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有什麼深意?

默生8


文 / 攬秋實,不絕

這段話出自張愛玲《紅樓夢魘》正文的第一段,原文是: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這話作為開篇首段,本意是作為引子引出下文,但確切來說,張愛玲是記錯了,將兩個人的“恨”合計成了一篇,也難怪她本人也會發不確定語,說是下意識覺得。



鰣魚多刺與海棠無香出自北宋名士彭淵材所言:

“吾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這所謂五恨,其實前四恨都是為了第五恨鋪墊,意欲用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調侃戲謔曾鞏,說此話之前,彭淵材故意作了一番停頓,作欲說還休狀,直到對話的人問了數啟遍才說。

我們細看這五恨,前四恨都是常見之物,最後帶出一才子,這種歸類有著怪異的幽默,無論是當時的人聽說,還是我們今天聞聽,都只會一笑撇過,不予置評。

一迂闊好怪的名士隨口講出的“五恨”,他自身並沒有去推敲和求證,比如說海棠是有香的,並且香氣清幽淡雅,日夜都能聞。比如曾子固是能作詩的,儘管詩作樸實無華,能不能與優不優還是有區別。



唐朝之前,從沒有過海棠無香的說法,各大小詩人的作品中,多是讚美海棠的美麗,雖說沒有著重描寫,但也有香的痕跡遺留,現抄錄幾首如下:

和凝《臨江仙》: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樓霧縠空濛。翠鬟初出繡簾中,麝煙鸞佩惹蘋風。 碾玉釵搖鸂鶒戰,雪肌雲鬢將融。含情遙指碧波東,越王臺殿蓼花紅。 張泌《浣溪沙》:依約殘眉理舊黃,翠鬟拋擲一簪長,暖風晴日罷朝妝。 閒折海棠看又拈,玉纖無力惹餘香,此情誰會倚斜陽。 齊己《海棠花》: 繁於桃李盛於梅,寒食旬前社後開。半月暄和留豔態,兩時風雨免傷摧。 人憐格異詩重賦,蝶戀香多夜更來。猶得殘紅向春暮,牡丹相繼發池臺。



既然唐朝的海棠是有香的,為什麼到了宋朝就不香了呢?

主要原因是海棠花因品種不同,又因種植地的氣候土壤的區別,加上春海棠秋海棠的差異,會有香和不香的感受。

這隻能說明,彭淵材曾賞過的海棠是不香,他主觀的認為天下海棠都不香,所以作此五恨。但他的這句錯論直接影響了宋之後海棠花在文壇的形象,從此文人賞海棠只說花美,不聞花香。

這種以訛傳訛的現象,說明才子儘管有才,也不是世事盡知盡對。學士儘管文章華美,也難免在未知的領域被帶偏。

感謝現世,我們不懂的上網一搜就好了。



我們再來看張愛玲的第三恨,她說第三件不記得了,又下意識的認為是“紅樓夢”未完。從這句話來看,張愛玲確實是記憶有所混淆,將彭淵材的五恨和梁啟超的三恨合記一處了。

梁啟超替金聖嘆作三恨:“餘於金聖嘆有三恨焉,一恨聖嘆不生於今日,俾得讀西哲書,得見近時世界之現狀,則不知聖嘆又作何等感想;二嘆聖嘆未曾自著一小說,倘有之,必能與《水滸》、《西廂》相埒;三恨《紅樓夢》、《茶花女》二書出現太遲,未能得聖嘆之批評。”

可能梁啟超這三恨恨得太長了,張愛玲未記全,甚至都沒記住是誰說的到底幾恨?當然這些都不重要,作為一本書的篇首言語,它的主要作用是能自然的引出下文就行。

對於張愛玲來說,鰣魚刺多不多不重要,海棠花香不香不重要,她介意的、恨的是《紅樓夢》未完。也正是愛紅樓至深,這種遺恨也尤深,所以才會花那麼多時間去研究各版本的差異,更是花費大量的精力整理書中疑似混亂的章節。

可惜的是,直到一代才女魂散異鄉,她也未尋得結果。



到如今,作為一個現代人,只想隔空對張愛玲說:鰣魚因溯游產卵受阻,已快滅絕,被列入瀕危動物紅皮書,刺多也好,吃得慢,滅絕得慢點。 海棠是有香的,它晚香引蝶,朝香凝露,仰面薰風,低垂沁土! 《紅樓夢》只有過程,沒有結果,真正的結局我們作為歷史的後來人,比作者更清楚。

別恨了!

文章的最後想講彭淵材另一件有趣的事:

他家養兩隻鶴,有客人來,他就指著鶴誇耀是仙鶴,凡禽卵生,它家是胎生。話沒說完,園丁報道:此禽夜產一卵大如梨……

這麼可愛又迂痴的名士,也難怪認為天下海棠跟他聞過的一樣全無香了。

即興作打油詩一首結尾,還請文友勿諷勿謔:

常誇家鶴能胎生,又嘆子固無詩才。

自打宋人五恨後,致使海棠無香開。


攬秋實不絕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我猜她想表達:“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其實這何嘗不是在說她自己的心事,她的命運多舛、她遇人不淑以及她的紅樓之夢呢?

1. 第一遺憾:鰣魚多刺

鰣魚有兩大特點:美味、多刺。

因其美味,引發很多文人墨客的吟詠,有王安石的“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蘇東坡的“芽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

多刺,同時也引來了人們的些許遺憾,這不就像她筆下的人物雖美卻帶“刺”。

如《金鎖記》的七巧,麻油西施嫁入豪門。

30年來,用她戴著的“金枷鎖”逼瘋了自己,也劈死了媳婦,毀了孩子的婚姻,最終沒死的人也剩下了半條人命。

又猶如張愛玲自己的原生家庭,父親逼她出逃,母親只是教育她,卻很少關愛她。在那樣帶“刺”的家庭裡,她豈能沒有遺憾。

2. 第二遺憾:海棠無香

海棠花的美麗妖嬈,豔麗動人深得人們喜愛。古時,石崇非常喜愛海棠,只是海棠雖美卻無花香,讓他倍感遺憾,對盛開的海棠嘆道:“汝若能香,當以金屋貯汝”。張愛玲則感慨說“海棠無香”,一樣覺得遺憾。

文人們也常用海棠寓意佳人,表達思念、珍惜、慰籍從容淡泊的情愫。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她沒法稱之為“家”,母親離婚後單身,父親又重娶。她自己的愛情也不完美,不能思念,無法珍惜。

她曾卑微地愛著胡蘭成,愛他愛到“愛上一個人,心會一直低,低到泥土裡,在土裡開出花來……”可胡蘭成還是離開她、背叛了她。

後來,時事變遷,張愛玲顛沛流離到美國,找到了真命天子賴雅,賴雅60多歲,張愛玲才40左右。雖然賴雅給了張愛玲最真摯的愛情,彌補了她愛情上的創傷,但他終究無法陪她走到人生的最後。

3.第三遺憾:《紅樓》未完

張愛玲對《紅樓夢》珍愛之至!十幾歲的時候,她便捧著《紅樓夢》狂讀,在她的字裡行間也可以尋到《紅樓夢》的蹤跡。

後她又花十年時間考證《紅樓夢》,寫出《紅樓夢魘》。

她說平生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坐上時光器跑進曹雪芹的時代去搶救出百回本的《紅樓夢》。也因愛生恨!恨高鶚之流續尾,無視雪芹之血淚。

現今,在《程靈素專訪張愛玲》裡也有記載她的三大遺憾。

程靈素:您的前生有什麼遺憾?

張愛玲: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骨,三恨《紅樓夢》後四十回未完——高鄂妄改,狗尾繼貂,死有餘辜!

這句典型的張愛玲式的語句道盡了人間世事滄桑,百般遺憾、萬事難料,而世上又豈有完美事物?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就像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

人生悲歡離合錯綜複雜,最輝煌的生命往往暗藏著最悲涼的底色;“華美”是給別人看的,“蝨子”只自知。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天都在上演不完美的現實劇,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遺憾、殘缺才是生活的常態,不完美的生活才是真實的生活。

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生活,一邊前行一邊與不完美的過去和解,且行且珍惜!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有書君將會挑選一個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獎!


有書共讀


張愛玲,一個感情細膩而豐富的女子。她一生對待感情真摯,善良。但她也是一位果斷,敏感的女人。



第一次的愛人胡蘭成可以說對張愛玲的影響是巨大的。



和他在一起的這段時期,她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在這段愛情的前期,她是青春少女,他是儒雅男人。二人甜蜜,如膠似漆。張愛玲是快樂的,但這份感情因為胡蘭成的多情博愛也走到了盡頭。張愛玲這位果斷的女人斬斷情絲,及早脫身。即使受傷,即使後來胡蘭成寫信挽回,她也沒有回頭。愛了便是愛了,如果不再愛,那便放手。這也可以看出她是以為思想比較前衛的女人,但依然也有遺憾。美好的愛情宛如美味的鰣魚,美麗的海棠,未寫完的紅樓,事物美好,卻總有缺憾,使得人更加懷念。女子痴情卻不風流,每一段愛情真誠以待,即使不愛,也是曾經的美好。



張愛玲筆下的女人大多是悲劇的,然這也是美好的。書中的女子痴情,真摯,令人懷念。

人生三大憾事,也是她自己人生經歷的映照。事物不可完美,但人還是心懷期待。

(此回答僅表達個人看法)


微言微視界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張愛玲的人生三大恨事是在她的散文《紅樓夢魘》中提出的。

“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張愛玲的“三大恨”原是借宋人彭淵材的“五恨”而來,曰: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附一張彭淵材的照片

彭淵材的五恨出自《冷齋夜話》

三大恨大致意思:

鰣魚縱然鮮嫩美味,卻無奈因多刺而無法盡興品嚐,此其一恨。
海棠花雖然嬌豔美麗,卻沒有迷人的芳香,此二恨也。
張愛玲用其後半生去陪伴《紅樓夢》,珍愛之至。而可嘆《紅樓夢》只是一篇殘稿,雪芹慘淡經營,無奈八十回後已“迷失無稿”。更怒者高鶚之流又狗尾續貂,無視雪芹之血淚!《紅樓夢》未完,豈不是人生之一大憾事!悵恨久之,此三恨也。

彭氏有兩恨被張愛玲拿來恨之,算是同道中人,今日想來,海棠雖美卻無香,乃因憾而生恨,人生之美中不足,亦如此。鰣魚多刺,則食之戒心,難以坦然,縱覽張愛玲的文字,悽婉有餘而陽光不夠,多少可以悟出她其中的無奈來。而她在評《紅樓夢》時,亦透出她對其中人物最後命運的點滴感慨,以為有不足之處,不夠圓滿。

但個人不是特別贊同張愛玲前兩個觀點,雖然自己特別喜歡張愛玲的書籍,並有幸拜讀了張愛玲的大部分書籍,但是不得不說張愛玲的人生觀過於狹隘,可能是愛之深吧。張愛玲的人生觀和她的幼時經歷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從《金鎖記》中就能看出。個人覺得不完美的才是人生,世事一飲一啄、福禍相依。

不過對於第三恨我是比較贊同的 當年曹雪芹寫了《紅樓夢》前八十回,我以為是不忍心寫下去了,便有高鄂續之,後人皆評曰高是狗尾續貂,我以為大致如此。倘若我們今天讀到的僅是半部《紅樓夢》,後人何至於會傷感不已,紅樓夢未完,殘缺之美亦有其絕妙之處,讓讀者在遺留下的未完中,尋覓屬於自己的無數想象空間,亦無人有恨,就像紅樓夢魘一般,續寫的紅樓夢像一個噩夢將我們從睡眠中驚醒。比如我們今天,面對諸多不如意,有時想得太滿,便亦因無果而生憾生恨,彼此留下空間,總不至於有李煜的那句“人生常恨水常東”那樣無奈的嘆息了......


心淚殘痕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壇,張愛玲真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1943年,張愛玲以一篇《沉香屑》橫空出世,向文壇投入了她的第一塊“敲門磚”,隨後,又接連發表了《金鎖記》、《封鎖》、《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等小說,其文采之華,質量之高,數量之多,幾乎一舉超越了同時期的許多其他著名作家。為此,傅雷先生驚呼:“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這一年,張愛玲剛剛二十出頭,說她少年天才,似不為過。

很多名家對張愛玲有過自己的評價,夏志清說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王安憶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在諸多評價中,我最欣賞白先勇先生對她的評價,白先勇說:“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這道清了張愛玲的文學源流和掘進路數,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確實,《紅樓夢》對張愛玲的影響是至深的,因此張愛玲才會花整整十年時間,創作出研究《紅樓夢》的著作《紅樓夢魘》,正是在這部凝聚了她十年心血的著作中,她幾乎是向天呼喊出了她的“人生三恨”。她在書中說:“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其實,關於鰣魚多刺,海棠無香,是清朝以前的古人之言,他們是沒有年壽去讀幾百年以後的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的,張愛玲所謂恨紅樓夢未完,純粹是她內心的糾結,是她對人生不如意的嘆息。

作為民國集才女、奇女於一身的張愛玲,其文字的曼妙、處世的乖僻、經歷的跌宕,都是那個時代的奇特風景。奇女子當然有奇特點,比如她的名門身份,比如她“咬齧性的小煩惱”,比如她那被人目為“驚世駭俗”的服裝,比如她與胡蘭成的愛情和婚姻……均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典故。鑑於此,許多人乾脆拋開《紅樓夢魘》原文,簡省為張愛玲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那麼,張愛玲“三恨”中的前“兩恨”,原創者究竟是誰?他就是北宋的彭幾。

彭幾,今江西宜豐人,是個音樂家,官至協律郎。據宋朝詩僧惠洪《墨客揮犀》記載,彭幾曾說:“吾生平所恨五事: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表達出對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遺憾。其中便有張愛玲所謂:鰣魚多刺、海棠無香。


帝國的臉譜


這句話出自張愛玲的《紅樓夢魘》,她寫到:“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的這句話來自於宋代彭淵材的《冷齋夜話》:「吾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問其故。淵材斂目不言,久之曰:「吾論不入時聽,恐汝曹輕易之。」問者力請說,乃答曰:「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說的是“我一生無憾,所恨的五個問題,第一對鱅魚多骨,第二個遺憾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蔬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沒有香氣,第五恨曾子就不能寫的詩。

鱅魚雖然美味,魚刺卻多;海棠雖美,卻無味,芳香難嗅。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感嘆生而不平,出生的起點無法選擇,完美的總是他人。但造物主實際上是公平的,正如老話所講,當上帝為你打開一扇窗,必然會為你關閉一扇窗。優秀和遺憾總是並存的。


張愛玲這句話是想通過前兩個遺憾來講述自己對“紅樓未完”的遺憾。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會說紅樓未完。紅樓夢後八十回的內容,據說是高鴯續寫的,張愛玲便是在遺憾: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後面都不好看了。

想必許多喜愛看紅樓夢的讀者,都有這種感受。


吾王萬歲也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裡說:“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

張愛玲實際上是記錯了,鰣魚多刺,海棠無香外,原文還有三恨。蔣寅在他全部用文言寫就的《金陵生小言》種的第三卷收錄了三個古人的恨事:

朱國楨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鮒魚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張翼廷亦有五恨:一恨河豚有毒,二恨建蘭難栽,三恨櫻桃性熱,四恨茉莉香濃,五恨三謝李杜諸公多不能文。

錢振鍠所恨三事:讀史見小人痛殺清流一也,見道學人排斥天下有才有氣之士二也,見迂腐不通人論文法詩法三也。

胡文輝《擬管錐篇》首篇《恨事》,借張愛玲“三大恨事”起講,但他以為不僅作家張愛玲錯了,學者蔣寅也錯了,並指出“五恨”的發明者不是明代的朱國楨,而是宋代的彭淵材,有宋人釋惠洪《冷齋夜話》為證:“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不管原創是誰吧,最有名的還是張愛玲的三大恨事。王小波有句話,“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裡的恨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恨,因為不合自己心意而自己無法改變。鰣魚有刺,吃起來不便,能有什麼辦法。《紅樓夢》沒完本,沒得看,能有什麼辦法。

張愛玲對《紅樓夢》是真愛,年輕時是認認真真學習過《紅樓夢》的筆法的,我忘了是誰說的,張愛玲和白先勇是《紅樓夢》筆法的最後的繼承者。後來又認認真真花了十年功夫考校各種本子,寫成《紅樓夢魘》,這本書考校得真是細,從是否裹腳來推測書中誰是漢人誰是旗人,別的紅學家可沒有這麼細的心思。愛它,所以恨它沒完,也恨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件事,如此而已。


鍛彰趣義


張愛玲曾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這句話讓很多人費解,也成了張愛玲的經典名言。

其實,前兩恨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恨紅樓未完”。這裡面蘊藏的深意,我仔細分析了,有以下幾點。

1. 張愛玲與《紅樓夢》的奇特因緣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對於此書的研究數不勝數,然而張愛玲和《紅樓夢》的因緣卻是最獨特的,《紅樓夢》描繪了賈府由盛至衰的過程,而張愛玲也正是衰落的貴族後代。張的身世就已和《紅樓夢》有不解之緣,至於她自己從十多歲就已經看起了紅樓夢。

張每隔一段時間便要再讀一遍《紅樓夢》,心情不好了也要看《紅樓夢》,因此,她對此書的熟悉程度可以說是“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的字自會蹦出來。”而晚年的張愛玲又和曹雪芹有相似命運,曹雪芹是“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可謂苦心孤詣。

2. 張愛玲的文學創作是對《紅樓夢》的自覺傳承

她稱《紅樓夢》和《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紅樓夢》”。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中,喜歡《紅樓夢》的不計其數,讓《紅樓夢》對寫作影響如此之深的,只有張愛玲。傅雷在《論張愛玲小說》中寫的“新舊文字的糅合,新舊意境的交錯”就是說的張愛玲對古典小說的傳承,當然這裡的古典小說當然首推《紅樓夢》。

熟悉張愛玲小說的讀者很容易找到《紅樓夢》的影子,尤其是在張愛玲前期作品當中。從小的方面來看,相似的有人物性格,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語調,對物質的工筆細描;從大的方面來看,《紅樓夢》中“好一似食盡鳥頭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荒原感”正是張愛玲小說所一直追求的蒼涼意境。張的小說中的人很多也做著一廂情願的夢,那不妨看做是紅樓續夢——後來的後來的人們所生活的不堪。

《中國人的宗教》中她寫道:“中國文學裡瀰漫著大的悲哀。只有在物質的細節上,它得到歡悅——因此《金瓶梅》、《紅樓夢》仔仔細細開出整桌的菜單,毫無倦意,不為什麼,就因為喜歡——細節往往是和美暢快,引人入勝的,而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於人生的籠統觀察都指向虛無。”

3. 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張愛玲在《紅樓夢未完》中寫道:“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刺多,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事記不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地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前兩件恨事其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就是《紅樓夢》未完。

《紅樓夢》給世人留下了很多謎團,張愛玲也有一本研究《紅樓夢》的書《紅樓夢魘》,當時張愛玲本來只是在一篇序上寫到《紅樓夢》,但沒想到越寫越多,最後開始了對《紅樓夢》的研究,這本書的起點端就在“紅樓夢未完”,她就是對“未完”進行研究。

張愛玲認為《紅樓夢》改寫時間之長不止十年間“增刪五次”,“直到作者去世為止,大概佔作者成年時間的全部。”張愛玲就想理清這不同版本的順序與關係,她從隨和很多研究《紅樓夢》的人一樣,也從考據入手,但是也注重文本細讀(從不同版本極細微的差別講起),在很多方面加入了她自己的感悟(不一定有材料證實,卻別具一格)。

她用自己寫作的經驗來體察曹雪芹的心理,認為“他完全孤獨”,在孤獨裡成長,一個人單槍匹馬摸索一種全新的小說,是“一個天才的橫剖面”。張愛玲有自己對曹雪芹的讚歎與理解,不惜花了將近十年時間五詳紅樓夢,為的是紅樓也是他,記得在一本有關張愛玲的傳記裡寫到:

她是悲悼紅樓一夢,也是自悼。


一往文學


這句話主要指的是《紅樓夢》沒有寫完,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目前公認的結論是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寫的,後四十回是高鶚寫的。

張愛玲簡介

大家對張愛玲應該很熟悉了,大家應該看過一部電視劇《傾城之戀》,原作者就是張愛玲。

張愛玲,現代作家,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1920年出生於上海,從小就有文學天賦。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作品。1955年,張愛玲赴美定居,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紅學研究,著有《紅樓夢魘》。1995年9月辭世。

《紅樓夢魘》

紅樓夢魘是張愛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是其十多年研究的結晶。

十年一絕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張愛玲

紅學

大家在讀《紅樓夢》的時候,能感覺到後四十回讀起來明顯地與前八十回不一樣,第八十一回標題《佔旺相四美釣游魚 奉嚴詞兩番入家塾》就讓人感覺不符合之前的故事情節,尤其是最後的結局落入了我國傳統古典小說大團圓結局的俗套。古住今來好多學者都試圖找到後四十回的手稿,可是沒能如願,這就是題目中所講的第三大遺憾,《紅樓》未完。

我個人認為,紅樓夢好就好在沒有完成這一點上。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好比一部很精彩的電視劇,如果看完最後一集往往觀眾的觀注點就會發生轉移了,因為已經知道結局了,就不會再追劇了。單看《紅樓夢》的前八十回,讀者就會發現這部書具有相當大的文學價值。紅樓夢的特點是於平淡中將故事娓娓道來,同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人物的命運都是有一定的暗示的,如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這一回是最明顯的暗示,在之後的情節中還在類追似的線索。這也是研究後四十回結局的一個理論依據。


多元視角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一書中,提到過人生“三大恨事”。在原文中,她是這樣寫的:“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其實,張愛玲的“三恨”中,前“兩恨”的原創者是北宋名士彭淵才。據宋代詩僧惠洪

《墨客揮犀》記載,彭淵才曾經對朋友說:“吾生平所恨五事。”朋友問其故。彭淵才說:“一恨鰣魚多刺,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表達了他對白璧微瑕、美中不足的遺憾。當中的“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說的是與他同時代的散文家曾鞏。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的文學成就詩歌不如散文。所以彭淵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彭淵才字彭幾,進士出身,尤工樂律,曾向朝中獻樂書,官至協律郎。這位飽讀詩書的音樂家,十分痴迷名人,也好追求完美。傳說他曾暢遊廬山,在太平觀看到狄仁傑的畫像,打躬作揖說:“有宋進士彭幾謹拜謁。”上前端詳後發現狄公“眉目入鬢”(意思是眉毛很長,連接鬢角),驚歎狄公相貌奇特,即作書:“翠眉入鬢,位於公卿。”於是,他趕緊讓人替自己修眉,整成狄仁傑眉毛的式樣,到處招搖。這件事也成為文人笑談。

張愛玲,有人說她是名國奇女子。

堪稱民國女作家花叢中的“奇葩”,“樹大根深”卻旁逸斜出。她的“三恨”中的“恨”其實是沿用古意,應該是“遺憾”的意思。因為張愛玲和彭淵才有一點相似的地方,就是追求完美。

“海棠無香”與“鰣魚多刺”解析:

海棠雖為名花,但雍容華貴不及牡丹,頑強堅韌不比梅花。可是海棠鮮紅純正的色彩自古以來就贏得了大詩人的稱讚。比如蘇軾在《海棠》中寫道:“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詩中把海棠比喻成盛裝美人,為了看“她”,詩人秉燭夜觀,痴到了極點。可見海棠是美豔高標之花,張愛玲作為一代奇女子,其審美情趣也是美豔高標。唯獨遺憾的是海棠有色有形卻無香,自然也成了張愛玲的“第一恨”。鰣魚被稱為“長江三鮮”之一,歷來是河鮮珍品。改革開放初,過度捕撈,數量稀少,漲到四百元一斤。出生名門的張愛玲應該吃過多次鰣魚,所以有“鰣魚多刺”的感嘆。

“紅樓未完”:

《紅樓夢》堪稱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可惜八十回後由於種種原因遺失了,由高鄂續之。續作多如牛毛,但都是狗尾續貂。張愛玲生於貴族,經歷了大家族由盛變衰的過程,所以《紅樓夢》更能喚起她的共鳴。張愛玲一生鍾愛《紅樓夢》,在她點評《紅樓夢》時,也透露了她對其中人物命運的點滴感慨,認為有不足之處,不夠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