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裂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管理和职场


最根本的原因是分封制度逐步削弱了周朝的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最终导致统治奔溃。

周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这里的分封不是指以后真正的封建王朝的制度。而是指周天子给与诸侯国名分,划定一定的土地,也就是封地,而周天子自己只是控制都城附近的土地与人口。诸侯国可以在封地上自己拥有军队与税收,类似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只要定期向周天子纳贡即可。土地只是名义上属于周天子,因为只有诸侯国君主死亡才能收回周天子,但是由于还有继承世袭制度,基本上不会出现收回的情况。不过在西周,诸侯国的君主是没有兵权的,兵权还是掌握在周天子身边的权臣上,这样周朝能够继续控制天下。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周末年政事混乱,天子无能放荡,儿戏般的烽火戏诸侯,最后被北方蛮夷所灭。西周被迫王室东迁,也就是后来的东周,此时的东周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自己的封地,土地的骤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口的减少,连带兵少粮食也少,再加上诸侯国军队的控制权都在其国君手上,周朝与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对此逐渐失衡,郑国与周天子的一场战争,彻底宣告了周王朝的落幕,各诸侯国也渐渐少给或干脆不给周天子定期上供,周朝日渐式微,最终周天子逐渐沦为天下名义的“共主”,也就是傀儡,周朝名存实亡。





新姿态君


第一,西周的分裂。

先看一段史料: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服)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从上面两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周幽王被杀后申候一干人等虽然立了周平王,但是得不到诸侯认可,都不来朝拜。一直到周幽王死了九年后,晋文候拥立周携王为王。至此,西周大地出现了"二王并立",西周分裂了。直到二十一年,晋文候杀了周携王才结束西周。在这个期间呢,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争夺领土。

正是在这二王分裂期间,王室衰微,诸侯坐大,更重要的是"礼崩乐坏"。

第二,灭亡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就是西周的分裂导致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统治是行不通的,没有不灭的王朝。



mud341


  在历史教科书中基本都会说是周厉王“烽火戏诸侯”一事,用“狼来了”这样简单的寓言故事,将西周的灭亡解释成意外事件。但是其实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国家的灭亡自然是有很多积攒很久的原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西周灭亡的原因!历史上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基本的是哪一个呢?

西周的分封制

在西周成立初期,在周武王等几代贤王的治理下,西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和财政实力都比较强大,各地诸侯比较弱小,因此社会也比较安定。但几百年后,随着西周社会的进步,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和财政收入迅速提升,一些大诸侯国不断灭亡和侵略小诸侯国,势力一步步增长到可以和西周王室抗衡的地步。因此,不服从周天子调遣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造成。

西周王室重文轻武

西周和商朝不同,商朝存在的几百年间,不断东征西讨开疆扩土,甚至周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也是趁商朝军队主力东征无法回援,才取得了成功。周朝建立后,重视礼仪文化,以宽仁的风格执政,不重视军事发展。几百年间,始终没有消除犬戎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坐视他们一步步强大,最后直接造成西周亡国。

周幽王的昏庸无能

虽然西周王室的权力旁落,但以礼治国的西周,并没有走到亡国边缘。各地诸侯虽不服从周天子调遣,但都承认其为共主,还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这从东周后来又存在了数百年就可以看出。但周幽王面临内忧外患,不思进取,反而宠幸褒姒。甚至在奸臣的篡夺下,废长立幼。被废掉的公子宜臼逃奔外公那里,申侯联合游牧民族犬戎讨伐周幽王,终于导致西周灭亡。


大马哈鱼籽酱


周朝分裂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宗法分封制施行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周平王元年京都东迁洛阳事件为西周东周分界点。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平王东迁的呢?原因很复杂,总体来说就是:在分封制下,众诸侯国国力渐强,而宗法制又保证了诸侯国的力量不会分散出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继任的周王并没有先辈们那么英明神武,于是就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的现象,这就是周朝分裂的原因。


那么周朝灭亡为什么会说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呢?

因为在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大家可不要小看它,它的出现是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也可以说是动力革命)。以前的劳作方式是:一大群奴隶使用石制和木制可能夹杂少量的青铜制农具在井田里耕作,这样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太差)和生产关系(人都会偷懒)势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但是,当“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后,人们就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同样的人可耕种面积大大增加,在亩产不变的情况下,可耕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也就增加。于是各大诸侯们挖空心思的去开荒、去侵占公田,井田制逐步瓦解。当诸侯们的势力变的比以前更加强大时,周王室就显的更加弱小,所以才会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典故。而周王室最终被耿直的秦国所灭。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才是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为战国后期秦灭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十八般武艺7



周朝分裂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不公不平不均,逐利者渐渐多于施德者,大道既隐,兴师问罪者日益多起来。周昭王南征荆楚的历史事件,可谓是逐利失道的萌芽。三百年之后余殃于问鼎。鼎的治德乂民的实践意义逐渐沦落到霸王霸权的精神象征。王孙满以德镇楚,可以看作是“鼎”德的袅袅余音。


传说秦始皇得九鼎而失掉一鼎飞入泗水,这个传说象征着鼎德不会真的消失,它在地下绵绵宕宕,会被新的时代精神所激发,飞出泗水以重振上古卓越的精神文明。周朝分裂是表象,灭亡也是表象,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无不是这一种表象。易经对这类更迭的观摩和记载可谓是绝无仅有的。易经见证了整个商的历史,乃至整个周的历史。我们不以一个王朝的覆灭为终结,也不以一个王者的践祚为初始,而认同他们更替兴起的传统美德。这不但是周朝的事情,也是前前后后历朝历代的普遍的事情。灭国不绝祀的做法,是中国文明万年千年以来始终如一得到传承的重要荟萃点。面向过去说周朝,一个国,一个家,一个人。面向未来说世界,一个主义,一个目标,一个人类命运联合体。


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就会分裂一天。以《易经 益卦》作个总结:“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


兆昌416


分裂的根源是儒学,这是儒学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情就会改变的。那一个人能清清楚楚看到儒学是的延生功能就好了,能看清楚的人太少了。法治刚开始是有分裂的苗头的,但是如果得到人民支持,国家就会变成海绵状态向周边各国吸引过来,


世界人民的儿子思想家


分封制和世袭制导致,世袭制都不会长久,开国皇帝都很清明,后面几代很少会有明君出现,所以世袭注定长久不了,分封制度更加加速了王国的崩盘,这么多王,远在天边,不知道有哪个就暗藏祸心,当他们的势力渐渐壮大,皇帝的话语权就越来越少,皇帝一强他们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弱他们就是虎视眈眈的群雄


A海立阁__吴杰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林立,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军队,就是国中之国,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诸侯国发展壮大,而周王室逐渐没落,已无法另诸侯们信服!

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兴起,与奴隶主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须臾杂谈


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粮食增产,人口增加,新的土地不断被开垦出来,社会财富大幅度增加,分封的诸侯掌握了足够的人口和财富,甚至超过了周天子的直接领地,例如齐国,晋国,楚国具有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足以推翻周天子的权威。

这些大国由于实力强劲,不断兼并周围实力弱小的小国,大鱼吃小鱼,大国更大,连周天子都得膀大款,依靠齐国,晋国等诸侯才能生存周天子甚至欠了诸侯太多的钱,导致周天子債台高筑,接着不服周天子的诸侯开始称王称霸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军都长弓


从周朝的国家体制上看,周王分封天下诸侯,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地方诸侯手握兵权,权势滔天,在那个社会制度还不完善的年代实行这种制度确实很危险,再加上后期王朝帝王腐败无能,诸侯对皇权只是心存敬畏,而不是从心底拥护,帝王过于昏庸就会有人想取而代之。诸侯先是以大吞小,囤积力量,当力量接近或者大于皇权时,皇权灭亡将是必然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能算是王朝灭亡的加速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