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回绝孔子儒学进入境内,最后反而能统一六国,只是巧合吗?

china-xxf


秦国并没有拒绝孔子进入秦国,孔子也不是不想去秦国,只是孔子身在中原,要千里西行入秦,实在是囊中羞涩,没有路费跟盘缠。秦国曾经接待过老子,并留老子在函谷关上做开塞文章,也就是后来的《道德经》,老子在秦国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因此孔子如果入秦,必然会受到秦国的礼遇,只是孔子他老人家没有路费,又惦记着回鲁国,所以没有去成。

秦国能统一天下,跟儒家没有关系,跟法家有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法家在秦国得到极致的发展,所以秦国才能统一天下。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名声虽然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会用儒家的学说来治国,因为儒家的那一套不能求存图强!秦国经过四代乱政后,又恰遇魏国崛起,秦国处在生死存亡的急要关头,秦孝公与卫鞅君臣联手,给秦国定下了法治的传统。之后秦国快速崛起,嬴政奋六世七王之威,终于统一了天下。

秦国错失孔子,与秦国统一天下并非巧合,这是大势决定了的必然结果。


大秦铁鹰剑士


孔孟之道,在历史上适合于治国,而不适合打天下……

在历史上,凡事全国统一的方式,那一次不是战争!?

纵观全球,那个国家的统一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礼仪之道的?

如果不是赢驷继续推行商鞅变法,那么就不会有秦国统一六国……

孔孟之道乃中庸之道,他们崇尚的核心思想是不适当时的统一走势……

也就是说,变法让秦国强大以后,能统一六国的只有征服它们,征服它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征战……

没有暴力,是不可能统一六国的,凭借孔孟思想来统一全国不现实……

他们推行的是治国之道,而不是统一之道!

说白了他们就是抗拒统一的!


摩羯你不懂


孔子没有进入秦国,可同样没有进入晋国、楚国、吴国这些当时大国。那么晋、楚、吴这些大国又为什么没有实现大一统,而是秦国统一六国?这又是什么巧合?题目显然是个伪命题。

儒学在先秦时期并不是显学,其地位和影响不如墨家和杨朱学派,诸侯国愿意接待孔子和孟子,只不过是为了以此为招牌,招揽更多的人才到来,而能够用儒学治国的一个也没有,六国灭亡和孔子周游列国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历史总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预测,也不可假设重来,即使带着现代意识的人真能穿越回古代,历史也是不会改变的。

祝您愉快!


幽幽南山客


没有证据表明秦国拒绝孔子入秦,孔子之所以没有入秦,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春秋时期,秦国尚处于“蛮荒之地”,文化沙漠,至少在孔子心目中是这样。孔子推行的儒家学说脱胎于周公的礼制,那么中原地区周王室后裔所在的诸侯国是他的必然选择,除非受到特别邀请,比如楚国。

秦统一六国,法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不等于没有儒家的功劳。儒家思想就像看不见的影子,始终存在于朝政的各个角落。法家是“器”,它的功效可以立竿见影,儒家是“道”,所以百用而不知。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但往往看不见的东西影响力更大。

吕不韦曾经大批量的从各国引入儒生到秦国参政,秦国朝堂儒生也比比皆是,怎么能说秦统一六国没有儒家的贡献呢?


麦尘读史


孔子和秦国统一没有半毛关系。

孔子活着的时候,秦国不过是西方小国,不说晋国这庞然大物可以随便欺负他,即使是北方的义渠南方的巴蜀也可以欺负他。一个又穷又远的地方,孔子怎么可能去?不是秦国拒绝他,而是孔子心里根本没想去。

孔子出游列国这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大多时候是被逼的。春秋时期,国多,国又小,政权更迭较快,有的国君欣赏孔子,有的不喜欢,有的国家上任君王喜欢,继任者不喜欢,搞的孔子在各国之间进进出出四处避祸,后人只是为了尊重他,才写作成“周游列国”,目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主要的路线在齐,鲁,晋,卫,齐之间,基本没有出中原。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如何“理国”,讲究“仁爱”,君做君的事,臣做臣的礼,要礼贤下士。是一个国家统一后如何“坐江山”的思维。而当时的秦国还弱小,经常被别国欺负,连“江山”都不稳,怎么会接受孔子的思想?

秦国能统一六国,接受的是能“打江山”的法家思想。全国统一政令,奖罚严明,能者多劳,英雄不问出处。

另一个秦朝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连续几代国君都能把这种思想统一执行下去。

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民强,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和军事基础。

秦惠文王,继续实施商鞅变法措施,采用纵横家张仪形势与发展势态,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连横策略,对六国一一瓦解,逐个击破,最终化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与军事行动。秦惠文王也为秦国统一大业的继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秦昭襄王,任用白起为将,军事力量占有压倒性优势,长平之役后再无一国可与秦国抗衡。采用范睢为相,采用远交近攻,奠定秦灭六国战略方针,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优势。

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期间攻取宜阳、成皋、荥阳军事重镇,为后来马踏中原做好准备。

秦王嬴政制订的先灭韩,继而灭赵、魏的顺序是完全正确的。在统一天下的整个进程中,除了在灭楚问题上,嬴政基本上没有犯什么错误。在嬴政灭了韩、赵、魏三国,击溃燕军主力并基本灭燕之后,天下只剩下齐、楚两国。最后,王翦顺利灭楚最终灭掉六国。

春秋时期。比秦国强的有好几个,但都是因为国家政策不能连续执行。这个君王继承者思想不一致,导致国内经济混乱,军事减弱。最后被思想、军事统一的秦国灭亡,也是理所当然了。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在汉朝时被发扬光大的。汉朝时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需要的是怎样治理国家?怎样坐稳江山?因此孔孟之道才被流行起来。





天下一家51


秦国回绝儒学入秦反而统一六国,这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对于当时诸国纷争的年代,秦国当时可能最需要的是一部兵法,比较对于儒学方面的需求,显然秦国更需要一个能争善战的将军。这并非说明儒学在当时就不可取,没有它自己的作用。儒学在治国治家以及处世方面的哲学,对于当代人的启示也是功不可没的。

论语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想象在当时战争不断的年代是根本行不通的。的确儒家的观点用来治国治家是可以的,如果秦国统一六国后能够采用儒家的观点来进行治理国家,秦朝也未必就能那么快的灭亡。儒学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讲,他们崇尚武功。但是过于的崇尚武功,对于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也是一种灾难。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单纯偏重于军事或者单纯偏重于文化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实力均衡。





福慧同修之路


那么,要问,秦国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也是巧合嘛?孔子在当时代表的是守旧复辟周礼的旧贵族势力,表面缓和缓和糊弄糊弄麻醉麻醉还可以,实质上在那个人类历史转折的震荡的巨变时期,是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生产力发展已经突破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维持不了,是必然趋势,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这就是说,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可知的必然规律。

巧合的这种说法,属于静止僵化的看法,形而上;万事万物是彼此联系的,或直接或间接。巧合一说犹如上天的安排,都是老天爷定好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看法。


再升一级


儒学有很大的保守性。而统一中国,最需要的是竞争和进取,需要的是严刑峻法,把国家的力量有效的组织起来,一致对外,打败对手。儒家的道德说教很难做到这些。因此,秦自商鞅以来,始终实行法治,到秦始皇当政,重用李斯,延揽韩非,法治达到一个高峰。秦人尚武,雷厉风行,绝口不谈仁义道德,形成当时最强大的秦帝国兵团,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一举统一天下。教训是,在大国競争时代,必须实行法制,令行禁止,统一步调,提高军事和行政效能。这一时期,儒教是涣散人心的毒药。战国时期,东方大国齐国长期奉行儒教,因此,战斗力最弱,几乎是不战而降,七国中,灭亡得最窝囊。


沈图2


如果秦国同意让丧家犬孔子进秦国,历史就会重写,统一中国的就不是秦了。


李汉才


当时一统天下为大义大事,百家中,取法家不会取儒家,若秦统治天下继续,恐还是取儒以稳政权天下,实际上,取法取儒,是适应当时时势的政治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