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眞愛壹丗


表面上來說,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孔融的一句話!

孔融的原話是這樣的: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這句話用現代話翻譯過來就是:

父子之間哪有什麼親情可言,只不過是因為做父親一時沒有忍住自己的情慾才有了兒子;母子之間也什麼感情,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裡面倒東西一樣,倒完就沒有啥關係了。


這樣的話,即便現在聽起來,也是覺得有點太過了。也許孩子的誕生確實是因為做父母的一時間沒有控制好自己,這是為了片刻的歡愉而已。但做母親的十月懷胎產下孩子,也確實不容易。更不用說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了。

我們知道,孔融以孝著稱於世。

孔融的父親死後,孔融悲傷過度,連走路都要人來扶。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孔融擔任北海相期間,有一次外出旅遊,看到有一個人在祭拜自己的亡父。孔融一看,此人雖然在哭泣,臉上卻看不到半分的憔悴。孔融認為他不是真心的,便下令把此人處死了!

當然,孔融的這個邏輯雖然雖然有點奇葩,但是可以看出孔融確實是個講孝道的人。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大孝之人,怎麼會說出如此不孝之話?

也許,孔融根本就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是曹操強行給安在孔融身上的。

孔融作為東漢末年的名士,孔子的後裔,是當時文人士大夫的領袖,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曹操本想把孔融收為己用,為自己搖旗吶喊,然而孔融卻看不慣曹操“奉天子以另不臣”的做法,經常和曹操唱反調。

曹操說當今天下糧食緊缺,下令今後不準釀酒以節約糧食。孔融卻不幹了,三番五次給曹操寫信,陳述釀酒的必要性,搞得曹操很沒有面子。


當曹操擊破袁紹勢力後,曹丕把袁紹兒子袁熙的老婆甄氏收入囊中。這時候孔融又不淡定了,給曹操寫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曹操也是聰明人,知道這是孔融在諷刺自己。

像這樣的孔融跟曹操唱反調的事情還有很多,曹操礙於孔融的影響力,對於這個屢次跟自己唱反調之人只能一次一次的忍讓。


但曹操的忍讓終歸是有限度的,當曹操忍不了的時候,也就是孔融的死期了。

因此,曹操找人羅列了孔融的罪名,以不孝之罪把孔融處死,而且棄世,更是把孔融一家老小全部殺死了,可見曹操對於孔融又多不爽。

至於說孔融有沒有說過這樣一句大不孝的話,已經不重要了,曹操說孔融說過那就是說過!


胡史亂翔


孔融不孝是真的嗎?難道我們人人皆知的”孔融讓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題主的問題,你有疑惑嗎?


我先肯定一點,”孔融讓梨”是真的。


那是他4歲時就懂得讓梨,因而名滿天下,他的故事也紅遍全國,成了教育孩子們孝順的好典範。


13歲時,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絕,走路都要人扶,被鄉人稱為至孝。


就在孔融16歲時,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緝的朋友。事情敗露後,他與哥哥、母親爭搶認罪,最後朝廷調查清楚後,孔融又成了當時忠義的楷模。


那為什麼最後會以不孝之名被殺呢?


一、孔融不顧妻兒,獨自逃脫。


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


二、孔融散佈不孝言論。


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 “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你們想想,孔融竟然說出這番超出了曹操底線的高論,不殺他,更待何時?

三、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孫,還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可是孔融維護漢朝宗室,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卑劣行徑,常常與曹操針鋒相對,導致曹操很是不悅。


最後,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氣壯地把孔融殺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確實是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殺死了。

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


有人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假如孔融沒有做出和散佈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為藉口殺掉他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漢律講究以孝治理天下,漢末北海太守孔融作為聖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更是因孝而聞名當世,“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家喻戶曉,然為何孔融最終竟會被曹操冠以“不孝”的罪名而被殺呢?這不是很荒繆嗎?

孔融不孝的兩條“罪狀”

曹操借“不孝”之名殺孔融並非無中生有,時孔融還真有兩條不孝的觀點。其一是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簡單的來說,就是講兒女只是父親發洩慾望的副產品母親只是兒女出生的工具,所以兒女不必對父母太感激。其二是說,在饑荒的時候如果有一點吃的東西,是給父親呢還是給別人?孔融的回答是:如果父親不好,這個東西就寧肯給別人也不要給父親。

而這兩條就是曹操以“不孝”之名殺孔融的緣由。其實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子,可以發現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就是典型的專制政治。

孔融真不孝乎?

其實關於第一點,我們並不能斷定孔融說了這個話,根據《三國志》記載,孔融跟禰衡說,然後禰衡到處散佈。但是後來孔融治罪時,禰衡已經死了,死無對證。其實這個話是禰衡說的還有點像,孔融倒是未必說了這個話,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說的,那就算孔融說的了!

再看第二點,就算孔融說了這個話,他頂多是不像話,罪不至死。不過我到不認為孔融真說過這話,歷史上的孔融確實是敢怒敢言,但並非胡言,加之其人素以孝義聞名,當年其父孔宙去世,孔融因悲痛過度,連站都站不起來,難道真會有如此不孝的言論?

直言犯曹,終遭大禍

曹操自己曾提出過“唯才是舉”的政令,意思是即使你不仁不孝都沒事,只要你有才能都可以被任用,想孔融僅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論,曹操怎麼會殺死他呢? 所以說孔融的死不在於不孝,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孔融的死呢?那便是得罪了曹操。

其一:孔融反對曹操的政治路線。曹操要跟袁紹作戰,官渡之戰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佈袁紹不可戰勝的論調。這個在戰爭期間是不能允許的,戰爭期間怎麼能夠散佈敵人不可戰勝的論調呢?這是很嚴重的。

其二:孔融提出了千里之內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範圍內不能封侯。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趕出去,那曹操當然是不能接受的。

再有孔融和劉備的關係特別好,所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的時候,就把孔融殺了。 這個事情我們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也確有一整風氣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來整一正社會風氣,這個時候士人們都非常清高,士人不管他是有才氣還是沒才氣,都有脾氣。而且這些人都是採取一個和當局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都喜歡在背後議論、嘲笑、挖苦、諷刺曹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他怎麼能允許別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又怎麼能允許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須殺一儆百,他必須殺雞給猴子看,很不幸孔融就是這隻雞。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小時候好不一定長大就好,這是個評判的原則問題。很多小時候很好的人,長大變化了,聰明的人變蠢了。這種事情太多了。例如《傷仲永》。


針對孔融這個事情,那是曹操故意的。孔融名氣大,德行高,又不服從曹操,曹操自然想找機會把他幹掉。


幹掉一個人,什麼方法最好,那就是說他不孝。


明朝崇禎時期,有個狀元,在官場中被傾軋,對頭也是告他不孝,最後導致該狀元被凌遲。這件事也成為崇禎所為最糟糕的一件事之一。


孔融在內的竹林七賢,多崇尚魏晉風骨,不服權貴。肯定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幾個都被曹操或者權貴殺死。


而且,當權者厭惡那個人的風骨,覺得對方品格高,我品格不高,心裡肯定很不爽,那些懂權術的人,就會用對方最重視的東西來摧毀對方。例如孔融,就是名節。


宋朝的朱熹,程朱理學的掌門人,整天要存天理滅人慾,搞的別人都很煩,於是別人就說他搞了他死去兒子留下的寡婦媳婦。他為這事很焦慮,最後鬱鬱而終。死了也證明不了清白,現在不喜歡朱熹的人還拿這事攻擊他。


孔子也是一樣。例如他的出身,例如他殺少正卯,都和他的學術相悖,都是攻擊的最好方法。總不會有人去攻擊孔子不會射箭不會打仗對吧!



實夢閣


孔融被殺主要是因為他不肯附和曹操,什麼罪名只是曹操捏造的。漢朝崇尚以孝治國,“不孝”罪名最大,所以用來殺孔融正合適。

課本中讓梨的孔融,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一方面,他學問大,文采高;另一方面,他當官理政的本領不大,又桀驁不馴,嘴巴不饒人。這樣的人,很容易得罪權貴,亂世獲罪是很容易的。

當初黨錮之禍的時候,張儉遭到宦官迫害被追捕,來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孔褒不在,張儉看孔融才十六歲,就不向他求助。孔融說:“難道哥哥能幫助你,我就不能幫助你麼?”就把張儉窩藏在家裡。後來事情洩露,張儉跑了,孔融和哥哥孔褒被抓起來,兩個爭著受刑,最後上級判定孔褒受刑。但孔融不畏權貴的名氣也傳開了。

後來孔融在漢末軍閥混戰中丟了地盤,跑去投靠曹操控制的漢朝廷,建議按照古代的制度,為皇帝設千里的直屬地盤,鞏固皇權。這等於是在削弱曹操的力量,曹操哪裡肯答應?於是孔融就經常嘲諷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說“桀紂因為美色亡國,何不把婚姻也禁了。”曹操要殺楊彪,孔融去勸說楊彪沒有犯罪,你怎麼能這樣?曹操說這是國家的法律,孔融說你別裝蒜了,橫殺無辜,小心天下人失望。曹操就把楊彪放了。後來曹操打敗袁紹,讓曹丕納了袁熙的妻子甄宓,孔融又諷刺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知道這個典故,問是哪裡記載的?孔融說,是我按照今天的事情推算的。

曹操對孔融早就不能忍了,只是孔融名氣大,殺了他怕壞了自己的名聲。等到208年,曹操已經完全消滅袁氏勢力,自稱丞相,終於無需再忍,就把孔融滿門抄斬。

至於給出的罪名,一說是孔融見孫權的使者時,說了誹謗朝廷的話;一說孔融曾經說過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沒什麼親密的,就相當於東西放在容器裡面。又說如果父親不是好人,那麼有糧食寧可給外人吃。

這些話,說實話就算孔融真說過,也算不得殺頭的罪名。但漢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曹操逮到這個藉口,就說孔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把他滿門抄斬了。

因此我們看出,不孝只是曹操殺孔融的藉口,並不是孔融真不孝。“孔融讓梨”是教育小孩子謙讓,雖然確實有點違揹小孩天性,但也沒有到罪大惡極的地步。有人用孔融讓梨最後卻因為不孝被殺,以此來反思中國傳統教育,屬於解讀過度了。



巴山夜雨涮鍋


孔融當年可是國內家喻戶曉的風流人物,當時士大夫一族的傑出代表。聖人孔子的後代。

可以說他混跡文壇,娛樂圈很多年,他的影響力是十分強大的。你看他小的時候就很不一般,知道讓梨,被世人言之神童。可以說他的名聲是從小,就廣傳在外的。

當然孔融也沒有辜負大家對他的期望,成年後的孔融很順利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當時已到了漢朝末年,天子漢獻帝如同虛設。

但是,即使是這個模樣,孔融作為一代文人的帶表愚忠之士,他還是要繼續忠於自己的主上的,雖然那時候的漢獻帝已經成了曹操手中的玩物。

曹操本就是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開始南征北伐的,當曹操統一了北方的時候,可以說大半個天下已經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可是,這時候,曹操一點還政與漢獻帝的想法都沒有,作為臣子的孔融就很為漢獻帝著急。對曹操的作為不齒。

他想讓曹操還政與漢獻帝,曹操一代梟雄,在政治上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這麼一個人,他剛抓到手中的權利,你說讓他放棄,他就放棄。你臉怎麼那麼大呢?曹操當然不會聽孔融的了。

作為文人的孔融,口無遮攔,經常因對曹操的不滿而大發牢騷。給曹操製造負面輿論,讓曹操感覺到壓力山大。

對於曹操來說,這個孔融既然不能為己所以,留著始終是一個禍害。但是,若是殺了他,沒有好的藉口是斷然不行的,畢竟這個人是名人之後,文人士大夫,威望很高。

沒有藉口那就找一個藉口來殺了孔融吧,畢竟統一祖國的大任才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當時的曹操是向南進征討劉表。曹操就以孔融不孝的名義,對他進行了屠殺。

據說他在被殺的時候,他的兒子和女兒正在下棋,有的人就勸他們,你們趕緊逃命吧,你老爸都被曹操給殺了。

老子英雄兒好漢,他這一雙兒女一點都不為外物所動,依然閒情自若的繼續下棋,最終他們也被一起抓走,被殺。


史學達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前兩天看到有兩位小朋友因為一個積木在爭吵,有一位媽媽當場就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見孔融讓梨的故事幾乎融入到了我們生活中,而孔融也一直給我們留下了善良,美好的印象。但是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又瞭解到孔融卻是因為不孝,謀反之罪被曹操處死的。從謙讓的孩子到不孝的老人,那孔融經歷了什麼呢?


孔融作為建安七子中最老的存在,雖然他的才華不能夠冠絕七子,卻也是博聞強記,才華橫溢之人。但是孔融有一點就是他的性格,孔融其實有一點恃才傲物,他仗著自己的才華和年紀就有一點目空一切 。發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很多都死於禍從口出,楊修是,禰衡是,荀彧是,這裡的孔融也是。

孔融讀遍聖賢書,深諳治國教化之道,曹植和曹丕都對孔融的教化文章進行過讚美,曹操也對他十分賞識。但是孔融眼裡容不得沙子,伶牙俐齒,與人爭鋒相對,有時候甚至挖苦諷刺。就是對他的主公曹操,他都寸步不讓,所以孔融就一步一步被曹操忌恨,被曹操安個罪名殺死。


楊彪事件

太尉楊彪和袁術互為兒女親家。袁術稱帝以後,曹操對袁術沒有辦法,那時候還沒有殲滅的實力,一口怒火鬱結於胸,不得發洩。於是他就遷怒於和袁術互為兒女親家的太尉楊彪,誣陷楊彪說要廢掉天子自了,是大逆不道行徑。孔融聽到這件事以後,立馬就找曹操說“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父子兄弟犯了罪都不會有牽連,況且人家只是兒女親家而已。曹操又故意說,這是皇上的旨意,孔融又搬出周公攝政的時候,成王殺了召公的例子來對這件事進行比較。曹操實在氣的不行,但是孔融又句句在理,沒有辦法放了楊彪。



禁酒事件

曹操對孔融的服軟,並沒有讓孔融認識到危機,反而讓孔融變本加厲,盲目自大,得意忘形。戰亂之年百姓流離失所,經濟難以得到發展 ,為了戰爭的需求,曹操在軍中頒佈了禁酒令。我們都知道當時魏晉文人都喜歡飲酒,所以曹操一下達這個命令的時候,孔融第一個就站出來反對。他說“如果禁酒就能阻止亂世,那麼夏桀,商紂因為好色而導致的亡國,為什麼不禁止男女通婚呢?”曹操再一次怒不可遏,但是當時孔融名頭很盛,又有自己的部隊,他怕壞了自己的名聲,所以又一次忍了下來。


南征勸阻

魏武揮鞭,一統北方以後,他決定南下攻打劉備,孫權,討伐劉表,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時候孔融又站出來搞事情。他說劉表和劉備都是皇親貴族,是漢朝皇帝的宗族不能夠討伐。再說孫權他長期雄居在江東地區,易守難攻,輕易討伐,我們就成了無義之師,會失去民心。三番五次,曹操忍無可忍,直接說到決心已定,如果再有阻止就一律問斬。孔融不僅沒有停下來,反而感嘆道,“作為無義之師,去討伐仁義之師,哪能有不失敗的呢。”

不孝被殺

曹操再也忍不住,這樣狂妄之人,怎麼能夠不把他留在身邊呢?況且當初他舉薦的禰衡脫光衣服敲著鼓罵自己,簡直就是一丘之貉。於是他下令收集恐龍的罪證和狂妄之言。發現恐龍曾經寫下這樣的言論。

“父與子,有何恩?論其本意,只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母與子,有何恩?只不過是生養的工具而已”。
“如鬧饑荒,如果父親不好,可拿去給別人吃”。

孔融這些話說的是什麼呢?父親和孩子的恩情,不過是父親一時情慾難抑,發生了關係,生下的孩子。母親和孩子的恩情,不過是生養工具 僅此而已。第二句則是說,如果鬧了饑荒,自己的父親不好的話,那麼你就可以把吃的給別人吃。這樣的言論可以說是極為反動。所以曹操抓住這個把柄,將孔融不孝罪名置於死地。

曹操當時公告告天下說孔融

“違天反道,敗倫壞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就是說孔融這個人太壞了,喪盡天良,敗壞綱常,雖然已經把他殺了,現在仍然十分後悔殺他殺晚了。可見曹操真的是對孔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了。


紅雨說歷史


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末超牛人物。

圖:建安七子

可以說,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頂尖的,加上手底曾還有塊很大的地盤,性格又較為自負,像這樣的人,本來是不願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麼都好,偏偏不會用人理政、平靖災亂,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擁北海大郡,且文有孫邵,武有太史慈,卻搞不定黃巾流民,只得棄郡逃到徐州陶謙處避難,後來劉備又幫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沒坐熱,袁紹又派兒子袁譚也來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過袁譚,打到最後只剩下幾百人,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內,“談笑自若,隱几讀書。”全然不管城外殺聲四起,將士正為他浴血奮戰。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兒女全被俘虜,他自己卻夾著尾巴突圍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這樣一批漢末士族,他們只通文教不諳軍政,高談闊論只務虛名,不懂轉變觀念,毫無憂患意識,故在時代劇烈變化之時,無法適應新的殘酷鬥爭環境,遂為歷史所淘汰,成政治之棄兒,難以自立。

圖:郵票——孔融讓梨

結果還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這個棄兒,讓孔融做“將作大匠”(相當於住建部長),又做“少府”(相當於財政部長),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覺智慧淵博,溢才命世,是大聖之後,是仲尼不死,當時豪俊皆不能及,可大聖之後竟然淪落到了閹臣之後的手下,真是丟人他爸給丟人開門,丟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雖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馬屁拍的很響(見其《六言詩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說是偽作),卻暗地裡組織了一幫大臣老在朝堂上搗亂,偏偏他們口才都極好,往往說得天花亂墜,雲裡霧裡,跑題千萬裡,搞得曹操很頭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在即,孔融又在許都城內四處散佈失敗主義論調:“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在孔融看來,袁紹四世三公,怎麼也算是名門望族,他若能執掌政權,總會比曹操這個閹臣之後要體統一些。

建安九年的時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為冀州牧,就想恢復古時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積,以增加自己的權勢,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對,結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漢獻帝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欲堵住曹操更進一步之途,觸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殺,死時五十五歲。

曹操殺孔融所公開的那些罪狀,什麼“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都是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為上的不檢點,實在不用著大做文章。況且孔融畢竟是孔子之後,而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連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懟了以後,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隨便做著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兒,果然蔑視名教,不走尋常路。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孔融是死於自己的大嘴巴,說話老不顧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實,曹魏方面的噴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殺,禰衡噴的更厲害,曹操也只是將他發給劉表;陳琳噴的都上天了,曹操還重用了他。

事實上,作為曹操這樣級別的政治家,在決策時是很少會被個人情感牽著鼻子走的,而絕對是以政治上的得失為準繩的。而陳琳禰衡只圖筆上或嘴上痛快,一則是各為其主,一則是文人的意氣驕縱,以求一時的快意而已,於大局無礙,曹操若殺之,只會白白落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名,這在政治上是極不划算是的。

其實,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孔融身為孔大聖人的嫡孫與儒學宗師,他既是士族的領袖,也是天下的意見領袖,就算賦閒在家,同樣賓客日盈其門,真可謂“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這就是孔融,無論在朝在野,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公知,主宰著整個天下的輿論風向,影響力無與倫比,如果他與曹操作對,曹操就什麼事兒也辦不成。

而且,孔融與曹操的死敵、荊州二劉之間也政治關係曖昧,與劉備的關係前文已述,此外,他還曾多次公開反對曹操徵劉表,當時,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朝廷下詔要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卻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說是為維護朝廷的臉面,實際上就是想幫劉表搪塞過去。

為什麼孔融要這麼維護劉表呢?因為劉表不僅是漢朝宗室,而且也是一個大名士,在《黨錮列傳》裡同時名列八顧、八俊與八及(東漢末年,太學生把敢於同宦官進行鬥爭的黨人領袖冠以此等稱號),與孔融正是同一個階層的戰友。

所以,曹操在徵荊州之前,一定要先殺掉孔融,以統一思想。


千古名將英雄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人是會變的,更別說孔融讓梨的時候還是一個4歲孩子。

退一步說,即便孔融讓梨是是成年以後的事情,也不能說他就是孝順。

因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自然,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後者多次抨擊他,是個政治上的隱患。同時孔融大肆招攬門客和朋友,似乎也有政治上的圖謀,所以乾脆殺了他滿門。

然而,曹操說孔融不孝,卻不是空穴來風。

三國到處都是鬧饑荒。在大旱時期,孔融曾經公開說過:如果父親對兒子不好的話,有東西還不如給別人吃,讓他餓死。

要知道,這種觀點不要說古代,就算今天也是不孝。

在漢代,讓親爹餓死的觀念,簡直就是十惡不赦了。

自然,孔融這麼說說而已,未必就會去做,然而能夠說出這種話也說明他是想過的。

另外,一些地方也能看出孔融似乎不是什麼好人。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悲慼)。孔融(認為這個人是假哭)於是將此人殺了。

看看,人家就算假哭,管你屁事啊,怎麼能隨便殺人呢?

胡亂殺人,又被人胡亂殺,也算是報應。


薩沙


關於孔融,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他讓梨的故事,其實這個人是個十分厲害的人物,在當時那個朝代,可以說是無人不曉。而孔融也是比較優秀的士大夫,其祖先是大聖人孔子。

其實在小的時候孔融就表現出優秀的一面,小時候人們經常稱他為神童,也可以說他的名氣是從小到大的,後來他在文壇裡面也混的不錯,就更多人知道他了。

孔融也是個比較努力的人,之後走上仕途,可是他當官的年代趕得不太好,當時漢朝已經到了快要滅亡的時候,當時恰好是漢獻帝當政,但是皇位如同虛設。

而孔融作為一個文人,依舊願意效忠自己的皇帝,可惜當時的曹操已經將漢獻帝當做自己的玩物,可以隨意操縱他。之後,曹操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開始到處征戰,當其將北方拿下來之後,曹操已經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整個天下。

曹操打下了這麼多的江山,本該到了其還政的時候,但是曹操沒有表現出一點這個想法,漢獻帝雖然不著急,作為文人孔融卻急了,對曹操這個人不滿意。

之後孔融直面曹操,要求其還政,而曹操那麼大的野心,自然不願意將自己打下來的江山白白送給漢獻帝,所以絲毫沒有理會孔融。而孔融僅僅是一介文人,對於官場上的事並不似很熟悉,他經常有什麼說什麼,和曹操發過多次牢騷,後來更是讓眾人策反曹操,曹操深感孔融在自己身邊十分危險。

曹操自己想了想,既然這個有才能的人不能為自己所用,那就不如殺了他,省得以後成為禍害。可是想殺孔融也不是那麼容易,畢竟他是名人後代,也是個地位比較高的士大夫。

但是這件事還是沒能難倒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統治天下的目的,曹操開始繼續向南征討,當時進攻的對象恰好是劉表,後來曹操就給孔融安了個不孝的名義,因此將其殺害。

當時殺孔融的時候,孔融的兒女們都在玩下棋,有人來報勸他們趕快逃命。但是這對兒女也是十分有骨氣,不為來者所動,後來也被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