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那一抹时光已逝


要说明朝的藩王在封国有没有实权,先要说说明朝的藩王是个什么东西。明朝的藩王并不是指?所有的王爷,而是特指亲王及靖江王。在明朝,藩王是有明确封地和庄田的,属于实封,有点类似于汉朝的诸侯王。而郡王虽然也有名义上的封地,但不属于实封。而且,郡王是没有庄田的,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都是无法与藩王相提并论的。明朝的藩王,除了靖江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最初的第一代藩王实际上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当然,靖江王除外。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一个非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其始祖要追溯到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兴隆(重五)。因为出身朱家嫡长房,靖江王一脉身份特殊,虽然顶着郡王的名头(二字王),但待遇却高于明朝所有的郡王,略低于亲王。而且,靖江王是有明确封地和庄田的,属于实封。因此,在明朝,靖江王也被划入了藩王的行列。之后,几乎每一代皇帝的儿子都有被封为亲王的。但是,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没有例外。而这些后封的亲王,也同样被称为藩王。



那么,这些藩王在封国拥有实权吗?这还要从朱元璋最初建藩封王的出发点说起。开元建国之后的朱元璋将儿子和侄孙朱守谦分封各地建藩,给出的理由是“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众建藩府,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通俗点说就是:建藩,首先为的是保卫国土、安抚民生,同时也是为了让我老朱的儿子、侄孙和他们的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愧是朱元璋,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实际上,朱元璋建藩封王也正如他自己所说,首先是为了国土安全,这一点从燕藩、晋藩、宁藩的封地位置也能看得出,都是与北元势力接壤之地。以皇子镇守,以突出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让皇子们就藩,即可以避免窝在京师争宠内斗;一旦京师有权臣作乱,藩王还可以率师勤王。同时,有封地、有庄田,也可以让儿子们衣食无忧,过上土豪般的幸福生活。



既然是镇守边疆,还要能随时率兵勤王,自然是要有兵的。因此,明初的藩王手下都是有兵的,不仅有王府护卫,而且还可以干预地方军事。虽然不直接临民,但是,头上有皇子光环、手中有真刀真枪,藩王们对于地方行政性事务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强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成祖朱棣有能力发动“靖难之役”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后有些坐不住了。他不是他祖父朱元璋,有点镇不住这些叔叔们了。于是,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帮文人的撺掇下掀起了暴力撤藩的大潮,将叔叔们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可这些叔叔们哪个是省油的灯?因为老哥死了、侄子即位没轮上自己,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即位后侄子又对自己下手了。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他X的!反是死、不反离死也不远了,索性反了!于是,时任燕王朱棣以“靖难、清君侧”为名,带着燕藩的人马反了,顺带还捎上了宁王朱权和他麾下的朵颜三卫。



面对四叔的咄咄逼人,这时的朱允炆却出了一记大昏招,用表大爷李文忠家的大公子李景隆换下了久经沙场的老将耿炳文,自毁长城。李景隆可不是他爹李文忠,上来就被表叔朱棣一通胖揍,兵败如山倒。之后,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金陵城下。这时候,还是这位李大公子,伙着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之后,朱允炆一场大火结束了建文朝。



虽然建文变成了永乐,但藩王对于中央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朱棣自己造反成功之后,更是担心兄弟们会有样学样,便继续了侄子未尽的事业——削藩。曾经是藩王的朱棣深知这其中的门道,并没有像侄子那般急躁。先是稳住诸位兄弟,把侄子废黜的藩王又重新恢复,算是给个甜头。紧接着就是让镇守边疆的藩王内迁:“边疆环境恶劣,哥几个,还是到内地疗养疗养,享享清福吧。”再之后是削减各藩护卫:“不在边疆了,没有蒙古人威胁你们安全,用不着那么多护卫啦,减掉几个吧。”“不主动交是吧?那就别怪哥了,找些由头削了你的护卫!” 自此,明朝的藩王兵权尽失,已经无力对皇权造成大的威胁。这时候,藩王们已经变成了纸老虎。但朱棣依旧不放心,对于不配合或者软抵抗的兄弟们开始大打出手,该抓的抓,还废的废,该关的关。自此,明朝藩王彻底失去实权。就连在“靖难”时从龙有功的宁王朱权最终也只能夹着尾巴回家侍弄花花草草、舞文弄墨混日子。



朱棣之后的几任皇帝又进一步限制着藩王权力。最终,明朝的藩王不仅不能随意进京、不能相互串门,甚至连出封地的王城都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备,经同意后方可出城。自此。明朝的藩王彻底沦为了锦衣玉食的囚徒,别说是权力,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


不务正业歪医生


这个得看什么时侯,明朝洪武年间,藩王们是有很大权力的。但随着建文帝与明成祖的削藩政策,藩王们的权力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了各封地大财主、寄生虫。

藩王政策,是朱元璋为了稳定明朝江山做出的重大决策。朱元璋疑心非常重,他不信任开国元勋们,不相信他们会绝对忠于明朝廷,所以他只好将信任放在他的凤子龙孙、朱姓宗族们身上。于是朱元璋大肆封王。从明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个藩王,成为他最信任的人,同时也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军事力量。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个塞王同时担负着戍边的任务,比如秦王朱樉驻西安,晋王朱枢驻太原,燕王朱棣驻北平,代王朱桂驻大同,庆王朱栴驻宁夏,“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这个时侯,藩王的权力太大了,象“国之中国”。一是有权设立王府,设置相傅官属;二是有军权,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三是有监督地方官吏之权,相当于地方的监察委。燕王朱棣就是因为拥兵十万,才是“靖难”的胆子,造反成功。朱元璋想得不错,但他没有想到兄弟之间也会造反。建文帝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削藩激起强烈反抗,乃到龙椅也坐不稳了。朱棣当上皇帝后,引以为戒,逐步削夺藩王们权力。明成祖以后,藩王们除了领工资当他的大财主,基本上没有多少实权了。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朱元璋创立明初分封制的时候,确实给了各个封国不少权力,这帮龙子凤孙不少还有自己统领的兵马。毕竟朱元璋农民出身,只知道让自己家人好过,却忽视了皇权最大的威胁正是来自于皇室内部,燕逆的靖难叛乱正是因为其封国在边境,有兵有财,所以能闹起来。

燕逆之后,有鉴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自然也要削藩以巩固皇权,所以封国的权力,也慢慢被明朝收走,使其成为了封地内的大财主,而且有赖于明朝国营养猪的政策,明朝皇室繁殖能力极强,宗室人口爆发,这帮龙子凤孙也就变成了榨取民脂民膏的寄生虫。

我没记错明朝有一年投入国营养猪的费用是当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以上,而且每生一个孩子朝廷就多发一份工资,有个藩王儿孙加在一起能有一百多人,这也是世上仅有的。


当然,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这帮藩王不少都被起义军宰了,比如民间流传甚广的福禄宴。而清朝入关后,明朝的藩王近支都被清朝宰了,远支反抗过清朝的也被清朝给做掉了,远支比较老实的都是任其成为平民。当然,很多明朝的龙子凤孙们为了避免被清朝清洗都改了字辈,也有没改字辈的,不过都没被清朝随意迫害,否则今天也不会有一堆朱元璋后裔冒出来搞祭祀活动了。


北洋海军炮手


想要知道明朝藩王在封国有没有实权,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开国之初藩王的用处和太平时期的藩王有什么区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国号大明,他在与谋士商讨之后,认为宋朝和元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屏护,所以在末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突发的叛乱,故此朱元璋决定建藩。

公元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宗室制度,一直延续的明末。


一直到朱元璋驾崩前一年,共分封亲王二十六位,二十五个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还有一个就是靖江王,是朱元璋侄孙朱守谦的封国,在太祖一朝,亲王在各自的封地里有绝对的权利,包括当地的财政,军事大权,其中的九位亲王因为封地在长城边上,是为了抵御北元所设,所以拥有人数众多的军队,少者一万,多着可达十万,其中又数晋王和燕王实力最强。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认识到中央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管理亲王,而且亲王的作用也不如开国之处那么大,所以开始削藩,但这时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众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可能乖乖就范,实力最强的燕王在胁迫宁王得到其支持下起兵谋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反对削藩,并成功上位,将自己的亲侄子赶下台来自己当了皇帝。

成祖登基之后,开始强化中央集权,首先将自己的亲弟弟靖难之中出力最多的宁王朱权的封地从宁国(今内蒙古宁城)改封到南昌,并规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大臣,形成了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特色分封局面。


随着朱棣的帝位越来越稳固,逐渐将边塞上的几位有实力的亲王迁封到内地,藩王相对于中央朝廷已经没有了足够威胁性,之后朱棣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朱高煦封为汉王,朱高燧封为赵王,并拥有军队,每一个皇帝都认为将自己的儿子分封为亲王是为了巩固统治,但自古皇家最无情,朱棣的做法也为之后宣宗朝的亲王反叛埋下了祸患。



朱棣驾崩后,长子朱高炽继位,这位皇帝命不好,仅仅十个月后就驾崩,之后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宣宗继位不久,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熙便想效仿自己的父亲,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平定,之所以能够很快的平定叛乱,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时候中央集权已经得到了加强,藩王的实力已经被削弱,还有一个原因要归功于宣宗的政治经验非常成熟,知人善用,朱高熙有勇无谋,失道寡助。

在平定叛乱之后,宣宗开始收回诸王的兵权,各王在封地里如同圈禁,但也结束了各诸侯王之间的军事对抗,彻底解决了藩王对中央朝廷的威胁,并一直延续到明末。

随着时间的发展,各诸侯王开枝散叶,到了嘉靖朝,宗室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之多,每年仅岁禄一项,便占了全国一年收成的四分之一,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到了明朝末年,藩王更是成为了一个个国家的蛀虫,各诸侯王至国家安危于不顾,大肆收敛民脂民膏,成为地方上最大的祸患,百姓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这也从后来起义军对诸侯王的做法得到了验证!!!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吧,谢谢


浅读历史


没有,尤其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以后。虽然明朝也施行分封制,但是明朝的分封制与先秦时代的分封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与晋朝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

明朝诸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甚至不能够从事士农工商,世袭罔替。

明朝的王爷是没有实权的。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分封到全国各地,边疆的九大塞王还能够主持地方军务。

然而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之后,对诸侯王更加忌讳,强化了对各地藩王的管理压制。


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恢复分封制,也不是不知道汉朝“七国之乱”与晋朝“八王之乱”的教训。所以对于诸侯王也是管理非常严格。

明朝规定,藩王“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不能够担任官职,也不可以干涉朝政。

除此以外,明朝的藩王宗室,无论吃穿用度等全部都有严格限制,稍微僭越都会受到严格惩戒。明朝各地的宗室藩王,没有皇帝诏令,不得随意离开封地,如同关在玉笼中的金丝雀毫无自由,更遑论实权了。


澹奕


一、简要概述一下明朝藩王的历程。

明朝的藩王是伴随这个帝国始终的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朱元璋实行藩王制度本意是为了“藩屏帝室”,但结果恰恰相反,“靖难”称兵成了封藩的必然结果。但总的来说是一种持续削弱的趋势,到洪武末年,藩王制度已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建文帝时期开始的削藩政策,藩王或被削掉护卫,或被废为庶民,或被迁出军事要塞,力量大为削弱。明成祖登位后对藩王的一系列打击,使他们彻底丧失了在国家事务中的政治活力。再历经仁宗、宣宗时期,已经经历了建文帝、明成祖两次大规模削藩后,藩王实力已经大大削弱,难以形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势力。

二、朱元璋大兴分封。

公元1368年,大明朝建立,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他和谋士们总结了宋、元等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朱元璋认为,要使大明长治久安,就要防止皇族内部发生争权夺位的斗争,要加强中央集权,效法先人实行分封制,以"屏藩帝室""外卫边陲、内资夹辅""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于是其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制定的分封诸王制度中规定: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年十岁,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禄饷由朝廷支给。在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他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四川、江西等地,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诸王皆参与军务,逐渐形成外重内轻,强枝弱干的局面。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各藩王实力各不相同。二十四个藩王中,九个塞王沿长城立国,其余分居国内各地,都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这其中,秦王朱樉驻西安,晋王朱棡驻太原,燕王朱棣驻北平,代王朱桂驻大同,庆王朱栴驻宁夏。

据记载,由于元灭之后,其继任者北窜后仍然称大元皇帝,对明朝构成较大威胁,为了防止北元反扑,朱元璋也是屯兵边境,重兵把守,但他又是个多疑的人,交给手下将领自然不会放心,于是他把自己的九个儿子分封到了西部、北部各边要地,命其镇守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先后封了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个塞王戍边。鉴于蒙古兵时常出没塞下,这些戍边的藩王们“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其中,燕王、晋王权力尤大,燕王朱棣拥兵10万,晋王带甲8万,革车6000,大将冯胜、傅友德的“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军务大者始以闻”。


朱元璋时,诸王在各封地设立王府,设置相傅官属,地位甚高。公侯大臣都要俯首拜谒,不敢钧礼,傣禄极厚,岁达万石。但是,不允许藩王统治人民,不能干预地方民政,王府之外,就归朝廷任命的官吏治理。这一点与周朝、汉朝有所不同。明初,镇边藩王们唯一的特权是有军权,分封内地的诸王,还有监督地方官吏之权。不过,朱元璋对王府设置的护卫兵也有所限制,王府“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以防尾大不掉之势,造成皇权内部的矛盾。

但朱元璋制定的各种制度, 最终并没有起到抑制藩王的作用。每一藩王的封区有护卫兵,还有守镇兵。护卫兵由藩王调遣,保卫王府, 一旦遇有兵事, 守镇兵的调遣除皇帝的“御宝文书” 外,须有藩王的命令,才能发兵。藩王实际上成为地方守镇兵的监视人,是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其威胁皇权是早晚的事情。

洪武二十八年( 公元1395年 ) 秦王死, 三十一年( 公元1398年 ) 晋王亦病死。秦、晋二王的早死以及朱元璋大杀元勋宿将,导致燕王成为诸王中掌有强大军权的实力派,成为皇权的直接威胁力量了。

三、嫡长子继承与藩王继位

再说一下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等到继承皇位就先于朱元璋死去,年仅38岁。于是朱元璋就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为继承人,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嫡长孙年仅8岁就夭折了。为了防止其他儿子觊觎皇位,朱元璋只好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逝,21岁的朱允炆继承大统,这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年少为皇,他的这些叔父们自然心中不服,各藩王府不断有谋反迹象。建文帝在听取大臣建议后,决定实行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不到一年时间,先是削夺了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槫、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五位藩王。再准备削除燕王时,没想到朱棣先发制人,以“靖难”旗号起兵反叛,建文四年( 公元1402年 ) 六月,朱棣渡江,进陷京师,夺取了皇位,这就是明成祖,史称永乐皇帝。

明成祖即位后,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尤为敏感,因此在坐稳了皇位之后,他大张旗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削藩。经过一番动作,明初几位势力大的藩王损失惨重,而边境上的藩王更多被迁入内地。即使这样,朱棣还不放心,规定藩王不但不能与官府结交,更不许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连出城郊游都要被监控。

这样他的长子燕王世子朱高炽就成了皇太子,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四子夭折未封,并给他们授予兵权,埋下了藩王干预帝位的危机。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去逝,朱高炽继位为帝,为明仁宗,改元洪熙,但这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仅在位十个月就去逝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改元为宣德,这个时候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故伎重演,意图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下去,后来有学界人士将明宣宗成功平定朱高煦之乱的原因总结为:这一时期,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朱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在平定叛乱结束之后,有鉴于此,明宣宗开始收回各地藩属亲王的兵权,宗藩内部相互争立的武装军事叛乱得以结束。各藩王的军事、政治特权逐渐削弱,不再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但是藩王的经济特权却日益发展,如宗藩“世世皆食岁禄”,至嘉靖年间,皇族人口已近十万。仅岁禄一项,“诸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几乎占全国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给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成为明末阶级矛盾橄化的原因之一。


史说新传


刚开始是有的,要不然建文帝也不会费力削藩了。

朱棣靖难可以说是个分水岭。朱棣在燕京守边,肯定有实权。在靖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棣打了败仗以后,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期间,建文帝曾诏令宁王进京,但宁王拒绝了。而朱棣却去找宁王,拉宁王入伙,并收买了宁王手下的朵颜三卫(主要是骑兵,战斗力很强)。

可见,当时朱棣、宁王等藩王在封地手中都有实权的。

朱棣当皇帝以后,藩王的权力就被减小限制了。当时朱棣在接班人问题上犹豫不决(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最后传位给了长子朱高炽(明仁宗),可是他当了十个月皇帝就死了,太子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明宣宗的叔叔(朱高煦)造反,范围不大,明宣宗御驾亲征,没多久就平定了。

后来正德皇帝(脑子很聪明但是很荒唐的一个皇帝)时期的安化王造反、安王造反(皇帝要御驾亲征,大军还没出发,叛乱就被王阳明平定了)也都没多久就平定了。可见后期的藩王,权力并不是很大,要不然精心策划的叛乱不会这么快就平定。



随园说


所谓实权,那是必然会有滴,只是大小问题而已

作为雄霸一方的藩王,欺个男霸个女问题不算大,多召集几个壮汉当家丁看门护院也不是什么难事儿,甚至说无视个王法搞点小阴谋捞点钱、玩玩利益输出也是OK的

但是,问题回来了——明朝的藩王,看似过得潇洒、吃的痛快、活的风流,却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

想出去溜达溜达是很难的,想当个官做个生意是会被限制的,总之作为藩王你就要表现的像福王朱常洵一样,是个只会海吃胡喝的二傻子,那不仅你有福,你的搭档也省心

毕竟,皇帝大人安排在藩地的这些个大手子,目的只有一个——严密监视以防藩王造反搞事情


同样都是帝王家的后人,为何明朝藩王会是这样式儿的呢?

要怪,就怪一个人吧——朱老四,你别躲了,就是你!还有你小儿子朱高煦,也别害羞了,是该走到台前幕后给大家伙一个说法了

削藩,在历朝历代开国以后是势在必行的,只是时间上有先后。鉴于老朱本人比较强势,纵使是把藩王安插的满天下都是,还有的权力很大,原因很简单,他本人罩得住!可到了朱允炆同志,就比较尴尬了,面对这些个叔叔,他很是害怕;于是乎,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三个“智囊”的协助下,开始了拙劣的表演

感觉到被逼上生死绝境的朱棣们不干了,不说自己当年跟着创始人费死扒命的出大力、好说歹说也是一脉相承,是如假包换的亲叔叔!可是建文小子不但不给留后路,还要斩尽杀绝,于是乎愤怒的朱棣忽悠了还不是很愤怒的朱权,铤而走险

还别说,朱允炆真是弱出了境界、弱出了水平,愣是以一国之力败于叔叔之后,拱手把天下让了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故事再次上演,朱棣成为帝国新的主人

而他之前的称号,是燕王;为了以绝后患,不让自己的光辉事迹被其他人复制,他再次加紧了对藩王的控制,首当其冲的就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宁王

前车之鉴永远都是后车之师,然而明朝藩王却一向不老实

讲道理,自朱棣靖难之役给后世立下了标杆后,应该很少有人会想要昨日重现,去重新温故永乐大帝走曾走过的路。毕竟朱允炆这样的对手实在是太少了,而朱棣这样的猛人又是模仿不来的,更何况姚广孝、朱高煦、朵颜三卫这样的撒手锏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标配,所以造反还是算了吧!

可是偏偏就有人不服,明朝历史上共有三位藩王造反,两位失败;而这两个人都自以为会像朱棣一样英明神武,只可惜他们除了性别和姓氏以外,跟朱棣实在差远了

第一个跟朱棣相似度较高,毕竟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煦无论是长相还是能力都有,只可惜智商有限,非要跟朱瞻基过招,朱瞻基是谁?是朱棣在位时就非常喜欢的“皇太孙”,跟当年朱允炆在朱元璋眼里是一个级别的存在,只是朱棣的眼光要比朱元璋好的多,朱瞻基没有给他丢脸

在朱棣跟朱允炆较量的过程中,当叔叔的是完全体,暴虐了还是幼年体的侄子;但在朱高煦和朱瞻基的较量中,侄子究极进化成为超级体,胖揍了从完全体退化成幼年体的叔叔。

过程不多表,十分简单写意,甚至说朱高煦的大军还未曾集结,就已经一败涂地了...

莫要忘记当年的耻辱,世代相传下来只等这一刻!

要说第三位造反者,可是来头大大的,根正苗红不说还赶上了好时候,只是很可惜他遇到了错的人,原本他是可以掀起风浪,成为继朱棣之后最优秀的藩王造反者的,奈何生不逢时,他惹了不该惹的人

宁王朱宸濠,一个不算陌生的名字,他作为宁王朱权的后代,时刻铭记先祖曾受过的耻辱,作为当年靖难主力、又是写征讨檄文、又是出兵出力的,可最终不仅没能跟朱老四平分天下,连去个舒服的藩地都没能行,无论是杭州还是苏州都没他的份儿,最后愣是给安排到了江西南昌,在那个年代,江西就是不毛之地、就是盲流专属啊......

是时候搞事情了,趁着朱厚照到处撒野不管朝政,自己又“羽翼丰满”,朱宸濠带着凌十一、闵二十二等地痞流氓为主组成的流氓兵团开始了征战,其实按照当时的行进路线和规划来看,如若没有一个人出现力挫宁王,他极有可能攻下南京,和朱厚照来个正面交锋,可惜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连一点点光辉都不愿留给朱宸濠

此人便是王守仁,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明朝唯一的圣贤;三教九流无一不通无一不晓,就是他搞定了朱宸濠,以一己之力!!!

至此,明朝藩王造反的大剧就此落下帷幕,其实也向我们表明了明朝藩王的实力所在

明朝的藩王们,日子总体来说过的不错,衣食无忧就不说了,单纯看其自由程度和发展情况,还是可以的

比如朱宸濠,只要中央钱送到位了,加个护卫啦,整个小型部队啦,都是可行的。而朱高煦呢,也是一样,虽然手里人不多、也不愿意听他的,但至少他造反的时候还是能拉一部分人的

有护卫、有钱还有权的藩王们,每天过着雄霸一方的日子,被人王爷、王爷的叫着,乍一看是很享受,只是何苦生在帝王家的感慨,也只有他们自己能懂

毕竟人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向往更高的权力,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而很多人都会享受权力一步步加大的快感和成就,并为那最高的荣誉努力奋斗一生

奈何我们的藩王们,起步很高、基础很好,却只能守着这权力而已,不能僭越、不能上进,只能纵情潇洒、声色犬马,倒也是有些悲哀的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

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

上图大同代王府

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

上图太原皇庙

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

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

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

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

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


古道犀风


有个锤子!

明朝其实已经是个中央集权化很高的国家了,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后,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地方权利很大一部分都交到了中央。比如司法、财政、军事,在那个朝代官府判人死刑最后批的是皇帝本人,别人一概无权干涉。财政就更别提了,在明朝官员贪污50两就要枪毙,倒霉的还得拨皮(这个真的可以),可见那个朝代公务员体制还是很严格的。


下面我们说到王爷这个话题,其实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他的儿子们去封地当藩王,那时候的九大藩王还是很有实权的,比如燕王、宁王都手里握有重兵,割据一方。要不建文帝也不会着急削他们,为啥?威胁太大了,结果建文帝没削成反被削,好嘞!上位的永乐帝更是忌讳藩王这个词了(自己能造反别人也能)
,对这些王爷们更是变本加厉的削,完成侄子(建文帝)未完成的事业。所以永乐帝以后得藩王已经不是有没有实权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好好过日子的问题了。那时朝廷规定:藩王必须待在朝廷给你划分的圈里,你想出省串串亲戚没门,让上边知道了,轻则严重警告,重则直接开除党籍(王位撤了,直接种地),你要是想学以前的王爷们没事闲的欺男霸女,那你就是找刺激了。

张居正老爸曾被老家的一个藩王给阴了,死的不明不白。张首辅那可是有仇必报的人,随便给那个藩王穿了点小鞋,结果那货觉得冤,在家挂个大旗抗议。有人举报了说他揭竿而起扯大旗。本来是记过处分直接变成了除名,看到了吧!藩王犯事罪加一等,你本来就是严密监控分子,还想要权折腾,老寿星嫌命长了是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