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古董蛐蛐罐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中提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位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他每年派专人在景德镇烧好蛐蛐罐,和苏州进贡的一千只蛐蛐一起,经大运河运到北京。明代北京人玩蛐蛐达到鼎盛期,秋天户户养蛐蛐,永定门外遍地都是卖蛐蛐罐的。清末民初,北京的王公大臣、遗老遗少、下野军阀政客都在天津置办产业,北京玩家也把蛐蛐带到了天津。

天津人主要玩两种蛐蛐:一是山东的蛐蛐,称为“山货”,特点是巨身修尾、颜色纯正,“青黄赤白黑”五色俱全,以泰安、肥城、长清、乐陵、宁阳等地的蛐蛐终于厉害,宁津更被称为“蟋蟀之乡”;二是天津本地的蛐蛐,叫做“伏地”,以西郊张家窝、大小南河,静海县唐官屯等地的蛐蛐最猛。本地蛐蛐主要在前秋时节斗,而“山货”则是从寒露斗到小雪、大雪。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古董蛐蛐过笼

清末民初就有天津人尚老万下宁阳寻虫的故事,到了三四十年代,天津玩蛐蛐的管去宁阳叫“下山东”,晚上捉虫俗称“拿亮子”,带上一盏铁皮喇叭状长筒煤油灯,到麦垛、玉米地,或墙根底下,听到蛐蛐叫,确认方位,蹑足潜踪,悄悄蹲下,点亮煤油灯,蛐蛐便在光亮中定住,伸手就能拿下。

蛐蛐又叫“富贵虫”。天津人养蛐蛐必用老盆,初秋时放在南墙根儿,天冷些时端到北房。早年大户人家玩蛐蛐十分讲究,用的蛐蛐罐都是定烧,带着蛐蛐出门时用的配罐,要配上从首饰楼打的点铜盖,斗蛐蛐前称重的秤,有红木、乌木、象牙的,秤砣用银砣,过笼、水槽、食板,讲究的要青花或粉彩,有钱人家雇“蛐蛐把式”,专门负责买蛐蛐、养蛐蛐,用上好的大米、小米、青豆、胡萝卜煮熟弄烂糊,喂蛐蛐,当时普通人家都吃不上这些。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蛐蛐葫芦

好蛐蛐有个标准:头大、脖子大、牙大、腿脚长、腰身长,颜色纯正。这样一只蛐蛐,在民国时能值二百块大洋,那时候两块大洋能买一袋白面,城里一套四合院,几十块大洋就能置办下来。夸张点儿说,一只好蛐蛐,值一套四合院。到了五六十年代,一只好蛐蛐也能卖五六块钱,当时一根馃子才三分钱。

蛐蛐能值这么多钱吗?其实不是蛐蛐值钱,再好的蛐蛐,活不过仨月,是靠蛐蛐赌钱,赢了,赚几套四合院不在话下。民国年间,天津有不少斗蛐蛐的赌场,最大的一家,在日租界芦庄子鸿义栈,想斗蛐蛐,首先来说得有合适的蛐蛐,要同等量级,大小差得悬殊的,不能斗。各家的蛐蛐都在赌场挂了号,赌场下帖子“拢对儿”约双方,有点儿像保媒拉纤,又带拱火。但只要蛐蛐的量级合适,没人拒绝赌局,谁要是不应战,谁就栽了。双方到了赌场,商定赌资,开斗时,进到一间小屋里,一方最多进去三个人,一人带着蛐蛐,叫“报盆”的,一人是“掌葭(芡)”的,负责拿鼠须挑逗蛐蛐开斗。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蛐蛐市场

两只蛐蛐一进罐,便难免一战,摔跤一般的招式,霸王举鼎、怀中抱月、狮子滚绣球、狗掐鸡、转磨盘、绳子鞭……斗得精彩绝伦。输赢见分晓后,账房把双方的赌资交给赢家,赢家拿出三分之一的“抽水”给赌场,剩下的自己拿走。对大户人家来说,输赢的不是钱,而是面子。这两位斗蛐蛐的同时,赌场的大堂上开盘设局,一群人买牌子,买谁赢都行,钱帐交到账房,最后由赌场分钱。

天津的豪门大户都玩蛐蛐,谦祥益绸缎庄的孟家,曾经跟开钟表行的朱三爷,以三百大洋赌资斗蛐蛐,咬到最后,孟家输了,但朱三爷的蛐蛐也死了。也有文斗,文人之间玩蛐蛐,中秋时节,三五好友,来一场“咬月饼”,以月饼为赌注,成全了斗虫之乐。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蛐蛐市场

总之百十年来,小小的蛐蛐把天津的玩家弄得五迷三道,但其实蛐蛐真的是一种文化,所以很多文化人喜欢蛐蛐。除了王世襄老先生之外,天津作家林希先生才写了《蛐蛐四爷》,流传后世,京剧大师孟广禄先生最爱蛐蛐,收藏了一屋子蛐蛐罐,前些年天津著名相声艺术家杨议先生拍了一部纪录片,名为《就是那一只蟋蟀》,也详细解密了蛐蛐的故事。

天津人斗蛐蛐的热情一直延续下来,1984年,中国第一个蟋蟀协会——天津市中华蟋蟀协会注册成立。不久后,协会组织天津的玩家,和北京的玩家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结果天津队以40:5大胜。1985年10月,天津市中华蟋蟀协会在和平文化宫组织斗蛐蛐比赛,门票三块钱一张,小屋里比赛,天津电视台在文化宫小剧场里直播。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古董蛐蛐罐

80年代,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两次带队来天津斗蛐蛐,只能甘拜下风。苏州、上海、杭州等地也成立了蛐蛐协会,和天津联系比赛,天津成了“蛐蛐之都”。90年代末,苏州举办“大江南北蟋蟀争霸赛”,全国有二十多个城市参加比赛,天津队十个人分成两组,最后包揽冠亚军,轰动全国。

蛐蛐被称为“百日虫”。蛐蛐之间的争斗,主要在交配之后,形成了家庭、领地观念,才会开始。到冬天,能斗的蛐蛐全死了,经过“蚠虫(人工繁殖)”的蛐蛐成为“鸣虫”,这个时节天津人最爱玩蛐蛐、蝈蝈、油葫芦,揣在怀里捂热乎了,听响儿,无论穷人还是有钱的主儿,都好这个乐子。(文:何玉新)

80年代天津人斗蛐蛐横扫全国,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也甘拜下风

齐白石画的蛐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