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管理和職場


最根本的原因是分封制度逐步削弱了周朝的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最終導致統治奔潰。

周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奴隸制國家,這裡的分封不是指以後真正的封建王朝的制度。而是指周天子給與諸侯國名分,劃定一定的土地,也就是封地,而周天子自己只是控制都城附近的土地與人口。諸侯國可以在封地上自己擁有軍隊與稅收,類似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只要定期向周天子納貢即可。土地只是名義上屬於周天子,因為只有諸侯國君主死亡才能收回周天子,但是由於還有繼承世襲制度,基本上不會出現收回的情況。不過在西周,諸侯國的君主是沒有兵權的,兵權還是掌握在周天子身邊的權臣上,這樣周朝能夠繼續控制天下。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西周末年政事混亂,天子無能放蕩,兒戲般的烽火戲諸侯,最後被北方蠻夷所滅。西周被迫王室東遷,也就是後來的東周,此時的東周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多自己的封地,土地的驟減,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人口的減少,連帶兵少糧食也少,再加上諸侯國軍隊的控制權都在其國君手上,周朝與諸侯國之間的力量對此逐漸失衡,鄭國與周天子的一場戰爭,徹底宣告了周王朝的落幕,各諸侯國也漸漸少給或乾脆不給周天子定期上供,周朝日漸式微,最終周天子逐漸淪為天下名義的“共主”,也就是傀儡,周朝名存實亡。





新姿態君


第一,西周的分裂。

先看一段史料: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服)以為太子,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侯)所殺。以本非嫡,故稱攜王。——《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

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乃東徙,止於成周,晉人焉始啟於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清華簡·系年》

從上面兩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周幽王被殺後申候一干人等雖然立了周平王,但是得不到諸侯認可,都不來朝拜。一直到周幽王死了九年後,晉文候擁立周攜王為王。至此,西周大地出現了"二王並立",西周分裂了。直到二十一年,晉文候殺了周攜王才結束西周。在這個期間呢,諸侯之間相互攻伐,爭奪領土。

正是在這二王分裂期間,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更重要的是"禮崩樂壞"。

第二,滅亡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就是西周的分裂導致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統治是行不通的,沒有不滅的王朝。



mud341


  在歷史教科書中基本都會說是周厲王“烽火戲諸侯”一事,用“狼來了”這樣簡單的寓言故事,將西周的滅亡解釋成意外事件。但是其實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一個國家的滅亡自然是有很多積攢很久的原因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西周滅亡的原因!歷史上西周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最基本的是哪一個呢?

西周的分封制

在西周成立初期,在周武王等幾代賢王的治理下,西周王室的軍事實力和財政實力都比較強大,各地諸侯比較弱小,因此社會也比較安定。但幾百年後,隨著西周社會的進步,各諸侯國的軍事實力和財政收入迅速提升,一些大諸侯國不斷滅亡和侵略小諸侯國,勢力一步步增長到可以和西周王室抗衡的地步。因此,不服從周天子調遣的結果,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造成。

西周王室重文輕武

西周和商朝不同,商朝存在的幾百年間,不斷東征西討開疆擴土,甚至周武王滅商的牧野之戰,也是趁商朝軍隊主力東征無法回援,才取得了成功。周朝建立後,重視禮儀文化,以寬仁的風格執政,不重視軍事發展。幾百年間,始終沒有消除犬戎等遊牧民族的威脅,坐視他們一步步強大,最後直接造成西周亡國。

周幽王的昏庸無能

雖然西周王室的權力旁落,但以禮治國的西周,並沒有走到亡國邊緣。各地諸侯雖不服從周天子調遣,但都承認其為共主,還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這從東周後來又存在了數百年就可以看出。但周幽王面臨內憂外患,不思進取,反而寵幸褒姒。甚至在奸臣的篡奪下,廢長立幼。被廢掉的公子宜臼逃奔外公那裡,申侯聯合遊牧民族犬戎討伐周幽王,終於導致西周滅亡。


大馬哈魚籽醬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宗法分封制施行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周朝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周平王元年京都東遷洛陽事件為西周東周分界點。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平王東遷的呢?原因很複雜,總體來說就是:在分封制下,眾諸侯國國力漸強,而宗法制又保證了諸侯國的力量不會分散出去,隨著時間的推移,繼任的周王並沒有先輩們那麼英明神武,於是就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強大的現象,這就是周朝分裂的原因。


那麼周朝滅亡為什麼會說是社會生產力的結果呢?

因為在春秋時期中國出現了“鐵犁牛耕”技術,大家可不要小看它,它的出現是第一次農業技術革命(也可以說是動力革命)。以前的勞作方式是:一大群奴隸使用石制和木製可能夾雜少量的青銅製農具在井田裡耕作,這樣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太差)和生產關係(人都會偷懶)勢必導致生產效率不高。但是,當“鐵犁牛耕”技術出現並推廣後,人們就從田地裡解放出來,同樣的人可耕種面積大大增加,在畝產不變的情況下,可耕種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也就增加。於是各大諸侯們挖空心思的去開荒、去侵佔公田,井田制逐步瓦解。當諸侯們的勢力變的比以前更加強大時,周王室就顯的更加弱小,所以才會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典故。而周王室最終被耿直的秦國所滅。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才是周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也為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提供了物質基礎。



十八般武藝7



周朝分裂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利益”不公不平不均,逐利者漸漸多於施德者,大道既隱,興師問罪者日益多起來。周昭王南征荊楚的歷史事件,可謂是逐利失道的萌芽。三百年之後餘殃於問鼎。鼎的治德乂民的實踐意義逐漸淪落到霸王霸權的精神象徵。王孫滿以德鎮楚,可以看作是“鼎”德的嫋嫋餘音。


傳說秦始皇得九鼎而失掉一鼎飛入泗水,這個傳說象徵著鼎德不會真的消失,它在地下綿綿宕宕,會被新的時代精神所激發,飛出泗水以重振上古卓越的精神文明。周朝分裂是表象,滅亡也是表象,中國曆朝歷代的更迭,無不是這一種表象。易經對這類更迭的觀摩和記載可謂是絕無僅有的。易經見證了整個商的歷史,乃至整個周的歷史。我們不以一個王朝的覆滅為終結,也不以一個王者的踐祚為初始,而認同他們更替興起的傳統美德。這不但是周朝的事情,也是前前後後歷朝歷代的普遍的事情。滅國不絕祀的做法,是中國文明萬年千年以來始終如一得到傳承的重要薈萃點。面向過去說周朝,一個國,一個家,一個人。面向未來說世界,一個主義,一個目標,一個人類命運聯合體。


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人類就會分裂一天。以《易經 益卦》作個總結:“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 ”


兆昌416


分裂的根源是儒學,這是儒學的結果,這個結果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情就會改變的。那一個人能清清楚楚看到儒學是的延生功能就好了,能看清楚的人太少了。法治剛開始是有分裂的苗頭的,但是如果得到人民支持,國家就會變成海綿狀態向周邊各國吸引過來,


世界人民的兒子思想家


分封制和世襲制導致,世襲制都不會長久,開國皇帝都很清明,後面幾代很少會有明君出現,所以世襲註定長久不了,分封制度更加加速了王國的崩盤,這麼多王,遠在天邊,不知道有哪個就暗藏禍心,當他們的勢力漸漸壯大,皇帝的話語權就越來越少,皇帝一強他們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弱他們就是虎視眈眈的群雄


A海立閣__吳傑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林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軍隊,就是國中之國,具有很大的自主權,諸侯國發展壯大,而周王室逐漸沒落,已無法另諸侯們信服!

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興起,與奴隸主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須臾雜談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糧食增產,人口增加,新的土地不斷被開墾出來,社會財富大幅度增加,分封的諸侯掌握了足夠的人口和財富,甚至超過了周天子的直接領地,例如齊國,晉國,楚國具有的人口和經濟實力足以推翻周天子的權威。

這些大國由於實力強勁,不斷兼併周圍實力弱小的小國,大魚吃小魚,大國更大,連周天子都得膀大款,依靠齊國,晉國等諸侯才能生存周天子甚至欠了諸侯太多的錢,導致周天子債臺高築,接著不服周天子的諸侯開始稱王稱霸禮崩樂壞,天下大亂!


軍都長弓


從周朝的國家體制上看,周王分封天下諸侯,中央權力過於分散,地方諸侯手握兵權,權勢滔天,在那個社會制度還不完善的年代實行這種制度確實很危險,再加上後期王朝帝王腐敗無能,諸侯對皇權只是心存敬畏,而不是從心底擁護,帝王過於昏庸就會有人想取而代之。諸侯先是以大吞小,囤積力量,當力量接近或者大於皇權時,皇權滅亡將是必然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能算是王朝滅亡的加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