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蕭曉四姑娘


劉備是把兵權交給李嚴,不過請注意,不是蜀漢內所有的兵權,千萬別被李嚴的“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糊弄了。首先,蜀漢有兩套官職,一套是常規的,一套是開府系統,在戰時,開府系統的權力遠比常規系統來得重要。舉個例子,單說本題主人公李嚴,權力最大時,是諸葛亮賦予的以中都護暑府事,負責北伐後勤運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漢中太守了,北伐後,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策略。諸葛亮在劉備進位漢中王時,也僅以軍師將軍(雜號)統領劉備的府中事務。所以,常規的職務裡,中都護不代表李嚴就是蜀漢的軍事的一號人物。

(李嚴)

當然,個人並沒有否定李嚴能力的意思。不過,事實上,蜀漢雖然在夷陵之戰後,損兵折將,但是從親疏,能力,資歷上,還有趙雲和魏延,甚至吳懿等人,那麼為何劉備要授予李嚴“託孤大臣,中都護,都督內外軍事”的重責呢?根源就在於失荊州和夷陵之戰,蜀漢損失慘重,特別是荊州集團失去關羽,張飛,黃忠,關平,劉封,馬良,王甫,潘浚等人,東州集團也失去黃權,孟達等人,劉備此時勢必要拉攏東州集團的人心,來增強人才上的凝聚力。劉備的東州集團表面是許靖,射援為代表,實際上親近的是法正,黃權,孟達,李嚴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黃權和孟達投敵,只剩下李嚴了。李嚴有才氣,早就看好劉備了,所以在綿竹就投降了劉備,劉備讓他擔當託孤大臣,僅次諸葛亮,不但是拉攏李嚴,也在拉攏東州集團。

蜀漢雖然人才凋零,特別是軍事人才,但是以李嚴的資歷能夠擔當統領蜀漢軍事的要職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李嚴的“都督內外軍事”是有另外一重含義的。夷陵之戰後,劉備敗退白帝城,然後就留駐永安行宮了。此時的永安,有陳到的中軍,趙雲的禁軍,還有其他留守部隊,以應對孫權可能的軍事行動。不過,曹丕穩定了局勢後,三路大軍進攻東吳,這導致東吳不但無法對蜀漢再進行進一步的軍事打擊,反而派遣使者來求和,劉備也同意了。這是夷陵之戰後的背景。

此時蜀漢暫時安寧,但是劉備卻已經病入膏肓了。諸葛亮,劉禪,李嚴,趙雲,陳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護劉備,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之事。劉備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漢的非諸葛亮莫屬,於是試探了一下,然後作出安排。諸葛亮作為丞相,託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帶著劉禪回成都繼位,這是政治保障。趙雲一直是禁軍將領,也要帶著禁軍回成都,這是軍事保障。李嚴作為副託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宮內外的軍事。內軍就是陳到的中軍,這在《三國志.李嚴傳》就提到,陳到到了江州,準備北上參加北伐,依然屬於李嚴統領。而外軍,就是永安行宮外的留守部隊,包括李嚴帶來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讓李嚴統管蜀漢的所有軍事,禁軍的趙雲,漢中的魏延軍團會讓李嚴管嗎?這二人都是荊州集團的老將了,恐怕只有諸葛亮才調得動。而且,從正史上看,李嚴也沒有和他們有過職務交集。再一個,李嚴作為託孤大臣之一,理論上應該留在成都,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掣肘諸葛亮,這個託孤大臣才有實際意義。可是,劉備則讓李嚴留守永安,可見劉備本來就是超越資歷,拔高李嚴,來拉攏東州人才,並非掣肘諸葛亮。


大飛熊ヽ騎士


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有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劉備的這個決定,在後世看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尤其從李嚴後期的表現來看,感覺劉備基本上是所託非人。劉備是那麼聰明睿智的一個人,他為什麼竟有這樣的昏招呢?

我們先來看李嚴被託孤後的表現。

(李嚴雕塑)

一是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想把李嚴調到漢中來,讓他鎮守漢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嚴百般推脫,還是隻想呆在原地(江州),並且還讓諸葛亮把當地五個郡劃出來組成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以至於這件事,連當時的尚書令陳震都說他“腹中有鱗甲”。

二是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川,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去漢中防守,他還是不願意去,還假裝說司馬懿在誘降他,他走了的話,江州一帶會丟掉。於是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又升他為驃騎將軍,這樣李嚴才去了漢中。

三是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但諸葛亮退兵後,他卻又對劉禪說,糧草很多呀,諸葛亮為啥要退兵呢?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於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嚴的這個表現,他哪裡是值得劉備那樣高度信任的人呢?劉備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奇怪的決定呢?

或者說,劉備這樣做,是昏招,還是另有玄機呢?

我個人覺得,劉備當時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他在託孤的時候,不完全相信諸葛亮,想找一個人來制衡諸葛亮的表現。(從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劉備實在對諸葛亮還是不放心。還有,劉備託孤時還專門對諸葛亮說,讓他不可大用馬謖,也是擔心諸葛亮會做大的表現。)

李嚴為什麼會成為劉備選擇的作為制衡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覺得劉備是看重這幾點。

第一,李嚴對劉備很忠誠。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當是劉璋派李嚴去抵禦劉備,可是李嚴卻率部投奔了劉備,自此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劉備要選一個忠誠的人來輔佐劉禪,在關羽張飛包括法正都先後去世的情況下,李嚴是第一選擇。

(劉備劇照)

第二,李嚴的能力很強。李嚴原先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擔任成都令。後來劉備入駐成都後,讓他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後來劉備在漢中的時候,地方上兩次造反,李嚴不待劉備下命令,就帶著很少的人馬平定了動亂。可以說,李嚴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被證明是一個能人。讓這樣一個人來分諸葛亮的權,劉備覺得比較恰當。

其三,李嚴有獨斷專行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他擔任犍為太守的時候,曾表現出獨斷專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楊洪、牙門將王衝都曾與他發生矛盾,最後被他攆走。

有人可能會說,李嚴既然獨斷專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劉備怎麼會看重他這一點呢?其實不然。獨斷專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權臣的一個有效力量,因為他不會被別人左右,不害怕權臣。假設今後諸葛亮要做權臣,欺凌劉禪,那麼李嚴將是一股對抗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會說,如果諸葛亮不做權臣,那麼,李嚴不就是一個阻礙分裂力量嗎?

這一點,劉備也是有充分考慮的。

一者,劉備當時最擔心的是諸葛亮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那樣做。

二者,如果諸葛亮不是權臣,李嚴也不會反到哪兒去。憑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夠輕鬆化解這個矛盾。(諸葛亮是證明過這一點的,當年法正就曾經獨斷專行,別人要諸葛亮處置法正,但是諸葛亮沒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了,諸葛亮還痛哭,說若是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敗。諸葛亮這哭,是哭給劉備看的啊)

(諸葛亮劇照)

最後的實踐證明,劉備的考慮是非常周詳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堅持北伐,沒有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李嚴雖然確實成為一股阻礙的力量,但是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後萬不得已,才彈劾他。而且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還痛哭不已,覺得從此沒有人再會用他了,最後激憤而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備以識人用人著稱,對於部下各人的性格才能,可說是一目瞭然。在劉備看來,諸葛亮的才華,並非在軍事上,而在治國上。諸葛亮是戰略家,是蕭何式的人才。而相對而言,李嚴則是軍事上的內行。所以他將軍事大權交給李嚴,將治國大權交給諸葛亮,完全是用人之長,避人之短。

李嚴的軍事才能,是在他平定盜賊馬秦、高勝叛亂上被劉備發現的,李嚴不待劉備下旨發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用本部五千兵馬,就迅速平定了叛亂,斬殺馬秦、高勝。後來,李嚴就平定了高定叛亂,再一次顯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劉備因此封他為輔漢將軍。而諸葛亮在劉備生前,是沒有顯示什麼軍事才能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神奇,都是小說家言。實際上,蜀漢的幾大戰事,主帥是劉備,出謀劃策的是龐統、法正等人,諸葛亮的主要功勞是後勤,足食足兵。

再一個原因是,凡是君主,都要平衡部下的權力,而不會讓某一個人獨攬大權。讓任何一個大臣獨攬大權,都是很危險的。所以劉備臨終,用諸葛亮制衡李嚴,同時用李嚴制衡諸葛亮。另外,劉備還安插了另一個託孤對象,就是趙雲。大臣之間互相制衡,則對於劉禪來說,是安全的。

但劉備的安排,並未如願。諸葛亮後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了,因為他找了個理由,將李嚴貶為庶民,關進監獄了。這也怪不得諸葛亮,誰讓李嚴中了司馬懿的離間之計,故意延誤軍前糧草呢。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春秋史社


《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託孤以李嚴為中都護,而中都護的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這樣看起來劉備確實是把兵權給了李嚴。


但實際上李嚴一直是諸葛亮下屬,同為託孤大臣,即使坐到了的中都護的職位,他依然不比諸葛亮。

李嚴加光祿勳,只是九卿,而諸葛亮是丞相,位列三公,在等級上就壓一等。李嚴的中都護官再大也是受中央監察的,不好意思,諸葛亮就是監察百官的司隸校尉。更別說諸葛亮還兼益州牧這種地方大官,所以說實際上兩人差距還是不小的,正因為差距大,這也有了後來李嚴不服氣,想劃分個巴州出來,自己當巴州牧,以此來拉近與諸葛亮的距離。

所以劉備給李嚴權力,其實只是為了給李嚴為首東州派面子,當時的東州派法正已死,吳懿是國舅要避嫌,這就只能給李嚴了。而劉備給東州派面子是為了讓其與諸葛亮的荊州派一起對抗本土益州派,穩定局勢,畢竟本土勢力太強。不過李嚴最後還是得聽諸葛亮的,畢竟諸葛亮是劉備親信,劉備雖然防著益州派,但他是不會讓自己嫡系荊州派在東州派之下的。


劉備權力構想:荊州派第一、其次東州派、最後本土益州派。

所以兵權該給還是得給,畢竟得討好東州派,但給了你兵權,你還是得聽諸葛亮的,所以劉備給不給諸葛亮兵權實際上影響不大,後來照樣帶兵北伐,不通過李嚴。

諸葛亮也可以隨時調命李嚴,所以在後來魏國要大舉進入漢中,諸葛亮調了江州李嚴率二萬兵入漢中增援,雖然李嚴自身是很不情願的。而到了漢中時,李嚴直接被諸葛亮任命中都護署府事,在丞相府手下辦事,在這時諸葛亮直接將其變成相當直接的從屬關係了。
不過正是這些,讓李嚴很不滿,認為自己與諸葛亮同是託孤大臣,但實際上權力卻和諸葛亮沒得比,到最後更是演變成了受他直接管轄的下屬。於是才有了負責運糧時候不賣力,後來利益燻心,鬼迷心竅的參了諸葛亮一本,最終有了後來的被貶。


夏目歷史君


李嚴的才能和諸葛亮不相上下,諸葛亮也曾經說過: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李嚴處理事情思維敏捷,不拖泥帶水。兩人唯一的區別在於李嚴權利心太重,而諸葛亮則要淡然許多。那麼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權利心很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個很詭異的事情,當時劉備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時召成都的諸葛亮快速趕到,然後將軍國大事託付給諸葛亮。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一句是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當時為丞相),執父子禮。另一句是交代諸葛亮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之,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

應該說,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是很複雜的。諸葛亮是劉備團隊早期的創建人之一,在劉備尚且在荊州流亡時就已經加入了。因此,劉備對於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賞的。但是諸葛亮畢竟年輕,且才能遠遠在劉禪之上,如果讓諸葛亮輔政,在功成名就、大權在握的那一天,諸葛亮的忠心是否還在,存疑?因此,劉備不得不防備。而劉備採取的帝王術就是試探!

古往今來,以相父居位的都沒有好下場。因此,劉備第一招就是讓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劉備認為諸葛亮會惶恐的不敢接受。沒有想到,諸葛亮接受了。既然諸葛亮接受了,那麼劉備就要徹底搞清楚諸葛亮是否忠心。於是劉備提出了第二個更尖銳的問題,

你願意忠心輔佐劉禪嗎?有一天會取而代之嗎?

這時的諸葛亮已經是嚇得汗流浹背,驚慌於剛才自己的失誤,於是趕緊表忠心,諸葛亮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這句話就能讓劉備放心了嗎?不會的,以劉備的雄才大略,怎麼可能放心讓諸葛亮獨權呢?於是才有了劉備二次託孤李嚴的事情。

劉備召駐軍永安的李嚴前來,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督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其實是一招妙棋!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劉備的整體安排,看一看劉備是如何平衡劉禪、李嚴、諸葛亮三者關係的!劉禪為君主,其下託孤兩位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丞相,統管內外軍事,相父,鎮守成都。一個是李嚴,中都護,統管禁軍,兼管永安一切軍事,鎮守永安。

一個留在劉禪身邊,出謀劃策,輔佐政事。一個留任在外,治理邊疆,以防不測!也就是說,假如李嚴叛變,諸葛亮可以率領成都重兵討伐李嚴,以維護蜀國穩定。假如諸葛亮在內篡權,李嚴可以在永安起兵,並且迅速佔據漢中,繼而威脅成都,平叛在內禍亂的諸葛亮,這就叫平衡。

當時蜀國有四個地方比較重要,一個是漢中,一個是永安。一個是南中,一個是成都。成都為治所,最重要,諸葛亮當政。永安次之,永安為蜀國防備東吳的門戶,李嚴當政。再次之是漢中,漢中為蜀國防備魏國的門戶,魏延當政,受成都節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國的後方,鄧方當政,受成都節制。

因此,劉備同時託孤李嚴和諸葛亮,是想讓兩人相互制衡,共同輔政而已。至於後期諸葛亮大權獨攬,以至於廢李嚴為庶民,那都是因為諸葛亮和李嚴的為官目標不一致罷了!

諸葛亮受任託孤重任,目標是攻,以巴蜀為基地,進而奪取關中,平定天下。而李嚴的任務是守,守住巴蜀的東方門戶,使東吳和魏國都不能順長江而上。目標不一樣,則造就了行為的不一樣。

李嚴曾經勸諸葛亮受九錫,稱王。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夠滅掉魏國,俘虜曹叡,那麼我願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時別說受九錫了,十錫也是可以的。

這說明,在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沒有功勞的基礎上想加爵稱王,無疑是想篡權謀位!

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兩人從這一刻起開始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分歧,諸葛亮一心以北伐為重,想調李嚴入漢中,督管糧草事宜。但是李嚴只想著永駐江州,做一方諸侯而已。

諸葛亮為了取得李嚴支持,於是升李嚴為驃騎將軍,讓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李嚴繼續留守江州,這才請的李嚴移築漢中,幫助北伐。

後來,李嚴因為連日下雨,道路泥濘,糧草難以及時運達,於是誆騙諸葛亮撤軍。諸葛亮隨後以貽誤軍機的名義上表劉禪,廢李嚴為庶民,流放梓潼。自從,蜀漢進入諸葛亮獨權時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時期。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李嚴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邊疆。才能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兩人在為官目標上不一樣而已。劉備臨死時,為了平衡權臣的厲害關係,設置了兩位託孤大臣,一個是李嚴,一個是諸葛亮。為的就是讓兩人相互制衡,相互牽制。沒有想到的是,兩人面和心不合,最後李嚴被廢為庶民,劉備的安排也付之東流!


每日趣評


很多人都認為劉備同時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並令李嚴督內外軍事是出於對諸葛亮不信任,其實這未免太小看劉備這個人傑了。劉備知道,蜀漢政權是完全靠他一個人的血統與聲望建立起來的政權,現在立國未穩,他這個皇帝兵敗而逝,國家下一步很容易陷入混亂、分裂甚至是滅亡。國家都沒了,就算讓劉禪當益州之主又有何用?劉備此時第一要務不是保護劉禪,而是保護蜀漢。

所以,劉備必須通過遺訓對蜀漢的權力進行合理分割,以平衡朝廷的兩大勢力: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前者以諸葛亮為首,後者以李嚴為首;諸葛亮善於治國,而李嚴也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劉備讓諸葛亮治國,讓李嚴治軍,一方面是為了預防兩大集團為爭權而相互殘殺,另一方面也是因人制宜。

果然,劉備死後,朱褒、雍闓、高定等紛紛叛亂。此時如果李嚴與諸葛亮不和,單以諸葛亮之力,如何能平定南中之亂?但之後兩人的矛盾還是不可避免地升級了。最後,諸葛亮將李嚴貶為庶人,獨力主導北伐,這種局面雖然不是劉備想看到的,但總算還在劉備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復興漢室的主線沒變,劉禪的帝位也安如泰山,劉備若泉下有知,也死得瞑目了。


隱語


《三國演義》與歷史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就三國演義內在的邏輯看,劉備能容人,為我所用,建立蜀國,可見,他在用人方面是非常睿智周全的。

託孤之時,他並沒有將所有的政權、軍權、財權等交於一人,是非常合乎用人科學的。人,在沒有外力制衡的情況下,最容易走向剛愎自用。無論他是誰,權力制衡是必須的。把兵權交給李嚴,是因為:一,李嚴一派可以制衡諸葛亮一派。在三國之中,李嚴是東州系代表,諸葛亮是荊州系代表。劉備去世時,荊州系實力越來越強大,一家獨大之勢漸漸形成。權力一旦獨霸,對君主就會形成架空之局面,劉備肯定會替自己的兒子考慮。這個制衡的角色非李嚴莫屬。

二是,李嚴的性格、才幹可以擔當重任。李嚴的性格表現出來是忠誠、強勢、專橫,屬於強硬派。在李嚴曾成都令,有豐富的從政經驗。而且,他參與了《蜀科》。後來先發制人,平定了兩次造反。

至於劉備去世後,李嚴在政治鬥爭中,不敵諸葛亮那是後來的事情了,也似乎是天意了。但從側面看出,劉備的防備和安排更有預見性。


老照片


文|小河對岸

221年7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數萬大軍伐吳,卻於次年被吳將陸遜大敗於於猇亭,劉備收拾殘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而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並對諸葛亮說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時,劉備又以李嚴為副,讓其與諸葛亮共輔少主劉禪,並將兵權交給了李嚴。據《三國志·李嚴傳》..(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那麼,既然劉備對諸葛亮如此器重,卻為何將最為重要的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其一,劉備對諸葛亮放心不下,為預防諸葛亮大權獨攬。故而讓諸葛亮主政、李嚴主軍,以互相制衡。那麼,劉備臨終之際,對諸葛亮所言“如其(劉禪)不才,君可自取”,不但不感人肺腑,反而令人不寒而慄。試想,劉備連“槍桿子"都交給了另外一位輔政大臣了,還讓諸葛亮自立為巴蜀之主?這不是詔令李嚴,如果諸葛亮謀逆,就“斃”了諸葛亮嘛?

其二,劉備不認為諸葛亮有統帥之才,故將兵權給了李嚴。劉備得了諸葛亮之後,很少讓諸葛亮隨軍出征。試看蜀漢的幾場重大戰事,劉備取益州帶了龐統,劉備取漢中帶了法正,劉備伐吳也沒帶諸葛亮。而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征戰),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蜀漢夷陵慘敗,諸葛亮感嘆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伐吳);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可見,在戰事謀略上,劉備從未倚重於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在劉備看來,是蕭何型的人才(足食足兵),而非韓信型的人才。陳壽對諸葛亮評價道:...可謂識治之良才,管(仲)、蕭(何)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參考史籍:《三國志》、《資政通鑑》等等;


歷史聞知社


這個問題其實諸葛亮一個人擔不了那麼多職位,之所以劉備臨終託孤讓“諸葛亮”任“丞相”,李嚴任“中都護”。大家就認為劉備託孤“李嚴”作“中都護”是把兵權交給了“李嚴”,而沒有把兵權交給諸葛亮,認為是劉備防著諸葛亮,其實有這種想法,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這本就是劉備正常的託孤,劉備任諸葛亮做丞相,其實這個丞相的含金量可不低,是有兵權的,就和曹操的職位一樣,都是丞相,有全權處理國事之權,而劉備詔告劉禪,是讓劉禪與諸葛亮共掌國事,讓劉禪對諸葛亮事從如父,意思就是讓劉禪聽諸葛亮的,可見諸葛亮的職權是可以“代君行事”的,劉備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其實也是出於肺腑,諸葛亮有任免“李嚴”之權,“李嚴”的“中都護”一職,也就是保護皇室保衛京師之軍權,相當於保衛京城的軍區司令,比起諸葛亮來,雖然是託孤之臣,但權力和職位還是有高低大小之分的,而不是平起平坐的相互制衡。


夏有涼風61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平衡派系利益

劉備入蜀後,形成三個政治集團。為首的是劉備的荊州集團,其次是李嚴、吳懿、孟達、法正為代表的東州集團,最後是蜀中士族的益州集團。東州集團是東漢末年從荊州、關中地區流入益州的士人,其實也是外來集團,他們和益州集團有矛盾,劉璋靠東州集團實行統治。

但在劉備入川時,東州集團發生分化,很多人倒向了劉備,其中就包括李嚴。劉備奪取西川后,為了擴大統治基礎,聽從了法正的建議,迎娶了吳懿的妹妹,把東州集團拉攏了過來。

所以劉備在託孤時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性,不得不考慮到東州集團的利益,而讓東州集團的人出任託孤大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顧及益州集團的利益。

劉備託孤之時東州集團的代表人物是吳懿和李嚴。吳懿是外戚,不便重用,所以李嚴就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二、對諸葛亮的不信任。

劉備對諸葛亮的不信任體現在兩點,一是擔心大權獨攬,二是諸葛亮缺乏領兵經驗。

1、縱觀之前歷代帝王託孤,都會安排多個託孤大臣相互牽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當初有多個託孤大臣,也難免權歸一人,威脅後代統治,最著名的當屬西漢的霍光。劉備自然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出現,所以在託孤的時候,他不能讓諸葛亮一人獨攬大權,必須安排一個人分割他的權力,互為牽制,這樣對劉禪最為有利。

2、在大家的印象裡,諸葛亮神機妙算,能文能武。但實際上,在劉備託孤之前諸葛亮一直從事的是內政後勤工作,欠缺領兵經驗,劉備擔心他不能勝任。

比如赤壁之戰時,諸葛亮發揮了外交能力,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赤壁之戰後,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荊南三郡,任務是“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之後,諸葛亮輔佐關羽鎮守荊州。214年,諸葛亮同張飛、趙雲率兵馳援劉備,合力拿下了成都,隨後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將軍,任務是“足食足兵”。劉備稱帝后,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錄尚書事、司隸校尉,分管蜀漢的內政和監察工作,和軍隊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劉備看重的是諸葛亮的內政能力,對他的領兵能力表示懷疑,所以託孤之時不便把軍權交給他,怕他不能勝任此項工作。

但蜀中那麼多將領,為何劉備會把兵權交給李嚴呢?

三、李嚴能力突出,深受劉備信賴。

1、軍事能力得到劉備認可。李嚴原是劉璋部下,在綿竹歸降劉備,被任命為裨將軍。在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數萬人在資中縣作亂,此時劉備率主力在漢中與曹操鏖戰,李嚴僅用臨時召集的五千人馬輕鬆平定。後來又擊敗高定,展現出過人的軍事素養,受到劉備的重視和信賴,被任命為輔漢將軍,鎮守巴東。

但在人才濟濟的劉備集團,李嚴還只是重點培養目標之一,位置並不靠前。而後不久,關羽、張飛、馬超相繼陣亡,夷陵之戰,劉備又喪失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所以劉備在託孤之時,有領兵經驗的李嚴就成了可供選擇的託孤人選之一。

2、有主見,有性格,辦事果斷。李嚴這個人很有主見,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經常和同僚發生衝突。在劉備看來,這不是什麼缺點,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敢和諸葛亮叫真,發揮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給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哪能牽制住諸葛亮呢?而當時李嚴的職位不過是輔漢將軍,無法和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劉備當著諸葛亮的面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代理都護,掌內外兵權。

之後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是個聰明人,知道劉備這句話是說給自己和李嚴聽的,如果自己一口答應,李嚴肯定會立即砍掉他。所以諸葛亮痛哭流涕地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不過最終劉備還是多慮了,諸葛亮雖然扳倒了李嚴,成為大權獨攬的權臣,但他更是千古少有的忠臣,讓劉禪做了40年皇帝。對比一下隔壁的司馬懿,諸葛亮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