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為什麼後來杜甫的影響比李白大?

鄉土新陽


公元813年,尚在荊州貶所的元稹,應杜甫之孫杜嗣業之請求,為老杜作了墓誌銘,而老杜辭世已經43年了。在這篇墓銘之序中,元稹說道,“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故意把李白寫的弱一點兒,先肯定李白的豪縱,認為他的樂府詩勉強跟杜甫打個平手,至於律詩嘛,跟杜二就差遠了。

兩三年後,與元稹、白居易關係疏遠的韓愈老夫子,寫詩調戲張籍時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韓愈諷刺的是元、白——他們也是張籍的好友。這兩位都推崇杜甫,有意貶斥李白。對李杜之並稱,有點不以為然,覺得虧了杜二。韓老夫子堅信,這倆貨的腦子進水了,就寫了這首詩,教育教育他們。


其實,李白生前,已名滿天下,是整個唐王朝的大名士、大詩人。杜甫呢,就是祖上闊過,爺爺杜審言有些詩名,他很自負,而水平和名氣都一般,跟他關係要好的沈佺期、宋之問等人,人品都不怎樣。杜甫的《飲中八仙歌》等作品,確實曾一度引起人們的注意,不過,當時的大詩人如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都沒把他當回事,整個盛唐也沒把杜甫當回事。

當然,你可以說,杜甫年紀太小了,比李白和王維小11歲,比孟浩然小22歲。這些大腕如日中天之時,杜二還在忙著生計,在首都長安為生計發愁呢。

但是,不可否認,杜甫生前名氣很一般,別說是跟李白並稱,就是跟高適和岑參這兩位哥們相比,他的名氣都更為遜色。

杜甫生前及死後一段時間內名氣較小,還有幾個佐證。

第一,他為李白寫了許多首詩,李白就回了兩首。

其中,有首還是嘲笑杜甫寫詩太費勁,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後世有些推崇老杜的學究爭辯說,這首詩是偽作,不是李白寫的,是後來無聊文人胡寫嫁名李白的。你相信這種說法嗎?我是不相信的。

第二,安史之亂,長安陷落時,官大、名氣大的人比如王維等人都被抓住、被“統戰”了,杜二同志被放過了。

難道只因為他官小、年齡小嗎?顯然不是,名氣不大,也是重要原因。


第三,盛唐人的詩歌選本中,都沒杜詩。

唐人選唐詩,特別是當時人編的選本,最能反映當時詩人的江湖地位。著名的《河嶽英靈集》收了今天公認的盛唐的大部分名詩人,如李白,王維,王昌齡,孟浩然,高適,岑參,李頎,崔顥,祖詠,常建和儲光曦等人,單單沒有杜甫!這部詩選,選的可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重要詩人。孟浩然、王維等人,年齡大於杜甫。從杜甫詩來看,他跟李白、高適和岑參關係不錯,可是連比他小的岑參都入選了,他卻沒有。

如果說這部詩選變成時,杜甫詩名未著。那麼《中興間氣集》編集時,杜甫應該已經頗有名氣了。這本詩選緊承《河嶽英靈集》,選了公元756至779年間的詩歌,恰恰涵蓋了杜甫的後半生(755-770)。

可惜,這本詩選中,也沒選杜詩。沒選杜詩,未必一定因為杜甫詩歌不好,可能因為當時人不太喜歡他的詩歌,而大家不怎麼喜歡他的詩歌的自然結果是,他在當時的名氣不會太高。

第四,杜甫身後,一段時間內,未得到名人的關注

公元770年,59歲的老杜掛在湖南耒陽。這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七年了。如果老杜名氣像李白那麼大,恐怕他死後,就算不會很快就歸葬河南老家,至少也會像李白那樣,有一批名人為他作墓誌、文集作序。

可是,我們沒有發現這類資料。直到40多年後,老杜的地位,因為元稹和白居易,才陡然上升。其後,推崇杜甫、有意無意貶低李白的人,就多了起來。到了宋代,經過黃庭堅及江西詩派中人的推崇,杜甫的集大成地位,已然確立。當年的小老弟杜二,竟然被抬到詩人殿堂的頭把交椅上。杜二哥如果天上有知,估計會因惶恐,再次死去。

不過,那些推尊他的學者,可不管,他們繼續讚美杜甫,好像著魔成癮了。盛唐時,詩壇最耀眼的明星李太白,反而很少有人肯定、讚美了。一旦與杜甫相提並論時,謫仙人反而相形見絀。

到底是因為什麼,造成李杜評價一降一升的變化呢?


首先,杜詩成就,確實堪與李白詩歌相提並論。

可是,杜甫生前,他的詩歌卻未得到應有的肯定和評價。這是不少尊杜者,不惜貶低李白的重要原因。他們覺得杜甫虧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杜甫生前沒有得到的榮譽,他們要幫杜甫掙回來。


其次,激賞李詩的時代越發遙遠了,杜詩的時代,卻代代相續。

李白的魅力,即是盛唐的魅力。極度外向,無比狂放,高度自信,氣勢恢宏,有種衝破一切的豪情和氣魄。這種精神面貌,不止是李白所獨有,但在他身上最為典型,這是大唐盛世所特有的士人氣質。

之後,中國進入了多災多難的時代,縱然出現過北宋前期的百年的安定,明清時期的長時期的太平,但是,整個民族心理,已經告別了青年,步入老境,再無李白式的天真、狂放和自信了。

多事之秋的人們,讀老杜飽含深情的描述人間世,彷彿寫了我們身邊的種種不幸,更容易讓人動容。

這樣的歲月裡,杜甫的詩歌,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對杜詩評價較高,也就很正常了。


第三,天才不可追蹤模仿,人傑可以學習效法,這是許多人尊杜抑李的重要心理動因。

李白是超級大天才,天才中的天才。他年輕時,也努力過,熟讀乃至仿寫過《文選》。後世不還流傳過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嘛。然而,相對而言,杜甫更為努力,他的天分也是一流的。只是他並不滿足於天分,甚至主要不依賴天分,他老是琢磨怎麼寫更好,人功要多些。

對後世人來說,杜甫顯然是可學的。李白,則是難以學習的。除了陸游、高啟等人,勉強學了李白的一些精神氣兒,其他人學得都太不像了。很多人,就放棄學習李白了。李白是仙人,在仙界飛馳,可以仰慕,但不可接觸。杜甫是詩中聖人,雖然十分完美,但畢竟是人,有跡可循。這讓人覺得李白高而遠,杜甫雖然有些高,卻十分溫和可親,對兩人的評價,也就有別了。

畢竟,人們更容易愛上可親者,而非可敬者。


第四,嚴格來說,杜甫名篇完篇更多,李白相對遜色。

這並不是有意貶低李白。李白存詩將近1000首,絕大多數,都是一口氣寫就的,他自己懶得改。隨寫隨扔,不在意,臨終前,意識到自己要靠詩篇“不朽”,而手裡的文稿不足所作的十分之一,遺憾不已。

杜甫存詩1400多首,總是寫了,吟誦一下,又哼一哼,看看順不順,新詩改罷自長吟。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老爺子作詩態度端正,又有家學,本來水平就高。毛爺爺不是說,凡是就怕認真嘛。杜老爺子,恰巧就是這麼認真的主兒。

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王兆鵬先生的統計,唐代十大詩人排行榜上,杜甫和李白,穩居冠亞軍。唐詩百首名篇中杜甫有16,李白13篇。唐詩三百首名篇中,杜甫有52首,李白才38首。詳情,可參《尋找經典—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王兆鵬、孫凱雲合著,《文學遺產》2008年)。


第五,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道家思想處於次要地位,杜甫和李白的歷史地位,與兩家思想和歷史上的地位變化息息相關。

兩人都受儒道釋思想的影響,不過,李白明顯偏向道家,杜甫偏重儒家。

唐代前期,道家思想地位高。中唐以後,儒學復興運動興起,儒家思想地位回升,之後一直到清代,都處於統治地位。杜甫身後地位上升,李白地位下降,正是兩家思想在歷史上消長的反映。



風雅人文觀察


李杜的影響之大小,對於此類比較,評判往往沒有標準。先來看百度搜索結果:

搜索“李白”,結果2720萬個,搜索“杜甫”,結果2280萬個,數據說明了一切,這一局,李白完勝,這說明你出題目前沒有做好調查。

再來看看其風格:杜甫是現實主義風格集大成者,這一點對於我們這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來說,一提到現實,往往感同身受,杜甫的詩,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身及身邊的人,看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八月秋高風怒,卷我屋上三重茅”,讓人不禁大腿一拍,大叫"這寫的不就是我現在的狀況嗎?"1300年前的老杜,寫的不僅是民間疾苦,他所寫的簡直就是人間疾苦。而我們的老李,浪漫主義詩人的翹楚,說他是第二,沒有敢稱第一。現實是殘酷的,但我們還有夢想,讀李白,不光到美國能做美國夢,也可以做我們偉大的中國夢。“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多麼地大氣,我現在窮怎麼啦,只要我肉身不死,我還是會富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你老王家的現在牛什麼,我一樣可以笑著出門,一樣可以黃袍加身,雖然送的是外賣,但我也有夢想,你還不要瞧不起我。

所以說,李白和杜甫,一個殘忍地揭開你的瘡疤,一個告訴你,痛一點沒什麼,這都不叫事兒。他們對我們國人的影響是不分伯仲的。凡事不要總要分個優劣出來,你看到,你感動就行了,至於為何感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歷史與人像


杜甫的三吏三別兵車行,猶如鄭板橋的寫竹,全是民間疾苦聲,一枝一葉總關情。他憂國憂民,詩詞為民眾而歌,屬現實主義寫真。

雖然李白也寫過《豫章行》,但是在總體上,李白的詩歌展示自我抱負的多,李青蓮潔身自愛,陶醉在自我感覺中。酒精濃度高,為浪漫主義奔放而豪邁繽紛。

詩人的才情有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社會留下正能量的影響力是多少?欣賞詩人的文彩,同時也包括欣賞詩人的文品。

也許李白沒有經歷過杜甫在安史之亂後的苦難,也許李白是一醉解千愁才沒有杜甫的沉鬱。


快樂人生40206654


因為說得是“影響”而不是“水平”。

關於水平,我們可以簡單提出一句老話兒“文無第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文學的領域,評價標準是多樣化的,換一個評價標準,這個第一就變了。

打個比方,武俠小說裡頭有各種流派的武功,一般的武功和神功當然是有明顯區別的,但您要說哪個神功更厲害,恐怕還是要看修煉者的修為了,練到極致就很厲害。《天龍八部》裡頭喬峰一手粗陋的太祖長拳,不是照樣打得群雄束手麼?

詩歌裡頭也一樣,說風格清新雅緻,寫到極致很厲害;但換一種風格,說讓寫得縝密深刻,寫到極致,難道就不如前者了麼?

所以,李白、杜甫,恰都是各自風格領域內的大宗師,論想象雄奇,氣象闊大,無人能出其右;而若論技巧縝密,音節鏗鏘,句法繁複,杜甫的成就也是天下第一。論李、杜優劣,這是純粹閒得慌。

但是若要論影響,卻要結合時代文化心理來具體看待了。這這一方面,杜甫遠遠要超越李白。

從宋代以後,杜甫因為其“純儒”的形象,被時代抬舉成了文化偶像,是儒家觀念內的“聖”。文人們寫作也越來越受到杜甫的影響。

比如宋代著名的江西詩派,後來提出派內的“一祖三宗”,這個祖就是杜甫,三個宗是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他們從杜甫的詩歌內部挖掘出了很多寶藏,汲取了非常多的營養。

從此以後,中國但凡學詩的人,無不在老杜的籠罩之下,人們驚歎,他的技法之嚴整,已經幾乎窮盡了舊體詩的可能性,成為了這一領域說一不二的立法者。

而李白,雖然也有許多學習他詩歌的人,但李白就像是傳說中幾百年一現的劍仙,豈能是那麼好學的?性情不合,才情不具,最後都只能學個徒有其表罷了。

所以,在後世,杜甫的徒子徒孫滿天下,李白卻是獨行俠,影響當然是前者大於後者了。


夜小紫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這是李白寫雪的一句詩。

看完什麼感覺?反正我當時就是把這句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然後感嘆,真是謫仙,真是天縱奇才。

所以李白的詩你怎麼學?會有人看到雪,能想象是天仙喝醉了,把白雲揉碎嗎?

只能說,李白這個人,註定就是詩仙。

而杜甫不同,他的詩講究格律,現實主義,所以後世學詩之人都會尊崇杜甫,久而久之,在詩文界的影響力,杜甫就大過李白了。

李白有座房子,嵩陽玉女峰。是懸著朗月的萬古宅。

杜甫也有座房子,可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可以說,論對文學詩詞影響,杜甫影響了無數古代文人,而李白,那個青天騎白龍的詩仙,則高高的站在中華千年文化的最巔峰,孤獨的對影成三人。

人才常有,天才難得,不管怎麼說,我還是喜歡李白。😁😁😁😁


你要笑死我了


李杜並稱,為什麼後來杜甫比李白的影響大?提問中的所謂“影響”應該是就官方而言。

並稱李杜而不是並稱杜李,就可見李優先於杜。詩歌史上有很多並稱或齊名的情況,人們熱衷於將詩歌風格相近或成就相當的人相提並論。像王維、孟浩然,田園山水詩人,岑參、高適,邊塞詩人,孟郊、賈島,苦吟詩人,杜牧、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元稹、白居易並稱元白,等等。

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CP就是李白、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他們的並稱,完全就是以在詩歌史的地位而論,因為他們二人的詩歌風格截然不同,分別代表著詩歌創作的兩大主要手法且特徵都十分鮮明。

李杜地位的形成過程也是不同的。李白是橫空出世,瞬間一顆明星騰空而起。從賀知章的“謫仙人”驚呼一出,詩仙的地位就奠定了。

杜甫的地位是後世通過“政治確立”的方式慢慢實至名歸的。這跟宋代程朱理學的興起和元明清封建制度加強統治有關,可以說,詩仙是民間的認定,詩聖是官方的認定,但二者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直到成為今天的理所當然。

至於李杜誰的影響力大,應該說難分伯仲。但是也可以分析一二。據我瞭解的情況,浪漫主義的傳播性欣賞性要強於現實主義一些,純以個人喜好而言,今天李白的粉絲應該略多於杜甫。百度搜索的數量也證明了這一點,二人相差不大,但搜李白的確實多於杜甫。

毛澤東作詩喜歡“三李”——李白、李商隱、李賀。毛澤東詩詞是現實問題的浪漫表達。像“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像“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像“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像“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像“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像“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既現實又浪漫。

普通人而言,我的一位詩友將他的詩歌偏好用詩表達為:若問平生何所慕,太白樂府東坡詩,並請人書寫將之印刷在個人詩集的封底。

我高中時候有位女同學,長相甜美,性情溫柔,人送外號:sugar(糖)。我記得清清楚楚,當她得知李白比杜甫大11歲的時候的驚訝表情,她說,杜甫給人的感覺總是一個憂國憂民、鬱郁不得志的老頭兒。

李白似乎從未老過,杜甫似乎從未年輕過,跟所有名人一樣,二人的形象被標準化、臉譜化了。我們讀書,腦筋如果太懶,就會成為叔本華所說的:不過是被別人的思想在自己腦袋裡跑馬踐踏了一遍而已。

題主之所以產生杜甫比李白影響更大的“錯覺”,我估計原因有二:

一是杜甫詩可學,李白詩不可學。杜甫是後天努力的優等生,李白是天才。所以後世學杜詩的人多,學李詩的人少,或者說學杜詩而有所成的人多,學李詩而有所成的人少。

二是杜甫的輿論引導性。課堂上、考試中、歷史評論時,總不好鼓舞大家都學李白仗劍遊俠、訪仙問道、蔑視權貴吧。而杜甫憂國憂民、忠君愛國的思想和形象就特別適合教授們拿來做課題研究申請經費。再者,一個再個性再浪漫的詩人都不可能公開說憂國憂民有錯吧,都不可能公開表示討厭政治正確但是整天嗚呼的大道理吧,不合時宜嘛。

所以,李、杜對後世的影響難分伯仲,否則也就不可能並稱了。必須排序的話,江湖上李白影響更大,廟堂中杜甫影響更大。綜合指數,李大於杜,中國人學的第一首詩歌往往是《靜夜思》,家喻戶曉。

以上,謹答。





顏亭月


李白年長杜甫11歲,兩人雖有三次短暫相會,但李白對這位超級小粉絲卻並無深刻印象,卻是杜甫一生念念不忘的幸福時刻。杜甫家境貧寒,屢試不第,只做過幾年小小的科級小官,完全不能養家餬口,落魄回家未入門卻聞哭泣聲,原來是稚子餓死。那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啊!

杜甫一生懷念李白,有詩作十幾首,著名詩句有: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就是為李白而作,而李白卻沒有一句詩提到過杜甫。

李白一生豪遊,一擲千金,始終過著貴族般的生活,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走到哪裡,就有人如眾星捧月般侍候,不知貧困為何物。

而杜甫卻一生潦倒,顛沛流離,吃食總靠友人接濟。在安史之亂中,更廣泛深刻地見證了下層勞動人民疾苦,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杜甫一生忠君愛國,憂國憂民,其《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反映了封建士大夫應有的道德品質,是為文人楷模;而其律詩講究對仗工整,成就極大,因而被後世譽為‘’詩聖‘’,與李白‘’詩仙‘’並立,號稱李杜,是對其極大的獎賞和認可!杜甫有一首律詩節奏歡快,被稱為天下第一快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但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全詩一氣呵成,除首聯外,全是對仗句,在近體詩中並不多見。尾聯嵌入四個地名卻全無斧鑿痕跡,可見其律詩功底。


雲卷飛山


如果說到二人的影響,要從幾個方面來看。只是說知名度的話,我個人感覺應該不分伯仲,但凡中國人從小啟蒙就讀唐詩,只要是學唐詩的話沒有不知道李白和杜甫的。

相對來說李白《靜夜思》《早發白帝城》可能更早一些接觸,再大一些就會學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龜年》,上了學以後語文書幾乎都離不開李白和杜甫了。因此從知名度上來說,兩個人的大名無人不知。

一定要說杜甫的影響偏大一些,應該是後人學習杜甫的多,學習李白的少,因此研究杜甫的書籍也遠遠多與研究李白的多。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李白的詩風與才能學不會學不了。

李白被稱為“謫仙人”,很大的原因是他的詩作像是不食人間煙火之人的作品,學習李白不但要有大學問還需要有一定的天才,這不是後天可以養成的,因此學李白容易搞成“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

其次李白的古體詩見長,而我們學詩一般是以格律詩作為基礎,而李白的七律作品太少精品不多。

2、杜甫的作品的優勢

杜甫詩作多描寫現實,思想內容健康向上,無時無刻不憂國愛民,一定程度上很好地體現了讀書人所崇尚的儒家精神。這是後人學杜的原因之一。另外杜甫的古體、近體都有一流的作品,不但質量高而且數量多,特別是近體詩經過幾代人的繼承與發展,在杜甫手裡達到了高峰,因此學詩大多要學杜。



古人讀書寫文章一定要寫詩作賦,因此作為後人師表的杜甫相對來說,比李白影響會大一些。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把唐詩的發展推向頂峰的,首先是李白,然後是杜甫。李杜二人一出,給盛行盛唐詩壇的宮體文風,以有力的衝擊。可以這樣說,李杜二人啟開了唐朝一代新詩風。所以韓愈就發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以氣勢磅礴、內容宏贍、章法奇變的大量詩作,把唐代詩歌的發展首先推向高峰。他寫出許多猛擊唐朝的黑暗政治,熱烈追求美好理想,呼喚光明,諷刺無能的達官顯貴的光輝詩篇,表現出強烈的判逆精神。他的五絕及七絕,如《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黃鶴摟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小詩,也都寫得:內容充實,剛健有勢,千百年來為後人所喜愛。但若認真分析,李白的詩中,宮體文風的形式主義並未盪滌乾淨。一直到小他十二歲的杜甫登上詩壇後,才在李白詩歌革新傳統的基礎上,一洗齊梁宮體文風的影響,完成了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巨大變革。杜甫不但創作極豐,還有精闢的詩歌理論,可稱之為:自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到衰,又經歷了安史之亂。他目睹了官僚驕奢,朝政腐敗,窮兵黷武的黑暗政治及人民的痛苦生活,寫出了《兵車行》、《三史》、《三別》、《奉先詠懷》、《北征》、《羌村三首》等許多偉大的現實主義詩篇。他的詩歌象一面鏡子,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各方面的社會現實,成為“詩史”。他的小詩如:《七絕·兩個黃鸝鳴翠柳》、《望嶽》、《春望》等都寫得有內容、顯風格、藝術性強,為後人傳不釋口,故被稱為:詩聖。他的詩和李白的浪漫主義詩篇,堪稱唐詩雙璧,象明珠一樣,在中國的詩歌寶庫裡放射出璀燦的光芒。他們的詩歌是在盛唐詩歌萬紫千紅、百花爭豔的繁榮局面下出現的,是“恰合時宜”的,就如同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兩位大家一樣,梁羽生首開新派武俠小說先河,而金庸實踐了梁羽生的新武俠理論,最終發揚光大也!李白實踐了陳子昂的理論,把唐詩推進,而杜甫才在陳子昂、李白詩歌革新傳統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巨大變革!


阿燚黃南開


其實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在歷史上是齊名的,至於說後人覺得杜甫的影響比李白大,我像主要還是從他們的詩上說起。

唐開始詩盛行的一直是格律詩,現在格律詩是主導正個詩界的。有人說作詩不按格律出牌,就是胡鬧。雖然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格律詩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李白詩的造詣自然是很高的,高的讓後人只可望而不可及,尤其是他常常寫古風體詩,就是不諳格律出牌,字數可多可少,句子能長能斷,這是他豪放和灑脫的性格決定他的作詩風格的。所以古人說詩如其人,一點都不假。

再看杜甫杜工部,他的詩作主要是格律詩居多,而且首首經典,深刻,尤其是他的七律,幾乎可以說在詩人中堪稱一等。這樣從格律形式上來說是後人作詩所推崇的,自然就會看他的詩多,學他的詩多,那麼相對而言,李白就少了。

但是這也並不能說明李白比杜甫差,如果有一天後人推崇古風體,估計李白影響力就比杜甫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