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HYY-贺


郭松龄被少帅张学良视为精神支柱,而杨宇霆则是老帅张作霖最重要的智囊团成员。两个人都是奉系极重要的人物,却为什么不和呢?

第一,派别不同。随着奉系的不断壮大,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麾下的奉系不可避免的逐渐分为几个派别,即老派和新派,而新派又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老派主要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是跟着张作霖从土匪一直到现在的起家老人,如张作相、汤玉麟等人,这些人与张作霖感情最为深厚,也是奉系的实力派。


而所谓的士官派,是指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过的等人组成的一派,他的代表就是杨宇霆,成员包括姜登选、常荫槐等人。而陆大派指的是在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曾经就读过的人员,陆大派的领袖就是郭松龄,少帅张学良也与陆大派最为亲近。


毛主席曾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随着势力的膨胀,或为公或为私,拉帮结派几乎成为必然。而不同派别的明争暗斗,也往往势同水火。作为不同派别的领袖,杨宇霆和郭松龄不和也就成为必然。

第二,郭松龄和杨宇霆追求的政治理想不同。郭松龄更像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他更加激进,也更为爱国。郭松龄一直视日本为东北的最大威胁,一直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不事内战,抵御外辱”。而杨宇霆则更像一个老派的精明人物。他考虑最多的不是家国,而是派别和个人利益。因此在杨雨婷看来,为了维护奉系利益,对外妥协,无论是日本还是沙俄,都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郭松龄和杨宇霆的性格不合。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郭松龄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也一直是少帅张学良的精神支柱,但郭松龄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而杨宇霆则是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东北,尤其是筹建兵工厂和对日联络方面,均有功劳。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欢组成小团体,自恃功劳,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

最终两人的结局不是很好,1925年,郭松龄与冯玉祥和李景林突然结成同盟共同反奉,突然倒戈的郭松龄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沈阳城下才被张作霖击败,被俘后的郭松龄,被张作霖枪毙后曝尸3日。而郭松龄的反叛,也使得奉军元气大伤,最精锐的奉军几乎都在内战战场上被消耗。

而在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后,少帅张学良即成东北军首领位置。由于杨玉婷与张学良严重不合,1929年,杨宇霆、常荫槐被张学良枪毙。


鸢飞九天2018


郭松龄曾经跟随过孙中山,后来因为不受重用而投奔张作霖。郭松龄很幸运,他遇见了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凭借张学良这层关系,郭松龄不断被提拔。不过郭松龄治军确实很有一套,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郭松龄治军严格,因此他有个响亮的外号“郭鬼子”。


而杨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跟随张作霖,张作霖十分信任他,让他当东北军总参谋。当时东北夹在日本和俄国两大帝国之中,杨宇霆经常为张作霖出谋划策,使东北在日俄之间游刃有余。

郭松龄与杨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于他们对于奉军的未来有着不同的见解。郭松龄认为东北军不应该再参与关内争权,东北在日俄之间能完整保留已经不容易了。郭松龄希望张作霖保存实力,防止日本人进攻东北。而杨宇霆则不断鼓吹张作霖入主关内,与直系争夺政权。



其次是郭松龄与杨宇霆在东北军的斗争,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龄与杨宇霆都有着极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斗争是在所难免的。


传奇历史观


(张学良)


表面上是郭松龄与杨宇霆不和,实际是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权力斗争。


当然,这不是说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就是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力运行逻辑。


假设我们把东北军看做是一个公司,那么张作霖就是这个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张作相、杨宇霆、姜登选这些人就是他打天下的老伙计,担任公司的副总、VP。


张作霖想培养第二代,就拿了一个新部门给儿子张学良管,还给他配了一个能力很强的职业经理郭松龄。(张作霖委任张作霖、郭松龄练新军)。


偏偏公司传统业务纷纷亏损(第一次直奉大战,奉军惨败),而张学良与郭松龄负责新部门业绩斐然(第二次直奉战争)。


这个时候作为儿子的张学良自然希望父亲论功行赏,然后把他张学良看好的公司的年轻人(郭松龄、王以哲)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让几个尸位素餐的老VP退休。


而张作霖自然觉得反正将来一切都是自己儿子的,而且之前老兄弟们汗马功劳不少,何必如此着急卸磨杀驴。


当然,张学良是不可能直接反对自己父亲,而张作霖为了维护张学良的声望,也不可能当众批评张学良。所以郭松龄和杨宇霆就成了张氏父子的代理人。


所以才会出现郭松龄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居然直接向张作霖提出要求,让张作霖保证胜利后不会让杨宇霆担任重要职务;郭松龄之所以敢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代表着张学良的利益。


而张作霖之所以答应了郭松龄,之后又全部不认账,实际上就是向郭松龄背后的张学良表明,奉系说话算数的还是自己,还轮不到张学良。


(郭松龄与杨宇霆)


所以之后我们看到杨宇霆虽然被张作霖任命为江苏督军,并且张作霖还答应让杨宇霆带一支部队一同赴江苏以壮行色的要求后,张学良不但不听从张作霖的命令,反而变本加厉,让原本驻扎在浦口的刘伟一旅调回河北,来公然杨宇霆的台,结果导致杨宇霆上任时只有一个卫队营。


这个时候出来拆台的不是郭松龄,而是张学良亲自下场。这说明最初希望杨宇霆别去江苏,并不是郭松龄一个人的意见。


杨宇霆担任江苏督军不到十天就被孙传芳、陈调元打回北京,除了他本人轻敌大意以外,张学良故意拆台也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后来郭松龄反奉之初,张作霖一度以为是张学良指示,所以还专门给张学良去了一封语气特别客气,称呼张学良为“张学良先生”的电报,搞的张学良只能跳海明志。


、(张作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张作霖怀疑郭松龄反奉是张学良指示,就是因为张学良之前不止一次表现出对奉系最高权力的觊觎。


从这个角度说,郭松龄与杨宇霆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他们两人的矛盾实际是张作霖与张学良关于奉系最高权力交接中的矛盾,这种矛盾无论是古代皇朝还是现代家族企业都不稀奇。


比如演员车晓的前夫李兆会,在仓促接手父亲公司后第二年就差不多把父亲留下的老人,甚至包括他的叔叔都开掉了吗,这和张学良何其相似。


兰台


杨宇霆与郭松龄,两人其实才能上是互补的,杨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在军事上是个弱项。郭在军事和带兵及革新军队上有过人之处,但是在政治却是十分幼稚的。

其实这一点,老帅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和张学良说:东北不能只有郭松龄。老帅是想告诫一直和郭松龄亲近的张学良:这两个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这两人终究没有做成廉颇、蔺相如。杨宇霆的观点是想要继续往中原挺进扩大地盘,郭松龄则是想要扎扎实实开发好东北,让百姓安居。

首先,两人虽然同属奉系,但是派别不同。杨宇霆属于士官派,这个派系都在日本留学过,对日本比较亲近;陆大派是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员,这批人和张学良比较亲近,其领袖就是郭松龄。

正是因为杨宇霆曾经的留学经历,他无论是日本还是对沙俄的态度都比较宽容,而且为了奉系的利益愿意妥协,视野只在派系和个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陆军大学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让他对日本人十分憎恶,一门心思抵御外敌,两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从两人的性格方面来说,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张学良曾言郭松龄性格不好,像个女人,特别爱吃醋、小器,看不得张学良和姜登选、韩麟春在一起。郭松龄的军事才华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点,心胸狭隘。所以在电视剧少帅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杨宇霆这边,因为杨宇霆不会直接在别人面前说郭松龄的不是,郭松龄一提到杨宇霆就会炸锅,一直在张学良面前挑拨。

而杨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帅,老帅走后杨宇霆过于骄横跋扈,没有把少帅放在眼里。有人说杨宇霆是为了东北的发展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军阀混战,人、枪、地盘都是张家的私人财产,无论他地位有多高,少帅有多么无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归根结底还是张家的。杨宇霆始终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顾少帅的意见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已经彻彻底底触碰了老张家的底线。

杨宇霆比较工于权术,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势力,想要将自己的士官派陆陆续续插进军队之中,从而扩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势力范围。但是郭松龄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张学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状,他俩交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这里。1925年郭松龄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张作霖,矛头直指杨宇霆。老张平了此次叛变之后,杨宇霆把郭松龄夫妇给杀了。

郭杨之间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帅和杨宇霆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权力之争了。在争夺领导权的争斗之中,他们不断交恶,矛盾激化,最终造成了有你无我的阶段,转化成了华北集团内部的暴力流血事件。从张学良的角度上来说,杨是一定要杀的。他对杨宇霆的势力已经开始防备,毕竟杨在生前已经有架空少帅的气势,就像当年韩信和年羹尧一样,也必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而且现在总有人在诟病张学良竟然用硬币杀人,可见其昏庸。可是,用硬币正反来杀人更是表露出张学良优柔寡断的一面,这么优柔寡断的一人都忍不住要杀人了,可见事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吧。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不得不说张作霖除了那些好哥们老班底之外也有一些能臣,比如说王永江,作为三省的财政大臣,它的作用对于那个时期的东北是很重要的,假如没有王永江,那么张作霖将会不知开支,奉票在东北可能就没有那么硬,被日本或者俄国的外票所压制,可能日本人可以用货币左右东北的局势。

杨宇霆外号小诸葛,当然这个小诸葛不是桂系的白崇禧,他不善打仗善交涉当年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给了杨宇霆江苏督军,姜登选安徽督军,可是他们呢一枪没放跑了,但是他的谋略实在是厉害尤其是对日的交涉,所以张作霖能够一直使用杨宇霆,因为他外交方面是个行家。

接下来就是郭松龄了,他这个人人高马大的,外号郭鬼子。打仗是很厉害的,比如说那两次直奉战争,身先士卒,并且改革军制,简练军队也就是他造反时的军队,奉军精锐,你们也可以看到以区区几万兵力直接吓住了奉军几十万大军。这也可以看出他打仗是个人才。难得的将才。



接下来聊一聊他们为啥会不和,甚至郭松龄造反时打的也是清君侧诛杨宇霆。那我们就得开始看看以前他们之间的小问题 或者说不和的原因吧,大家都知道直奉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是郭松龄,张作霖也想着说给他一个一官半职的,可是等到真要封的时候呢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乎他就不乐意了本来就是给我的江苏督军为啥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他姜登选,老帅时期一直重用赴日留学的士官派而对于陆大派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于是郭松龄可能那是就开始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但是老帅给了他一个比杨宇霆更高的责任更大的职位就是辅佐少帅,让他先在这一帮能人面前有微信,比如说少帅的做三省的统治者是靠打出来了而不是世袭。于是郭松龄让张学良干啥他就干啥,裁汰旧式军队,改革军制吧,编练精军,那些以前旧式军队裁掉比如说托关系的军队,或者是为了吃粮当兵的军队,但是他发现在老帅这边的杨宇霆有了自己的班底,有着自己的士官派并委以要职,于是就开始对杨宇霆更是心存芥蒂了,所以到了最后他选择造反打着清君侧随着战事的进行他想的不是简单的杀杨宇霆的事了而是连老帅一起做掉但是这时打的旗号是保少帅,最后巨流河之战,郭军战败,张学良收拾残部,郭松龄被张作霖杀害,陆大派彻底被压制。



史地菌


表示刚重温了下少帅,我也来回答一下吧。本人觉得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和主要是因为这两人的理念、性格问题影响吧!


一、郭松龄和杨宇霆应该就是我们印象里那些一见面就互相看不顺眼的人,这些是天生了,对的,没错!他俩应该就是上辈子的冤家,毕竟有些人就是看着让你感觉不爽,提不起兴致来,更别说郭松龄和杨宇霆本来就性格有点问题,特别是郭松龄完全不变通,有一就说一。

当然并不知道真正历史郭松龄是咋样,但从对史料和电视剧中的郭松龄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才但狂傲固执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帅》里张作霖的一句话:“江湖是什么,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么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处呢?郭松龄不单是和杨宇霆和不来,他和很多人都合不来。


二、或许在他们还没见面时,梁子或许就已经结下了。奉军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帅》里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陆大”派有过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士官,以杨宇霆为主。而陆大派是中国陆军大学的士官,以郭松龄为首。

两个派系的士官历来不和,即使没有矛盾,但也不会有交情。他们两在未见面时,或许说“已相知,未相识”时就互相看不上对方了。

三、后来两个人相知相识后,就更加看对方不舒服了,因为两个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样。

郭松龄想好好发现东北,稳定东北,不入关去争。而杨宇霆倡导对外扩张,入关争雄。两个人的 理念不一样,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样,自然更加对不上眼了。

四、其实这两人双方都有点吃对方的醋,郭松龄是少帅张学良的导师,少帅很器重他,为了郭松龄,没给过多少好脸色给杨宇霆,杨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热脸贴张学良冷屁股的。而大帅张作霖恰恰相反,张作霖是很器重杨宇霆,弃用郭松龄,郭松龄后来造反,就是因为不受大帅重用。两个人一个吃少帅的醋,一个吃大帅的醋,他们对对方的器重者,自然是会有点嫉妒的,本来也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被一些其他因素扰的越来越大罢了!


这两人都是奇才,但结局都是凄惨,郭松龄被不喜欢自己的张作霖杀,杨宇霆也被不喜欢自己的张学良杀,他们始终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爱”。


夏目历史君


北洋军阀虽然号称直、皖、奉三大派系,但实际上奉系和直、皖两系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直系和皖系军阀的老底子,基本上都有北洋军或者晚清新军的底子,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军队的特征。而奉系的前身,则基本上都是东北各地的保安队,文盲率极高,几乎全是大字不识的粗人。

这些奉军的老班底,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吴俊升等人为代表,被称为旧派。因为他们当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又是张作霖是拜把子的兄弟。因此在张作霖独霸东三省后,他们也都跟着张作霖一起成为奉系的领导人。这些人的优点是非常团结,对张作霖非常的忠诚,东三省在他们的控制下,基本上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同时,老派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普遍不会带兵打仗。让他们带几百个人打个游击还可以,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不行了。跟直系和皖系争天下,靠这些老派人不行!



作为奉系扛把子的张作霖也认识到了这个尴尬的问题,因此他任用了一批有军校背景的科班生来帮他训练新式奉军。这批被张作霖启用的新式军官被称为新派。新派奉军的特点是会打仗,会建设,会练兵,但是他们在东北没有基础,必须依附于老派才能发挥自己的本领。于是,这批奉系新派军官就分成了两派人,分别是“士官派”和“陆大派”。

士官派也就是所谓的留洋派,普遍都有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经历。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杨宇霆。由于杨宇霆得到了张作霖的赏识,跟他是校友的常荫槐、姜登选等人也跟着沾光,被张作霖委以重任,掌握了奉军的一部分实权。

陆大派也就是所谓的本土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这一派的领导人就是郭松龄。由于郭松龄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因此对李景林等陆大派的人也格外的重用。这一批人在奉军中也掌握了一部分实权。

也就是说,士官派因为杨宇霆,傍上了张作霖这条大腿;陆大派则因为郭松龄,傍上了张学良这条大腿。



老派要掌权,新派也要掌权,但是奉系的蛋糕就那么大,哪有那么多的实权职务给新派将领来分呢?这样一来,新派内部之间就势必要争权夺利。因此,杨宇霆和郭松龄的矛盾往大了说,是士官派和陆大派的派系矛盾。这个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

杨宇霆因为进入奉系比较早,再加上当时东北的问题是军队不够正规化,这些真是杨宇霆的强项。因此杨宇霆率先得到了重用,在他的改革下,奉军的军纪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并且还办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可以独立的生产各种武器。

另一方面,杨宇霆由于曾经留学日本,对于日本政坛很了解。他的外交能力,多次帮助张作霖在与日本的谈判中获利。比如日本每次要求张作霖签卖国条约时,张作霖就让杨宇霆负责谈判。杨宇霆每次都据理力争,通常都能把日本人的刁难驳回,把损失减少到最少,是个让日本人非常头疼的谈判对手。张作霖没有杨宇霆帮忙,很多事情他搞不定。


但是杨宇霆的问题在于他不擅长打仗,这就给了郭松龄崛起的机会。毕竟军队最主要的还是要能打仗,军纪再好,装备再好,不能打仗也是不行的。郭松龄没有杨宇霆治军和外交的本事,但是他会打仗!在他的指挥下,奉军在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作为郭松龄的顶头上司,张学良也正是依靠郭松龄建立的军功,在东北军内部一路高升,成为了少帅。

张学良的弟弟不服他,他就说自己的地位是靠战场搏命得来的。比如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其它各路都被打败了,只有张学良率领的一路部队是唯一打了胜仗的。其实,这都是因为郭松龄能打,他自己狗屁不是。正因此,张学良对郭松龄有一种依赖感,离开了郭松龄,他什么都干不好。

也就是说,杨宇霆和郭松龄在奉军中,一个管军令,一个管军队。都有自己各自的势力,相互牵制。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军进入关内,实力大大加强。既然蛋糕做大了,就需要重新分配权力。杨宇霆因为自视过高,已经不满足于参谋长的权力了,他也想管军队,这就触犯了郭松龄的利益,于是两个人就闹掰了。若是换作两个佛系性格的人,他们的这种矛盾还是可以妥协的。但偏偏他俩都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就比如郭松龄,他的优点是能打仗,但缺点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再比如杨宇霆,他是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和外交方面有功劳。但他恃才傲物,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并且还喜欢搞自己的小团体。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他们又都不愿意跟对方妥协。

最终因为郭松龄的问题,两人彻底搞掰。郭松龄在冯玉祥的忽悠下起兵反奉,口号就是要惩办杨宇霆。当然了,这仅仅只是他的口号。实际上还是内讧而已,主要目标是张作霖。杨宇霆只是一个靶子。


说实话,在奉军之中,不管是郭松龄还是杨宇霆。他们都是地位很尴尬的人。杨宇霆虽然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奉军中是没有根基的,完全是靠着张作霖的赏识才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张作霖一死,他就完全没有靠山了。

而郭松龄比杨宇霆也好不到哪去,他虽然能打仗,但是奉军是姓张的,不是姓郭的。不客气的说,没有张学良的重用,郭松龄也是啥也不是的人。他当年在南方跟孙中山混过,也是混不出头了才回的东北。张作霖本想把他留给张学良,让他做一个太子太保式的人物,只是可惜政治理想不同。最终把自己坑死了。


所以,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太高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郭松龄是死于他看不穿这个社会的本质,而杨宇霆则是死于他太高看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一个被暴尸,一个被枪毙。


Mer86


郭杨之不和,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两人派系不同。郭松龄是奉天武备学堂和北京陆军大学毕业的,杨是日本陆军士官学院毕业的。当时奉军大概分三派,还有一派就是早期跟着张作霖当土匪的那一派,但对立最严重的就是陆大派与留日派,形同水火。


其次是两人后台不同。郭的后台是张学良,杨的后台是张作霖。张学良对郭是掏心掏肺,说句不妥的话,对郭松龄比对他爹张作霖还好;日本人杀了他爹,他都可以不抵抗;而一旦执掌东北政权,第一件事就是杀杨宇霆给郭松龄报仇。


第三是两人观念不同。杨宇霆是亲日派,他主张和小日本共治东北,郭松龄反奉时,就是他云和日本人谈的密约,基本上日本人说什么他答应什么。而郭松龄对日本人深恶痛绝,即使面临兵败身亡的险境,都不肯和日本合作。从这点来看,郭松龄值得敬佩。

本来就有这么多的不同点,再加上两人都是奉军中的牛逼人物,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天生死敌。

所以两人在共事时难免会相互斗,郭松龄毕竟没有杨宇霆底子厚,资历深,所以屡斗屡败。

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论功行赏,杨宇霆到江苏当总督,张学良本想让郭松龄当直隶总督,但杨宇霆和姜登选联手,没让郭当成总督。

这事也就成了后来郭松龄反奉的诱因。

大概这么简单地介绍一下吧,望你满意。


风谈天下


这事儿要分主观和客观原因。


主观上,杨宇霆是野心勃勃的奉军谋士,属于老牌军阀思想,每天就像如何让奉军争霸天下。而郭松龄是个有些理想主义的军人,还受了点革命思想,依然和杨宇霆不对付。


而且就算没有性格和理想上的冲突,两人一个是张作霖心腹,一个是太子党,双方不可能和和气气,张作霖知道郭松龄有本事才把儿子交给他,但是同时也打压郭松龄,估计是以后留给张学良去重用施恩的那套人情世故。


客观上,这两个人,杨是士官派,郭是陆大派,本就理念不同还是军中不同派系,为了争夺奉军将来的领导地位,自然互相看不过眼,在奉军打下半个天下时论功行赏,杨宇霆得到一省而郭松龄只得钱财,这时候郭才决定造反。


对于杨宇霆来说,自己和太子爷关系不好,就要抱紧老帅大腿,打压其他人,让张学良最后无人可用只能用自己,可惜他高估了少帅的气量以及自己太过张扬,直接被杀。

对于郭松龄来说,他看不上张作霖一身匪气,可还得在人家手下当差,于是想着通过影响张学良影响奉军,以待以后掌握大权,然而没有拿到该有的封赏使得郭忍无可忍,手握精锐的他贸然开战,可张作霖拉开了日本人,冯玉祥看戏,郭松龄只能兵败身亡。


历史区的旅法师


派系问题。搞小团体这种事,大到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小到一个办公室都屡见不鲜了。

民国时期,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其新派高级军官主要来自两个地方。

1、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代表人物: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

2、陆大派。北京陆军大学或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毕业。代表人物:郭松龄、张学良。

群体社会中,人一旦与派别挂上关系,争斗便不可避免。一大一小两块蛋糕,一群人分食。吃大吃小的先后顺序,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多分少的数量问题,也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化导致派系出现,比较显著的表现是自然而然抱团和自然而然排外,放到奉系军政体系里,就是三观不合和利益分配不均。郭松龄和杨宇霆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奉系士官派的代表杨宇霆,属于老帅嫡系,颇受张作霖重用和赏识。陆大派代表郭松龄呢,属于少帅嫡系,用张作霖教训张学良的话说就是:“你除了老婆不给郭茂宸睡以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东北军里,张学良相比张作霖,思想观念要激进的多。他们两方的阵营中,张作霖、杨宇霆的奉系元老派和士官派有很强的旧时代官僚主义作风,思想保守。张学良、郭松龄的新派和陆大派则对国家革命、国家一统比较青睐。到后来,郭松龄因反对内战发动叛乱失败而处死。杨宇霆却因想以元老身份控制张学良,反对东北易帜被杀。两人的死因,便很好说明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三观分歧。两人死的方式都那么不对路,活着的时候,就更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

最后放两段张学良对杨、郭的看法和个人看法:

“郭松龄根本就和杨宇霆不和。怎么不和呢?杨宇霆当年当参谋长,郭松龄是一个少校参谋,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回来的时候当了中校参谋,他为借钱也不知为什么,他俩就弄翻了。”(俗语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这里面有点政治排挤的意思。)

“这里头有点小问题,我们奉天历史上就有这个问题。韩麟春呀,姜登选呀,他们叫士官派。那么郭松龄是陆大派,像我们讲武堂底下出来的,算是跟陆大派一系的。那么他们就不太和,所以,后来郭松龄怎么把姜登选给枪毙了呢,也有旁的意思。”(可见派系内斗是奉天内部一直存在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