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改革開放40年

那些不為人知的瞬間㉞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圖為中國科學院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左圖)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右圖)榮獲2000年度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並分別獲得500萬元獎金。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2001年2月19日上午,人民大會堂裡春風撲面,暖意融融,第一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在萬眾矚目中誕生。掌聲、鮮花、閃光燈……中國科學院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最耀眼的獲獎人。他們的獲獎證書由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每人獲得500萬元的高額獎金。如此高規格的獎勵彷彿“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人們對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誌著我國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完成。1998年,科技部向國務院提交了《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改革方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提出:應當加大對科技拔尖人才的獎勵力度。“我們期望科技獎勵制度改革要能夠突出對在一線工作的拔尖人才的獎勵,一方面要能夠真正改善科學家的個人生活,同時又能支持他繼續推進科研事業。國家最高獎500萬獎金中50萬歸個人,450萬用於研究。”對於獎金的劃分,時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燕美這樣解釋。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迎來重大改革,形成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科技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各領域湧現出一批卓有建樹並獲得很高國際影響的傑出科技工作者,國家最高獎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頒發第一個500萬

“沒有想到,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就是科技的春天。”2001年2月19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第一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在萬眾矚目中誕生。

掌聲、鮮花、閃光燈……中國科學院系統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為最耀眼的獲獎人。他們的獲獎證書由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每人獲得500萬元的高額獎金。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數學家吳文俊在代數拓撲學領域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創造出了享譽國際數學界的“吳公式”、“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徹底改變了當今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水稻專家袁隆平打破了世界性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提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新觀點,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得知自己獲獎後,吳文俊院士很低調:“我個人領這個獎感覺到受之有愧,有很多人比我傑出,他們更應該獲得這個獎。”吳文俊理解國家最高科技獎有終身成就獎的意思。這與一些科技發達國家的獎項設立也是接軌的。

吳文俊還說,從過去海外對國內研究提供獎金和補助到現在由國家來正式提出資助科技工作者本人,反映了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對人的重視、以人為本。現在的獎勵方式多了,各式各樣的基金、獎勵,國家、民間的資助,都是同一個目標,鼓勵大家努力創新。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袁隆平說:“獲獎令我深感榮幸,可我更要為國家設立這個大獎的英明舉動高興!”時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燕美透露了一個細節:“當時袁隆平院士研究培育的雜交水稻的品質和口感受到質疑,就現場煮了一鍋飯請評委品嚐。”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頒發,不僅攪動著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加大對科技拔尖人才的獎勵

1978年,黨中央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會上隆重獎勵了7657項科技成果,標誌著科技獎勵制度的恢復。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誌著我國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完成。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國家為什麼要在20世紀末進行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時,設立500萬的國家最高獎呢?顯然不僅僅是要製造“科學明星”。

時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燕美介紹說,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設立了國家自然科學獎、發明獎,80年代設立了國家科技進步獎,90年代又設立了國際科技合作獎。國家科技獎勵為促進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科技進步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獎勵之外卻也帶來一些未曾預料到的影響:科研人員評職稱、評院士,甚至確定退休工資,都和獎勵掛起鉤來;有的人科研項目還未啟動,首先就考慮報獎的排名問題;一些不法分子也以獎勵的名義,趁機招搖撞騙……自1993年《科技進步法》頒佈以來就在醞釀的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似乎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1998年,科技部向國務院提交了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提出:應當加大對科技拔尖人才的獎勵力度。

當時,國家科技獎勵特等獎的獎金額度為100萬-20萬,而1994年在香港註冊成立的何梁何利基金獎的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的獎金高達100萬港幣,遠遠超過了國家科技獎。

“我們期望科技獎勵制度改革要能夠突出對在一線工作的拔尖人才的獎勵,一方面要能夠真正改善科學家的個人生活,同時又能支持他繼續推進科研事業。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規定,國家最高獎500萬獎金中50萬歸個人,450萬用於研究。”對於獎金的劃分,劉燕美這樣解釋。

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在1999年迎來重大改革。朱鎔基總理在這年的5月23日簽署了國務院第265號令,發佈實施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這標誌著我國科技獎勵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改革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更加完善,獎項包括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即俗稱的“三大獎”,以及授予外籍科學家或外國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些科技獎勵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槓桿作用。

深化改革

科技獎勵制度愈加完善

作為國家科技最高獎,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向來廣受矚目。除了高踞金字塔尖的兩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之外,各具體獎項亦是科研與實業的風向標。不過隨著各種外部因素的介入與滲透,也應當承認,一些科研獎勵確實也日益濡染了世俗色彩,從而一定程度上偏離了科學精神。而無論獎勵數量過大,還是獎勵不到位,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急功近利的學術浮躁之風。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再一次“箭在弦上”。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最大的亮點是:由行政部門下達推薦指標、科技人員申請報獎、推薦單位篩選推薦的方式將成歷史,改革完善中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將實行提名制,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制度,意在進一步提高學術性。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提出建立“定標”“定額”的評審制度。所謂“定標”,是指針對“三大獎”,分類制定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指標體系。比如,自然科學獎要圍繞原創性、公認度和科學價值;技術發明獎圍繞首創性、先進性和技術價值;科技進步獎圍繞創新性、應用效益和經濟社會價值。

“評審專家嚴格遵照評價標準評審,分別對一等獎、二等獎獨立投票表決,一等獎評審落選項目不再降格參評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主任鄒大挺解釋說,提名項目不能評上一等獎,意味著將空手而歸。

所謂“定額”,即大幅減少獎勵數量,三大獎總數由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方案》改變現行各獎種及其各領域獎勵指標與受理數量按既定比例掛鉤的做法,根據我國科研投入產出、科技發展水平等實際狀況分別限定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授獎數量,進一步優化獎勵結構。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科技獎一直在做著“瘦身”的努力。儘管減少的絕對數目並不很大,從2015年到2017年,“三大獎”總數分別為295項、279項和271項,但考慮到獎勵結構的變化,即“三大獎”的比例從過去的10%、15%、75%,調整為15%、25%、60%,則傳導給學界的影響仍非常巨大。

不僅如此,推薦渠道、監督機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漸發力。目前,專家推薦已成為重要的推薦渠道,2017年度專家推薦數量分別佔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推薦總數的40.2%和30.3%,這種從自薦到他薦的變化,不僅有利於引導科研人員潛心學術,也能夠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健全同業評價。

而在監督機制方面,也在不斷擴大公示內容、進行真實性核查等。這些積極的嘗試均提高了國家科技獎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未來,還可以探討重大成果和重大項目採用專家實名制評定製度。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湧現出一批在各個領域卓有建樹並獲得很高國際影響的傑出科技工作者,這使得充滿個人色彩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自2000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學家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科研,兢兢業業,甘坐幾十年冷板凳,值得每一個人欽佩。從長遠看,更需要從制度層面深化改革,完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以保證這樣的科學家得到應有的榮譽。為科研人員創造寬鬆環境,既不能濫發獎項,也不能出現遺珠之憾,惟如此,才能更好地激發科學精神,鼓勵科技創新。


科技獎勵制度發展大事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其中第43條明確規定:“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

❖1955年,國務院發佈《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暫行條例》,條例規定,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

❖1957年1月,科學獎金進行了首次評審。

❖1963年11月,國務院發佈了《發明獎勵條例》和《技術改進條例》。

❖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勵了7600多項科技成果,標誌著科技獎勵制度的恢復。

❖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誌著我國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完成。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設立。

❖1999年5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頒佈,開啟了對我國科技獎勵制度全面改革的大幕。

❖1999年12月,科技部發布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管理辦法》和《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增設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調整了獎項設置、獎勵力度、獎勵結構、評價標準和評審辦法。

❖2003年11月,國務院發佈實施《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增設了特等獎。加大對重大科技創新的獎勵強度,彰顯更高的創新榮譽價值。另外,社會力量設獎也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獎勵工作的組成部分。

❖2008年12月,科技部頒佈《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對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及其評審體系進行了更合理的制度設計。

❖2012年9月,《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發佈。科學技術部將科技獎勵改革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並取得多項改革成果。

❖2017年5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中國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進入新階段。方案規定,三大獎總數不超過300項;實行提名制,三大獎實行按等級標準提名、獨立評審表決的機制。一等獎評審落選項目不再降格參評二等獎等。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得者☟


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他們拿到了國家最高獎的第一個500萬


  • 《第一次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科技檔案,作者:黃橙
  • 《重獎500萬——吳文俊袁隆平獲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新華網
  • 《重獎500萬 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怎麼花》北京晚報
  • 《國家科技獎“瘦身”利於激發科學精神》新京報
  • 《國家科技三大獎“瘦身” “提名制”取代行政指標》科技日報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已有29位獲獎者 他們都是誰?》央廣網
  • 《科技獎勵制度發展大事記》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