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明明有两个儿子,年纪也不小,为何还要传位兄弟赵光义?

超级无敌小狒狒self


个人觉得,开宝六年以前,赵匡胤是要传位给赵光义的,但是灭了南唐后,天下已定,于是想改传位给儿子。结果还没完成,就归天了(至于怎么死的,得另开一题)。

一.为什么先确定赵光义的“隐储君”身份?

五代十国是个“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时代。五十多年间,换了五个朝代。赵匡胤也是兵变篡位,他也不知道他的“宋”,会不会成为第六代。五代幼主继位,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像后晋石敬瑭传给石重贵、郭威传给柴荣,都是仅有的几个传位成功的例子,大部分幼主都被篡位杀掉了。注意,这个“幼”是多幼呢?柴荣登基时候30出头,结果征讨北汉的时候,诸军不服,险些溃败。后唐庄宗李存勖,继位时候24岁,也是诸军不服。

赵匡胤

所以,赵匡胤篡位后,作为赵家唯一一个成年宗室,赵光义直接就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每逢遇到赵宋官家危险之时,比如征讨李重进(郭威亲外甥)时候,赵光义被加同平章事(意思是位同宰相),行开封府尹。开宝六年的时候,再加封晋王。至此,赵光义正式成为了“隐储君”,即所谓的“亲王尹京”。

五代十国时期,如果你要是立太子,很可能太子就提前篡位了,或者被手下的兵头拥戴胁迫篡位了。但是,你要是不给继承人实权,一旦你出现意外,就会直接面临改朝换代的风险。于是,大家默认了一种隐形的储君制度,即封为亲王,然后给开封府尹(五代只有后唐国都不在开封)。像赵光义,当了开封府尹,就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一旦太祖自己出现意外,那么赵光义直接就可以把首都的班底搬到朝堂之上就行了。看看太宗当开封府尹时期的班底,傅潜、戴兴、高琼、王超,都活跃在太宗一朝。高琼,甚至在宋真宗“澶渊之盟”时期还是殿帅,殿前司都指挥使。开宝六年,赵光义被加封为晋王,彻底亲王尹京,成了

隐形储君

二.为什么总觉得赵光义得位不正?

当时赵德昭已经成年出阁,却没有按照五代的惯例封亲王,太祖给出的解释是“年幼,渐次为之”。也就是说,我儿子还小,慢慢来。在开宝六年,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而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仅加了“同平章事”头衔,位列宰相。要知道,宋太祖一共只活到了开宝九年,也就是此时距离赵匡胤去世仅剩下了三年。在开宝六年太祖如此安排,基本山就是肯定了赵光义的接班地位。但是,为什么还有人觉得赵光义是篡位呢?

赵光义像

答案可能就在开宝九年这一年中。开宝八年,北宋灭了南唐,此时中原版图,只剩下紧紧跟随北宋的吴越国钱氏,敌对的北汉刘氏、以及被辽国占据的幽云十六州。可以说,北宋一统中原,彻底结束五代乱局已经是事实了,而北宋的统治也基本稳定了。这个时候,太祖动换皇储的心思是极其正常的。开宝九年,主要发生了这样几件事:

1.附属国吴越国国王钱俶来朝,结果赵匡胤没有派晋王赵光义迎接,而是直接派了皇子赵德昭代表自己。提升德昭地位的迹象表露。

2.三月份,加封自己的另一个成年皇子赵德芳为校检太保、贵州防御使。进一步加强自己皇子的地位。

3.然后巡幸洛阳,动了迁都的念头,并且表示最终要定都长安。结果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为由反对,只得作罢。要知道,赵光义的晋王只是个名头,他的实际权力就是开封府尹啊。迁都一旦完成,赵光义的实力立即大打折扣。此事也被看做太祖有意削弱赵光义实力的证据之一。

4.给三弟赵光美、皇子赵德昭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皇子赵德芳增加食邑。此时赵德昭再进一步就是封郡王或者亲王了,回想太祖的迁都,会不会迁都洛阳后,就是德昭“亲王尹京”?

5.命名将党进、潘美率军力图一战灭北汉。

结果还没灭北汉,赵匡胤就突然驾崩了。可以看出的是,赵匡胤肯定是没有料到自己这么快就驾崩的。再加上整个开宝九年的种种动作,以及大军在外、开封禁军力量薄弱这个时间点,开封府尹赵光义“杀兄夺位”的传言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金匮之盟”为什么没人把他当真

何为“金匮之盟”呢?简单的说,就是赵匡胤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告诉赵匡胤,国赖长君,为了大宋能长久传下去,要太祖百年后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赵光美继位,然后再传给赵德昭。并且由赵普记录下来,藏于金匮。

杜太后

首先,这盟约逻辑就有问题。杜太后怎么会知道赵匡胤早死?就算早死,传给太宗赵光义还说得过去,如果再传给赵光美,最后再传给德昭,恐怕德昭继位的时候已经不是“国赖长君”了,估计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其次,这个盟约的保人,赵普有问题。前面说到,赵光义是开宝六年封晋王的。在这之前,赵普和赵光义一直是政敌,关系很差。太祖是开宝六年将赵普以节度使的身份外放的,然后才封赵光义为晋王。而赵普进献“金匮之盟”是什么时候呢?太平兴国六年。赵光义都登基六年了。而赵普通过“献金匮”,重回朝廷担任宰相。说这不是交易,谁信?

赵普像

赵光义、赵普为什么要搬出“金匮之盟”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证据呢?太平兴国四年,太宗率疲惫之师,想携灭北汉之余威,攻打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结果在幽州城下,被辽国名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以劣势兵力打的大败,赵光义一时失踪,结果军队集体拥立太祖嫡子赵德昭继位。可见,太宗的帝位是不稳固的。回到开封后,德昭替军队讨要灭北汉的功赏,结果被太宗训斥自杀。紧接着,“金匮之盟”就诞生了。这其中的关系,可谓“妙不可言”。


杜少说历史


在我国,“黄袍加身“是一个典故。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其弟晋王赵光义继位,那么为何有儿子的宋太祖,却把帝位传给了弟弟呢?


实际上,宋太祖赵匡胤传位给弟弟也是有其原因的。

《旧五代史》: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自后梁代唐以来,五代乱世,政权更迭频繁,其实是有其原因的,五代时期,一个帝王想要坐稳位置,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而且还要有心腹支持,在自己儿子比较年幼的情况下,宋太祖不得不让自己的弟弟发展自己的实力。

《宋史》:傅潜,“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戴兴,“太宗在藩邸,兴诣府求见,奇之,留帐下,即位,补御马左直,迁直长”;高琼,“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葛霸,“善击刺骑射,始事太宗于藩邸”;王超,“太宗尹京,召置麾下。及即位,以隶御龙直”。王汉忠,“太宗在藩邸,召见,奇其材力,置左右”



五代政权更迭频繁,,帝王对自己也放心,为了稳固政权,保证政权顺利继承,反复权衡之下,就形成了一种制度----隐皇储制。所谓隐皇储制,就是选择中意的来接班不立皇储——却让他做亲王兼京兆尹。京兆尹地位非凡,大多五代帝王都做过京兆尹一职。

建隆二年七月,“壬申,以光义为开封府尹,光美行兴元尹"。开封府尹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是什么地位,对宋史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简而言之,宗室亲王出任京城府尹的话,就是皇位继承人。


宋太祖去世之时,赵匡义那时候已经拥有十多年的丰富的执政经验了。五代十国,武人乱来是常有的事情,父死子继根本不现实,特别是幼子。

赵匡胤当皇帝时赵德昭才九岁,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成年,而且赵匡胤本身就是靠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政变起家,周世宗对他们那么好不也取了吗。万一自己有个三长两短的难保手下不会再来一出。那么赵匡义作为下一任储君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保证江山不会丢,在那个时候,丢了江山,整个家族都可能没命了,赵德昭,赵德芳在政治家里年纪是小的,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的黄金年龄是在40岁左右,而且他的执政经验确实少,在宋太祖死的时候,确实不适合作为接班人。



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皇位继承的稳定性。五代时期的皇位继承,除了郭威传柴荣成功,石敬瑭传石重贵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败,差的身死国灭,好一点的孤儿寡母被欺。这就要求要有年龄大些的继承人来继位,赵光义被推到前台也是有其原因的。


源稚生


赵匡胤30来岁,就黄袍加身,然后做了16年的皇帝,不到50岁就突然暴毙了。

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点,就是赵匡胤也不年轻了,近五十岁的年龄,在古代已经算不错了。赵匡胤可是官二代,所以娶媳妇肯定不会很晚,他的两个儿子赵德芳德昭兄弟,大的已经20多岁了。老大找德昭,生于951年,976年他爹死时,已二十七岁的年龄,继承父亲的江山,已经绰绰有余。

但是,历史上很奇葩的事情却出现在这里。赵匡胤一生在位16年,竟然就是不封太子,也不封自己的儿子做王爷,只是让他们下基层锻炼,然后逐步升迁。

赵匡胤这脑瓜子,不知道怎么想的,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显然太过于自信了。

如果说,他若是有意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这个自然早点公布答案,名正言顺岂不是更好?

所以,应该这样说,赵匡胤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在看。毕竟大宋刚刚立国,必须传国于年长的皇室成员,方可稳住江山。

他一直都明白,自己的江山是怎么得来的:柴荣一代英主又能怎样?英年早逝就算了,却还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只有几岁的儿子,这才给了赵匡胤机会。

所以,赵匡胤虽然有了儿子,也不急于立太子,而是在等,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长起来。因此特意培养儿子的基层工作经验。

不过他却忘记了,他的亲弟弟,早已成为尾大不掉的实权人物。眼看着大侄子已经快三十了,做到了宰相职务,再进一步,就是要封王了。赶紧找准机会,趁着太子之位还没有定时下手。这就有了烛光斧影的传说。

赵匡胤是在北伐的路上,突然暴毙的。


三生有画


赵匡胤夺了柴荣的江山,赵光义夺了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的帝位,而后赵光义无后又将帝位让于赵匡胤后嗣,可见都是因果循环啊!

古代历史三大垃圾王朝:

宋朝懦弱,虽有忠臣,但皇帝懦弱,也未曾一统中华,割地赔款为满奴王朝开了先河,崇文弃武的失策使汉人失去血性。

元朝残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鞑子,无大智慧也,致使汉人被灭国,无奈汉文化何其强大啊,今日蒙古鞑子也只能对历史仰天长叹:成吉思汗多伟大啊,无奈现实只能喝西北风,到处求救,铁木真死不瞑目啊!

满奴王朝,这是汉人第二次被灭国,满奴目光短浅,闭关锁国,贸易不通,最后毁在一个老女人手里终于醒悟,连满奴都想推翻自己的王朝,可惜一切都晚了,何其悲哀啊!


繁星影影


赵匡胤共生有四子六女,十个孩子,其中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以及三个女儿申国公主、成国公主、永国公主早亡,剩下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及昭庆公主、延庆公主、永庆公主。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死亡率有多么高,就算贵为皇帝,子女早夭率竟达到了50%。

赵匡胤去世时,次子赵德昭26岁,四子赵德芳18岁。按道理来说都不算小了。但事实上赵匡胤去世后,这两个儿子都没有继位,而是他的兄弟赵光义继位了。赵匡胤是真的想传位给兄弟吗?史料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却有“斧声烛影”的传说,也就是说,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疑似赵光义弑兄。赵光义继位后,又传出了杜太后懿旨令赵匡胤传位于弟的说法,传位于弟的理由,是当时儿子年幼,吸取后周失去江山的教训。事实上赵匡胤死时,两个儿子都不年幼,所以这个说法有点欲盖弥彰。实际上,赵光义与其兄赵匡胤都是打天下的武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吸取后周皇子年幼失去江山的教训,也确有传给兄弟的想法,而赵光义作为雄才大略不亚于赵匡胤的英雄,也早有觊觎皇位之心。赵匡胤去世前没有确定继承人,正好给了赵光义一个机会。在权势上,赵德昭和赵德芳不是叔叔赵光义的对手,被赵光义强行继位,这可能就是事实的真相。


陆弃


宋太宗即位后,其弟赵廷美也曾授开封府尹,封魏王,后因“谋反”一贬再贬,三十七、八岁就郁郁而终。


九品墨香


历史上有很多因为皇权统治而产生的血案,不管是谋朝篡位还是父子相残,无论是历朝历代有这样那样的例子,这让我们相信在权利的驱使下,亲情不过是愚昧的无知,只有无上至高的权利,才是人心中的唯一。在北宋初期的历史中,最让后世产生无限联想的故事,那只能是“烛影斧声”的故事了。

据说在那天,宋太祖赵大邀赵二喝酒,酒过三巡后,赵大有些困倦,赵二便扶兄长躺下,随后赵二便出宫回家,恰巧那夜下起了大雪,赵光义走时的脚印凌乱不堪,第二日一早,内侍便发现赵匡胤驾崩了。这件事经过民间添油加醋的渲染,便出现了门外内侍看见两兄弟喝酒,隔着窗纸见赵二拿斧头去砸赵大的脑袋,事后匆忙间留下脚印的说法。赵二此举,分明就是杀兄夺位,看似仁慈多爱的赵二,其实是一位心狠手辣之人。

但首先我要否定民间传说的这一说法,历朝历代的篡位都有明确的历史依据,就如北魏和唐朝来说,朝代久远于宋几百年,但对篡位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没有一丝可以遗落的痕迹,李世民再英明,也改变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改写几句史书记载,就可以瞒天下人耳目的,不论赵光义人品如何,在那么大阵仗下行凶,如何没留下一点证据。

其次,赵光义的才能与智慧足以扛起宋朝的大旗,五代期间的开封府尹一直是锻炼储君的自留地,赵匡胤的几个儿子虽已经成年,但连王都没有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疑问,而赵光义先是在基层一步步攀升,做到开封府尹时又被封为晋王,五代时期的开封府尹,最初大多由太子兼任,这个晋王的称号,也是当初柴荣在后周时期没继位时的称号,这些足以说明赵匡胤有意让兄弟继承大统。而“金匮之盟”的佐证,也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再看外界的环境,虽说将南方两个大国灭掉,但南方百姓对旧朝君主的认可,宋朝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北汉与契丹在北方雄踞,俯视大宋江山,如果让赵匡胤的儿子继承皇位,江山不稳,社稷堪忧。不排除赵匡胤母亲生前与两位儿子的口头约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一个成年有经验的君主,才是社稷江山的最好选择。

大家对赵光义的北伐失败众说纷纭,但在那个时候,游牧民族的铁骑对于以步兵为主的宋军来说,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但赵光义还是能在逆境中寻求机会,高梁河一战,如果不是他中箭受伤,两方阵营的输赢还不得而知,他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但那也是对外族统治中原地区不认可的决定,成也好败也好,他依然是大宋江山的开国二祖之一。

赵光义在作为大宋第二任皇帝的期间,收南越、灭北汉,使汉人地区大一统,而他作为继任者,很好的继承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衣钵,终宋一朝,再也没有发生武将叛乱事情的发生,使大宋有了百年的平安,百姓丰衣足食,也是历代人民羡慕的盛世。历史就是这样,无论如何英明的君主,都会有无奈的时候,就如赵光义一般,是好是坏还是留给后人评说吧!

我是通辽人,欢迎关注我的作品,如有不同建议,欢迎下方留言。




大通辽人


居说是赵匡胤母亲的意思。老太太看到为皇位兄弟常常反目成仇,自相残杀。所以立规矩传弟不传子。没想到赵光义等母亲一死,就坏了规矩。把皇位给了儿子。结果儿子不是当皇帝的命。把国家搞的一塌糊涂。





顺其自然65491946


1,当时赵光义手握大权,在朝中颇有影响,而自己的儿子还小,不论是谋略还是影响都比不上

2,赵匡胤母亲要求传位与弟弟,赵匡胤答应了,相信赵光义也知道,如果失约,赵光义必然不服!

3,赵光义个人的野心,赵匡胤顾全大局与子女,及天下稳定,传位于弟弟!也是无奈之举吧!

个人观点,谢谢指正!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须臾杂谈


赵匡胤是否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这个问题一直正义不断。著名传说斧声烛影谁也没有准确证据证明其真假。这也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不过,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在结合赵光义上台后对赵匡胤的遗孀及儿子的种种手段很多人认为赵光义继承帝位有不正当嫌疑。

从正常角度分析,赵匡胤作为皇帝一代枭雄,他能不知道一旦赵光义继位,他的儿子们意味什么吗?无数的历史在眼前,别说叔侄,就是亲兄弟为了得到皇位,照样一概杀之以绝后患。

所以,我认为赵匡胤不是不想传位儿子,而是他已经无能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