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改革开放40年

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㉞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图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左图)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右图)荣获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分别获得500万元奖金。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2001年2月1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里春风扑面,暖意融融,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万众瞩目中诞生。掌声、鲜花、闪光灯……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最耀眼的获奖人。他们的获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每人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如此高规格的奖励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人们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1998年,科技部向国务院提交了《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方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提出:应当加大对科技拔尖人才的奖励力度。“我们期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要能够突出对在一线工作的拔尖人才的奖励,一方面要能够真正改善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同时又能支持他继续推进科研事业。国家最高奖500万奖金中50万归个人,450万用于研究。”对于奖金的划分,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燕美这样解释。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迎来重大改革,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各领域涌现出一批卓有建树并获得很高国际影响的杰出科技工作者,国家最高奖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颁发第一个500万

“没有想到,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就是科技的春天。”2001年2月19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第一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万众瞩目中诞生。

掌声、鲜花、闪光灯……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成为最耀眼的获奖人。他们的获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每人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数学家吴文俊在代数拓扑学领域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创造出了享誉国际数学界的“吴公式”、“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彻底改变了当今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水稻专家袁隆平打破了世界性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提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观点,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得知自己获奖后,吴文俊院士很低调:“我个人领这个奖感觉到受之有愧,有很多人比我杰出,他们更应该获得这个奖。”吴文俊理解国家最高科技奖有终身成就奖的意思。这与一些科技发达国家的奖项设立也是接轨的。

吴文俊还说,从过去海外对国内研究提供奖金和补助到现在由国家来正式提出资助科技工作者本人,反映了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对人的重视、以人为本。现在的奖励方式多了,各式各样的基金、奖励,国家、民间的资助,都是同一个目标,鼓励大家努力创新。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袁隆平说:“获奖令我深感荣幸,可我更要为国家设立这个大奖的英明举动高兴!”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燕美透露了一个细节:“当时袁隆平院士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品质和口感受到质疑,就现场煮了一锅饭请评委品尝。”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不仅搅动着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加大对科技拔尖人才的奖励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上隆重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国家为什么要在20世纪末进行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时,设立500万的国家最高奖呢?显然不仅仅是要制造“科学明星”。

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燕美介绍说,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80年代设立了国家科技进步奖,90年代又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奖。国家科技奖励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奖励之外却也带来一些未曾预料到的影响:科研人员评职称、评院士,甚至确定退休工资,都和奖励挂起钩来;有的人科研项目还未启动,首先就考虑报奖的排名问题;一些不法分子也以奖励的名义,趁机招摇撞骗……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就在酝酿的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似乎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候。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1998年,科技部向国务院提交了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提出:应当加大对科技拔尖人才的奖励力度。

当时,国家科技奖励特等奖的奖金额度为100万-20万,而1994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高达100万港币,远远超过了国家科技奖。

“我们期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要能够突出对在一线工作的拔尖人才的奖励,一方面要能够真正改善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同时又能支持他继续推进科研事业。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国家最高奖500万奖金中50万归个人,450万用于研究。”对于奖金的划分,刘燕美这样解释。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在1999年迎来重大改革。朱镕基总理在这年的5月23日签署了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奖项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即俗称的“三大奖”,以及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些科技奖励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杠杆作用。

深化改革

科技奖励制度愈加完善

作为国家科技最高奖,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向来广受瞩目。除了高踞金字塔尖的两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之外,各具体奖项亦是科研与实业的风向标。不过随着各种外部因素的介入与渗透,也应当承认,一些科研奖励确实也日益濡染了世俗色彩,从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科学精神。而无论奖励数量过大,还是奖励不到位,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急功近利的学术浮躁之风。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再一次“箭在弦上”。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2017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最大的亮点是:由行政部门下达推荐指标、科技人员申请报奖、推荐单位筛选推荐的方式将成历史,改革完善中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将实行提名制,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意在进一步提高学术性。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建立“定标”“定额”的评审制度。所谓“定标”,是指针对“三大奖”,分类制定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自然科学奖要围绕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技术发明奖围绕首创性、先进性和技术价值;科技进步奖围绕创新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

“评审专家严格遵照评价标准评审,分别对一等奖、二等奖独立投票表决,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主任邹大挺解释说,提名项目不能评上一等奖,意味着将空手而归。

所谓“定额”,即大幅减少奖励数量,三大奖总数由不超过400项减少到不超过300项,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方案》改变现行各奖种及其各领域奖励指标与受理数量按既定比例挂钩的做法,根据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科技发展水平等实际状况分别限定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授奖数量,进一步优化奖励结构。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科技奖一直在做着“瘦身”的努力。尽管减少的绝对数目并不很大,从2015年到2017年,“三大奖”总数分别为295项、279项和271项,但考虑到奖励结构的变化,即“三大奖”的比例从过去的10%、15%、75%,调整为15%、25%、60%,则传导给学界的影响仍非常巨大。

不仅如此,推荐渠道、监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也逐渐发力。目前,专家推荐已成为重要的推荐渠道,2017年度专家推荐数量分别占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推荐总数的40.2%和30.3%,这种从自荐到他荐的变化,不仅有利于引导科研人员潜心学术,也能够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健全同业评价。

而在监督机制方面,也在不断扩大公示内容、进行真实性核查等。这些积极的尝试均提高了国家科技奖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未来,还可以探讨重大成果和重大项目采用专家实名制评定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涌现出一批在各个领域卓有建树并获得很高国际影响的杰出科技工作者,这使得充满个人色彩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科研,兢兢业业,甘坐几十年冷板凳,值得每一个人钦佩。从长远看,更需要从制度层面深化改革,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以保证这样的科学家得到应有的荣誉。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既不能滥发奖项,也不能出现遗珠之憾,惟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科学精神,鼓励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制度发展大事记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其中第43条明确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195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

❖1957年1月,科学奖金进行了首次评审。

❖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励了7600多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

❖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

❖1999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开启了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全面改革的大幕。

❖1999年12月,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调整了奖项设置、奖励力度、奖励结构、评价标准和评审办法。

❖200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增设了特等奖。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奖励强度,彰显更高的创新荣誉价值。另外,社会力量设奖也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奖励工作的组成部分。

❖2008年12月,科技部颁布《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进行了更合理的制度设计。

❖2012年9月,《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发布。科学技术部将科技奖励改革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取得多项改革成果。

❖201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中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方案规定,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实行提名制,三大奖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等。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他们拿到了国家最高奖的第一个500万


  • 《第一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科技档案,作者:黄橙
  • 《重奖500万——吴文俊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新华网
  • 《重奖500万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怎么花》北京晚报
  • 《国家科技奖“瘦身”利于激发科学精神》新京报
  • 《国家科技三大奖“瘦身” “提名制”取代行政指标》科技日报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已有29位获奖者 他们都是谁?》央广网
  • 《科技奖励制度发展大事记》人民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