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甲”再現法蘭西激情革命,但法國人曾經是歐洲最恭順的民族

很多人都想不到,加徵個燃油稅(每升柴油增加7.6歐分約合人民幣0.63元,2019年1月將進一步增加6.5歐分約合人民幣0.54元)居然能在法國引起如此軒然大波。數十萬“黃馬甲”上街,警車被推翻,凱旋門內部擺設被洗劫,香榭麗舍大道被濃煙籠罩……

“黃馬甲”再現法蘭西激情革命,但法國人曾經是歐洲最恭順的民族

這是巴黎50年以來最嚴重的暴力抗議活動,已導致至少3人喪生、100多人受傷、400多人被捕。上一次的嚴重騷亂是1968年巴黎的“五月風暴”,由反對越戰引發,學生罷課甚至築街壘打巷戰,數百萬工人罷工聲援,整個法國一時陷入混亂,令全世界為之側目。

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發表電視演說,承諾進行改革,後來還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全國選舉,逐漸平息了騷亂。這次,馬克龍也服軟了,已經宣佈2019年1月起的加稅計劃暫緩6個月。

“黃馬甲”再現法蘭西激情革命,但法國人曾經是歐洲最恭順的民族

1968年五月風暴

看到法國民眾如此彪悍,看到抗議人士在凱旋門外寫的“推翻資產階級“這種似乎屬於上個世紀的標語,人們可能又會想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以及1848年由巴黎引發的歐洲革命——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就是在此時誕生。再往前推就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砍下了國王路易十六的腦袋。

所以,你是否認為,法國人的民族性就是浪漫、激進、革命的?​

法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

“黃馬甲”再現法蘭西激情革命,但法國人曾經是歐洲最恭順的民族

路易十六上斷頭臺

其實不然。雖然我們今天有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英國人古板的印象,但就在三百年前還完全不是這樣。

文藝復興之後,歐洲興起了信奉理性的啟蒙運動和推崇感性的浪漫主義運動兩種思潮。啟蒙運動的大本營是法國,著名的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都是法國人。而浪漫主義運動的大本營則是德國,這些日耳曼人的後裔最為崇尚祖先們田園詩式的生活。所以,如果貼標籤的話,那時法國人更理性,德國人更感性。

至於英國人,他們在17世紀就砍下了國王的頭顱,大大加強了議會力量,於是他們得到了“造反者”和“不安分”的名聲。而那時的法國正處於“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在他“朕即國家”的絕對君主專制統治下,法國人被認為是歐洲“最守規矩”和“最恭順”的民族。

僅僅一百多年後,法國大革命席捲歐洲,德國的民族意識和工業後來居上,英、法、德的所謂“民族性”從此換了角色。直到今天,人們的印象還是英國人古板保守、法國人浪漫激進、德國人理性嚴謹。

所以,民族性可不可以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