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上吊自殺前,為何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手機用戶66913906418


崇禎皇帝劇照


崇禎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沒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賢?這個在史料上已經不可考察真偽。正史沒記載,野史記載了。其實,有沒有記載這個事已經不重要了。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往事:

1.萬曆怠政。

萬曆為什麼怠政?萬曆皇帝沒有這個精力和那些滿嘴跑火車、張口就來的文官們鬥下去了。不管什麼事情,都能爭得吐沫橫飛,正事反而不認真辦。總之,萬曆皇帝不是祖父嘉靖皇帝,不會屠殺大臣,萬曆皇帝只好躲起來,眼不見心不煩。但是國家的事情總要有人做啊,長期這樣下去國家是要完蛋的。


萬曆皇帝畫像


2.天啟皇帝的努力。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萬曆皇帝在遼東集合了11萬大軍,企圖一舉殲滅努爾哈赤的主力,結果明軍5天之內土崩瓦解,損失兵員五萬多人,騾馬數萬匹,明朝大傷元氣,從此轉為守勢。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兒子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去世,15歲的朱由校即即位。上臺第二年,遼東重鎮遼陽和瀋陽相繼陷落,形勢十分嚴峻。

這時,少數民族土司奢崇明聚集了數萬人在四川叛亂,在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調度下,基本平定叛亂。天啟皇帝和魏忠賢(朕與產臣)花了大價錢一邊構築了寧錦防線,一邊由毛文龍率數萬人在鴨綠江口的皮島駐守,一前一後,牽制後金,皇太極不敢率軍到明朝搶掠。

這些是天啟皇帝高瞻遠矚的成績,也是魏忠賢執行有力的結果。明朝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轉危為安。


天啟皇帝朱由校 魏忠賢的老闆


3.崇禎皇帝的臭棋。

崇禎皇帝一上臺就幹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皇帝讓太監遠離政治,將派往各地的監軍全部撤回,而東林黨全部回來。但不久毛文龍不明不白就被袁崇煥處死,殺毛文龍,我一直認為是崇禎的主意。毛文龍死後,戰略平衡被打破,此後皇太極的人

五次到明朝搶錢,把明朝當成取款機。這是崇禎皇帝的第一次慘痛教訓。

後面,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對文臣集團越來越失望,太監再次受到皇帝重用。崇禎皇帝對大臣們說:“諸臣欲實心任事,朕也何需此輩?”翻譯一下:你們要是真心實意工作,我又何必用太監來監督你們?說明崇禎皇帝已經意識到光靠東林黨是沒有用的,但是崇禎皇帝始終不敢培養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



他寄希望文官裡面能產生大人物,他紀念張居正時說:“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時之相一”,期望能出現張居正一樣的內閣首輔。但是崇禎皇帝又不懂的人才是要培養的,威望是要皇帝幫助造勢造出來的。

所以崇禎一朝,沒有權傾一時的內閣首輔,也沒有魏忠賢式的大太監。朝政無人幫助提綱挈領,壞事無人幫助出面做,不聽話的官員無人幫助打壓、調離甚至處死,需要壯士斷腕的時候無人幫助下決心和統籌安排,比如遷回南京。

以上種種,讓崇禎皇帝深感無助。



我看了《明熹宗實錄》,我認為天啟皇帝當皇帝的水平和他的木匠水平一樣高。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三個兒子都死了,因為沒有兒子,弟弟朱由檢將接班,臨死前,天啟皇帝交代弟弟信王朱由檢,有兩句話最出名,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一句:來來來,吾弟當為堯舜之君。

第二句:王體乾和魏忠賢忠心耿耿會辦事,可堪大任。

天啟皇帝這兩句會話是有深意的。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當皇帝要愛惜自己的名聲,皇帝是各方的主人,是天子,努力要有堯舜一樣的好名聲,有好名聲才能服眾,才能威服四方。


魏忠賢劇照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王體乾和魏忠賢會辦事,又忠誠。今後自己不好出面、不方便下手的事,比如殺人、要錢等,就讓他們去辦,你自己可以做做木匠,裝做不知道就行了。 心氣很高的朱由檢並沒有好好琢磨哥哥朱由校說的這兩句話。崇禎皇帝上臺一個月後,就消滅了魏忠賢集團,處死了魏忠賢。

東林黨回來了,從此,崇禎皇帝面對的就是一群老油條,死守祖宗家法,不變通,錢從哪裡來不管,反正不能加稅;他們要麼一身正氣,視死如歸,但對攘外安內的大事束手無策;他們要麼出工不出力,裝傻充愣。從此,大明朝不再有好日子,直到崇禎皇帝上吊身亡,明朝滅亡。


李自成進北京


崇禎皇帝很後悔

崇禎皇帝既然會懷念張居正,那同樣會懷念哥哥朱由校,他一開始看不起哥哥朱由校重用太監魏忠賢,認為那不是明君所為。但事實證明,看別人殺豬很容易,自己殺只雞都很難。既然會懷念哥哥朱由校,既然崇禎皇帝后來又開始用太監,那必然會想到魏忠賢。

崇禎皇帝后來一直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說明崇禎皇帝對這些文官確實失望透頂了,他把文官集團當成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了。而崇禎皇帝的這些文官幾乎都是魏忠賢當年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此看來,崇禎皇帝到後來終於明白:魏忠賢才是自己的朋友。

話說到這裡,崇禎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沒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賢,還重要嗎?


坐看東南了


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情,在王世德寫的《崇禎遺錄》裡面明確的記載: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辨。

王世德是明朝的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深知宮闈密事,後來北京城破,王世德帶著家眷一路南逃,從此隱居不出。有感於明末野史紛繁,寫了一本《崇禎遺錄》,就自己所瞭解的方面一一進行駁斥,所以其可信度很高。

那麼這條謠言是怎麼起來的呢?其實這個和南明的政治形勢有關。南明雖然只有一朝,也就是弘光朝。在弘光小朝廷短暫存活的時間裡,雖然外戰外行,黨爭一直都非常的激烈。在弘光政權中有很多閹黨和親閹黨的人物,比如阮大鋮、楊維垣等等,他們在崇禎朝不得志,但是在弘光朝卻頗有勢力,那如何能表明自己東山再起的『正當性』呢?莫過於已經『國君死社稷』的先皇親自反悔。

於是這種謠言就慢慢的滋生了出來,被很多不明就裡的明末小說家採用,比如計六奇的『明季北略』:

\t\t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

和馮夢龍的『燕都日記』: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

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只是明末文人之間的以訛傳訛。因為首先,曹化淳根本就沒有侍奉過魏忠賢,相反,曹是崇禎當年做信王的時候的舊人,是信王府的“承奉”,也是被魏忠賢害死的,親東林一系的大宦官王安的門人,怎麼會為魏忠賢請旨呢?

並且,曹化淳當時在老家武清縣,而崇禎後來真正起用的九門提督是後來陪他上吊的王承恩。所以曹化淳很可能在北京城破的時候壓根不在崇禎身邊,這則謠言也無從談起了。


經史通義



問:崇禎上吊自殺前,為何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答:“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是一則假得不能再假的謠言,讀史者必須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頭腦。

首先,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即使明知是自己做了錯事,也絕不肯低頭認錯,而殺魏忠賢是他一生最為自豪和獲贊最多的事,他怎麼可能幹“重新厚葬魏忠賢”這類嚴重打臉的事兒呢?何況,當時京城已岌岌可危、已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

簡單舉幾件崇禎打死不認的事兒吧。一、閣臣楊嗣昌為避免兩線作戰,提出了“攘外先安內”的戰略思想,建議與滿清議和。崇禎同意,派人秘密操作此事。不料此事洩漏,朝野譁然,崇禎不肯承擔責任,殺陳新甲推卸責任。二、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後降清,外界誤傳他以身殉國。崇禎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還御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但祭到第九壇時,收到洪承疇降清的確切消息,崇禎雖然惱怒,卻只雖罷御祭而已。三、李自成大軍東征,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有意南遷,但又不願擔負“棄都南逃”之名,一味痛斥眾閣臣:“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即使到了京城陷落之際,他仍不肯正視自己治國的種種失措,只說:“諸臣誤朕也。”寫在袍服上的遺言也是:“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通過這些,您覺得崇禎像是會重新厚葬魏忠賢的人嗎?

其次,就算崇禎勇於認錯,但他殺魏忠賢根本沒錯,何以要厚葬於他?!

近年來,有好事者不斷替魏忠賢翻案,把魏忠賢翻成一個心憂蒼生、敢為天下先的大政治家。

比如說,某大學教授寫有一部大作,書中寫:魏忠賢當權時,全國興起了給魏忠賢建生祠的熱潮,彷彿雨後春筍,一下子建了四十多個生祠,其中包括袁崇煥,但“魏忠賢對這些東西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崇煥再怎麼拍馬屁、建生祠,朝鮮之戰、寧晉之戰打完,發現袁崇煥總是拒絕援助友軍,金兵以來就龜縮在城裡啥也不管,立刻既把他撤職了”,稱讚魏忠賢有原則性、鐵面無私,又寫:“毛文龍完全不理會魏忠賢,魏忠賢卻讓天啟皇帝把東江鎮的軍餉增加到了一百萬兩。毛文龍是大將風範,魏忠賢是政治家風範,兩人之間才是真正的國士之交。”

讀到這些,噁心得我差點連隔夜飯都嘔出來了。

該書中還大篇幅描述了許多大英雄、大政治家魏忠賢與和誤國殃民的東林黨人鬥智鬥勇的“光輝事蹟”,讓人難以卒讀。

魏忠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讀宦官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最真、最具說明力。

究其原因,魏忠賢擅權專政時,劉若愚在內直房經管文書,對魏忠賢其人其事瞭解最多,《酌中志》可謂第一手材料。

《酌中志》中記,魏忠賢發達前,宮中“多以傻子稱之”。

即魏忠賢本質上是一個智商低下的傻子。

寫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嗤之以鼻——您說人家是傻子,但傻子怎麼會攫取到這麼大的權力?又怎麼能與強大的東林黨人鬥殺得難分難解、旗鼓相當?

魏忠賢的發跡,可以說是撞了超級狗屎運——在曠日持久的萬曆朝“爭國本”中,光宗朱常洛落到“無人辦膳”的境地,魏忠賢有幸成為了光宗身邊的“小火者”,而隨著光宗父子先後登上帝位,他想不發達都難。

至於他領導的閹黨能與東林黨分庭抗禮,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依附於他的閹黨成員太能幹。

不信?我們來看,崇禎繼位後,準備要辦魏忠賢了,把魏忠賢的親信一個個趕走,魏忠賢居然無知無覺,連掙扎都不掙扎一下,這不是傻是什麼?

崇禎清算到他頭上了,叫他滾蛋,也似乎也沒有特別沮喪,高調地組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車隊,將自己搜刮來的財產全部打包,浩浩蕩蕩,拉了十幾里路,趾高氣揚地啟程。

這智商,低得超乎我們的想象。

崇禎沒有在京城開刀,是擔心他會有什麼厲害的後著。在等他上路後,上發現他那麼乖,遂無顧忌,追發了處死他的命令。

一直到死,魏忠賢也沒有絲毫反抗,很聽話地搭起一條白練上吊了。

整個除閹過程波瀾不驚,乏善可陳。

這一過程表明:魏忠賢就是一個純粹得不能再純粹的傻子。

不過,話說回來,魏忠賢雖然是個傻子,卻也是個兇殘暴烈、滅絕人性的傻子。

他興六君子之獄,把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六人下獄,同時將趙星南、鄧渼、毛士龍、王之寀等十五人削籍並追贓。

楊漣這些人,在獄中飽受摧殘,死後,喉骨被魏忠賢命人剔削出,密封在一個小盒內。

魏忠賢視這些喉骨為戰利品,每每賞玩,必面露得色,口中獰笑著說:“諸公別來無恙,還能上書否?”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白色恐怖籠罩,人們路上相遇,只能以目傳意,不敢言語。

崇禎殺白痴加惡魔的魏忠賢有什麼錯?有什麼必要“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明代史料極其豐富,但這些史料中,很多來自於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以至於良莠相混、優劣難分。“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謠言在明末就有了。

其中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就有記:“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

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也記:“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

但這幾條記載根本經不起推敲。

您想想看,魏忠賢死在哪兒?死在今河北阜成縣,死後,崇禎又下令磔碎其屍骨於河間,用《國榷》上的記載來說,那是“魏忠賢犯殊死,不餘寸骨”,屍骨都不剩了,還有什麼遺骸可供收葬?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忠賢剩有遺骸,論理就應該被保存於磔屍地點河間府,距京城有200餘公里遠。而按《燕都日記》上的說法,崇禎帝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並“修墳立碑”,崇禎本人卻在三月十九日自殺殉國了,這前後只有五天時間,要把距京城200餘公里遠的“魏忠賢骸首”運到京師,並“修墳立碑”,時間上根本就做不到!

再有,《明季北略》和《燕都日記》都記,經辦此事的人是曹化淳。

但是,曹化淳早就在崇禎十二年上疏告假回鄉了。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曹化淳已經在武清故鄉退休五了年之久!

還有,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記:“化淳昔事忠賢”,很多不瞭解曹化淳的人也認為:曹化淳是閹人,魏忠賢是閹人,彼此都是閹人,惺惺相惜、兔死狐悲,所以曹化淳會建議崇禎“重新厚葬魏忠賢”。

這裡,有必要說說曹化淳的簡單經歷。

曹化淳本是太監王安的親信,早年被安排到信王府服侍信王(即後來的崇禎帝),後又回到宮中。天啟初年,魏忠賢手掌大權,害死了王安,同時把王安的親信曹化淳驅逐出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禎即位後,把曹化淳召還,並委以重任,讓他負責清理魏忠賢時代的冤假錯案,協助查處閹黨。

瞧,曹化淳哪有“昔事忠賢”了?他又怎麼會對魏忠賢“惺惺相惜、兔死狐悲”?

搞笑的是,曹化淳在崇禎十二年就上疏告假回鄉了,上面提到的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卻記:“(崇禎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賊攻西直門,不克,攻彰義門,申刻門忽啟,蓋太監曹化淳所開。得勝、平子二門亦隨破。”

即:李自成攻北京,是曹化淳開門獻的城。

所謂十人成虎,曹化淳不但被人說成是“重新厚葬魏忠賢”的經辦人,還被人誣衊成開門獻城的歷史罪人。

隱居在家的曹化淳有口難辯,曾作《感懷詩》感慨其事:

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有關“曹化淳開門”的流言散佈很廣,經無數文人士大夫口傳筆錄,曹化淳實是跳進黃河洗不清。

現在可查的《流寇傳》《國榷》《痛史本崇禎長編》《崇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各種古籍都記錄有“曹化淳開門”事。

崇禎朝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親身目睹經歷了明末崇禎帝在位期間朝中的諸多事件,全程見證是甲申之變,北京城破後,其帶家眷遁往江南,隱居鄉下,不問世事。到了康熙年間,看到前朝軼事在民間被傳得沸沸揚揚,有感於稗官野史記事荒謬虛妄,胡編亂造,肆意誹謗先朝皇帝,為了澄清史實,他提筆“錄其聞見,凡野史之偽者正之,遺者補之”,撰成《崇禎遺錄》。

《崇禎遺錄》替曹化淳辯誣說:“(北京)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皆回回所居。(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賊攻廣寧門(彰儀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次日,賊自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雲,閹官獻城,非也。”斷然否定了宦官開門獻城的說法。

對於“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謠言,王世德同樣在《崇禎遺錄》裡進行了駁斥:“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辯。”

這裡還得補充說一下,當時的野史為何會出現“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記載呢?

這其實是阮大鋮、楊維垣等閹黨餘孽搞的鬼。

崇禎殉國後,江南士紳在南京擁戴起崇禎帝的堂兄朱由崧為帝,建立了南明弘光小朝廷。

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存活的時間雖短,但黨爭仍然激烈。阮大鋮、楊維垣等人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正義性,就炮製出了“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軼聞。

同樣親歷甲申之變的翰林官楊士聰在《甲申核真略》就此事說:“坊刻於諸璫姓名尚未辨清,而迎合時局,謬為誇詡,殊堪噴飯!”

楊士聰完成《甲申核真略》之前,阮大鋮興風作浪,重翻《三朝要典》“逆案”,將明亡罪責一古腦推給東林人士,重刻《要典》,“甚至構及國本建言諸臣,是明與先帝為敵亦不顧也”。 楊維垣、霍維華等人心神領會,就造謠說曹化淳曾面奏崇禎稱:“魏忠賢而在,事不至此。”稱崇禎聽後嘆息不已,傳旨要收葬其遺骨。

楊維垣、霍維華等人還厚顏無恥地說,崇禎召對時,曾有人大力推薦楊維垣、霍維華兩人。

楊士聰氣得在《甲申核真錄》裡連呼:“此皆絕無影響之事,傅會成書,公然刊佈。更假歲月,必將登諸奏牘矣。”對閹宦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撻伐。

綜上所述,“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是一則蘊藏了閹黨餘孽為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歷史謊言。


覃仕勇說史


《崇禎愧對魏忠賢》崇禎上吊自殺前,令人重新厚葬魏忠賢。原因何在?主要是崇禎錯殺魏忠賢,自毀長城。世上的太監千千萬萬,沒有誰像魏忠賢這樣充滿諸多迷霧,千載而下又眾說紛紜。世人說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華。大明是漢族最後一個皇朝政權。大明活色生香,秦淮八豔,爭奇鬥豔,到了滿清就只剩下庸脂俗粉的八大胡同。大明文采風流,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在大明寫成。大明有容乃大,臣子可以辱罵皇帝,書生可以議論國政,屌絲可以穿著黃袍。大明是漢文明永遠的痛,是五千年沉重的傷痕。

大明得國甚正,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復我漢家衣冠。大明勇往直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科學昌盛。天工開物,窮盡奇巧,農政全書,皇皇鉅著。大明實事求是,科技落後於西方,急起直追。明末西學全面開花。學習西方的鑄炮技術,學習西方的物理幾何。放眼四海,有容乃大。

如此輝煌的皇朝又是如何被異族入侵,神州陸沉?其中九千歲是繞不過的坎。

世間本沒有九千歲,給皇上辦事用心,忠於國事,皇上賞了個九千歲。天啟皇帝對魏忠賢是無條件的信任。魏忠賢也不負所托。他為皇帝左支右拙,籌措軍費。為此不惜手段。魏忠賢與大地主大工商業者多次兵戎相見。魏忠賢的施政手段有以下幾個特色:

1、放過農民,主要收工商稅。魏忠賢農民出身,知道靠農業稅收不上什麼錢,杯水車薪。因此魏忠賢繼承了萬曆年間的礦稅,鹽稅,茶稅,關稅。以工商稅為主。

2、大明極度寬鬆自由,魏忠賢加強輿論管制。大明太祖朱元璋嚴禁諸生議論國事。到後期,別說秀才,就是老百姓都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魏忠賢依託東廠西廠實行特務監聽。這個有利有弊。亂世用重典,也沒有很過火。

3、魏忠賢重視邊防。邊防餉銀都是足額髮放。尤其是東江鎮毛文龍的餉銀從沒拖欠過。自從魏忠賢死了之後,東江鎮餉銀一再拖欠,剋扣。埋下了東江鉅變的因子。

4、魏忠賢不搞虛的。文官東林黨作的錦繡文章,罵起來人來可不狠毒。魏公公不屑與潑婦罵街。他採取扶植齊楚浙黨,參沙子的行為對付東林黨。

那麼魏忠賢是否是權傾朝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是魏公公沒有兵權。魏忠賢能夠控制的只有東廠西廠。錦衣衛已經廢了,被東林黨滲透控制了。沒有兵權的魏公公,面對統兵大將尤其是東林派系的也要小心周旋。尤其是孫承宗,幾次號稱要帶兵清君側,魏忠賢都無可奈何。後來新君繼位,崇禎要殺魏公公,魏也毫無還手之力。魏忠賢的權力來自於皇帝,離開皇帝,啥也不是。

其次:魏公公也不追求權力。魏忠賢是個實用主義者。講究好用,能用,講究大義名分。對於文官集團的好惡,是不在乎的。

那麼魏忠賢能力如何?

魏忠賢不認識字,大字不識,但做人很光棍。因此有不少死忠分子。能力很強,知人善任。

魏忠賢做人不擇手段。為了弄錢充實國庫,無所不用其極。對大資本家毫不手軟。大明在遼東節節敗退,就靠魏忠賢籌款輸血,勉力維持。魏忠賢倒臺,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明朝財政崩潰。民間很有錢,但朝廷沒有錢。沒錢發放軍餉,沒錢購置軍械。國是逐漸糜爛。

魏忠賢講究原則。對於偷奸耍滑,縱敵長驅,殺良冒功,毫不手軟。魏忠賢倒臺後,邊將殺良冒功,縱敵長驅,一味索要餉銀和官位。朝廷大員又和邊鎮將領蛇鼠一窩。皇帝成了聾子瞎子,完全被大臣和邊將忽悠。這些文武大臣失去了約束,再也沒有人對他們產生威懾。文武將官是不怕崇禎皇帝的,但是都懼怕魏忠賢。

圖片為五人之墓,為反抗太監徵稅的蘇州義民之墓,建張浦《五人墓碑記》

既然魏忠賢如此能幹,是皇帝忠犬,為什麼崇禎上臺迫不及待宰殺魏忠賢?

一、崇禎的成長經歷決定了親東林,仇視太監。信王在潛邸即與東林較好,對東林的道德文章深以為然。崇禎即位前,就是個文學青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儲君教育。他的立場是痛恨太監的。

二、對魏忠賢不放心。魏忠賢權力巨大,又不是自己親手扶持的,沒有安全感。天啟臨終前對崇禎說:吾弟當為饒舜。囑託一定要相信魏公公。崇禎不相信自己的兄長,這也可能是逆反心理吧。

三、崇禎殺魏忠賢,表明對沒文憑的的很不放心,國家大事還是要交給高知階層東林黨來幹。崇禎的老師孫承宗就是東林黨骨幹。這一層關係決定了崇禎要疏遠太監。崇禎跟孫承宗感情很好。太監文化水平低,難以充當棟樑。所以崇禎初年東林黨充塞朝野,史稱:眾正盈朝。就是這些正人君子,只會打嘴炮,喝花酒,貪汙腐敗。崇禎朝廷一片狼藉。崇禎被迫又重用太監。崇禎當政前面十年,全國20名總兵,有15個被滿清擊斃。將領為之一空。這就是眾正盈朝的真實寫照。天啟朝廷對遼東還是互有攻守,只是處於下風。崇禎繼位幾年就呈現崩盤態勢。

那麼崇禎會不會承認錯殺魏忠賢了?崇禎剛愎自用,是不會認錯的,再說認錯也沒有什麼用。

那麼如何評價崇禎?崇禎固然不是一個好君王,沒有受過儲君教育。但勤於國事,誓死不投降,自殺殉國,是個男子漢!

那麼如何評價魏忠賢?魏公公一個小人物,大字不認識一個,攬動風雲,他的一生很精彩。歷史只有經過,沒有對錯了。

那麼如何評價大明?我大明一朝,公主不和親,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壯麗!!


高德新教育


在古代史上。提升到最大。最罪孽深重的太宦官。人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人稱9000歲的魏忠賢。並且有崇禎即位後。由於弄死了魏忠賢而舉國歡騰。皆大歡喜。魏忠賢也被盯上了大古代奸臣的標識。可是。在1644年。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前。卻令人從頭厚葬了魏忠賢。而魏忠賢這時已死了10幾年了。由於什麼崇禎是再厚葬魏忠賢呢?。

其實他到那時才意識到魏忠賢不能殺殺了明朝必亡。在朱由校死之前。曾拉著兄弟朱由檢的手機說:魏忠賢忠誠可靠。可接受大用。其實這段話所言不虛。倒不魏忠賢有多少好。而僅僅是由於有魏忠賢在才能夠使得大明存活。由於什麼這樣說呢?有朱元璋廢棄丞相準則後。朝廷是文官1家獨大。把握實權。失去了控制或平衡。

而後來皇帝也是有意扶植宦官實力為了的仍是與文官集團平衡。不至於大權旁落。沒辦法辦理。魏忠賢此人又是很狠毒。在那年代。土地與資產都是會集在哪些大官僚與大地主手中。也有魏忠賢才有用宦官的辦法。從他們手中玩有金錢。補償金庫的虧本。並且其時資本主義萌芽開端呈現。這些官員由於是直接參與者。因而。極力的避免和資產階級收稅。

可是魏忠賢於的時分。虎口拔牙。每年光都是商業稅都會收上去上千萬2銀子。若其時間浙江1年的茶葉商業稅就能收20萬兩白銀。可是朱由檢並不看這些。只看魏忠賢是一個貪汙腐化的壞人。因而。上臺兩個月就將魏忠賢殺害了。魏忠賢死前。說了一句話:“我死今後。大明必亡”。結果確實如此。

由於魏忠賢1死。文官操縱場所及朝政。繼續土地兼併。暫停收費商業稅。其時浙江的茶葉稅從魏忠賢時期的20萬兩削減到史書記載的12兩。您沒看錯。就是122。並且這時的明朝。遼東戰役還要錢。我國的自然災害需要錢。有零散的農民起義也能夠錢。但1個個文官以及這以後面的大地主和大商業家成了鐵公雞。不但錢收不上來。相反是變本加厲的貪汙賄賂。

而為了籌錢朝廷能逐漸把收稅的方針從商業方向農業。打碎了明太祖定下的不要加稅的製造。農民的擔負一向加重。最終官逼民反。而有魏忠賢時代。儘管魏忠賢最欠好。但他會制衡文官集團。能夠從文官集團怎樣搞到足夠的金錢來支撐國庫。並且最終的古代也證明這些文官與業主商人多有錢。當崇禎求姑姑告奶奶的給文官捐款的時間。這些人愛財如命。但李自成打進北京。最終拷問有了7000萬2銀子。

這還僅僅京城官員的產業而地方長官員地主家產跟是多如牛毛。假設魏忠賢在。至少能夠給文官集團出血。玩一個幾千萬銀子。來抵擋戰鬥評估也是好舒適。因而。在崇禎走頭無路的時分。宦官曹化淳講了這一句話——“忠賢若在,時勢必不至此”。而朱由檢有最終的時間也懂得了這個道理。

在1644年也是上吊自盡前幾個月。崇禎命人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與香山碧雲寺。但這時只可惜大廈將傾。悔之晚矣!所以說。在國家存亡面前。自己的善惡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保護國家的安穩。而魏忠賢儘管不是1個好宦官。可是。在其時情況下肯定是保護朝廷安穩運轉的制止或許缺的力氣。一旦其死去。這個天平不安穩。國家時開端傾向了。


雲破天開山水間


魏忠賢雖然結黨營私,卻能控制國家機器

明末諸黨雖然口說為國,卻個個貪婪且不作為

臨死前的一句“諸臣誤國”不是說說而已的

而廣為流傳的故事也不是空穴來風(明亡之前小太監哭著說,如果魏公公還在,不會這樣的 )

所以,崇禎是恍然大悟,原來魏忠賢的時代雖然黑暗,但卻不亂

但是,魏忠賢的倒臺,帶來了太多的影響

首先,是閹黨被全面清算

如許顯純、田爾耕、崔成秀這些敗類,是該拉出去統統斬了,但是有些人就該斬麼?

他們依附閹黨,只是為了做事情而已,並不參與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

但是,因為和閹黨有來往,最後被流放或是治罪甚至殺頭

而有的大臣,明明連閹黨都看不上(實在太差勁了)

卻因為沒有勾結閹黨,作為正直大臣去審判閹黨

“好嘛,當年看不起老子是不是?今兒弄死你!!!”管你是不是閹黨,但凡罵過我的、看不起我的、都統統寫進去!

這次清算,閹黨死絕了,有些不是閹黨的人,也死的七七八八了

有人說,魏忠賢是因為天啟是個二傻子,才能權傾朝野。太監離開了皇帝的寵幸就如同喪家之犬,死也翻不了身

但是為何崇禎收拾魏忠賢花了那麼久時間,而差點也因為魏忠賢的設計謀害而失去皇位。

由此可見,魏忠賢的根基之深厚,已經達到號令群臣的水平,不僅是朝中大臣,就連軍隊也是他說了算。

難道大臣們不知道,如果聯合幾個武將把魏忠賢一窩端,然後去跟崇禎請賞,那必定會成為國家重臣,必然飛黃騰達

但是,直到魏忠賢失勢之前,他依然有顛覆崇禎的實力,所以他並非只是一個左右逢源、只懂得拍馬屁的小太監

而是一個有著成熟政治手腕和拉攏人心能力的強大的“實際統治者”

我們也知道,崇禎末年,大臣是什麼樣子?內閣又是什麼樣子?總兵們又是什麼樣子?

逃跑的逃跑、混日子的混日子、搞黨爭的搞黨爭,但為何終天啟一朝,魏忠賢都可以一呼百應,號令天下呢?

想到這些,崇禎或許後悔了。他不該和魏公公成為敵人,因為魏公公終究老去,只要控制得當,慢慢滲透,九千歲之所有,都儘可歸於崇禎之手

只是,太過於操之過急,雖然勝利。但卻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


置身黑白的精彩


1

有這事嗎?也許有吧,至少在快要吊死前,崇禎也許動過念頭,如果魏忠賢在,朕不至如此。


也是,魏忠賢如果活著,大約不會讓崇禎向百官籌款,而且,還借不著。


魏忠賢其實算是皇帝的一條忠犬,讓咬誰就去咬誰,收來的金山銀山他能花幾個,都給了皇上。


而9000歲這個由頭,只不過是個屁,只要皇帝吹口氣,這九千歲就成九歲了,看看崇禎上臺,玩死魏忠賢,真的是分分鐘的事。


這種老狗本來死了就死了,但是,這種好用的老狗死了卻不好再去尋找下一條。


所以後來天啟皇帝還有錢蓋三大殿,還能在澎湖打敗荷蘭人,還能取得寧遠大捷的勝利,但是到了崇禎皇帝,因為打仗沒錢跟大臣借,一幫忠臣都哭窮。但是李闖進京,一頓拷打,都拿錢飛快,眾大臣不是沒錢,欠打而已。


而魏忠賢就是那根打人的鞭子,可惜被崇禎過早的給扔了。


2

終崇禎一朝,都幾乎沒有太監為禍。


文官,武將,內侍是大明朝政互相制約互相制衡的三股力量,皇帝只要在這三股勢力間玩制衡,輪流打壓,那麼自己的地位就會很超然。


像明朝的嘉靖沉迷煉丹,萬曆數十年不上朝,朝政依舊能有條不紊的運行。


崇禎一上臺廢了內侍,讓東林一家獨大。


據說東林黨上臺後廢了東南的商業賦稅,把遼餉等負擔增加到了農民身上,這就導致了李闖張獻忠的起事有了群眾基礎,反正反是死,不反也會被賦稅逼死,與其餓死不如拼一把落個飽死鬼。


李闖一次次被打的抱頭鼠竄,又一次次兇猛的回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不無關係。


3

由於沒有了太監這層遮羞布,崇禎一次次的赤膊上陣,和文官集團,武將集團互撕,他取得了很多勝利,但是也逐漸失去了文臣武將的支持,最後終於變成了孤家寡人,吊死煤山。


死的時候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給他殉了。


崇禎一朝開局是一個太監的血給他祭的旗,最後結局,竟然還是一個太監陪他走孤苦的黃泉路,那些他寄予厚望的大臣們或者被他殺了,或者緊閉府門,等著他死,等著跪在闖王的馬前討要富貴。


臨死前不知道崇禎會不會想起魏忠賢,想起那條風中的老狗。


==========

文 /薛白袍
(點個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美了)

薛白袍


說魏忠賢,就離不開對東林黨的判斷和明末的政治局面。

實際上萬歷之後,大明已經千瘡百孔,危機四伏。外有東北亂局,內有東林黨爭,土地兼併,民不聊生,國庫空虛。而這裡面,最大的危害其實來自東林黨爭,正因為東林黨人的猖獗,造成了朝政基本癱瘓,國家機器基本停擺。

歷史上對魏忠賢最大的詬病無非兩條,第一是擅權專政,另一條則是殘害忠良。至於貪汙等等,從相關史料記載看,簡直不值得一提,對於一個位居九千歲的人來說,那真不叫個事,也不至於影響國計民生。魏忠賢兩大罪狀實際上就是說明一個問題,他擊敗了東林黨人,而且殺了很多包括東林黨人在內的反對者,安排了很多他的人上位。所以,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結為黨爭,閹黨勝了東林黨。

正常的黨爭在輿論上不會有那麼大的偏差。比如唐後期的牛李之爭,比如北宋的保守派和改革派之爭,但偏偏魏忠賢被黑到底。原因有三,第一,傳統儒家道德里,閹人干政不為禮法所容,即為亂政。第二,明代乃至清代文人士子掌握紙筆也就是話語權。第三,魏忠賢喜歡動手不喜歡動口,更喜歡用廠衛的刀進行人道毀滅。所以,先不說執政能力和出發點,魏忠賢一黨被黑到底是必然結果。

那麼,回過頭用歷史的事實比較魏閹黨和東林黨人對大明誰更適合,誰更有貢獻呢?毫不誇張地說,魏忠賢至多是專權僭越,東林黨人則是徹頭徹尾的誤國亡國。魏閹黨至少保證了政令暢通,哪怕這個政令並非是最為英明和正確的,至少保證了邊關軍隊擁有能將擁有充足的軍餉,至少保證了國庫不至於空無一毛,至少保證制約了虛偽文人繼續空談擾亂民心汙染朝堂。

至於東林黨人呢?這幫程朱理學教化出來的偽君子,滿嘴仁義道德,一心禍國殃民,專事爭權奪利打壓異己,為了私利全然不顧國計民生,全然沒有道德底線。國庫空虛,政令不通,邊關不穩,這就魏閹黨死後,東林黨人幹出來的政績。說實話,程朱理學教導出來的東林黨人的存在幾乎是儒家的悲哀,一幫頂著儒家之名的社會蛀蟲而已。看看明末東林黨人的表演大家就知道了,他們的道德著實連青樓女子都不如。人家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馬光之爭,人家有底線,有原則,一切以國家和民生為基礎和出發點。

所以,如果崇禎讓魏閹黨繼續執政而不是讓東林黨獨佔朝堂,明朝必然不會那麼早亡,至少不會出現無錢勞軍,更不至於有煤山自縊這樣的悲劇出現。這基本是可以確定的,崇禎讓大臣捐款沒錢,李自成卻能夠收刮幾千萬銀子。試想,如果魏閹在,誰敢哭窮不出錢。

那麼,崇禎為什麼殺魏閹?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崇禎多疑個性決定的。當然了,這也很正常,大多數想有點作為的皇帝也都會這麼做。試想,哪個想幹事的皇帝會允許一個權傾朝野的九千歲存在呢?至於什麼魏閹圖謀篡位或者他弄權等等,都是理由而已。想想也知道,一個太監當哪門子皇帝?魏閹想篡位,天啟帝的時期就可以了,還用等到崇禎上臺?

但是,崇禎最大的失敗是滅了魏閹後,沒能建立其自己的權威和執政團隊去代替魏閹的地位,朝堂重新被誤國東林黨人佔據,反而助長了東林黨人的勢力和囂張氣焰。

史料雖然沒有明確崇禎厚葬魏忠賢。但我覺得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一來,他認識到東林黨人的誤國和無恥,不免後悔。第二,崇禎後期最信任而且能夠信任的其實也是幾個太監,他認識到太監並非一無是處,至少他們是真心為帝王的。


搬磚老師傅


目前史學界並沒有崇禎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說法,可以說是無稽之談,只是一些文人編造出來的罷了,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崇禎在亡國之際,身旁有個小太監哭著說,這個時候魏公公要是還在就好了,崇禎立即意識到魏忠賢的重要性,可是又無能為力,只能讓人去重新厚葬魏忠賢來表示自己的後悔。

這個說法最早是一本叫《甲申紀事》的書,書的作者是馮夢龍,此人算是小有名氣,可把他的書當成史書來讀可不行,他能夠接觸到帝王嗎?他就知道的那麼清楚嗎?說白了連野史都不是,只是他自己一廂情願認為崇禎是那樣想的,所以才這樣寫,可偏偏很多人就把這件事當做正史來看非常可笑。

崇禎皇帝在亡國之際焦頭爛額,哪有精力吩咐人去厚葬魏忠賢,更何況除掉魏忠賢算是他的一件功績,皇帝誰會說自己錯了?真的厚葬魏忠賢,那不是當著天下人打自己一耳光?就算崇禎再怎麼不行,也不會傻到這樣做,因此歷史上並沒有重新厚葬魏忠賢這件事,這些都是文人墨客們自己想象出來的。

當然了大家既然覺得魏忠賢殺錯了,那肯定魏忠賢也有過人之處,即使他是個大惡之人,排除異己,殘害同僚。可他也是有能力的,他對其他人特別狠,可是他對皇帝還是很忠心的,因為明朝的制度決定了,他再有權利,皇帝一句話依然能夠決定他的生死。

諷刺的是,如果仔細去看看魏忠賢的做過的一些事,可以得出他的能力是大於崇禎的,崇禎的確是個非常勤奮的好皇帝,可他能力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崇禎真的不適合做個帝王。最後說一句歷史上,崇禎是沒有重新厚葬魏忠賢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問題要辯證的看,文官的確該殺,但不代表魏忠賢無罪,崇禎時期的東林黨之所以口若懸河,貪婪自私,推卸責任,那是因為東林黨已經不是顧炎武的東林黨了,真正優秀的東林黨幾乎被閹黨一掃而空,剩下也全都依附魏忠賢,經過魏忠賢殘酷鎮壓下,心中一旦動搖,就再也變不回原來的東林人了。試想當年的東林骨幹如果掌握大權,左光斗楊璉趙南星等人會任由東林黨腐敗嗎,這些人會不把天下興亡作為己任嗎,孫承宗袁崇煥等東林黨還會受到朝廷內部的制約嗎?甚至崇禎根本不會做皇帝,朱由校會穩坐皇位,國內政局不會動盪,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在對付後金,即使闖賊造反,也有東林書院不間斷提供人才,不至於到最後無將可用,錯失多次滅掉李自成的機會。所謂文官皆可殺,只是在魏忠賢血腥之下失去靈魂的文官而已,這批人只不過披著東林黨的外衣,當東林六君子被施以各種酷刑含冤而死後,文官對明朝已經不再忠誠了,要不是手無縛雞之力,這些文官就算立馬造反也是情有可原的,哪怕是崇禎後來的平反也無法短時間就消除那恐怖的陰影這個時候如果有哪個東林黨人會想“如果由金人治理天下會不會比老朱家更合適”,我一點也不會感到奇怪,事實證明,有清一朝宦官再也沒有受到重要,皇帝也再出過一個昏君,文人集團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就因為崇禎一句文官皆可殺就替魏忠賢平反給東林黨加罪太過淺薄了。從東林黨敗於魏忠賢那一刻開始,帝國就已經無法逆轉滅亡的下場了,如果說文官該殺最大的罪狀,那就是因為文官沒能戰勝魏忠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