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文人,为什么被封为“右军将军”?

独舞芳华


喜欢书法的人没有不知道王羲之的,王羲之在官位上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有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被尊称为“书圣”,他的作品被许多皇帝珍藏。世人都惊叹他天赋异禀,少年成名。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书圣”身世惊人,家族显赫。这个家族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士族”的琅琊王氏。从东汉开始,到了西晋历经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后,司马睿(曾任琅琊王)建立东晋,琅琊王氏在辅佐东晋司马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期间和之后,琅琊王氏一共出了35个宰相、36个皇后、186位文人名士,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的父亲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姨亲表兄,母亲是河东贵族,他的伯父王导,王敦更是权侵朝野的大臣。所以,在一生的官禄当中,会"领右将军"一职,是有名无军权的虚职。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将军名号最滥的时期。曹魏在大将军下,设“中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左、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等。实行九品官制后,凡大将军或开府将军都列一品,骠骑、车骑、领军、护军等将军为二品,左、右卫以及前、后、左、右将军为三品,校尉为四品。在将军府担任参谋工作的长史、司马、主簿、参军等武官为五、六品。基本军官则仍然是以“尉”为名,最低的塞尉为九品。到了后来将军越封越多,晋代将军仅名号就有40种,而将军名号与所承担的指挥职务完全无关,甚至习惯上前、后、左、右将军是授予文官的称号,这都是用来“褒赏勋庸”,并没有军事指挥职权。

综上几点所述,大家应该可以明白我说的王羲之为什么是”右将军“了吧,注意,是”右将军“而不是”右军将军“至于为什么,业内多有争论,但我倾向于是”右将军“一职,史称”王右军“。

谢谢大家,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今日头条号账号,关注我,关注国学心得。


老康聊玄学


王羲之的当时所在的王氏家族势力很大的。王羲之的祖母是当朝皇帝的亲姨。



王羲之成年后,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引起皇帝的担心,开始重用其他人而排斥王家人。王羲之的一位伯父王敦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 ,此时王羲之在都城健康,他的另一位叔伯当朝一品大员王导为表忠心撇清关系带领王氏家族二十余人前往负荆请罪,好在皇帝没有怪罪他们。但是起兵造反的王敦杀了和王羲之关系很好的名仕周颛,引起了当朝官员对王氏家族的不满。王羲之心情也很郁闷,寻找外出的机会。


终于在王羲之32岁时去了武昌应征成为参军后升长史。

王羲之前半生一直身处几家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后来他的上司去世后,他还当过一段时间的江州刺史,军号宁远将军。卸任后,皇帝不断叫他回京做官,王羲之都推辞不去,他厌烦了政治争斗。

在不为官的这段时间,清闲,平静,专心使得书法技艺更加精湛,名声大噪。

48岁,会稽内史王述母亲去世,王述得离职守丧,王羲之补缺为会稽内史,军号为右军将军。在任,和朋友聚会谈书论道,写出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从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哥大”无人能及。53岁辞官,从此在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右军将军”是王羲之担任的最后最高的职位,故世人称呼他时也称为“王右军”,是对王羲之的敬称。


倔强的公爵


王羲之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书法无双,养鹅练书洗笔墨池。其实他是一个传统的君子式文人。这个印象的误解在于后世酸儒给人留下的沉腐印象,这个印象是非常片面的。

自周起,中国传统的礼制,文化核心,价值观,文化流派等等核心内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框架。而那时没有纯粹的文武之分的,士大夫贵族和稍微有点身份的人标准都是君子六艺!大家讲究的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武者不读书的很少,文官也要强身健体习武。这个例子很多,如春秋时孔子,史记身高一米八大高个,擅使长剑。到了秦代,有职业教导武术的剑宫,类似今天的武校。(寻秦记里的剑宫并非杜撰)。

秦后汉时班固投笔从戎,张骞出使西域,他们都是文官,但是都有闻鸡起舞练武强身的习惯,不然身板瘦弱如小鸡子,张骞苏武这样的如果手无缚鸡之力,别说出使节度,走到半路就折腾死在塞外苦寒之地了。那时候的野外吃人猛兽劫道匪徒纵横,可不是现在咱们出门旅游呢,真的是脑袋别裤腰上的买卖!卫青那样养马的,就是因为没文化的老粗才被传统士大夫看不起。

三国时代就更不用说了,诸葛亮是个文人,但是你知道他其实也有习武吗?只不过身手不好无法跟吕布单挑而已。关羽为何夜读春秋?出身不好没文化,怕被看不起啊。张飞会书法绘画,家里有钱文化课自然拉不下的。曹操,这大哥还用说么?也一样文章千古流传,横槊赋诗的典故都知道吧?一把槊再轻也得十几公斤,体格好才拎的起来,曹操武艺也是不差的。三国演义里的三流武将李典,在三国志里记载,其实是个非常有文化的,被称赞有古长者之风的儒将。

说到晋了,王羲之就出来了。领右将军!咱们仔细翻看看这千古第一行书的著名文化人都干过那些官儿。秘书郎,文官!宁远将军?典型的武将。江州刺史,这个是领导干部。最后就是会稽内使领右将军。这个领右将军不是个虚的,它的名义是右军统领,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阶层子弟出身,王羲之文化修养毋庸置疑。而晋朝时代还是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标准,所以王羲之习武领兵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到了唐代,代表人物剑仙李太白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要不别说去游历天下,起码著名地主汪伦家乡的万家酒店千里桃园,他是看不到了。宋元明三代儒生过于占据主流,六艺无人讲,只论锦绣文章的酸儒出场,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论点才出现,至于清代,不说也罢了。文人不等于酸儒。

中国古文人,君子,有六艺,上马可骑射,武定天下,下马写文章,文可安邦。(借张龙门飞甲的剧照)



熊猫胖大哒



王羲之是文人不假,但他还一度出任了刺史、内史等实质性官职,是一位出入于政坛的政治性人物。而且他在刺史任上,还被赋予州际兵权,领宁远将军,这个职衔和后来的领右将军衔却不能等同而论。

他的这个右军将军,或者右将军职衔,是朝廷用作加官的犒赏,并非实授,是虚领。

王羲之的出身很高贵,是有晋一朝的士族大家,堪称名门望族,地位尤其显赫和尊宠。在南渡建立东晋政权之时,王家更是立下了首功一件,使司马一族坐稳了江南的半壁江山。故而曾传言,司马有意相让于王导,使之与其共掌政权,一度传言风靡朝野上下、大江南北——

王与马,共天下

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的家族,您说这势力能不熏天蔽日唯我独尊吗?

当然了,与王家并列的还有一个大家族,就是力安社稷的谢家,出了谢安、谢尚等一干名人。这两大家族基本把持了晋代的当政权柄,严威赫赫,风光无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在晋代,沿袭了九品中正制的官职设置。晋武帝于太始之初设置了前后左右四军,各领兵千人,执掌宿卫禁军,位列四品衔。后来就由此开了先河,将军几乎泛滥成灾,可以数得上来的将军职衔多达四十多个,这个称谓与其所承担的职务却完全没有关联,是加官于文职的一个称号——

王羲之就数此列。

纯粹是为了荆其祖功,褒赏勋业,并没有实际指挥权,也非军功所得。



龙吟148119260


王羲之,虽年轻但他才华横溢,名声远扬。先后做过秘书郎,参军,长史等职,很受征西将军庾亮的器重。经他上书朝廷推荐,又升任宁远将军,江洲刺史等职。朝廷曾多次征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不肯受命。不久又任命他为护军将军,他又推辞。经扬州剌史的多次劝说,他接受了护军将军的官职。没多久他又请求到宜城郡任职,朝廷批准,任命他当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生性喜爱鹅,在会稽任职时,山阴有一道士养着一群鹅,王羲之观看后想买几只,道士仰慕他的书法,便说:你能给我抄一部我把鹅全部送给你。王義之听了高兴的提笔给道士抄写了一遍道德经,换了道士的一群鹅走了。


50000501025



培培1898


因为那时候的将军赏封比较泛滥。

都是用来“褒赏勋庸”,并没有军事指挥职权。



诗友烩之TH空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王羲之被封为右军将军,是因为家世,不是因为有这方面的能力。

王羲之出于琅琊王氏,属于魏晋时期的绝对名门,后世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说的就是他家。

魏晋士族的特点,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出身为士族,便有高官厚禄,和个人能力无关,担任任何官职都不奇怪。




随心shine


宋朝之前,文武不分家,比如诸葛亮,文章写的不错,曾担任军师将军之职,后为蜀汉丞相,第一次北伐时由于北伐失败,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蜀后主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但是他一生走在抗金的前线,曾担任安抚使等官职。出将入相的也有很多,西汉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名将周亚夫,做过河内太守、车骑将军,平定七国之乱时为太尉,之后拜为丞相,成为文官之首。唐朝名将李靖也是如此,前期南征北战,最后位居宰相。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北防少数民族崛起,扰乱中原,司马睿在北方大族琅琊的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下,逃到江南,并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由于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琅玡王氏,其堂伯父是名闻于世王导,另一位堂伯父王敦则是东晋的军事统帅,而王羲之本人又是东晋重臣太尉郗鉴的东床快婿,可谓地位显赫。所以王羲之官路畅通,他从秘书郞做起,历任征西将军庾亮的参军和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而王羲之并不热衷于做官,他后来称病辞官,寄情山水,并且“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可谓逍遥自在!


一抹忧伤的笑



王羲之,出生于著名的簪缨世家——琅琊王氏。两晋时期,无论庙堂权贵,还是书画清流,都少不了琅琊王氏的子弟们,可以说是当时第一流的强宗盛族。


在他47岁时,终于有机会外放到会稽,甚至可以领兵,拜官右军将军,所以后人也多以王右军称呼他。然而,身为官N代,在他55岁那年,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隐。


为什么身处权力中心的他,在年过半百时,对权力避之唯恐不及呢?这要从他20岁那年的经历说起。


20岁的青年,风华正茂,对未来可以说是充满了无数的期待和幻想,他的长辈也许早已为他规划好了家室和入仕的道路。然而这一年,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敦,也就是王羲之的叔伯,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攻打建康,琅琊王氏面临被诛九族的局面,王导每天带着王氏子弟二十余人,自己捆绑好手臂,诣台待罪,王羲之当然也在其中。


对于涉世不深的他,这段每天近乎阶下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生活,让他第一次感到官场上前所未有的冰冷、残忍甚至恐惧。王羲之23岁前后出仕,此后近30年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推辞在京任职的征召,苦苦请求外放,就连频频招他官至尚书,也不能让他有丝毫的动心。相比加官进爵,他更喜爱鹅,惊艳于鹅曲项向天歌的颈部线条,那也是他一次次在书法世界中心慕手追的极致之美,他甚至为求一只绝世好鹅,甘愿抄写《黄庭经》来换。


公元353年的春天,50岁的王羲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召集名士与家族子弟共41人,列坐曲水旁边,畅述幽情,这场流传千古,出现在无数文人雅士梦境当中的兰亭雅集得以成局,王羲之为之作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序》。


在会稽,他还结识到聪明秀彻的支道林,两人经常于月明风清的寺院内清谈《庄子》的《逍遥游》,看淡官场的沉浮,享受青山绿水间生命本真的欢愉,王羲之曾发出“我卒当以乐死”的慨叹。


还有什么比“我卒当以乐死”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王羲之的书法远离政治吗?他52岁时,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结束自己近30年明智又务实的官场轨迹,而这30年,哪一天不是在围绕着政治中心旋转?只不过,那颗从未被利欲迷惑的真心,不曾染过凡尘罢了。


这样一颗真心,笔底的转换流动,自然是直抒胸臆,而鲜见他并不热衷的政治内容,想象一下,当他一边以超逸笔法快速地写着《黄庭经》,一边想到马上就可以将道士的鹅带回家中细细端赏,他的才情、风神、审美趣味,又怎么能是那些整日想着互相倾轧的官场中人所能理解的呢?


好了,今天的问答就到这里了,下个问题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