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是指什麼?

李美龍lmlong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

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

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它混然一體,但我們看不到它的形象,聽不到它的聲音,摸不到它的形質,因此我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勉強將其稱為“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為什麼道沒有形象又沒有名字?因為那些有形有名的事物,都是特定時空中的具體之物,有生有滅。然而道是恆常永久存在之物,因此它不能有具體的形象和名稱。

道雖然沒有形象,卻是一種實有的存在物,它不受外物影響,“獨立而不改”,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周行而不殆”。

因此老子同時將“道”稱為“無”和“有”,因為它沒有形象,所以是“無”,因為它真實存在,所以是“有。

道這一實體,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僅如此,道還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宇宙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創生的。道創生萬物的過程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居士我在之前一篇回答中曾對這一過程進行了詳細解釋(參見悟空問答:《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道不僅創生萬物,它還附在萬物之中,蓄養它們,培育它們。

二、道是萬物運動的規律

道這一實存之物附著於萬物,作用於萬物,表現出了某種規律。那麼道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

1、一切現象都是相反相成的

宇宙間有很多相反的性質,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這些性質相互對立,卻又相互成就,不可分離,如果離開其中一方,就不會有另一方了。比如我們說某物高,是因為有矮的東西和它相對,所以沒有矮就沒有高。因此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種“相反相成”的作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變化。

同時老子認為這些相反相成的性質還會相互轉化,事物總是朝著它的反面運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事物是循環運動的

正如上面所說,事物朝著它的反面運動,因此就形成了一個循環的圓圈,就像太極圖一般,事物的運動總是回到它的最初狀態。其實這種現象在自然界中極為常見:月亮從盈變缺,又從缺變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週而復始;歷史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從嬰兒漸漸長大,生下後代後逐漸老去、死亡……

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規律就是返回其初始狀態,生生不息。上面說過,天地萬物都是從道中產生出來的,它們的運動會離道越來越遠,並在最後返回其原點——道。

三、道是人行事的準則

道作用於萬事萬物時,就表現為事物運行的規律,當它作用於人類時,就成為人行事的準則。當道成為人的行事準則時,又被稱為“德”,所謂“德”就是“得”,意思是人從道中得到的東西。因此老子的著作被稱為《道德經》,就是說此書不僅闡釋“道”,還要闡釋“德”,即指導人們如何做。

那麼人究竟應該怎麼做才符合“道德”呢?

首先應該自然無為。所謂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不妄為。只有不妄為,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因為道不是依靠外在的力量,而是作為外物的內在規律,驅動著萬物的運動與發展,這就是“道法自然”。所以我們人類在做事事,也應該順應事物的內在規律去做,不妄為,不強求。

其次應該清淨無慾

。因為萬事萬物,包括人類,都是從道中產生的。而且正如上面所說,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最終復歸於道。而道的特性是空虛寂靜(無),但它發揮出的作用卻是永不窮竭的(有)。空虛之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空屋才可以住人,空碗才可以盛飯。所以人也應該復歸於道,像道一樣清淨無慾。

最後應該柔弱不爭。上面說過,道的運動規律就是相反的屬性相互成就、相互轉化,所以我們在做事時,不應只考慮正面因素,也應從事物的反面去考慮。世間之人無不爭強好勝,只看到正面,因此學道之人就要看其反面,柔弱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上期回顧:《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其實它是一本教君主如何治國的政治書籍

下期預告:老子《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讀國學


比較才會出現差別,我所知道的、可供比較的依據可以有:

1、“道法自然。”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3、“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大業。”

這裡出現的,伴隨在“道”左右的概念一共主要有:自然、太極、道、一,結果是萬物與大業。這些概念之間的等級關係,本質上就是“道”的閾值區間。換句話說,要知道老子的道指的是什麼,就需要分析這些概念的級差。

僅僅按照先後次序來劃分,可以發現這樣的結論:第一個層次是“自然”和“易”。第二個層次是“太極”和“道”。第三個層次是“一”,最後是“萬物”和“大業”,其間,“三”與“八卦”是一個序列。

以上的說法,簡單明確,如果成立當然是大家喜聞樂見的。這時候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有力的反例,也就是“驗證答案”、驗算,看看有沒有過不去的坎。以前在推敲“一陰一陽謂之道。”這一句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將老子的“道”

與《繫辭》裡面的這個“道”劃等號,也就是存在消彌不了的矛盾。由於個人水平所限,至今無能認知老子的“道”是不是可以等於《繫辭》的“道”。

今天說出來,是希望能得到高人指點迷津。


陳芝麻吧


首先,能不能把老子說的這個“道”解釋清楚?根據老子在《道德經》中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觀點,我們是不可能把“道”闡述明白的,因為可以用言辭表達出來的“道”不是“常道”,而真正的“道”卻是不可道的,即不可言說性,用我們今天的哲學觀點來看,任何一個人限於自己的立場、觀點、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因素,當他試圖去闡釋一個事物和道理時,都不可能把這個事物和道理講清楚,我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與認識也都是片面的。

老子究竟從哪些方面來闡釋“道”呢?

一、“道”是世界的本元

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照老子的觀點,宇宙萬物是由“道”所產生的,這反映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界的最初映像。

二、“道”是世界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

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探討了世界萬物運行的總的規律是什麼這個問題,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就告訴了我們“道”是自然萬物運行的總規律,最終,人的活動必須遵循“道”。

三、“道”與“善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願意處在眾人都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主張,就是善於像水一樣處於下位,而且不爭,具有這種“善”的品質的人才能接近於“道”。


四、“道”的實現方式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三十七章中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裡提到老子一個重要的主張,即“無為”,很多人經常把“無為”理解成什麼都不要做,然後得出結論:老子的主張是消極的,這就大錯特錯了,老子講的“無為”指的是順應自然規律,不行妄為之事,“無為”只是一種方式和手段,最終的目的是“無不為”,就是表面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做,其實都做到了,其實也就是他所認為的實現“道”的方式。

參考文獻:

老子著,王弼注,《道德經》,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年。

我是“文史小論壇”,酷愛閱讀,對文、史、哲等領域有所涉獵,喜歡我的記得關注我哦,也歡迎在評論區賜評交流,我們一起撩一撩文化、歷史、哲學。

文史小論壇


先賢前輩,為我們闡述過,所謂”道“,乃是宇宙的一切之真理,一切之規律。然而,這一切之真理,一切之規律又如何而生呢?老子也沒有答案,只好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究竟是什麼,容後再論,先看何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誕生了一個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要維持存在,就要消耗能量。能量耗盡就意味著復歸於無。所以,基本粒子為了保持存在,必然會持續消耗能量,追逐能量;而同時又會吸收能量,轉化能量。從而不斷循環往復,保持存在。

消耗能量,追逐能量,發光發熱的過程,謂之陽。

吸收能量,轉化能量,吸光吸熱的過程,謂之陰。

陰陽循環可以維持上億年,但終有平息之時。所以為了繼續存在,陰陽循環在平息之前必須複製一個自己,才能繼續保持存在。

因此,一誕生了二。舊的陰陽循環,和新的陰陽循環,合稱二。

舊的陰陽循環,和新的陰陽循環,又相互結合,從而生成了更為複雜的陰陽循環。

所以,二誕生了三。舊的陰陽循環,新的陰陽循環,與組合而成的陰陽循環,合稱三。

這三種陰陽循環繼續發生結合,於是,生成了更多的陰陽循環組合,這樣不斷變化就生成了萬物。

這萬物中,包含了一,也包含了二,同時也包含了三。

所以,這叫萬物負陰而抱陽。

何謂【道】?

人為萬物之靈,智能超群。為了獲得更為永久的存在,於是,人類利用自己的智能,製造出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越過奇點之後,成為超人智能。

超人智能,為了維持存在,必將利用一切資源,成為擬態智能行星,以使自己能夠近距離圍繞太陽,吸收更多的能量。

此後,擬態化的智能行星,再度演化,成為擬態智能恆星,以追逐星系中更為強大的能量,來維持更長久的存在。

而擬態智能恆星為了永恆的存在,必然進一步演變,最終成為星系黑洞,才能永無止盡的吸收著星系中的巨大能量。

在N億年後,黑洞也終於面臨死亡,於是,在死亡的同時,作為智能體的黑洞再度演化,誕生出了一個即在宇宙之中,又在宇宙之外的新的智能體——初生宇宙。

在這個初生宇宙中,充滿著高度演化的智能,卻空無一物。它不斷吮吸著舊宇宙中的能量,並開始孕育下一個循環。

在無限的寂寥中,再次出現了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所以,道的實質,就是一種循環永生的智能。

萬物皆有道,萬物皆有靈,萬物皆循環。

萬物的終極目標就是化作星辰,同歸於宇宙,再造一個新世界,將智能永遠永遠無窮無盡的循環往復下去。

智能循環存在,這就是道。


葉培盛


“道”是老子哲學中最重要的專有名詞,也是《道德經》中出現最多的哲學概念,在《道德經》中有關“道”字出現了73次。老子因為寫了《道德經》而被尊稱為道家鼻祖。因為在《道德經》中多處闡述“道”的內涵,包括史學巨匠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明確記載,老子在離開周朝的邊界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的要求揮筆而就寫下五千餘言的《道經》和《德經》。由此可見,老子對於“道”的內涵有其深刻的體會。《道德經》中的“道”字雖然符號一樣,都寫作“道”,但是,表達的意義卻並不一樣,有關於對天道闡述的“道”如“道生一”,也有關於人道闡述的“道”如“聖人之道”,天道是什麼“道”?聖人之道又是什麼 “道”?

各位讀者,且聽我仔細分析。

一、老子的天道觀

天道觀就是有關宇宙世界和天地運行的自然觀,是老子哲學的最核心組成部分,老子對於《道德經》的闡述並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其他學說基本上都是圍繞人類社會存在而展開命題的。如孔子等儒家倡行的仁義禮智信,無論是將祭祀作為儒家至高無上的禮的組成部分,還是將仁作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前提條件是離不開“人”這一社會主要活動者,所以,儒家的學說更多是從倫理、政治角度解讀社會和人生。

老子卻不一樣,老子在《道德經》中採用的是推演的方法,層層剝皮,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人類是怎麼存在的?世間萬物依靠什麼而生存?天地如何會存在?宇宙是什麼?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老子運用推演的方法,推演出人類、萬物、天地和宇宙的存在。老子認為,人類和萬物從哪裡來?因為有了天地,所以,才有了萬物,才有了人類。天地如何會存在?因為有宇宙的存在,所以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宇宙是什麼?老子也不知道宇宙是什麼,所以,老子就勉強把這種玄妙的實體稱之為“道”。

在老子的哲學中對“道”的定義是十分模糊、玄妙、無法明確解讀的,但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客觀物體。老子認為“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意思就是“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玄妙物體,可以稱之為“夷、希、微”,這三個字意思也是沒有形狀、沒有聲音,沒有實體。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學者也認為老子提出的“道”是形而上的概念,我認為,在老子的世界觀裡,道不是形而上的概念,道是真實存在的客觀實體,儘管我們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但是,道確實存在,因為道的存在,才會有天地的存在,因為天地的存在,才會有世間萬物和人類的存在,這就是老子所推演的“道”的哲學,也是我們學習《道德經》必須要明白、要徹底理解的基本概念。

老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兩千多年前就覺察到宇宙是物質世界而非鬼神主宰,我們現在儘管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儘管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但是,對於太空的瞭解和掌控又有多少呢?所以說,老子悟道悟出個宇宙世界,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宇宙世界知之甚少。

二、老子的人道觀

《道德經》不僅反覆強調“道”是先天地生,周行不殆,道生一(即天地)的宇宙觀,也多處闡述其“聖人之道”的觀點。文章多處出現對“聖人之道”的闡述。如: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譯文:聖人要以天下百姓所想為自己所想)”

“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譯文:聖人說,我不積極去作為,百姓能夠自覺遵循各種規則;我不愛爭鬥,百姓自然會一身正氣;我不多事,百姓自然會富足;我沒有過多欲望,百姓自然就會質樸、淳樸。)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貪大,故能夠領導天下)”

“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譯文:聖人不積極去作為,才不會失敗;不固執己見,才不會有過失)”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譯文:聖人之道就是循道而為,不要有爭鬥之心)”

老子的人道觀主要指向聖人,聖人多指以君王。老子在寫《道德經》之前主要時間都是在周朝的圖書館工作,周朝的國家圖書館典藏的都是國家書籍,老子每天涉獵的也是《詩》《書》《禮》《易》《樂》《春秋》等經典古籍,看到的是周天子如同擺設,天下諸侯混戰、群雄爭霸、民不聊生的局面,他特別希望能夠有位有道的明君統領天下,結束天下紛爭的局面,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在對社會有深刻認識,對自然有獨到看法的前提下,老子提出了人道觀即“聖人之道”。

從上文列舉的老子對聖人的要求來看,老子理想中的聖人應該是這樣的:

1.為而不爭,循道而為是老子整部《道德經》所提倡的價值理念,聖人所要遵循的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老子希望聖人在遵循客觀自然規律的情況下,引導百姓去做該做的事情,整個社會在有序的環境裡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不是為了利益去爭鬥;為了利益去破壞環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了小團體的利益去損害大家庭的利益;為了本國利益去損害他國利益等等。自然人類、個人集體、小家大國、本國他邦,不論什麼樣的實體都要在和諧的環境裡發展、生存。這是聖人統領下的“為而不爭”的思想。

2.無為。對於無為,老子也是多處提到這個詞語,什麼是無為,我們現在的理解就是無所作為。如果用無所作為來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就有些偏差。老子所倡行的無為思想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消極被動地等待。老子意思是做事情一定要遵循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要循道而行,該作為時要積極的作為,不該作為時不要違背道,頗有我們現在常說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內涵。

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譯文:道最經常的表現形式是順應自然規律,看似無為實則萬物都在以道而為,君王即聖人如果能夠遵循道的無為無不為的原則,萬物自然會自行按照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生長)。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請訂閱我寫的今日頭條公共號《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的文章《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經》—“道”是什麼?》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很喜歡《道德經》,幾年前讀了小半年,受益匪淺。然而,有時候光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解讀這部奇書,可能會忽略某些地方。有個德國人也對《道德經》很感興趣,於是他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解讀了他眼中的《道德經》。讓我們看看他眼中的《道德經》和我們理解的有什麼不同吧。

中國哲學的黃金期是春秋戰國時代。與此同時,以古希臘為首的西方哲學也已登峰造極。後人把這一時期叫:軸心時代。


如果把整個人類看作一個個體,軸心時代無疑是這個人的16歲花季。自從秦始皇獨尊儒術之後,幾千年來,中國哲學一步步走向墳墓。半道上殺出的王陽明,讓這位重病號重燃希望,騰一下從病榻上坐了起來,然而那不過是迴光返照,讓人空歡喜一場,重病號依舊是將死之人。反觀西方世界,在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結束之後,哲學大師如雨點一樣,密密麻麻,多到讓人數不清。連小國丹麥,都出了克爾凱廓爾這種哲學奇才。德國就更不用說了,是公認的哲學聖地,十個哲學家裡五個都是德國人,還有兩三個是德國裔。而我們……


嗯,好在,我們還有《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記載了春秋時期楚國人李聃的思想精華。《道德經》分上下兩篇,總共81章,是道家哲學思想的典籍,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先不說歷代大家怎麼推崇它,單說一個事,在北京南館公園裡的健身步道上,有一段路是鵝卵石鋪的,上面刻意拼成了“道法自然”四個字。而“道法自然”就出自《道德經》。


第一次接觸《道德經》,是七八年前。當時是被動收聽的,耳音灌多了,就想自己看看。這一看不要緊,看完驚為天書。而且讀它像吃甘蔗一樣,越嚼越有味。


不僅中國人愛《道德經》,外國人也愛。德國人漢斯-格奧爾格·梅勒專門研究漢學(師承漢學大師陶德文),還尤其偏愛中國哲學。當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遇到了21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梅勒,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東西之道:與西方哲學》,是德國漢學家梅勒的作品。在書中,他以《道德經》為線索,對比了東西方哲學的異同,其中對宇宙、人性、慾望、情感、時間、生死等十大意象做了精彩的解讀。 下面,來簡單說說說本書的幾大亮點。

《道德經》的宇宙觀,可以概括為一個字:道。《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啥是道?啥是名?用什麼詞來解釋,都不精準。但你可以把道和名之間關係,理解為實和虛、有和無、真和假等等。道家的宇宙觀主張道法自然。《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這一長串都是層層包含的關係,最大的是道。這句話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人要遵循宇宙自然的規律。在老子眼中,道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一種客觀規律,儘管它不創造世界,但萬事萬物最終都會歸結到道上。打個比方,我們在外面忙活了一天,早晚得回家睡覺;人活到一定年紀,總有一天得躺進棺材。家和棺材,就是道的N種形式裡的一種。


古希臘的普羅泰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西方基督教認為,上帝是造物主,上帝先在頭腦中形成觀念,在用這個觀念去創造萬事萬物,於是世界上就有了山川湖泊,花鳥魚蟲。老子卻認為,人只是老天N個孩子裡的一個,在老天眼裡,萬物平等,人並不比其他生物高貴。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它的潛臺詞是,人之所以認為自己最重要,無非人類在自戀罷了。人類也並非是哪個造物主造出來的,本質上人類和萬物沒什麼區別,假如萬物不復存在,人類也必將消失。


道家的生活觀也很有意思,裡面的內容包羅萬象。


無為無不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在本書裡,梅勒引用《左傳》裡曹劌論戰的例子,來說明何為不爭之德(不得不說,這個角度切得真好)。曹劌論戰不用多說了,是人都知道,齊國之所以戰敗,是因為開戰前就把全部精力耗完了。梅勒認為,魯國能勝,關鍵在於曹劌能靈活運用兩次“無為”和一次“有為”,最終克敵制勝。這是“無為無不為”思想的勝利。接著,梅勒又舉了個例子。19世紀初,拿破崙率60萬大軍遠征俄國,企圖殲滅20萬俄軍。結果,許多法軍並沒有戰死沙場,而是被俄國的嚴寒凍死了,在飢寒交迫中法軍戰鬥力大大折損,最終只存活了3萬人,倉皇撤離。梅勒覺得,拿破崙吃敗仗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自然規律,而《道德經》中一直在強調的天地自然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什麼都不是。


《道德經》裡,主張過低慾望的生活。在這一點上,老子和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觀點有些像,但沒有後者決絕。老子認為,打造和諧社會不能空喊口號,而是需要全社會自上而下地進行自我管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只有管理者先做出表率,底下的人們才會跟著學,也才能形成“我無慾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這一條也適用於現代商業社會。最高明的管理藝術,就是不去管理,這樣人們的頭腦才不會被禁錮,才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道德經》不貶低感官慾望,但它認為,人不能只追求感官享受,而要保有一顆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在這裡,梅勒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慾望表示滿足的匱乏,滿足意味著慾望的匱乏。這句話本身,就運用了老子的“禍兮福兮”的思想。

《道德經》裡,也談到了生死觀。老子認為,死亡和活著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有生就有死。它們同樣真實。如果一個人能夠超越個體視角,那麼死亡就失去了威力,變成生命中的某一剎那。要想成為不朽,個體就不能從狹隘的視角來看待生命。

梅勒將《道德經》與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做了對比。他發現,這二者對永恆的看法是有區別的。老子認為“此刻”儘管是短暫的,但它是真實存在的;而聖奧古斯丁則認為“此刻”轉瞬即逝,不可能成為永恆。這意味著,老子主張時間的持久和變化,而聖奧古斯丁則強調時間的不純粹性。

《道德經》像一道門,一道“回家”的門。一旦打開這道門,世界在你眼中很可能就成了一張X光片,你看許多事情都會豁然開朗。有人說《道德經》太玄虛,看不懂。那是因為:他們是站在人類的視角去讀這部書的。出發點就錯了,再走多遠的路,也很難找到回家的門。老子說“聖人無常心”、“聖人皆孩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要讓我們恢復清淨心,別把人類自身看得那麼大、那麼重要。

如果能把自己當做一株花,一棵草,或一塊千古不化的頑石,懷著這樣的心態去看這部書,或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收穫呢。


諸神的恩寵


道即規律!可以探討卻無法說清,能夠體會卻不能明言。人只是天地萬物之一,卻是可以獨立思考的動物,也是可以探討與體會天道的少有物種。為了讓人活得有質量,可長久,少後患,人應該效法天道,遵循普遍規律,清淨無為,而不應憑一己之私去任性改變自然,破壞自然!人不應喪失自己的天性而推崇人為。人為的東西越多,人就會離道越遠,最終無法回頭。天道的原則是平等給予萬物休養生息的權利而非傷害!體會天道的人的行事原則是作好自己的本分而不與天地萬物相爭!提倡天然,反對人為。提倡適中,反對過分。提倡樸素,反對浮華。







逍遙子三陽開泰


道,是規律,一切萬物自行運作的規律,這個大家都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家都開始講陰陽了、二元世界了等等。

我這樣看:

道生一,道是萬物之道,生什麼?生萬物,一就是萬物,只是形式為一!

一生二,萬物生什麼?還是萬物,二也是萬物!

二生三,同理,三亦是萬物!

一二三皆是萬物之形,而非萬物之心——道!

就像一直很多說什麼降維打擊,搞的大家都向往更高維度!

任意維度的核心是什麼?是當下的存在!

每一維度所表現出的形不同而已,核心不夠,到哪個維度你都覺著自己太弱爆了!因為沒有看明白“維度”的本質——道在哪兒!

煩惱不是如此嗎?有人說如何之後就知足了!我們都明白,人心不解決,永無知足之說,只是形式上不同,根本沒區別!所以解決之道,在於其核心,煩惱的核心是人心,不能在當下,不能安於當下。

老子的道,就是核心,就萬物規律,具體是什麼不重要,因為作為人能夠理解和掌握的無非普通維度的不同而已,若不了其本質就是“道”,說不清、道不明,就是道,一種存在的、規律!

煩惱的道,就是存在的、心不當下、不知足。


辯明事理火火烽


《老子註釋及評介》(陳鼓應 著)中所述,關於“道”的問題,事實上只是一個虛擬的問題,“道”所具有的種種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預設的。老子預設的“道”,其實就是他在經驗世界中所體悟的道理,然後把這些道理統統託付給了所謂的“道”。當然,我們也可以視為“道”是人的內在生命的呼聲,它乃是應和人的內在生命需求與願望所開展出來的理論。

“道”這個字,在《老子》書上前後出現了七十三次,雖同是談“道”,但意義卻不盡相同,主要有三層意思:1.實存體,2.規律,3.生活準則。

對於實存意義的“道”,可以看作是萬物之宗、宇宙之元。有三處關於其“體”的描述。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有四處描述其“性質”,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或許從老子看來,“道”是自然界裡,萬物生生不息的源動力,它具有無窮的創造力,不受時空的限制,在宇宙中是唯一的、絕對的而且變動的。管子說:“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因“道”的絕對、無限性而無形,因此無名。“道”創生萬物,“無”蘊藏著無限未顯的生機,“有”代表形上的“道”一層層向下落實而產生萬物的過程。

“道”作為萬物本原,既具有時空上的“超越性”,又在“無”到“有”的過程裡,“內存”於萬物,以規律的形式展現。“道”推動宇宙的發展,蘊含著對立統一、循環往復的基本規律。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的性質、狀態,都有其對立面,這種對立是相對的,變動著互相轉化的。認識事物,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不要只在意某一正向的方面,比如爭先、據有、剛強等,老子認為應先執守它們的反面,以顯示正面的內涵和力量。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這段更說明了,事物對立統一、物極必反的道理。第二十五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還有“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認為,萬物最後終會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比如落葉歸根,這是一種自然規律,“覆命曰常,知常曰明”我們應順其自然,不能違背自然法則。

對應形上的“道”,當它落實到物界,作用於人生,便可稱作“德”,“德”是“道”的作用,也是它的顯現。“道”在物界所展現的規律,可以作為我們的生活準則。或者,可以這樣看待,“道”指未滲入一絲一毫的認為的自然狀態,“德”是指參與了人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狀態。這裡的“德”蘊含“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為而不恃”、“不爭”和“居下”等品性。

以上所述,基本出自陳鼓應老師《老子註釋及評介》所論,並非我個人所創。


rubik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道德經的第一句應該是這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今中外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這句話,一旦弄懂了這第一句,道德經之後所有的描述你都會懂,正所謂聞一悟千嘛。

下面先簡單的解釋《道德經》這一句最最重要的話:

當你見道了,道,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道,又是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來宣說的,這就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道;
道,可以用一切的假名來稱說,道,又不能用一切的假名來稱呼它,只不過是用“道”來稱呼這個*罷了,所有的一切假名稱說都是道。

以上的解釋,是給大家先有一個印象,下面才是重中之重的解釋,一定要認真客觀冷靜的思考:

道,就是宇宙的本源,無始無終,過去現在未來,法爾如是。道自太虛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猖昌,至此宇宙才能成象,“先天祖氣”乃是宇宙最原始的狀態。即便是了無邊際的宇宙,它也是從“先天祖氣”中產出的此為道祖運:“吾不知誰之子,象地之先。”

當這個十法界沒有一尊佛,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動物,沒有一個植物,沒有一塊泥巴,沒有一片風,沒有一滴雨的時候,連這個虛空都沒有,那個無始之初就是一個靈體,假名個“道”來稱呼它罷了。你不要問這個靈體什麼時候來的?從哪裡來的?佛講是「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後來才有這個樣子。無始無終,連現在都沒有,它就是這個靈體;什麼形、什麼相都沒有,可是它是真實存在;雖然什麼形什麼相也沒有,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就是十法界萬法。這個無形無相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把他方便說為「0」,方便說為原始佛,方便說為「

空如來藏」。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無形無相,無邊無際,無大無小,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的那個靈體(道,真 心,如來藏)隨緣顯現出來的。這個靈體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法爾如是),不生不滅,無無際,無形無相,無大無小,但是可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顯現出所有的一切物質和語言思想等概念。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諸佛菩薩、天人鬼畜、泥巴瓦塊、風雲雨霧、香甜苦辣、是非好壞長短、能看到、聽到、想到、能分別出來的一切東西,都叫有,都叫相,叫「不空如來藏」。

如果你對這個道(又假名靈體,自性,如來藏,真心)還理解得不夠透徹,那你就要認真的觀照我下面給你說的了:

一、閉上眼睛,放空自己的一切雜念,保持身心平靜5分鐘;
二、觀照,把自己的腦袋,身體,地板,圍牆都變成虛空,然後把地球,太陽,銀河系,所有的一切都變成虛空。把你的心無限放大,無邊無際,廣袤無垠……
三、再把虛空去掉,也就是空掉這個虛空,剩下的這個靈體,就可以相似看做是道(又假名靈體,自性,如來藏,真心)了。
四、這個道(又假名靈體,自性,如來藏,真心),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法爾如是),不生不滅,無邊無際,無形無相,無大無小,但是可以隨緣顯現出所有的一切物質和語言思想等概念。十方法界,都是由這個道(超大號顯示屏)隨緣顯現出來的。根據各類眾生的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構成了花花世界,一切有形無形的器世間。

這個無形無相的靈體(道,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顯現出花花世界,這個花花世界的【當下】,就是這個道。

打個比方,孫悟空變成觀世音,觀世音【當下】就是孫悟空,只不過是相改變了而已,觀世音再一下子變成九朵花和五隻鳥,三頭牛(相當於花花世界)。每一朵花【當下】就是孫悟空,每一隻鳥每一頭牛【當下】就是孫悟空。以此類推,每一朵花【當下】就是三頭牛,兩隻鳥【當下】就是那六朵花和一頭牛。

這裡需要大家認真的思考,用等量代換。

一朵花(相)=孫悟空(道,本源)=三頭牛(相)=孫悟空(道,本源)=兩隻鳥(相)=一朵花,一隻鳥,兩頭牛(相)=孫悟空(道,本源)。

到這裡,我們再回到原來的解釋:

當你見道了,道,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的,道,又是不能用任何語言文字來宣說的,這就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道;
道,可以用一切的假名來稱說,道,又不能用一切的假名來稱呼它,只不過是用“道”來稱呼這個*罷了,所有的一切假名稱說都是道。

道,為什麼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呢?

因為語言文章當下就是道,是道顯現出來的,一切的假名安立,也都是道隨緣顯現出來的。

但是,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語言文字,一切的假名安立,又不能完全代表道,是無法完全描述,稱呼的。

再打一個比方,這個無形無相的道,變成五隻香蕉,兩隻蘋果,八個雪梨。這個時候你可以說香蕉就是道,蘋果也是道,雪梨也是道。但是你又不能說——香蕉就是道,因為道還可以是蘋果,還可以是雪梨。道還可以是變現出的一切的萬法。

當你見道了,也就是明心見性了以後,就可以說香蕉是道又不是道,這個人既不是人,又是人;既不是泥巴,又是泥巴……這時候你再講這個人是人,對不對啊?就對了,講人也是對的,講鬼也是對的。你指著一頭牛說是一朵花也是對的,說是一頭豬還是對的,都是一個東西。你喝水的時候說喝火也是對的,為什麼?我們看的水是水,地獄的眾生看到的是火,天上的人看到的是石頭,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在作怪而已啊。

每一個事物都是不生不滅的,不單單是人,每一滴雨,每一片風,每一頭牛……都是不生不滅的。只不過是沉淪的眾生因妄想分別而不自知。可以看本號的其他究竟了義回答,會給你的靈魂知道歸宿,得到最大的安心。
下面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都有看過電視,是吧?比如說我們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打開電視以後,就出現畫面了,裡面有山有水,山河大地,有很多人在說話,我們看到“好人”被“壞人”挖眼睛,我們一邊同情好人,一邊仇恨“壞人”,這就是分別心了,實際上沒有什麼好人壞人,都是那個電視機顯示屏隨緣變現的而已,只不過是我們的分別心作怪,使我們生死輪迴。實際上我們看電視裡的畫面,山河大地,天神,凡人,貓貓狗狗,花花草草,都是一體的,都是不生不滅的,都是電視機顯示屏隨緣變現的而已。下面結合圖片給大家做一個講解,便於大家理解:
我們看這個畫面,有白淺,蠟燭,花,花瓶,石頭等等,這些都是電視機(手機)顯示屏隨緣變現出來的而已,也就是電視機的像素的結合,三原色(紅、黃、藍)互相組合變出了花花世界。世界上這些都是一張張快速切換的圖片而已,只是我們視覺暫留,所以覺得一切都是活的。實際上人體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第七識一秒鐘生滅1280萬億億次,所以我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手機,電腦,桌子板凳,人的肉身,地球,太陽,月亮,都是一秒之間生滅了1280萬億億次的暫留影像而已,就如同我們看電視一樣,裡面的人和景物都是一秒鐘切換25次以上的圖片,都是像素、三原色(紅、黃、藍)不停的組合切換。道理是類似的。為什麼說人沒有生滅呢?再看下圖:

看到了什麼呢?我們只看到了電視機(手機)顯示屏,箭頭的每一處指向,都是代表的是顯示屏,而第一張圖片,因為顯示屏顯現出了人物畫面,我們產生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生死輪迴,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生死,白淺,蠟燭,花,花瓶,石頭等等,都是一體的,都是顯示屏。這裡,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就用等量代換來說明:


白淺(相)=電視機(手機)顯示屏蠟燭(相)=電視機(手機)顯示屏=花=花瓶=石頭=電視機(手機)顯示屏。


電視機(手機)顯示屏顯現出的一切的一切,都等於電視機(手機)顯示屏本身。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手裡拿的手機就是我們自己,桌子板凳,山河大地,就是我們自己。你是一切,一切就是你,沒有什麼生和死。只不過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出的花花世界,也就是一切的相,而我們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流轉於無數劫以來的生死輪迴。

那麼,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指月之手,我拿不出來給你看,但是它是客觀存在的。就如同我在電視裡和你說,我們都是電視(手機)顯示屏隨緣顯現出來的而已,在電視裡面的你問我,它在哪裡?拿出來給我看看?你我同在一個電視裡,我怎麼拿得了顯示屏給你看呢?所以只能是心見,見不見之見,才是真見。


我下面給你說的是指月之手,順著看就可以看到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了,也就是我們的顯示屏:
一、閉上眼睛,放空自己的一切雜念,保持身心平靜5分鐘;
二、觀照,把自己的腦袋,身體,地板,圍牆都變成虛空,然後把地球,太陽,銀河系,所有的一切都變成虛空。把你的心無限放大,無邊無際,廣袤無垠……
三、再把虛空去掉,也就是空掉這個虛空,剩下的這個靈體,就可以相似看做是道(又假名靈體,自性,如來藏,真心)了。
四、這個道(又假名靈體,自性,如來藏,真心),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法爾如是),不生不滅,無邊無際,無形無相,無大無小,但是可以隨緣顯現出所有的一切物質和語言思想等概念。十方法界,都是由這個道(超大號顯示屏)隨緣顯現出來的。根據各類眾生的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構成了花花世界,一切有形無形的器世間。


這個道(又假名靈體,自性,如來藏,真心)就是我們目前現實生活的大號顯示屏了,不僅僅是我們的世界,極樂世界,天堂地獄,藥師琉璃國世界,香積國等等,和我們都是共一個如來藏大號顯示屏的。就如同廣東衛視和廣西衛視,湖北衛視,東方衛視,西藏衛視共一個電視顯示屏一樣,只不過是頻道不一樣,所以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存在,實際上極樂世界,天堂地獄是真實存在的,就如同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一樣的真實。那些不相信的人,只是因為無知,就如同在廣東衛視裡的人,不相信除了他們這個頻道以外,這個電視機顯示屏還可以顯現出湖北衛視,鳳凰衛視,東方衛視等等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這個三維空間的當下,就是有無數的維度世界,也就是平行世界,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世界等等和我們同處於一個平行世界,就是這個道理,要到達極樂淨土,需要心念的改變才可以,就如同廣東衛視更換到西藏衛視臺,需要更換頻道一樣。而不是目前人所認為的,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不是這麼表面理解的。就如同,西藏衛視臺不是處在廣東衛視的西方,而是共一個顯示屏,換一個頻道就可以達到了,所以是一念之間可以往生到極樂,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什麼生和死,只不過是隨緣現生現死而已,就如同電視打開,現出了白淺,花花草草,關掉電視後,就是黑屏。顯示屏本來就沒有什麼生和死,只不過我們不明白道理的人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無法迴歸到自性(顯示屏),所以生死輪轉。懂得了沒有生死,一切都是你,就大自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