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魏冉這個人,他對於秦國的發展有什麼貢獻?

一個人的歷史


魏冉對秦國的貢獻,大致可以歸於三點:

1、平定季君之亂,穩定秦國政局

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後,引發秦國政壇的地震。他死得太突然,又沒有兒子,誰能成為下一任秦王呢?各方勢力粉墨登場,最有實力問鼎王座的是武王的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壯,一個是公子稷。

公子壯是秦武王的親弟弟,秦惠王的嫡子,根正苗紅,最有資格繼承王位。他得到惠文王后與武王后的支持。公子稷是秦惠王的庶子,當時入質燕國,遠在天邊,看上去繼位可能性很小。然而公子稷的背後,有兩個極厲害的人物,一個是母親羋八子,另一個是舅舅魏冉。

魏冉是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兄弟,被封為穰侯。羋八子與弟弟魏冉秘密從燕國接回公子稷,立為秦王,他就是秦國史上著名的秦昭王。羋八子成為太后,史稱宣太后。不甘示弱的惠文王后、武王后也擁立公子壯為秦王,史稱“季君”。

秦國冒出兩個王,內戰無可避免。宣太后把魏冉提拔為將軍,鎮守首都咸陽。這是秦國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內亂,史稱“季君之亂”,內戰整整持續了三年。在魏冉的鐵腕下,昭王的軍隊徹底打垮了季君的軍隊。在宣太后的指示下,魏冉盡誅公子壯(即季君)、惠文後、昭王異母兄弟以及追隨季君的大臣。

由於秦昭王年齡尚幼,宣太后與魏冉遂專國政,威震秦國。

2、縱橫捭闔,開疆拓地

魏冉曾經四度擔任秦相,掌權時間長達四十年。在這四十年裡,秦國向東鯨吞蠶食,走上高速擴張之路,魏冉之功,不可抹煞。

魏冉上臺後,馬上策劃陰謀,瓦解齊、楚聯盟。為了達到目的,他採取三管齊下的方針:第一,以重金賄賂楚懷王及楚國重臣;第二,秦、楚通婚,楚懷王娶秦女,秦昭王娶楚女;第三,秦國將其佔有的上庸歸還給楚國。

楚懷王就是個貪小便宜的人,秦國給點小恩小惠,他又把奇恥大辱給忘得一乾二淨了。他又幹了一件傻事,傻乎乎地與齊國斷絕關係,把太子橫送到秦國當人質。後來史書這樣評論:“楚之禍自此始。”

拆散齊、楚同盟後,魏冉翻臉不認人,頻頻對楚國發動進攻。最後楚懷王傻傻地被騙去武關議和,不想一去不復返,淪為秦人的階下之囚。至此,楚國失去與秦國較量的資格。

魏冉自己也是一員名將,頗有軍事才幹。他三番五次帶兵進攻魏國、韓國,甚至打到齊國,撈到不少土地。在魏冉的威逼下,東方諸侯進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惡性循環中。

3、伯樂之才,重用白起

魏冉另一大貢獻,就是發現並重用白起。

白起早年的軍事生涯不可考,在伊闕之戰前,史書僅有他的一次作戰紀錄。公元前294年,他指揮秦師攻克韓國重鎮新城。此時的白起年僅二十幾歲,已獲得“左更”的軍功爵,在秦二十等爵中位列十二等,屬中上等爵位。

公元前293年,秦相魏冉派向壽為大將,揮師東進,進攻周室。魏、韓兩國聯手武力干預秦國入侵,集結了二十四萬軍隊,與秦軍對峙於伊闕。當時秦軍的數量不及魏/韓聯軍的一半,劣勢十分明顯。

在此危急時刻,魏冉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提拔白起擔任秦軍大將,取代向壽。魏冉這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在賭,因為向壽是秦昭王由小玩到大的親密朋友,用白起取代向壽,若不能出奇制勝,魏冉的政治生命可能就此結束。

可事實證明,魏冉的眼光是獨到的,他果斷起用白起,不僅贏得伊闕之戰的偉大勝利,更是發現一位千年一遇的軍事奇才。在後來軍事生涯中,白起消滅東方諸侯的軍隊,超過一百萬,是秦國一統天下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沒有魏冉的破格任用,白起就不會那麼如魚得水。


君山話史


魏冉這個人對秦國極其重要,他是羋月的弟弟,秦昭王的舅舅,白起的舉薦人。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身死,無子,惠文後想立公子壯,宣太后想立公子芾,趙武靈王想要立此時還在燕國為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群臣很多人反對立公子稷,但在魏冉的支持下,秦昭王成功繼任秦王。

秦昭王即位之後,任命魏冉為將軍,守咸陽城,平定了公子壯和一些大臣的叛亂,將武王后驅逐回魏國,誅殺了秦昭王的一些內心不軌的兄弟。因為秦昭王年紀比較輕,宣太后就主持朝政,宣太后依靠魏冉掌握大權。

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趙國人樓緩為秦國丞相,後來秦昭王免掉了樓緩,任魏冉為丞相。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帶兵攻打韓魏,於伊闕大敗韓魏聯軍,共殲敵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

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又攻下了楚城的宛葉兩城。魏冉稱病免職,秦王任用壽燭為丞相。

秦昭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免掉壽燭,任魏冉為丞相,封魏冉穰侯,再加封陶邑。

秦昭王十九年,魏冉率軍攻魏,魏國獻出河東四百里土地,隨後,又奪取了魏國河內地區六十餘座城。魏冉派白起攻下了楚國都城郢都,設為南郡,白起被封武安侯,白起與魏冉的關係很好。

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帶兵攻魏,魏將芒卯戰敗逃走,魏冉圍攻大梁,魏國大夫須賈說服魏冉退兵,魏冉同意了。

秦昭王三十三年,魏冉再次攻魏,殲敵四萬,獲得魏國三個縣。

秦昭王三十四年,魏與白起胡陽攻趙韓魏,在華陽城下,大破芒卯,殲敵十萬,拿下了魏國的三座城和趙國的觀津。

秦昭王三十六年,範睢出現,勸秦昭王免掉魏冉的相國之位,並讓其回到封地陶邑,魏冉最後老死於陶邑。


歷史簡單說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的舅舅,就憑這層關係,魏冉在秦國四次擔任丞相權傾朝野,深受宣太后寵信。魏冉是智者也是一代名將,他威震諸侯不是靠嘴吹出來的,是打出來的,是靠智謀獲得的。

擁立之功,姐弟同心

說到魏冉的功績第一個就是擁立之功,沒有魏冉的全力支持,秦國國君的位置就沒有昭王什麼事情了。秦武王舉鼎而死之後,自己沒有子嗣,因此王位就要在諸位兄弟中選出,秦惠文王的兒子很多,有能力有野心的也不少,因此競爭相當激烈。當時昭王並不佔優勢,因為他還在燕國當人質呢,基本上就只能當個看客,然後客死異鄉。



這個時候魏冉幫他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就是把他從燕國接回來。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談何容易,因為首先他是人質,燕國輕易是不會放走的,要讓昭王回國就要先有籌碼來和燕國交換才行。這難不倒魏冉,他找到了趙武靈王,因為趙國和燕國接壤,通過趙武靈王的計謀,由趙國的趙固負責將昭王先接到了趙國,而後由趙國返回了秦國。


魏冉知道,自己的命運早就和姐姐以及這個外甥綁在一起了。現在群臣裡大多數人都反對由昭王贏稷繼位,不過對於大多數大臣魏冉並不擔心,因為那些人不過是跳樑小醜,左右不了大局。魏冉心裡是有個名單的,這個名單裡的第一個就是樗裡疾,樗裡疾是右丞相,號稱智囊,且在贏氏家族裡地位崇高他的態度至關重要。當初就是他鼎力支持贏蕩繼承王位,這次他會支持誰呢?

答案是他支持贏稷繼位,站在了魏冉的一邊,至於甘茂這個不太好對付的人早就被魏冉聯合樗裡疾給排擠走了,還有誰有實力和贏稷爭奪君位呢?答案是有,這個人就是公子壯。公子壯是贏蕩的兄弟,都是惠文後的兒子,他和秦武王贏蕩是親兄弟,自然十分相似勇力無雙,對於秦君之位他志在必得。對於這個匹夫沒有什麼難度,而且魏冉已經和樗裡疾用計將甘茂逼走了。



不過要把反對勢力連根拔起不是那麼容易的,為了達到一擊必中斬草除根的目的,魏冉和樗裡疾定下了引蛇出洞的詭計。他們誘使公子壯認為時機成熟主動發難,這樣一來所有支持公子壯的人都暴露了出來,下面就好辦了,一網打盡一個不留,連惠文後也幹掉了,宣太后可以直接攝政,避免了兩宮太后的問題出現。

知人善任,開疆拓土

魏冉的第二個功勞是在作為秦國丞相期間,東征西討不斷的擴充秦國的疆土,為後期始皇帝展開滅國大戰奠定了基礎。魏冉還為秦國舉薦了一名戰神,這個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殺人如麻,他就是武安君白起。有了這把無敵之劍誰還敢造次呢?況且魏冉本人就是個能文能武的人,當時贏稷還小,於是朝政被宣太后和魏冉所把持。秦國從秦武王去世幾年後的混亂局面中,終於趨於穩定。



魏冉不斷的對三晉展開攻伐,消磨三晉的軍事力量,這裡所說的三晉指的是“趙魏韓”三國,這裡不僅有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的助力,魏冉自己也親自出馬,屢戰屢勝,把韓國和魏國基本打殘了。就剩下趙國了,戰國四大名將其中的兩位趙奢和廉頗都在趙國,要不是有這麼兩位名將撐著,趙國不可能有本錢和秦國周旋到最後。


魏國和韓國就沒這樣的運氣和能力了,他們的將領都被秦軍嚇破了膽,根本沒有對抗秦軍的勇氣了。至於楚國連國都都被白起給攻克了,成為了秦國的南郡。對於這種情況楚國的將領們沒有任何辦法,在白起這個魔鬼面前,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有個統計白起在所有的戰鬥中就沒有輸過一次,也就是說他真的是沒有敗過。

強秦弱齊,一家獨大

就剩下齊國了,齊國當時的實力和秦國不相上下,曾經一度自封為東帝,把秦國封為西帝。這引起了其它幾國的不滿,於是在燕國名將樂毅的帶領下,燕、趙、魏、韓、楚五國組成聯軍,在秦國的幫助下進攻齊國。當時秦國執政的就是魏冉,魏冉就是利用了五國聯軍的力量削弱齊國的力量,差一點就把齊國給滅國了。儘管後來齊國的田單利用火牛陣擊敗了燕國軍隊,用反間計逼走了樂毅,並收復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但是齊國已經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對抗了,因此始皇帝展開滅國之戰時,齊國就沒有抵抗,直接投降了。


謀私廢公,慘淡收場

看到這裡魏冉這個人作為秦國的相國,似乎十分完美,但是這裡就要涉及到魏冉做這些事情的初衷了。他的初衷不是為了秦國的一統天下,而是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不斷的通過東征西討積累戰功、財富和地位,致力於對付齊國,很大的原因是自己的封地就在臨近齊國的邊界。佔領了齊國的土地就可以納入自己的封地,這不是謀國而是謀個人的私利。


隨著秦昭襄王贏稷慢慢長大,這位舅舅越來越讓他不放心了,但是贏稷是個韜光養晦的高手,沒有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出手的,他一面培養自己的親信,扶植自己的勢力,一面等待機會。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制魏冉於死地的人範睢,建議撤去魏冉的相位,罷黜宣太后,把外戚的勢力一網打盡。贏稷立刻採納了範睢的要求,罷免了魏冉的相位,這是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了,因為魏冉再也沒有重整旗鼓的機會了。

他死在了秦昭襄王贏稷的手裡,權傾朝野的魏冉在罷官免職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宣太后一族也退出了秦國的歷史舞臺,一個時代結束了,屬於偉大始皇帝的時代即將到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能做宰相那絕對不是一般二般人,軍事能力,輔政之功,選才任能這都是本事!秦雖然經過商鞅變法是有變化,但後人努力尤其是優秀的宰相班子也是功不可沒的,魏,趙,韓都經過變法但並沒有大的改觀,說明宰相班子很重要,魏冉個人功績是抹不了的。至於後來被迫交班,同一個地方出現兩個優秀的人,自然就有矛盾,王權和相權矛盾的時候,要麼相權代王,要麼相權讓路,魏冉最後能成功身退,當然也是一種智慧!至於引兵爭地這事兒都是政治上的一種解讀,以他當時的權力地位,在秦哪兒都可以弄塊封地,需要費那麼大周章引兵去爭麼?自汙他汙都需要個藉口,歷史的真相永遠留給後人去猜,不能書上寫什麼就是什麼,還有“為什麼”~最後人家是成功身退了,2000車金銀,幾輩子吃喝不愁了。


南下的魚


構建統一之盼頭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國力大增但還是沒有實際看到統一的盼頭。到了秦昭襄王時期,魏冉為相帶著秦軍四處征戰,基本上把周邊國家都打趴下了。而且還培養出了白起這樣的將領,這時候的秦國才真正開始走到了老大的位置上,有了統一的盼頭,這是魏冉對秦國最大的貢獻。

天堂地獄般的過山車

正因為魏冉的軍功不小,而且秦昭襄王的權力分散在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手上面。所以秦昭襄王不得不奪回權力來保宗室,所以范雎的到來就促使秦昭襄王真正掌了權,沒有權力的魏冉也只能沒有之前那麼風光了。呂不韋當初就應該得想想他的前輩魏冉的下場,這種天堂地獄過山車般的下場。


所以說魏冉讓秦國看到了統一的苗頭,這個就是其對秦國最大的貢獻。而又因其嚴重威脅到了秦昭襄王,所以下場也就比商鞅好上一些,至少還能善終,但是這種善終的方式又是魏冉想要的嗎?


淡看天上月


魏冉,據《史記》記載:原為秦宣太后親弟,在秦昭王初繼位時因助昭王平定季君之亂為年少的秦昭王掃除宮廷內亂而名聲大噪,後因秦昭王年少,宣太后親自治理國家,而任命魏冉處理具體政務。後來被仼命為秦相又封魏冉於穰邑,又加封陶邑,是歷史上有兩個封邑的權臣,號為穰候。是當時秦國“四貴“之一。從他種種的事蹟來看,筆者認為,此人既是能力超群的人,又一個貪婪成性之徒;既是功秦國功臣,又是秦國禍害。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魏冉穰候的:”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候,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譯過來的意思是:穰候是秦昭王的親舅父,而且秦國之所以能夠向東擴大土地,削弱諸候,並曾稱帝天下,使天下之君都向西叩頭朝拜,又是穰候的功勞。到他尊貴達到極點、富足超過限度的時候,一個普通人向秦昭王一開陳其利害,即刻就身遭屈辱、權勢削奪,以至於憂而死,何況是那些寄居別國、無親無故的外來之臣呢!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明了穰候是因貴極富溢的原故最後被身遭屈辱權勢削奪後憂憤而死的,也確實如此,但是為何是這樣的結果呢?筆者在整理《史記》中的《秦本紀》和《穰候列傳》得出筆者的淺見,魏冉嚴重地破壞了秦國的戰時法治秩序和秦國戰略實施方向所以他不得不被驅逐。

眾所周知,秦帝國之所以得以在戰國時得以強大傲觀列國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才逐漸強大起來的,商鞅變法的戰時法治理念便是“舉國同法,法令從君主以致庶民,奉行法無二出”,“賞罰貴信”、“有罪必有刑”……孝公時,太子太傅公子虔因太子殺人犯法而被劓刑,國民不論出身立功可得爵位使得秦國上下法令嚴明臣民奮於公戰立功農耕興旺生機勃勃而傲視列強。

然,在昭王在位二十年後,魏冉權傾秦國朝野《史記》中司馬遷用了八個字表述當時的魏冉:“穰候之富,富於王室”可見一斑。可當時的魏冉並不滿足,《史記》中還有個疑問是:“復益封陶”,陶這個地方並不在秦國的國土範圍之內,而是遠在魏國與齊國的交界之間,原屬於宋國。陶邑,是魏冉公器私用的開始。

陶邑,是當時宋國的一座大城市,它富裕程度當時沒有地方可比,是天下最大的一塊肥肉,任何諸候都對它垂涎三尺。為了得到它不少諸候可謂千方百計,齊閔王也因為它險些亡齊。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借齊閔王滅宋吞併宋地而妒恨齊國合縱破齊。然而在破齊之前,秦昭王向合縱諸候承諾不取一寸齊地不佔一分利,目的旨在滅強齊。然而,魏冉不顧秦昭王的名聲,私下與魏國協議幫助魏國掠奪宋地的同時,要求魏國以陶邑作為謝禮贈送於他,完全背離了當時秦國“不取毫釐”的立場,為己加封,擴大自己在秦國以外的勢力。

私慾膨脹,私調秦軍試圖攻魏挾王擴張私人領地。五國破齊後,由於魏冉與魏人達到私約接收陶邑後,秦軍的一部分便駐守在陶邑並沒有回師秦國。陶邑周邊皆是魏地,魏冉私下讓白起攻下當時魏都大梁想把陶邑周邊之地全收入以擴張陶邑的範圍。結果秦軍駐陶邑一部攻進魏都大梁之時卻被團團包圍於梁囿久久不能突圍。由於秦軍攻入魏都大梁,魏國一邊圍困秦軍的同時一邊急忙向諸候國趙燕請求支援,並以秦軍一旦吞併魏國之後必定繼續吞併別國為由,說服趙燕兩國陳兵函谷關準備伐秦。

趙燕陳兵函谷關昭王得知是因為丞相魏冉緣故之後,又急又氣之時一邊派救兵解困一邊與趙燕談判,趙燕兩王痛斥秦王不單失信於諸候且擅自拿下陶邑不甘心還要吞併魏國。秦昭王不得不“自圓其說”的同時,並趙燕兩國以訂下不干涉齊國戰後善後之事的城下之盟才化解了“誤會”。事後,秦昭王罷免魏冉丞相一職,封陶邑作為魏冉的領地。《史記.穰候列傳》記載:“復益陶邑”。其實是因為親情作出的無奈之舉。

從魏冉私自與他國合謀敗壞君主名聲私自動用秦軍擴張自己的私人領地引來外敵威脅國安的事情過程來說,不論放在哪一國,都是叛國之罪。然而,秦昭王並沒有按當時的秦律治罪魏冉,而是大事化小罷免魏冉丞相一職後,順水推舟把遠離秦境的陶邑益於魏冉,首開商鞅變法以來“有罪無刑”的壞法先例。

然而,到了秦昭王三十六年,復相後的穰候魏冉“故技重施”仼用客卿灶為秦將想討伐齊國奪取剛、壽二邑,以擴大自己距離秦國千里以外的陶邑。於是魏國人範睢自稱為張祿先生,抨擊魏冉討伐齊國,是越過三晉而進攻齊國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引起秦昭王強烈不滿。秦昭王深知,此舉嚴重打亂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戰略步伐的同時,也因魏冉私謀而大公而影響國內的戰時法治秩序引發國內臣民之不忿。

那時由於宣太后專制於朝政,迫無奈只得免去魏冉丞相之職令其遷出秦國回自己的封地陶邑。《史記》中司馬遷是這樣描述魏冉離秦歸陶邑的:“穰候出關,輜車千乘有餘”,意思是說,魏冉遷出關外的時候,運載家當的車子就有一千多輛。

魏冉憑著有擁立昭王之功,宣太后的親弟,秦昭王的親舅,戰功卓越,提拔了一批有才幹的人,在秦國達到了富貴的頂點,同時也因為這些,後來的種種作為都凌架在當時秦國的制度之上,成為“二秦王”。後來範睢的出現才說出了秦昭王多年以來想說卻不能說的話,也能幫他做他多以來想做卻又不能做的事,才使當時秦國“四貴”把持朝多年那種

“太后擅行不顧,穰候出使不報,涇陽、華陽擊斷無諱。”怪現象得以在普通人的爍金之口結束。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外戚的形成和春秋時期權臣的強勢有關,特別在三家分晉以後,舉查制度又沒有形成,科舉就更不用說了,那時世間知某某君而不知某某王的情況經常發生(戰國四君子就是

騎在王上頭上又無法剪除的大山),中央集權制的君王體系還沒形成,能夠對抗強臣的估計只能想到自己家族的親戚了,畢竟更多時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時代背景很重要!


樓上那個男人65083264



旭日看球說歷史


秦惠文王死,然後秦武王三年又涼了,秦昭襄王繼位,但是國家大政始終把持在以宣太后為首的一干人手裡,而魏冉作為宣太后的弟弟,自然是她的得力助手,尤為重要。

秦昭王雖然沒有親政,但是宣太后時期的秦國,一樣發展良好,甚至滅掉了秦國的長期威脅――義渠國。宣太后主權,魏冉主政,二者配合才有形成秦國崛起的物質力量。特別是魏冉推薦了白起作為秦國軍事領袖,更是為後來的秦國打下了不世江山。雖然魏冉後期被殺,但是他對秦國的功績不可磨滅。


盛世打雜


他一生做秦國丞相四次,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促進秦國崛起,幫助秦國征戰其他諸侯國,為秦國統一全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主要原因是他坐上穰侯有一點貪心,比如說他想要齊國的陶邑,他用秦國和楚國燕國等國家聯合打齊國得到陶邑為自己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