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關運福


希特勒自殺後,繼任者鄧尼茨計劃和盟軍媾和。

蘇軍對柏林的包圍是異常恐怖的,當時距離柏林最近的兩支德軍部隊是第12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儘管他們頑強抵抗,阻擊蘇軍進攻,但蘇軍還是成功對柏林進行包圍。

在1500輛坦克、1.27萬門火炮、2.1萬門火箭炮的支援下,46.4萬名蘇軍對柏林發起最後的總攻。最終,蘇軍在付出30萬人傷亡的代價後完成了對柏林的佔領。

因此,德國的投降和日本不同,德國是在盟軍和蘇軍進攻下,一片土地都沒有的情況下投降的。

其實在蘇軍攻佔柏林後,並沒有等來德國的投降代表,原來以鄧尼茨為首的德國臨時政府,已經向盟軍單獨媾和。

由此可見,雖然柏林被包圍時,德軍仍擁有數量可觀的軍隊,但德國的失敗已經難以逃避。更何況,連柏林都即將被攻克,納粹德國即將覆滅。同時,納粹的高級將領們對戰爭已經失去希望,唯一的要求是向盟軍投降,而非蘇聯,以免遭到報復。


五味社


二戰,最後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的大軍,但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投降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具體原因。

一、希特勒自殺身亡,德軍無心戀戰。1945年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攻佔了國會大廈,距離希特勒的官邸近在咫尺,眼見大勢已去,希特勒徹底絕望。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希特勒作為德軍的最高統帥的死亡,讓本就陷入絕境的德軍更加無心戀戰。

二、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國,後勤供應被切斷。當時,德國軍隊雖然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被分散在各地,並且後勤補給被盟軍所切斷,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再戰必敗,已經無法翻盤了。

三、擒賊先擒王,德國的統帥部已經別無選擇了。當時,美英法聯軍和蘇軍左右夾擊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的大佬們基本都在柏林,想逃也逃不了,最好的選擇就是投降,尚且還有活路,也為德國留下一點希望。

四、最重要的是投降是當時德軍最好的選擇。當時,德軍雖然還有幾百萬軍隊,但面對美、蘇等盟軍,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毫無意義。德軍不像日軍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在1945年5月7日,當時的德國最高統帥鄧尼茨宣佈德國無條件投降。5月8日深夜12時在柏林蘇、美、英、法四國代表面前簽署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以希特勒帝國徹底覆滅而宣告結束。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1945年,德國正式宣佈投降,而有數據指出,當時德國軍隊的規模甚至還有700萬左右,而且還有數千架飛機和很多坦克,對此,有人提出為什麼他們不選擇繼續進攻而是宣佈投降。

事實上,雖然德國軍隊在名義上還有如此大規模的力量,但是其真實情況是現役軍隊大都以小孩為主,而且最小年齡甚至只有12歲,也就是說,他們的實際戰鬥力量已經不堪入目了。戰略轟炸日益頻繁,導致德國的軍火工業陷入停滯。另外,德軍裝備的技術兵器如坦克、飛機不僅數量不夠質量也嚴重不足。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戰敗的原因還體現在其國家綜合國力的水平。戰爭初期,他們確實採用了速戰速決的閃電戰策略取得了一些顯著戰果,但是跟國土面積廣大的蘇聯相比,德國也只能算的上一個小國,而要想確定持久戰的最終勝利,小國其實是很難實現的,也就是說,德國缺乏支持長期戰爭的國力和資源。

除此之外,德國選擇投降還因為當時的民心所向,畢竟本身納粹就是一種侵略性代表,而他們提倡的戰爭攻擊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其實是十分慘痛的,德國人自己已經在東線陣亡、失蹤、被俘超過300萬人,這對一個人口僅有7000萬不到的小國而言實在難以承受,換句話說德國除了元首之外的人都已經厭倦了戰爭。正所謂勝利永遠會站在正義的一方,提倡和平的思想必將取得戰爭的勝利。

所以,並不是說人多就一定可以打勝仗,這還要看這些人的實際戰鬥力以及大局勢的發展,更何況德國那些紙面上的兵力有太多水分了,而綜合來考慮的話,德國的投降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利刃軍事


二戰結束之後,根據統計數據來看,德國還有七百萬的大軍,絕對是有一戰之力的,很多人說這個數字其實就是個紙面上的而已,實際上七百萬可不是七萬,水分再大,德軍的數量也不是一個小數字,當時的德軍是完全有可能選擇繼續戰鬥的,他們為啥要選擇投降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毫無疑問就是希特勒選擇自殺,不管德軍有多少人,最起碼得有人統領,希特勒當時在德國就相當於神的存在,他是士兵的信仰,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在盟軍進入柏林之後,希特勒都看不到獲勝的希望選擇飲彈自盡,消息傳出去之後,所有的德國士兵心中的大山倒了,首領都選擇自殺,他們無人統領。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德國的士兵肯定是沒有戰鬥的慾望,氣勢沒了底氣也沒了,就算是選擇繼續戰鬥也不可能獲勝的。中國歷史上有句老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打仗的時候,後勤保障非常重要。

蘇聯和美國從兩個方面進攻德國,他們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斷了德國的後勤,試問一下一支軍隊沒有後勤,何來戰鬥力?這還僅僅是德國本土的士兵,其他地方的士兵更慘,比如在蘇聯的德軍,這幫人可就有苦難言,戰死的暫且不說,凍死的和餓死的非常多,沒有後勤保障這七百萬大軍拿什麼打?

德軍一開始戰鬥力的確很強,後來這些軍隊的將領很多都由於希特勒的個人原因被撤除,後期的德軍已經不是起初的德軍,七百萬大軍說難聽點這個數字都是拼湊起來的,根本不會選擇拿起武器繼續戰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對這個題目提點兒意見。

首先,時間概念的先後順序反了,柏林戰役結束後,德國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戰結束的時間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時間來計算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其次,對於德國這七百萬大軍很多人可能覺得比較誇張

二戰時期德國動員的兵力超過1700餘萬人。

閃擊波蘭德軍出動了88萬人,算上預備役,兵力超過160萬人。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德軍出動了大約500萬人。

結合各個戰線投入的兵力德軍總數超過1000萬應該是靠譜的。

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希特勒之所以堅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還是數百萬德軍有生力量。

既然有這麼多軍隊,那麼德軍為什麼要投降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這些所謂的700萬軍隊恐怕只是紙面上的數據,能實際參加戰鬥的遠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精銳兵力在戰鬥中損失慘重,現存部隊的戰鬥力是個大問題。

二、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厭戰情緒,將帥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部隊秘密和盟軍接觸,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隊伍不好帶啊。

三、柏林戰役德軍最後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殺,德軍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了理由。

四、大勢已去,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的潰敗,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

綜合上述原因,當蘇聯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時,希特勒選擇了自盡,而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一點點歷史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總共動員了1700萬大軍,佔當時總人口的21.5%。(德國投降時正規數據應該是還有約250萬軍隊)

龐大的軍隊規模經過數年殘酷戰爭的淘汰,在德國宣佈投降的那一刻,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很多人覺得明明德國還擁有數百萬大軍為何就灰溜溜的選擇了屈辱投降,而不是繼續再戰?

其實現代一句明言就解釋了主要原因: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當時的德國陷入美蘇英法的兩面夾擊,東西兩面領土已經被佔領,首都柏林也被蘇聯紅軍攻佔,鐮刀錘頭紅旗飄揚在了帝國大廈上,如此情況下德國還剩下的只有南部一些地方,但靠著這些被美英轟炸的只剩斷壁殘垣的工業想支撐起糗百萬大軍無疑痴人說夢。缺衣少糧加彈藥的德軍殘餘部隊除了投降沒有其他選擇。

再說,精神領袖希特勒已經自殺,首都也被攻陷,失去領導且分隔數地的德國軍隊就是一盤散沙。既然如此幹嘛不投降好歹還是一條活路。

且後期戰場消耗太大,德國也不得不選擇大量擴員,以致戰力水平直線下降,一幫沒多大戰力的新兵或者說青少年,如何能對他們要求過高。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經過長達5年多的殘酷對壘,倖存下來的德國民眾早已厭煩戰爭,他們都希望該死的戰爭早點結束,讓生活重回正規,而不是每天擔驚受怕!

1945年5月7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協議,宣告二戰歐洲戰場正式結束。不過有趣的是德國卻是比較屈辱的在兩個地點分別簽署了兩次投降協議,至於為何會如此,請點擊關注按鈕,更多解密等著你來品評!


飛龍防務


元首已經死了,本土核心地帶全部被佔領,就算布呂歇爾、隆美爾、克勞塞維茨、曼施泰因等等德國曆史上所有的名將一起來助陣,或者讓拿破崙或者我們的白起也上吧,也根本沒有贏哪怕平的希望。

在二戰初期,元首的鐵蹄踏遍歐洲,不過有賴於對猶太人的搜刮和對被佔領國的掠奪,德國人民的生活在歷經幾年戰爭反而越來越好,為了能得到人民的不斷持續支持,納粹在討好人民上幾乎是殫精竭慮。

可是元首太高估或者太想實現歐洲統一了,於是,他去幹起了蘇聯,結果可想而知,東線作戰耗盡了德國的國力,大量青壯年喪生,隨著佔領區的不斷縮小以及盟軍的頻繁轟炸,德國人民開始了噩夢般的日子。

不像日本的絕對服從,德國人雖然嚴謹但不愚忠,希特勒對軍隊的控制力度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懷疑,當德軍在東線步步敗退的時候,很多軍隊高層就在想著和盟軍求和了,1944年上半年的刺殺希特勒事件就說明這一點,可惜未成,元首又帶著全國老百姓一直作到柏林毀滅。

第三帝國的軍隊是向元首宣誓效忠的,元首要打,那就打下去,但是畢竟打不動了,拿什麼和千萬盟軍打?二戰末期,光美蘇軍隊就有上千萬,難不成真讓德意志民族徹底毀滅嗎?等柏林被攻陷,真正意義上還在德軍手裡的地盤不過德國中南部部分地區以及丹麥挪威等地,但這些土地沒有意義了。

即使沒有意義,至少還有為元首而戰的意義吧,但等元首一死,還要為誰而戰呢?


雲中史記


其實二戰結束時,德軍還擁有著高達一千萬大軍,但是這個數字是將國防軍部隊、黨衛軍部隊、警察部隊、輔助部隊、外籍人員、人民衝鋒隊等等這些所有武裝力量加在一起的,實際上戰鬥力較強的部隊所剩無幾。



二戰結束時雖然德國紙面上還有著大量的軍隊,但是這些部隊大多數的實際戰鬥力極差,僅僅是充數罷了。德國當時已經將徵兵年限大大放寬,從少年到老人都紛紛拿起了武器,作為德國軍事力量的一部分,同時,由於戰事緊迫,這些部隊根本就沒有經歷過完善的訓練,毫無任何戰鬥力。



還有就是武器裝備了,這些武裝人員大多數只有一把輕武器,根本沒有火炮、坦克等兵器,而同時期的盟軍,首先掌握了制空權,而且在坦克、火炮等這些技術兵器上,佔有著絕對的優勢,而且士兵們的作戰素養和經驗也要比德軍強得多。再加上盟軍是從兩線的進攻,德國已經根本無力扭轉戰局。



而二戰後期,德國的大部分領土已經被佔領了,很多重要物資已經失去了來源,比如食物、彈藥、武器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這些德軍的戰鬥力很強,也是秋後螞蚱,蹦達不了幾天了。




戰壕


紙面上的軍隊數字並不代表戰場上軍隊的戰鬥力,如果說人多就可以不投降,就腰桿硬的話,那麼中國無疑應該是世界上拳頭最硬說話最有底氣的國家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但單純的碼人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到了1945年春天末尾的時候,德國也基本上是“春”後的螞蚱,有力無心了,不管部隊編制內還有多少“數字兵”,都不能掩蓋德國軍隊士氣的低落以及民眾厭戰的情緒。

戰爭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說白了就是被歷史裹挾向前,雖然說德國國內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確孕育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說白了――不服,法國為了一己私利為了徹底壓制德國,把德國從裡到外剝削的體無完膚。

但適可而止,物極必反,這使得德國國內普遍有一種情緒,他們被不公正對待了,他們的每個人的利益都因為法國人的自私自利受到了威脅,當這種情緒被好戰分子希特勒抓住並長袖善舞――“妙筆生花”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也就形成了。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德國來說,帶來的傷害卻已經超出了常人能夠接受的程度,大家厭戰情緒明顯,即使當初熱衷於戰爭的一些德國軍官,都覺得戰爭進行下去是不對的,也不會將德國引向光明,而是陷入地獄,今兒發動了針對希特勒的軍事政變。


雖然暗殺行動失敗,但隨著蘇德戰場上德國陷入絕境,北非戰場節節敗退,英法美等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成功,其實德國敗局已定,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而且戰火已經燒到了德國本土,蘇聯軍隊不但消滅了德國精銳,還把柏林給佔了去,這時候再繼續抵抗下去,只會給德國帶來痛苦,不會再有什麼其他的結果。

當戰爭狂希特勒自殺,其實德國投降的所有條件已然具備,別說德國還七百萬軍隊,怎麼不打下去的問題,德國巔峰時期動用的軍隊在一千萬上下,而且有很多一戰老兵和指揮官。

結果還不是被打的節節敗退,到了戰爭後期,七百萬真的就是“紙面實力”了,能打的精銳部隊消耗殆盡,臨時拼湊的軍隊,即缺乏必要的軍事訓練。

同時缺少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怎麼打,怎麼堅持,靠一群新兵蛋子、“娃娃兵”改變德國失敗的命運?這不是開玩笑嘛!


歷史三日談


二戰結束時,雖然聲稱德國有700萬大軍,但實際上並不準確,戰爭對人員的消耗,永遠不會客觀的顯示在表面材料上。

第一,德國的700萬大軍,誰知道有多少老弱病殘呢?德國方面聲稱有700萬大軍,或許是想著投降的時候能夠稍微挽回一點顏面,略微提那麼一點點小要求。

第二,經濟的崩塌。要知道德國可是一戰的戰敗國,戰敗之後,工業和經濟嚴重倒退,雖然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量的財富,並且在二戰期間從佔領國家和猶太人身上掠奪了大量財富,但持續多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耗空德國的經濟,沒有了經濟能力,這意味著後勤上的巨大失敗,沒有後勤支持的軍隊又能堅持多久呢?



第三,戰略上的失敗。二戰打了那麼久,德國席捲歐洲,在一定程度上,德國是非常成功的。但德國在沒有保持既定優勢的情況下就貿然進攻蘇聯,導致德國損失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這一戰略性的失敗,直接導致二戰局勢向著同盟國一方傾斜。

第四,信仰的缺失。當蘇聯紅軍佔領德國柏林的時候,不管是德國軍隊還是德國人民心中的信仰已經倒塌,再加上希特勒的自殺,德國人心中充滿了恐懼,失去親人痛苦也在這一刻爆發,國內反戰情緒嚴重。所以在面對現實情況下,德國人選擇了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