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心匡扶汉室,知道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为何却还要跟着曹操?

孑然的深夜


荀彧起初给曹操出的主意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结果被曹操开拓思维头脑风暴了一下,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当然了,曹操自己不可能说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是刘备和孙权骂他的时候说的,毕竟曹操再怎么胆大,也不可能那么不要脸。其实事情是一步一步发展成那样的,如果汉献帝一直能够安分守己的做一个昏君,可能曹操不会做的太过分,毕竟曹操到死都没有篡位,这说明曹操不是一个特别叛逆的臣子。荀彧也是因为看到曹操这样的性格才跟他混的,但是后面的事情发展的不理想而已。没想到汉献帝实在太不争气了,没想到曹操威望大到无人抗衡,没想到曹操的儿子早就想当皇帝了等等。天意不可违啊!


历史与影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从来就是支持的,不仅支持,而且在曹操犹豫不决时,荀彧力劝曹操迎奉大汉天子。

荀彧在劝曹操迎接汉天子时,还列举了两个例子:晋文公接周襄王时诸侯如影随行,汉高祖刘邦东伐项羽时为义帝穿丧服而天下归心。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回许昌,自此曹操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荀彧跟着曹操真的是因为匡扶汉室吗?

荀彧最早是去翼州投靠同乡韩馥,没到翼州韩馥就被袁绍取代,于是袁绍接待荀彧,但荀彧看出袁绍难成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荀彧并非主动投靠袁绍的,而当时的袁绍顶着四世三公的头衔却想干另立皇帝,恐怕才是荀彧离开的主要原因。

荀彧投靠曹操时,曹操连一块地盘都没有,只是个袁绍上表的东郡太守,荀彧为什么选择投靠曹操呢?

恐怕只有一个原因,荀彧看中的是曹操的名声,而非出身。公元191年前曹操曾经为东汉朝廷办过不少好事,惩权贵、治贪官、讨董卓、打黄巾,这是与袁绍有着根本的区别。



荀彧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志同才能道合,荀彧判断投靠对象只能依靠名声,显然曹操的行为更能接近荀彧的理想。

从此,荀彧与曹操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曹操动武,荀彧用文,荀彧的存在让曹操所挟制的大汉朝廷看上去就像是匡复汉室,哪怕是表面的,至少不会是军政府。

两人并肩战斗近20年,荀彧不会不明白曹操的用心,可天底下除了他曹操,又有谁会像他荀彧一样忠心汉室呢?



荀彧死于公元212年,因忧郁而死,死于曹操称魏公的前一年,并且荀彧明确反对曹操称魏公,因反对而忧郁,因忧郁而去世,无论如何,荀彧之死与曹操称魏公脱不了干系。

从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到理想冲突的政治对手,当理想与现实冲突,忠汉与篡汉较量,荀文若唯有以死明志,从此朝堂之上再无一人阻止曹操篡汉。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史事显微镜


之所以追随曹操,是因为荀彧识人。他知道方此乱世,只有曹操具有统一华夏的实力,他只是想假曹操之手,借助曹操的影响力,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后,匡扶汉室。他一直在以道德的大棒向曹操灌输忠于汉室的思想,只不过曹操个性太强,野心太大,即便如此,曹操始终没有称帝,取代汉室,这不能不说荀彧确实影响到了曹操。不然,一旦曹操没有了忠臣孝子观念的约束,早已称帝,三国时代会早来上个几十年。

荀彧前期支持曹操,是为保护汉献帝在乱世之中不至于被乱军伤了性命,所以后来又反对将曹操封为魏公,及至于后来的加九锡,最后的路就是步了王莽的后尘,取代汉室,自立新朝,这才是荀彧所担心的。所以,纵观荀彧的一生,目的只有一个,保住汉室,目的确定好了,实施起来当然带有灵活性。展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荀彧。荀彧最后之死,就是因为到了节骨眼上,他的理念和曹操有了明显的冲突,荀彧看出曹操想走王莽之路,但自知无力回天,最后只能蕴郁而终,可叹,忠臣的结果往往如此,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历史与人像


还是要给曹操正正名!

每每说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部份人就会想到,这是曹操干的事,谁叫他是个“大白脸”的奸臣呢!

其实,这个话不是曹操说的,也不是曹操的谋士说的,这句话的出处,在《后汉书.袁绍传》,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给袁绍出的主意,让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集团虽也号称“谋臣如雨”,可这帮谋士专好内讧,另一个谋士郭图找理由把这事给搅黄了,袁绍并未采纳。

曹操当时,实力还很弱小,而汉献帝因为董卓与王允内乱,四处流浪,居无定所,衣食都发愁,安全更无保障。这时曹操的谋士毛玠,给曹操献上一策,让曹操出兵去保护天子,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发扬壮大自己的实力。毛玠的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两句话意思差不多,但态度和初心却差异巨大。挟,有裏挟,挟迫之意。袁绍四世三公之家,占据四州之地,为当时最大的实力集团,完全有挟迫天子的实力。那就是第二个董卓,不仅为忠于汉室的各派势力所反对,也会被心里不见得忠于汉室的势力所利用,再大的实力也经不住天下共讨之。所以袁绍没有采纳,可见袁绍理解的也是“挟天子”,不挟就没兴趣了。

而曹操是“奉天子”。奉,则是供奉,奉迎之意,把天子高高捧在上面,自己只是行为臣之道,奉行天子之命,南征北讨不听皇帝的叛逆。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自己专权,为个人谋利。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替皇帝办事。几字之差,高下立判。所以曹操奉迎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得到了大量仍尊汉室正统的人才的支持和辅佐,这里面荀彧只是名气和作用最大的一个。

而曹操,无论是专权也罢,跋扈也罢,最终却是以汉臣之名谢世的,奉了一辈子汉献帝,这点无可争辩!





净月暖阳


一、可能被蒙在鼓里,毕竟曹操曾言表过自己的志向,是想学卫青、霍去病。可能让荀彧觉得只要帮其稳定了天下大势,他定不会谋朝篡位。事实上曹操至死没有称帝。


二、对自己过于自信。不难看出曹操一直以郭嘉为军师,大后方都由荀彧把控,会让他产生错觉。信任并且自己掌握了曹操的命脉,其实实际身边大多有曹操的亲信。

三、同僚的情义,一起从有到无,打下江山,说真的,人非无情,荀彧有可能动摇过忠于汉室的决心。


四、家族的利益,荀家产业大都在曹操境内,更有其侄同在曹操麾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的态度很可能会给家族带来无妄之灾。


小罗咩咩


荀彧是位无双国士,起初他对曹操的期望值很高的,起初的想法是狭天子以令不臣,希望曹操能匡扶汉室,后来曹操夺得荆州,欲进封魏公,荀彧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让曹操很不高兴被贬至寿春,此时的荀彧已经感觉到曹操要篡汉,但是又不能明说,荀彧自幼学习儒家,深知一仆不事二主,另外自己深的曹操信任和重用,即便离开曹操也没有人会用他,所以最后忧愤而死,也有一说是服毒自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