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盛至極的大唐帝國,為何最後會形成五代十國的複雜局面?

鄭偉悅


很簡單,因為藩鎮。

那麼藩鎮是什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唐承隋制,為發展人口,實行的是均田制,所謂均田制,就是部分土地在耕種一定年限後歸根耕種人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歸還官府,此種制度有利於南北朝以來戰火不斷導致的人口銳減,也能開墾更多的荒地,同時也保證了國家賦稅的收取。

而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府兵制,這是一種以均田農民為徵發服役對象的軍制,即開墾土地後獲得土地使用權的農民,他們如果被徵發成為府兵,在閒時要參與軍事訓練,農時則種地,戰時則要從軍。此種制度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國家財政壓力,因為農民們種地所得除了賦稅以外其實都是歸自己的,並一定年限後即可獲得土地。並且府兵制是一種將練兵權和統兵權分開的制度,戰時統帥並不是來自府兵軍鎮的指揮官。



但到了唐玄宗時期,隨著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已經無法實行土地的授還,世家豪族的勢力越來越大,自耕農已經無法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均田制由此瓦解,而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也無法繼續下去,只能實行募兵制。

唐玄宗大量擴充軍鎮募兵,設節度使,賦予統帥軍事支配、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一共設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監察使。此種制度下的節度使權力極大,在初期時其財政依賴於國家賦稅收入,武力上憑藉法律上屬於國家的軍隊-官健。但是因為其手中權力太大,使得這些封疆大吏們即企圖遊離於中央集權之外,但又不能徹底否定中央統治。



而到了唐玄宗末年,全國九鎮裡面,北面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由安祿山一人兼任,加上唐玄宗晚年對朝政的懈怠,使得安祿山一路做大,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為了平叛,軍鎮節度使制度推廣到了內地,重要的州也開始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隨著安史之亂平定以後,節度使越來越多,中中央已經無法形成有效的控制,於是藩鎮就出現了。



對於地方財政的截流,是歸於朝廷,還是歸於節度使,地方大地主抱著消極態度,跟驕縱的藩鎮即不合作,也不對抗,於是藩鎮的實力越來越大,在唐中後期,藩鎮之間不僅不在聽命於中央,彼此之間為了擴大實力,開始攻伐不斷,時常也有叛亂髮生。

及至唐末 爆發黃巢起義以後,黃巢攻入長安,宣告唐王朝中央政權瓦解,於是各地藩鎮紛紛轉變成割據勢力,最終形成了五代十國的亂局。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緣説


唐王朝的的滅亡在一篇問答題裡很難論述備細,但是也可以提綱挈領一說,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大轉折,三個大頑疾,兩個掘墓人。

一個大轉折: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當了半截子明君、半截子昏君,兩個年號:開元和天寶,開元有開元盛世,天寶有安史之亂,也可以稱之為天寶之亂。打了八年仗,弄得是兩京殘破、民生凋敝,唐王朝由盛轉衰了。

三個大頑疾:一個是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對各地節度使控制力下降,許多藩鎮都已經不受代,而是父子相繼,如同獨立王國,中間曾經裴度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了淮南,但是很快又恢復原樣,直到末年愈演愈烈,四分五裂。

二是朋黨之爭,朝廷內部也不消停,黨同伐異,只問親疏不問是非,惡鬥不止,最厲害的莫過於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和牛僧孺為首的牛黨鬥爭,牛李黨爭歷時四十多年,極大消耗了國力,也耽誤了不少正事兒。

三是宦官專權,從唐玄宗重用高力士開始有端倪,後來幾乎歷代皇帝都有大宦官專權,比如魚朝恩、李輔國、田令孜,最後的幾個皇帝乾脆就是宦官所立的。特別是經過“甘露之變”後,因為剷除宦官的計劃洩露,導致朝中大批官員被殺,宦官氣焰囂張了。

兩個掘墓人:一是黃巢,黃巢起義嚴重動搖了唐王朝統治,也使得各地藩鎮更加坐大。

二是朱溫,907年,羽翼已經豐滿的朱溫代唐而立建立後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了。



磨史作鏡


一、唐朝末年,出現政治和社會危機。

1.土地兼併嚴重

唐後期,上自皇室,下至中小地主及佛教寺院,都加強對土地的兼併掠奪,加速了人民的破產流亡,人民生活進一步惡化。

2.賦稅嚴重

唐後期,由於統治階級生活的奢侈、官僚機構的膨脹以及對藩鎮和外族戰爭支出的增加,唐朝政府不斷加重賦稅,增加農民的負擔。

3.統治集團的貪殘腐敗

唐後期,統治集團奢侈日甚,貪婪殘暴,政治極端混亂,朝政腐敗不堪,官吏貪髒枉法,賄賂公行。王朝陷入社會危機之中。

二、爆發農民大起義

主要有:裘甫起義、龐勳起義、黃巢起義。這些起義,動搖了唐朝的統治根基,削弱了藩鎮勢力,使節度使的勢力集中起來,最後最強的朱全忠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國號梁,唐朝滅亡,五代十國開始。


愛玩的老沙頭


大唐是在隋末農民起義的狂風暴雨中逐步建立起來的,通過數年的南征北戰,唐王朝的統治者掃平群雄,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在帝國極盛時期,版圖空前,萬國來朝,國內是“憶昔開元全盛時,小邑猶藏萬家室”,國外是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真真是大唐盛世。但就在開元盛世的光輝之下,帝國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經過八年的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最終被朱溫建立的後梁取代,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1.安史之亂後,大唐為了酬勞立下大功的功臣和投誠過來的降將,大肆分封節度使,最終造成了地方的尾大不掉,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後來的五代十國大部分都是在原來唐朝藩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2.隨著租庸調製和府兵制的崩潰,土地兼併嚴重,百姓流離失所,嚴重影響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社會的穩定,府兵制變為募兵制後,軍隊成為節度使的私人武裝,士兵們只知有大帥,不知有皇帝。

3.皇帝的個人品質。通常一個國家由盛轉衰跟當朝統治者有很大關係。唐玄宗統治後期,崇信佞臣,排抑忠良,不斷展開對外戰爭,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大唐再也回不來了。

4.宦官專權和朝臣的黨爭。唐代中後期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猖狂的時期,之前的東漢之後的明朝與他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這些掌權的宦官把皇帝當成玩偶,想立就立,想廢就廢,想殺就殺,成為中國古代宦官為害最嚴重的朝代。當然後期的牛李黨爭也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5.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給了苟延殘喘的唐朝最後一擊,而取代唐朝的朱溫原來就是農民起義軍的一員。


靖遠0204


有說華夏史是循環的歷史,亂而又治,治而再亂。搞懂繁盛大唐分崩離析為五代十國的問題,就能夠理解,為何各朝由盛轉衰可說是歷史必然。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盛世的崩塌也絕非一日之因,盛衰的蛻變是有過程的,盛唐由盛而衰,拐點在唐玄宗時。玄宗初時尚能政令清明,開創“開元盛世”,而到了晚期,內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自己又耽於享樂憊懶怠政。重外輕內,置節度使制度,其時何處節度使權力極大,幾可與一方諸侯並論。如此內外隱患並存,終於出事了。



755~763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持續八年的唐朝內部混亂,徹底將大唐帶入走向衰落的道路。馬嵬兵變起,唐玄宗被迫下野。



安史之亂後,唐朝大傷元氣,仍能勉強維持,可查唐史,之後大唐統治系統時常出現混亂,多有短命昏碌之君。到了唐僖宗這代,黃巢大事件(878~884年)終於加速了大唐的滅亡。黃巢起事時,大唐早已不復盛唐氣象,唐僖宗幾乎成了流亡政府。後黃巢部將朱溫投降,唐僖宗大喜,賜名“全忠”以示褒獎,就是這位朱全忠,後來成為唐朝的終結者。



至907年,手握大權的節度使朱溫,代唐末帝哀宗登位,建立“後梁”,自此五代十國拉開了序幕。


百味乾坤


唐朝由盛轉衰並最終為藩鎮所滅,形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有五個主要原因:

一,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的安史之亂,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唐朝從此由強盛走向了衰落。

二,


安史之亂後,唐朝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了一百多年,藩鎮之間,藩鎮和中央之間,不斷爭戰,直到唐朝滅亡。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三,宦官專權

唐玄宗後期,宦官逐步參政。唐肅宗即位,宦官李輔國因擁立有功,參與機要,統領禁軍,任免宰相。後來宦官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國策的制定,朝臣、節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他們把持。這是封建社會最腐朽的階層。

四,朋黨之爭

“牛李黨爭”是唐末朋黨之爭的典型代表,李黨以李德裕為首,多出身於世代公卿;牛黨以牛僧孺為首,多出身於進士。兩黨鬥爭長達四十多年,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統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

五,農民戰爭




唐末農民起義波及大半個中國,使腐朽的唐王朝從此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質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


銀湖金濤


唐朝的問題只出在藩鎮。

中央將權利下放到節度使,朝廷是省心省力了,什麼都不用操心,就等著收稅,圖一時之爽利,把整個大唐王朝推到萬劫不復的深淵!

就像一個公司,把招商,採購,談判,財務,人事等等所有問題都下放到分公司,看似是為總公司節省了開支,節省了精力,可在如此巨大的自營權利下,這個分公司還屬不屬於你,就不得而知了!

安史之亂,就相當於整個分公司集體辭職,並且搶佔了總公司開拓多年的成熟市場,反過來和公司競爭!就算總公司有能力把分公司幹掉,可是消耗的都是自己實力,屬於內鬥!

任何一個王朝的沒落,不外乎兩點,一是自下而上的,基層動亂。二是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的分裂。第二點尤為致命。唐朝就是亡於內鬥!



資深優秀磚家


唐朝之後造成五代十國群雄割據的局面與唐朝本身的制度有很大關係。

周朝實行分封制,導致各路諸侯互相攻伐最後國祚八百多年的周朝滅亡,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總結了周朝滅亡的經驗,廢除分封改為郡縣制,劉邦稱帝后認為秦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沒有分封導致出現大規模的起義沒有實力雄厚的諸侯幫忙平叛,所以又恢復了分封制但是隻封劉姓為王,結果也出現了七國之亂。

唐朝總結了歷代亡國的經驗,在邊疆實行藩鎮制,由節度使管理,當時唐朝最大的敵人是突厥,為了防止突厥侵略,在邊疆設藩鎮給了節度使自主招兵調兵的權利,一方面減輕了朝廷的壓力一方面遇到侵略可以隨機應變快速反應,這也是保證唐朝前期盛世的原因。可好景不長,隨著社會越來越安定藩鎮的實力越來越大,這些節度使逐漸不安分起來,最有名也最要命的就是安祿山了,當時沒有辦法不得不任命更多的節度使創造更多的藩鎮來對抗安祿山,一個安祿山倒下去,千千萬萬個安祿山站起來,由於唐朝後期皇帝的懦弱,在內被權臣把持著,也失去了對藩鎮的控制,各路節度使都想過把皇帝癮,實力雄厚的就自立為王,實力小的就去國外抱大腿拉贊助引外兵入境。最後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路英雄豪傑前仆後繼,今天你登基明天他亡國,創造出了五代十國特有的局面。


SHRIKEI


縱觀歷史,所有的王朝曾經都有過繁華景象,然後由盛轉衰,直至滅亡被後朝取代,合久必分,好像逃不過的宿命。

唐後期,各個地方節度使勢力太大,中央沒辦法有效的控制,形成中央受制於地方的局面。

五代時期各個軍閥割據,無人約束,也不能相互吞併,又希望獨大,自然相互攻伐。加之外族入侵,契丹人虎視眈眈。自然就形成了五代十國的複雜局面


左咚


本質的說就是地方政府的軍政出於一處,有錢有糧有人還有槍,中央強大的時候還好,被壓著不好有心思……

中央不強大,民心也渙散了,積威也在多次戰敗的情況下消失殆盡,這時候不搞事,那什麼時候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