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死后,如果由杨宇霆接手,东北会如何?

GerrardTorres


杨宇霆确实有才能,但是品行太差、不得人心。他要接收东北,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老帅张作霖的手下,杨宇霆就很不老实。1918年,杨宇霆奉张作霖之命,带领奉军入关,帮助皖系段祺瑞、徐树铮对抗直系冯国璋、曹锟。杨宇霆背着张作霖,在内地招募了四个旅,扩张自己的势力。张作霖知道后,将杨撤职。之后杨宇霆不敢回东北。一直到三年以后,张作霖才原谅他,重新任命他为总参议。

杨宇霆在张作霖手下,一直都是嚣张跋扈、嫉贤妒能。郭松龄崛起之后,杨宇霆对他极为仇视,对郭各种阻扰、陷害。在杨宇霆的阻扰下,郭松龄有功不得赏赐、事事不顺,愤怒之下反叛。这让奉系元气大伤。

杨宇霆虽然有才能,但是却心胸狭窄、嚣张跋扈,这样的人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国史拾遗


讲杨宇霆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人——郭松龄。郭松龄狡猾富有心机,但是本人也有大材。杨宇霆也是有大材,但是飞扬跋扈,做事张扬。这两人军政才能都在张学良之上,但是东北毕竟是张作霖打下的江山,张家父子在东北经营十几年,人心已定。这两人,任何一人都不可能抛开张家父子来影响东北军政方针。如果郭松龄不反奉,杨宇霆不飞扬跋扈也不会死。这两个人如果都在,918也不会发生,中东铁路大战也不会发生。张作霖对郭松龄的评价是有才能,但是狡猾多变,不甘久居人下,不可大用。真是一语中的!张学良极力举荐郭当上军团长后就反了,所以还是老张死的太早!杨宇霆飞扬跋扈得性格就算主政东北,也不一定能掌控全局!人心不服!


子不语9880


杨宇霆没有可能成为奉军总司令,即使题主的假设成立了,东北也很快会易帜。


其实不要被电视剧里骗了,张学良在军中威望没有电视剧里那么高,老帅给了他无数次镀金的机会奈何他不是真金:在丢东北之前他在军阀混战中就有过多次扔下部队独自逃跑的事情,一个花花公子,你不能指望他上个军校当个军官就真成什么名将了。

所以张学良成为总司令是何方妥协的结果,而这个互相妥协的结果无论如何轮不到杨宇霆身上,因为张作霖死后,真正决定东北政局的是那些只有张作霖能压住的一省诸侯,比如张作相汤玉麟等人,在张学良主政之后其实对他们的控制也很有限。


和张作霖平辈的老帅们和杨宇霆一般是不对付的,认其才而不认其人,当年第二次直奉大战论功行赏杨宇霆深知自己在中枢会被排挤于是自请督办一省。只有张作霖还在的时候老家伙们才会出兵出力,他们可以认可张作霖的儿子做那个位置,杨宇霆也知道自己只有一些士官派支持,坐上去位置不稳,而张学良成了总司令自己还可以继续当个宰相之位,何乐而不为?



而且杨宇霆若是真成为总司令,怕是手下各省大员会多有不服,不是反了他就是投入冯阎等的怀抱,甚至自治,若是东北不是一体,那杨宇霆真的只能投向日本人了,所以杨很可能和南京联络或者主导和冯阎结盟,用战争维持自己的地位。


历史区的哈士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杨宇霆为人老练狠辣,颇有军政经验,是个比较优秀的政客和军人。

这些都是初出茅庐的张学良,不能相提并论的。

如果是杨宇霆接受,东北会怎么样?

第一,不会发生中东铁路事件

摆明了苏联实力比东北强几倍。

就算人家有内乱,摆平你还是不费劲的。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随便武力对付苏联?

只有张学良做得出来。


第二,不会发生918事变

需要说明一点,918事变中,东北军不是完全对付不了日军。

如果妥善部署,像张作霖时代一样,将40多万东北军集中在吉林、辽宁,以十倍兵力监视日军,日军很难敢于发动918。

就是因为张学良胡乱部署,将东北军主力拉到关内,这才导致出现问题。

即便日本要大举侵华,恐怕也就是1937年才能开始进攻东北了。

也就是说,日军侵华的起点,向北推了接近1000公里。

第三,不会热河溃败和长城会战

没有张学良胡乱部署和闻风而逃,热河溃败也就不可能出现,当然也不会有长城会战。

第四,最重要的,当然不会有西安事变了。


张学良能力是很差的,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出来。

远的不说,除了中原大战占便宜打落水狗以外,东北军从1930年开始基本从没打赢过一战。

张作霖留给张学良的是40万东北军,中国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中国最好的军工体系以及富裕的东北地盘。

张学良在不到10年时间,就败家的干干净净。


萨沙


张学良怎么就能不放一枪一炮退出东北呢?

提起九一八事变,除了对日本人的愤恨之情外,还有对张学良恨铁不成钢之感。

三十万东北军怎么就能一枪不放的放弃了东北呢?要知道当时关东军正规军只有一万,非正规军有一万,加一起才两万多人,拥有比较精锐武器的东北军怎么就能一枪不放的撤出东北,他张学良的脑袋是尿壶做的吗?

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张学良虽然能力一般,但绝对不是白痴,能够掌管三十万军队的军阀,在张作霖生前,张学良的表现还算有可圈可点之处,尽管不是那么出彩,但是也算一个合格的军阀了,尤其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直到最后才出兵拥蒋,用最小的代价为东北军获得了最大的权益。

东北局势之复杂,并不是张学良一个军阀或者说东北军单独所能应对,这才是症结所在。

为什么1928年张学良会改旗易帜?就是因为张学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国民政府的支持,这一点其实也和郭松龄的想法相似,和国内的政治势力达成和解,然后一致对外。

只不过当时的局势亦并非老蒋所能掌控,老蒋深知以整个国民政府的实力都无法与日寇抗衡,因此才有了北伐中的济南惨案。老蒋给张学良的良策也只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老蒋也绝非卖国者,只不过时局如此,中国根本没有全面抗战的信心,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老蒋是最坚定的抗战者,而九一八时期喊开战最凶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汪精卫。

杨宇霆取代张学良会不会有更好结果?

杨宇霆在当时的东北绝对是第一号的能人,很多人吹嘘郭松龄怎样怎样,和杨宇霆的能力相比,郭松龄也就是坨粑粑。

杨宇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毕业,是正儿八经的人才,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就这三个头衔就说明了杨宇霆的实力,首先是奉军参谋长,可以说是张作霖的智囊,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代表杨宇霆善于整军经武,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则是东北军工就是在杨宇霆的经办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

在张作霖统一东北和入主关内等很多方面上都为张作霖做出了贡献,然而杨宇霆却是一个谋有余而力不足,说白了杨宇霆也就是个谋士水平,谋略可以,但是决策不行,这和诸葛亮很像,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打过胜仗。杨宇霆到江苏担任军务督办还没等站稳脚跟就被孙传芳打回东北了,这一点照比郭松龄、张宗昌这些艺高人胆大的武人就差了那么点意思。

郭松龄是带着七万奉军就敢反奉,打着张学良的旗号瞒天过海来一个清君侧,打得张作霖差点就成为东北的唐继尧。这一点,杨宇霆是断然不行的,后来在改旗易帜的过程中,如果杨宇霆狠一点,死在老虎厅未必就不是张学良。

所以,杨宇霆说到底就是一个参谋,成不了大事。

如果东北要是由杨宇霆接手,结局也未必比张学良的不抵抗强哪去?当时的东北并非只有抵抗和不抵抗两种应对之法,还有投降之说,如果不抵抗的话,和张学良没有区别,如果抵抗的话,固然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以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对阵,可能死得比赵四他爹还惨。杨宇霆要是一个很在乎个人荣华富贵的话,选择了投降,到时候不仅仅是东北的局势,就是整个中国的抗战局势都无法想象,这才是症结所在。

纵横不是否定杨宇霆的人品,也不是怀疑杨宇霆的能力,只不过谁能保证杨宇霆就一定做得比张学良更好,不会比张学良更差,历史不容假设,因为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后果不敢想象。


史论纵横


张学良除了玩女人,吸毒基本上别的都不在行,没有政治手腕,更没有高学历,又没有基层经验。没有了郭松龄他根本玩不转。就连当初他那么信任的郭松龄都反了,他都没能管的住,更别说桀骜不驯的杨宇庭了。虽说大多数人没当过官,但是游戏总玩过吧,基本原理都一样,你想叫别人听你的,你得有叫别人佩服,比不了,或者最起码都差不多水平的地方。得自身做好表率,律人先律己。你自己成天的吸毒,一睡睡到中午,成天的玩女人,怎么有脸要求别人。



他也是个没有头脑的人,老帅玩女人是吧女人娶回来用的,他玩女人是全身心投入,真是宁要美人不要江山。如果要想压得住,坐得稳,不广招人才,事必躬亲能行?全东北那么多军政部门,他还能天天那么闲,可见政事肯定放了不少。要想治一个杨宇庭还不容易?他又没有兵权,只要自己没毛病,随便来一场反贪什么的,他不就进去了?还是怪自身不正,导致下边也歪了。

要是杨宇霆执政,那估计中国就不会这么和平了,多党掌握军队,没准百姓还得受苦。并且日本侵华绝不可能这么顺利,东北军也不是都那么纸糊的,关键看谁管理。
一个副指挥比指挥官都勤劳,有能力,并且指挥官天天就知道玩女人,吸毒。也难怪杨宇庭瞧不起他,我相信但凡有点爱国心的中国人在杨宇庭那种位置上都会瞧不起他,因为眼看着他这是要误国,试问谁又能心甘。一个总司令成天的啥也不管,也难怪杨宇庭叫他不要管,说他不懂。不过杨宇庭的死也是他自找的,自己主子是个虎×难道你就没看出来?


田sir132


“莱茵河畔的骑士”不放一枪痛失东三省,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也在自问:如果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后,杨宇霆取代张学良会不会有更好结果?

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张作霖左膀右臂,奉军的核心人物,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生,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颇有谋略。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最重要的助手、杨宇霆可以说为东北和张作霖立下了汗马功劳。1916年,在杨宇霆的主导之下,与同学徐树铮配合,截获了直系政府4千万的军火,为张作霖打造七个混合旅,极大的扩张了奉军的势力。 他力主建立东北海军使军队自成体系,提升部队实力,制定田赋制度,发展生产,提升了东北的经济实力。

杨宇霆督办奉天(沈阳)兵工厂,让武器装备自给自足,东北军也成为中国所有军阀队伍中装备最为完善、最先进的军阀队伍。

如果真的让杨宇霆取代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张学良接手东北,东北三省的局面会更好呢?

美丽青春您真痘认为:未必。

一、奉军内部分为三大派系,一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四梁八柱们(老派),把持了当时军政主要力量。二是总参议杨宇霆为首的一批留日将领(洋派),因杨宇霆以张作霖为靠山,连张学良也不被放在眼里。三是张学良郭松龄在东北讲武堂培养起来的少壮派军官(新派)。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后,如果杨宇霆强行接手东三省,他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望整合东三省,只会使东三省和奉军四分五裂,而蒋介石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实力顾及东三省,只会便宜虎视眈眈的日本人。

二、杨宇霆利已主义严重,一直想另立山头,1918年就和徐树铮偷偷冒领军部370万拨款,成立了完全听命于自己的4个新兵旅。后直奉战争胜利后杨宇霆主动请命担任江苏督办,希望挣脱张作霖的控制。

张作霖死后,杨立即以东北元老自居,时常以长者身份管教年轻的张学良。常以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自诩,丝毫不给张学良留情面,更甚至常在人前人后说张学良为阿斗,后来还逐渐开始控制张学良,意图成为新的东北王!

三、杨宇霆没有多少带兵打仗的经历,在奉军中一直以来杨宇霆是智囊和参谋的身份。说白了杨宇霆也就是个谋士水平,谋略可以,但是决策不行,杨宇霆到江苏担任军务督办还没等站稳脚跟就被孙传芳打回东北,后来在改旗易帜的过程中,如果杨宇霆狠一点,死在老虎厅或许就是张学良。

四、当时东北除抵抗与不抵抗两种应对之法外,还有投降之说,如果面对综合实力远强于东北的日本进攻,一旦没有足够的实力抵抗,杨宇霆又有“亲日”前科,贪图享乐的杨宇霆要选择让三十万东北军投降日本,就是整个中国的抗战局势都无法想象,这才是最可怕的!

综上如果杨宇霆接收东北,对中华民族更不利!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个问题很不好说。杨宇霆在行为风格和领导才能上与张学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相比于通常被认为志疏才更疏的张学良,一手操办起东北军、辅佐张作霖成为“东北王”的杨宇霆无论是在组织才能、谋略还是军政领导经验上都远比张学良更优秀。

杨宇霆在东北军中深耕多年,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赏罚分明的管理手腕令其积累了不少人脉,可以说如果杨宇霆接手东北,东北的局面应该会比张学良领导下更加积极、不至于在应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时过于无力。此外,杨宇霆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对于日军的了解程度比张学良更深,因此在一些战术性的问题上或许能够有着更准确的判断,这也有助于东北抵御日本侵略。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杨宇霆还是张学良,事实上都没办法真正左右局面。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东北几乎已经被日本渗透成了筛子,杨宇霆即便拥有足够的领导能力,也恐怕无法真正控制阳奉阴违的东北地方官僚们。此外,即便杨宇霆能够维持一个较为强大的东北,面对国民政府时也仍然没什么优势。

蒋介石以领袖之名号令天下,杨宇霆即便意见再如何与蒋介石相左,也将不得委曲求全。而在面对日本侵略东北这个问题上,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的态度远不如杨宇霆坚决,即便杨宇霆决心抵抗日本进一步的侵略扩张,东北的局势最终仍然非常可能被蒋介石的一句“不抵抗”扭转到另一个方向。历史一再证明,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个人才能而是力量对比,在东北面对日本和国民政府这两个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杨宇霆个人的努力,或许终究难敌历史的进程。


军机图


这是不可能的。

当时的东北,只有张学良有威望和实力将各方势力整合在一起,也只有他能成为统帅。这一点在电视剧少帅中有着比较中正的阐释。

杨宇霆虽然有才,终究只是参谋长,手中并没有真正的兵权,所谓的势力也仅仅是高层而已。并没有独掌大权的硬件实力。

所以他选择依附张学良,把从基层成长起来有三四兵团这样强大嫡系军团,却缺少老练政治头脑的张学良当枪使。

这里不得不佩服张作霖,让张学良从基层军官开始摸爬滚打,带起了一批心腹骨干和嫡系部队。

但是杨宇霆太膨胀了,完全没有把张学良当上司,时常以托孤元老自居,这才逼得张学良忍无可忍。这也是二人后来闹掰的真正原因。

如果张作霖真的把位置传给杨宇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东北五省分崩离析,张作相等各头目互相攻伐,最终被蒋介石一个个收服。


天眼观世界


很可能近代中国最大的汉奸就不是汪精卫了,而是杨宇霆了,而且张学良也不会背上九一八事变不战而退的骂名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杨宇霆是张作霖亲心里面少有的亲日派,其他人都亲张作霖,只有杨宇霆,他在日本留过学,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奉系高层为数不多的读书人。

这个人颇为自负,因此在奉系军阀里面人缘并不好,1920年,在直奉联合期间,任总参谋长的杨宇霆,伙同奉军司令部副总司令徐树铮(司令是张作霖)擅自扩军,以增强实力。

被张作霖发现后免官去职,赋闲在天津,直奉联合结束后再度出山,不错处境尴尬,由于他有“前科”,以张学良为首的太子派排挤他,处处给他难堪;就是连他亲子推荐的姜登选、韩林春等,为了避嫌,也有意疏远他。

黑龙江省代省长王永江,也出处于他为难,杨宇霆在东北已经是寸步难行,费心费力不落好。

于是1925年便请调江苏任都督,获准,在临行前江苏地方军阀孙传芳和陈调元就派人来摸他的底,为日后驱逐他做准备。


等杨宇霆到了江苏,郭松龄便将驻江苏守军一概北调,只留驻南京的丁希春一个师,驻上海的刑士廉一个师。

等杨宇霆发现成了光杆司令的时候,便令刑士廉移防镇江,迅速渡江,丁希春向瓜州集结,做好北撤准备,在当年10月16日晚,杨宇霆与陈调元一起开会,途中借身体不适要去洗澡,金蝉脱壳。

自此与郭松龄不共戴天。

从杨宇霆的处境来说,奉系高层显然已经没有了他的生存空间,他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识趣的去官,一条就是夹着尾巴做人。

要想出头,只能寻求第三方势力提携,奉系内部最可能当汉奸的就是杨宇霆,1927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杨宇霆就极力反对,与日本人眉来眼去,直到1929年被忍无可忍的张学良除去。

好在东北奉系不是杨宇霆当家,要不然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国,恐怕也不可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