家和萬事興,家和天下平。沒有家,哪裡有你?沒有家,就沒有民族、社會和國家。沒有家,就沒有文化、歷史。臘月三十,縱然你在外面吃得香、玩得樂,你也只是過了普通的一天,這一天,不能叫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