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眞愛壹丗


孔融,字文舉,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歷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個集文豪、儒宗、名士、軍閥為一身的一個漢末超牛人物。

圖:建安七子

可以說,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頂尖的,加上手底曾還有塊很大的地盤,性格又較為自負,像這樣的人,本來是不願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麼都好,偏偏不會用人理政、平靖災亂,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擁北海大郡,且文有孫邵,武有太史慈,卻搞不定黃巾流民,只得棄郡逃到徐州陶謙處避難,後來劉備又幫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沒坐熱,袁紹又派兒子袁譚也來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過袁譚,打到最後只剩下幾百人,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內,“談笑自若,隱几讀書。”全然不管城外殺聲四起,將士正為他浴血奮戰。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兒女全被俘虜,他自己卻夾著尾巴突圍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這樣一批漢末士族,他們只通文教不諳軍政,高談闊論只務虛名,不懂轉變觀念,毫無憂患意識,故在時代劇烈變化之時,無法適應新的殘酷鬥爭環境,遂為歷史所淘汰,成政治之棄兒,難以自立。

圖:郵票——孔融讓梨

結果還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這個棄兒,讓孔融做“將作大匠”(相當於住建部長),又做“少府”(相當於財政部長),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覺智慧淵博,溢才命世,是大聖之後,是仲尼不死,當時豪俊皆不能及,可大聖之後竟然淪落到了閹臣之後的手下,真是丟人他爸給丟人開門,丟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雖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馬屁拍的很響(見其《六言詩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說是偽作),卻暗地裡組織了一幫大臣老在朝堂上搗亂,偏偏他們口才都極好,往往說得天花亂墜,雲裡霧裡,跑題千萬裡,搞得曹操很頭疼。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在即,孔融又在許都城內四處散佈失敗主義論調:“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在孔融看來,袁紹四世三公,怎麼也算是名門望族,他若能執掌政權,總會比曹操這個閹臣之後要體統一些。

建安九年的時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為冀州牧,就想恢復古時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積,以增加自己的權勢,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對,結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漢獻帝主張“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欲堵住曹操更進一步之途,觸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名動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殺,死時五十五歲。

曹操殺孔融所公開的那些罪狀,什麼“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都是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為上的不檢點,實在不用著大做文章。況且孔融畢竟是孔子之後,而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連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懟了以後,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隨便做著這樣“大逆不道”的事兒,果然蔑視名教,不走尋常路。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三國演義》以及大眾的看法都認為,孔融是死於自己的大嘴巴,說話老不顧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實,曹魏方面的噴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殺,禰衡噴的更厲害,曹操也只是將他發給劉表;陳琳噴的都上天了,曹操還重用了他。

事實上,作為曹操這樣級別的政治家,在決策時是很少會被個人情感牽著鼻子走的,而絕對是以政治上的得失為準繩的。而陳琳禰衡只圖筆上或嘴上痛快,一則是各為其主,一則是文人的意氣驕縱,以求一時的快意而已,於大局無礙,曹操若殺之,只會白白落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之名,這在政治上是極不划算是的。

其實,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殺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孔融身為孔大聖人的嫡孫與儒學宗師,他既是士族的領袖,也是天下的意見領袖,就算賦閒在家,同樣賓客日盈其門,真可謂“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這就是孔融,無論在朝在野,都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公知,主宰著整個天下的輿論風向,影響力無與倫比,如果他與曹操作對,曹操就什麼事兒也辦不成。

而且,孔融與曹操的死敵、荊州二劉之間也政治關係曖昧,與劉備的關係前文已述,此外,他還曾多次公開反對曹操徵劉表,當時,劉表桀逆放恣,所為不軌,至乃郊祭天地,擬儀社稷。朝廷下詔要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卻上疏認為應當隱瞞郊祀這件事,說是為維護朝廷的臉面,實際上就是想幫劉表搪塞過去。

為什麼孔融要這麼維護劉表呢?因為劉表不僅是漢朝宗室,而且也是一個大名士,在《黨錮列傳》裡同時名列八顧、八俊與八及(東漢末年,太學生把敢於同宦官進行鬥爭的黨人領袖冠以此等稱號),與孔融正是同一個階層的戰友。

所以,曹操在徵荊州之前,一定要先殺掉孔融,以統一思想。


千古名將英雄夢


孔融四歲讓梨,講文明懂禮貌的事蹟家喻戶曉。他10歲時出入大名人李贗的府邸,所有上層名流幾乎都認識他。13歲他的爹爹過世,他“哀悴過毀,扶而後起”被大家捧為忠孝楷模。轟動鄉鄰。16歲時他以死保護投奔到自己家的哥哥的一個朋友。結果吃他大梨的哥哥卻因此還他一命,成就了他的名聲。他自戴“忠孝仁義”的光環,無論走到哪裡都熠熠生輝!

有老話說“三歲看老”,小時候就如此懂禮他長大成人後,他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才華橫溢,有很高的名望。他最恨別人不孝,孔融38歲任任北海相,在一次遊歷途中遇見一個為父親哭喪的人,這個人臉上無任何淚滴,也不見有任何悲傷憔悴,哪怕一點哀傷的表情,孔融當時就大發雷霆,甚至想把這人給處死,足見孔融是一個重孝道的人。

孔融後來在曹操手下工作。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個宦官,他爹是太監收養的,曹操最忌諱別人罵他“贅閹遺醜”孔融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和他的為人,經常冷嘲熱諷,挖苦曹操,尤其在政治上經常和曹操對著幹,而且是公開反對言辭傲慢無禮。孔融雖然有才但嘴太賤,雖然聰明但從來不知掩飾。



一,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兵烏桓,孔融反對,說烏桓這樣的草芥小地也值得勞民傷財去打仗,那麼漢代的丁零偷盜幾隻羊也該發動戰爭了。

二,曹操頒佈“禁酒令”孔融反對。那個年代征戰頻繁,饑民遍野,糧食極度缺乏,曹操為了保證軍糧的充足不得不頒佈“禁酒令”。孔融卻和曹操唱起了反調寫了《難曹公表制酒禁書》凸顯辯論奇才,他的理由是: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郡,唐堯有酒建成太平基業,孔子有酒成為聖人,“酒何負於政哉”?他還說,因美色荒廢事業的也有很多,要不把女人也禁了。曹操看了此書心裡像吃了個蒼蠅似的,對孔融耿耿於懷。


三,孔融親曹操的心腹之患劉備,在朝中多次為劉備說話,說曹操是無義之軍,劉備是仁義之師。

四,曹操喜歡鄴城城主甄宓美女,結果被兒子曹丕搶先,孔融譏笑嘲弄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把曹操比喻為商紂王。讓曹操恨的咬牙切齒。

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已經平定了整個北方,曹操早就不想當臣子,深思熟慮想當王,而孔融上奏章《宜準古王畿之制》力勸曹操尊崇漢朝天子,漢朝天子地位獨尊,這一奏,就是明目張膽地刺激曹操啊。另外孔融常常向漢獻帝提的建議不利於曹操的發展,曹操大業受孔融攔阻,曹操早有心除之。

曹操實在忍無可忍指使丞相以其“欲圖不軌”誹謗誣陷朝廷、拉幫結夥,不孝等罪名於建安13年8月29日將年僅56歲的孔融滿門抄斬。可惜孔融全家遭受連累,特別是孔融的兩個孩子,一個九歲,一個才七歲。七歲的那個孩子面對爹爹向仇敵為其求饒時,竟脫口而出:“覆巢之下,豈有完卵”成為千古名句。為了一時的口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孔融死後竟然無人敢收屍。

曹操殺孔融的罪名裡著重提到“不孝”源於孔融的兩條言論:

1.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意,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有何愛?母親就像一個盛東西的瓦罐,子女生下,就像瓦罐裡倒出東西一樣,難道我們還要感謝瓦罐嗎?

2.鬧饑荒時有點吃的,如果父親不好,寧肯拿給別人去吃。

我們但從言論上以現在的眼光看有點道理,但這些話在當時確實離經叛道。但在實際生活中孔融並沒有不孝,這只是曹操殺他的一個藉口罷了。

孔融從小就以孝著稱,曹操卻以不孝治罪,目的滅其肉體,毀其名譽,想讓孔融遺臭萬年。又能讓天下人看到自己維護“孝道”和漢室。孔融本來可以善始善終,卻死於多嘴多舌。


小姐姐講史


孔融不孝是真的嗎?難道我們人人皆知的”孔融讓梨”是假的不成?看到題主的問題,你有疑惑嗎?


我先肯定一點,”孔融讓梨”是真的。


那是他4歲時就懂得讓梨,因而名滿天下,他的故事也紅遍全國,成了教育孩子們孝順的好典範。


13歲時,孔融父亡,他悲痛欲絕,走路都要人扶,被鄉人稱為至孝。


就在孔融16歲時,他哥哥孔褒收留了官府通緝的朋友。事情敗露後,他與哥哥、母親爭搶認罪,最後朝廷調查清楚後,孔融又成了當時忠義的楷模。


那為什麼最後會以不孝之名被殺呢?


一、孔融不顧妻兒,獨自逃脫。


在漢獻帝繼位後,孔融擔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北海,雙方激戰半年之久,戰士僅剩數百人,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孔融無計可施,只顧讀書,最後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脫,不顧妻兒被袁譚所擄。


二、孔融散佈不孝言論。


曹操是以”孝”、”義”治理天下。


而孔融不但不顧妻兒的性命,還公開對外說: “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你們想想,孔融竟然說出這番超出了曹操底線的高論,不殺他,更待何時?

三、與曹操政治立場不同。


孔融是孔子第20世孫,還從來沒有哪個古代掌權者敢妄殺孔子先聖之後的。可是孔融維護漢朝宗室,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卑劣行徑,常常與曹操針鋒相對,導致曹操很是不悅。


最後,在公元208年,曹操以孔融不孝的最大罪名,理直氣壯地把孔融殺死了。


看明白了吧?孔融確實是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冠冕堂皇地殺死了。

因為孔融後期的言行影響到曹操,成了曹操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必須把他除掉。所以曹操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各種輿論的譴責,藉著孔融不孝的罪名,將其除掉。


有人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假如孔融沒有做出和散佈不孝的言行,曹操定是不能以此為藉口殺掉他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理由是消滅割據政權,興復大漢的一統江山。當然,曹操心裡真正怎麼想,誰也不知道,不過可以肯定一點,他再也不是剛出道時的那個曹操了,剛出道時的曹操,應該確實如他自述的那樣,是全心全意要做一個漢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還騰出空來消滅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這個人拿到現當代中國的文壇,可能沒法和魯迅比,但和沈從文、茅盾至少是一個級別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孔融掛了 為什麼要殺掉這麼一個大文豪呢?很簡單,因為政治。中國自古以來被政治殺掉的文豪車載斗量,孔融還算不上其中最傑出的,之前被王允殺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籌。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孔融很不識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後,他竟想讓曹操還權給漢獻帝,這怎麼可能?恰巧這時孫權的使者來了,孔融對著使者發了一大通牢騷,具體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但肯定不會是什麼好話。在當時,這叫“訕謗之言”,熟悉漢律的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實,肯定是死刑。 史書上之所以沒有記載孔融“訕謗之言”的具體內容,估計是史家諱言,不敢著筆。從情理推測,應該是說了些曹操有異心,想篡位之類的話。孔融自恃才高,向來口無遮攔,說出這樣的話一點都不奇怪。但這條罪卻不好拿到桌面上來講,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著揪住這條不放。 舉報孔融的人名叫路粹,當時官為丞相軍謀祭酒,換到現在,也不知什麼官職能與之對應,總之屬於軍事智囊團團長。他條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幾條:


(1) 任北海相的時候,招兵買馬,圖謀不軌,號稱自己是孔子之後,應當主宰天下。 (2) 和孫權使者說話,謗訕朝廷。 (3) 無視朝廷禮節,官帽不好好戴,包塊頭巾就到處跑,把自己混同於一個普通老百姓。 (4) 和一個叫禰衡的老百姓交流了很多不孝的話,敗壞人倫;還互相吹捧,無恥之尤。 以上四條,有的當然是汙衊,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說,有的只是小節,夠不上死刑,最後處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這也有證據,因為孔融被誅之後,兔死狐悲,不但其他文豪惴惴不安,讀過他文章的各地小知識分子也都很同情。曹操感到輿論對自己不利,因此又專門發佈了一條文告,對處決孔融做了補充說明,說明是這麼寫的: 太中大夫孔融已經因罪被處決,但是因為他文筆好,很多人都被他蠱惑,不知道他的文章內容其實很黃很暴力,屬於政府掃黃打非的行列。他竟然大肆宣揚,父母沒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像個瓦罐,孩子不過像一個物件寄存在瓦罐裡,拿出來後,就和瓦罐沒什麼關係了。還說如果碰到饑荒,而父親是個人渣,寧願把食物送給別人,任父親餓死。該犯違反天道,悖逆人倫,死有餘辜。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煽動,認為政府殺錯了人。 魯迅先生也認為孔融的被殺,主要還是因為“不孝”。

就漢律來說,“不孝”判死刑也屬天經地義,一點都不冤。但是,如果我們檢點孔融一生的行跡,就會覺得這件事相當弔詭。且不說曹操是個法家,向來對儒家忠孝人倫不大在乎,當初選用人才時就說過,不忠不孝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話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悖,顯示他是個人格分裂的人。 殘忍的孔融,被幹掉一點不冤 我們都知道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倫理薰陶到了何種地步。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哀痛得差點掛了,走路都要人扶,被鄉里稱為至孝;十六歲時,因為自作主張窩藏了一個A級通緝犯張儉,和哥哥、母親搶著認罪受死,轟動天下。這樣的人,怎麼會說那些悖逆人倫的話呢?怎麼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悲可嘆的是,他還曾為維護孝道殺過人。據《藝文類聚》引三國吳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來仔細觀察,發現這人哭是哭了,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我們知道,按照儒家的經義,父母死的時候,應該悲傷,但不能過度到損害身體的地步。然而在後漢,所有自以為正直的知識分子,都以悲傷到哀毀骨立為榮,孔融曾經就是靠這個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馳,當即把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殺了。 拿到現在來,如此枉殺百姓,可稱得上十足的惡吏。在當時,就算不孝該死,也該有證據。我們知道,這世上本不乏喝涼水也豐肥的人。《晉書》裡說王戎的兒子從小很胖,連王戎也看不慣,於是令兒子天天吃糠減肥,但肥依舊沒減下去。哪有見人服父孝不瘦就殺人的道理?這事足以說明孔融的殘忍,也讓我們恍然一驚,原來所謂砥礪節義的仁厚儒生,殺起人來一樣不眨眼。其實後漢清流黨人中有類似行徑的不少,我向來認為和酷吏差不多。但酷吏還承認自己殘酷,只說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卻認為自己正當,殺人也算高尚。就這點來看,孔融最後被曹操以同樣的罪名殺掉,其實是一點不冤枉的。


昭烈名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人是會變的,更別說孔融讓梨的時候還是一個4歲孩子。

退一步說,即便孔融讓梨是是成年以後的事情,也不能說他就是孝順。

因為一件小事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質,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自然,曹操殺孔融是因為後者多次抨擊他,是個政治上的隱患。同時孔融大肆招攬門客和朋友,似乎也有政治上的圖謀,所以乾脆殺了他滿門。

然而,曹操說孔融不孝,卻不是空穴來風。

三國到處都是鬧饑荒。在大旱時期,孔融曾經公開說過:如果父親對兒子不好的話,有東西還不如給別人吃,讓他餓死。

要知道,這種觀點不要說古代,就算今天也是不孝。

在漢代,讓親爹餓死的觀念,簡直就是十惡不赦了。

自然,孔融這麼說說而已,未必就會去做,然而能夠說出這種話也說明他是想過的。

另外,一些地方也能看出孔融似乎不是什麼好人。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悲慼)。孔融(認為這個人是假哭)於是將此人殺了。

看看,人家就算假哭,管你屁事啊,怎麼能隨便殺人呢?

胡亂殺人,又被人胡亂殺,也算是報應。


薩沙


好多學齡幼童都會在《三字經》裡唸到“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國古代東漢末年文學家孔融在年僅四歲時就懂得謙讓的禮儀,每次在家吃梨時總是挑最小的拿,大的都讓給哥哥們吃。他父親孔宙驚奇地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孔融振振有詞地回答:“我小兒,法當取小者。”

孔融(字文舉)不但是聖人子孫,而且是位居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首的文學大家,也是東漢繼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之後的一代文宗和名儒。由於曹操、孔融兩人的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的不同導致他們的政治立場迥異。孔融常常不拘小節、恃才負氣,多次非議、嘲諷甚至戲謔、侮慢曹操。孔融在政治上不是曹操的同路人和擁躉,在很多具體軍政事務上對曹操行為或譏諷,或激諫,多次犯曹操之所忌,曹操終於在感覺大局已定的時候再也憋不住內心的怒火,採用了一代梟雄最習慣用的手段——動用刀把子從肉體上消滅孔融。

說孔融不孝,只是曹操殺名士孔融羅織的“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眾多罪名之一,其實孔融是很孝順的。

他十三歲那年,父親孔宙去世,守喪的孔融“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就是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整個州里的人都稱讚他的孝行。

據《御覽.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為自己的亡父哭泣,臉上毫無憔悴之色,孔融於是將此人殺了;還有史料記載他當北海相時,手下人抓住一個盜竊鄰家新麥的竊賊,當他詢問得知是因為該賊家中無糧,不忍母親捱餓故盜麥食母后,訓誡一番後就免罰賊人,並對其孝心表示嘉許。

大部分名士一般都有驕傲狂妄、自以為是、目空一切、持才傲物毛病,高才倨傲的他像其他離經叛道的文人一樣,有時故意要語出驚人、危言聳聽,以表明自己的獨立特行的一面。他曾經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餘人”等怪論,公然認為“根本沒有什麼父子之情,父子關係是建立在情慾基礎上的;母親生兒子,就象把東西從瓶子裡拿出來一樣,母親對兒子並沒有恩德”、“如果遇到災荒,如果父親不是好人,寧可去救濟別人也不救濟父親”。

這番話否認了儒家“忠孝”的基本理論和東漢時期“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國策,被曹操抓住破綻,作為“不孝”的證據之一。但其實這不過是孔融在茶餘酒後的“語不驚人誓不休”、譁眾取寵之舉。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誅殺棄市,妻子兒女同時遇害,等於是滿門抄斬,時年五十六歲。


詳情可參閱拙作:《孔融之死》

https://www.toutiao.com/i6396864389722407425/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山色歸讀


孔融與其說是因為“不孝”被殺,不如說他是因為嘴炮被殺。

要說孔融不孝,那絕對是冤枉他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自然熟讀儒家經典,對於儒家忠孝之道身體力行。

比如他13歲時,父親孔宙去世,孔融悲傷欲絕,形銷骨立,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可見他並非不孝之人。

後來名士張儉被人誣陷,不得不逃亡。孔家曾收留張儉,後來事發,孔融與哥哥孔褒、母親爭著認罪,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孝呢?

孔融被殺,首先是因為他忠於漢室,因此看不慣權臣曹操囂張跋扈,有篡位之心。所以孔融發動自己的嘴炮技能,經常說怪話嘲諷曹操。

比如曹操滅了袁紹後,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給曹丕做兒媳,於是孔融說:“當年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問他從哪兒看來的,孔融說:“依照今天的事推想的。”曹操才知道他在嘲諷自己。

後來曹操北討烏桓,孔融也譏笑說:“以前有個叫肅慎的民族竟敢不向天子進貢楛矢,蘇武在匈奴牧羊時,有個叫丁零的民族偷了蘇武的羊。請大將軍一併懲罰這兩個民族吧。”

總之孔融經常嘴炮攻擊曹操,還常暗諷曹操有不臣之心。於是曹操便對他動了殺心。但是孔融是名動天下的大名士,貿然殺掉會失去民心,於是曹操便蒐集孔融的出格言論,用這些言論為罪名殺孔融。

比如,孔融最大膽的言論是:“父親生孩子,只是因為情慾而已。孩子在母親肚子裡,就像有東西在瓶子裡,倒出來以後就跟瓶子沒關係了。”

這樣的言論,在今天都是極為大膽的。可以想象在強調孝道的漢代,必然引起非議。當然,我認為孔融的本意,並不是說人不需要孝敬父母,而是說人對父母的感情是後天形成的,不是生來就有的。因為前文說過,孔融是很孝順的一個人。

當然孔融的罪狀不止這一條,還有孔融曾和禰衡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孔子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復生。曹操認為他們這是冒犯了聖人。

曹操還指控孔融在作北海令時圖謀不軌,說自己是孔聖人之後,應當取代劉氏成為天子。

曹操殺掉孔融時,孔融的一對兒女正在下圍棋,有人勸他們趕緊逃,他們卻鎮定自若,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終孔融全家都被株連而死了。



夢露居士


被高尚道德泡大的人不知道是否都像孔融這樣,一方面時刻標榜道德,另一方面又很清高偏激。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為了”孝“他做過不少有名的事,不光四歲就會讓梨這一件。十三歲時,孔融的父親死了,他很悲傷,哭的死去活來,路都走不了了,這舉動讓鄉里覺得他是真的孝,至孝;十六歲時,他自作主張藏匿被官府通緝的張儉,事發後和老孃、大哥爭著領罪受死,又一次轟動天下。

但他也有為了標榜孝而偏激殺人的時候。在任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邊看見一個在亡父墳前哭泣的人,就因為這人哭的不夠悲切,沒到哀毀骨立的程度,孔融便以不孝之罪將這人給殺了。

可見,孔融的孝裡似乎少了一些仁,多了一些沽名釣譽。

而這也為他後來被殺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其實在歷史中,孔融更顯著的面目不是他的孝,而是他的狂,他的傲,他的清評妄議。這些在他和曹操的衝突中表現的很充分。也正因為如此,曹操的殺心最終才會被激起。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他是怎麼懟曹操的。

楊修的父親,太尉楊彪是袁術的兒女親家,也是曹操很想除掉的政敵。袁術稱帝后,曹操認為除掉楊彪的機會來了,於是想搞株連。正欲動手時,孔融站了出來,他質疑曹操說,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言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楊公跟袁氏只是兒女親家。意思表達的很鮮明,你曹操就是洩私憤,除私敵。

面對孔融的質疑,曹操狡辯說,這是皇帝的意思。

孔融很不屑,當場就懟了回去,你糊弄鬼呀!假使成王殺邵公,難道周公能不知道?

曹操啞口無言。

但孔融並沒有就此放過曹操,他進一步威脅加嘲諷地對曹操說,才識之人之所以來許昌,看重的是公正開明,如今你竟要橫殺無辜,這不是失信天下人嗎?你要這麼幹,我孔融堂堂魯國男兒第一個就要站出來反對你,明天我就罷朝,先炒你個魷魚。

說完,拂袖而去。

此時的曹操羽翼尚未豐滿,孔融又是孔門孝孫,一呼百應的名士,於是只好隱忍退讓,放過楊彪。

如果孔融只是在堅持正義上懟曹操,結局有可能不至於被殺。但正義地懟只佔小部分,他懟曹操,更多地是針鋒相對,尋機找茬,甚至有些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味道。

曹操跟袁紹劍拔弩張,正欲開戰的時候,孔融能怎麼懟曹操呢,他公開放言,袁紹實力超群,是不可戰勝的。

就這一條,其實足夠孔融去死了。

曹操封侯後,孔融又懟來了,他公開主張千裡之內不封侯。這主張什麼意思?朝廷應該把曹操驅逐到千里之外。

這樣的反對很多,曹操征戰他要懟,曹操禁個酒他要懟,還有更過分的。

曹操攻陷鄴城,袁紹家的女人多數被擄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袁熙的女人甄氏,被曹丕弄回家了。聽說有這事,孔融寫信戲諷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這事你知道嗎?

曹操心說,沒聽說有這事呀。

翻遍了典籍仍沒找到出處後,曹操問孔融,你說的這事出自何典?

孔融很淡定地回答曹操,典籍上確實沒這事,但以古度今,想當然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

瞧這小聰明耍的,如此戲弄辱罵曹操,何等的肆意囂張。

一而再再而三地藐視、反對、羞辱,曹操終於下了殺手。

但殺這麼個名動天下的孔夫子孝孫,草率了可能對曹操造成大不利,所以必須殺的有水平些。

為此,曹操指使手下開始編織孔融罪名,最終一暗一明地挑中了兩條。

一條,孔融在任北海相時,私自招兵買馬,圖謀不軌。此外他還說過有天下者,何必姓劉這樣大逆不道的話。

二條,孔融實乃大不孝之徒,他居然對狂士禰衡說過這樣敗壞人倫的話——父母與子女根本無恩情可談,父親生子只是圖自己的一時快活,母親不過是個瓦罐,盛放在瓦罐中的東西倒出來後,跟她還有什麼關係。

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這樣的話無疑是禽獸言論。

曹操殺孔融,最終宣揚的罪名正是後一條。

對孔融之死,後世不少人說曹操心胸狹隘,其實站在曹操所處的現實下,他這麼做可能跟胸懷廣闊不廣闊沒多大關係。

曹操的出身不好,閹宦之後,當時的名流士大夫很多看不起他,但這些名流士大夫又沒有治國平天下的真才實學,所以只能靠清議妄評來博取富貴功名。

曹操就是他們最大的攻擊對象。

唯才是舉的曹操並非聽不進逆耳忠言之人,但如果是蓄意羞辱、謾罵、攻擊,那就另當別論了。

換用現在的說法,曹操殺孔融,最主要的目的是殺雞儆猴,讓沽名釣譽的噴子閉嘴。

畢竟偏激謾罵,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妖風太盛,會影響他幹大事,謀大局。


黑句本


小時候好不一定長大就好,這是個評判的原則問題。很多小時候很好的人,長大變化了,聰明的人變蠢了。這種事情太多了。例如《傷仲永》。


針對孔融這個事情,那是曹操故意的。孔融名氣大,德行高,又不服從曹操,曹操自然想找機會把他幹掉。


幹掉一個人,什麼方法最好,那就是說他不孝。


明朝崇禎時期,有個狀元,在官場中被傾軋,對頭也是告他不孝,最後導致該狀元被凌遲。這件事也成為崇禎所為最糟糕的一件事之一。


孔融在內的竹林七賢,多崇尚魏晉風骨,不服權貴。肯定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幾個都被曹操或者權貴殺死。


而且,當權者厭惡那個人的風骨,覺得對方品格高,我品格不高,心裡肯定很不爽,那些懂權術的人,就會用對方最重視的東西來摧毀對方。例如孔融,就是名節。


宋朝的朱熹,程朱理學的掌門人,整天要存天理滅人慾,搞的別人都很煩,於是別人就說他搞了他死去兒子留下的寡婦媳婦。他為這事很焦慮,最後鬱鬱而終。死了也證明不了清白,現在不喜歡朱熹的人還拿這事攻擊他。


孔子也是一樣。例如他的出身,例如他殺少正卯,都和他的學術相悖,都是攻擊的最好方法。總不會有人去攻擊孔子不會射箭不會打仗對吧!



實夢閣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因為在四歲的時候,能讓梨,他的故事還被寫進了三字經,按道理說,孔融應該是一個有孝,有德行的人,那為什麼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呢,其實,他的罪名不僅如此,還有另外幾條。

孔融當時是少府,曹操讓軍祭酒(郭嘉當過這個職位)路粹彈劾孔融,說孔融在做北海太守的時候,就招兵買馬,有不軌之心,還說:天下的,何必是姓劉的呢?孔融與孫權的使者談話的時候,誹謗朝廷。

孔融是九卿之一,卻不遵守朝廷的禮儀,而且和禰衡亂說話,說什麼父親與兒子沒有什麼關係,母親與兒子也沒有什麼關係,禰衡說孔融是孔子再世,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再生,孔融是大逆不道,應該殺死,最後孔融全家被殺。

至於孔融有沒有說過那樣的話,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總的來說,那只是藉口之一,因為孔融之所以會被,因為他得罪了曹操,而他為什麼要得罪曹操,應該是看不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可以從幾件小事看出孔融和曹操兩人的矛盾。

曹操攻破鄴城時,曹操的兒子曹丕就私娶了袁紹的兒媳甄姬,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周武王伐紂,把妲已賞給了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曹操看了,覺得沒聽過這個事情呀,就問這個事情的出處,孔融說:從現在的事情推出來的。

曹操徵烏桓的時候,孔融又出來說:大將軍既然要遠征,那以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用來做箭頭),丁零人在北海偷了蘇武的牛羊,不如一起征討吧。曹操要禁酒,孔融又出來反對。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曹操自然對孔融十分不滿,但畢竟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朝廷的名氣也很大,所以必然得找一些罪名來定孔融的罪,說白了,就是曹操要孔融死,孔融不得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