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韓信那麼牛逼,劉邦為什麼能成功三奪韓信兵?難道韓信樂意嗎?

用戶6502379185851


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建議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採納,隨後漢軍就如同開掛一般,暗渡陳倉、還定三秦、直搗彭城。彭城之戰後,劉邦退守滎陽與項羽對峙後,韓信先是聲東擊西滅了魏國,俘虜了魏王豹。劉邦又派韓信北擊諸侯,韓信的軍事生涯也從此開掛,破代、擊趙、擊齊、降燕、破項羽第一大將龍且、出兵垓下一戰而破項羽,天下歸漢。


在此期間,韓信的軍隊三次被劉邦收走:

  • ——第一次是攻破代國以後,劉邦把韓信的精銳部隊調到滎陽對抗項羽,讓韓信自己募兵攻打趙國。

  • ——第二次是劉邦成皋突圍後,和夏侯嬰星夜趕到韓信軍營,又收了韓信的主力軍隊,讓韓信、張耳自己在趙地募兵,然後攻打齊國。

  • ——第三次是垓下之戰後,劉邦到魯地後又出其不意地來到韓信王府,收了韓信的兵權。不久,把韓信遷為楚王。

韓信一代兵仙、軍事專家,為什麼三次輕而易舉就被劉邦奪了軍隊、收取兵權呢?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劉邦是主、韓信是臣,只要韓信不反就得服從劉邦

韓信本來是項羽帳下的執戟郎中,項羽戲下分封后離開楚軍投奔劉邦,未獲重用差點被斬,幸虧夏侯嬰救了他一命。後來擔任治粟都尉,為蕭何所欣賞,蕭何月下追韓信後竭力向劉邦推薦,劉邦也打破常規,直接用最隆重的禮儀登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從這個意義上講,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

韓信的大將軍是漢國的大將軍,彭城之敗後,諸侯全部叛漢降楚,劉邦又拜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韓信的大將軍、左丞相、以及後來的齊王,都是劉邦封的,都是漢國的官,劉邦和韓信是君臣關係。、

按照那個時代的禮制,臣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君王,韓信不管手裡有多少兵,一天不造反,君臣關係就存在著,韓信就得聽劉邦的,不能對劉邦說三道四。對劉邦的詔令可以拖延,但不能不執行,當劉邦親自來到韓信面前奪權時,韓信只能交出兵權,沒有選擇。

其中,第一次調兵,應該是劉邦發調令,韓信痛快執行的。因為當初滎陽分兵韓信首次將兵後,很快攻破魏國,韓信又請求劉邦給他三萬兵北上平趙地代地、並伺機攻齊、燕。剛破代地後,沒想到滎陽吃緊,所以接到劉邦調令後,韓信是痛快派兵回援劉邦的。

第二次調兵,雖然劉邦和夏侯嬰突然襲擊奪了韓信的兵權,但是,在此之前,韓信已在井陘破了趙軍,趙地已經安定,韓信、張耳本來就準備派兵去成皋幫助劉邦的,沒想到劉邦敗得那麼快、那麼慘。

《史記淮陰侯列傳》: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

劉邦奪了韓信的兵權後,任命韓信為趙國的相國,讓韓信自己募兵攻打齊國,自己帶兵南下繼續和項羽死掐。

第三次奪韓信兵權,那是垓下之戰以後,項羽已經被消滅,其它諸侯要麼歸順劉邦、要麼已經被滅,韓信就不需要再擁有那麼多軍隊了,所以劉邦雖然也是突然襲擊奪了韓信兵權,但韓信沒辦法。因為天下太平了,你還想擁兵,不就暴露了謀反之心嘛?韓信本來就沒造反之心,劉邦收軍權,韓信雖然不願意,但也不能抗旨啊,畢竟是臣子嘛。

所以,因為韓信不想造反,只能恪守君臣之道,對劉邦收軍權,老老實實配合為上。

二、韓信手下的將軍都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可以越過韓信直接控制軍隊

劉邦雖然聽從蕭何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但是直到彭城之敗前,都沒有讓韓信直接帶兵。出陳倉是劉邦自己親自將兵的,還定三秦後一路打到彭城,都是劉邦親自將兵的。

彭城近乎全軍覆沒後,諸侯全部反叛投降項羽,劉邦下定決心,要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捐出來(即封諸侯)招募勇夫,這一招就是“用土地換人命(項羽的命)”,問張良誰人可用?張良推薦項羽陣營的英布、遊擊大盜彭越和漢營的韓信可以獨當一面,劉邦這時才開始起用韓信。

《史記.留侯世家》: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但劉邦畢竟是生薑老的辣,他起用韓信時還留了一手,就是韓信的手下的將軍都是劉邦的心腹,這些將軍主要有:

其一,張耳。張耳和劉邦交情深厚。劉邦年輕時,不喜歡做農活,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於是就向西到魏國尋訪信陵君,結果等到了的時候才知道信陵君已死,劉邦就在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家住下來,和張耳結為異姓兄弟。魏國滅國後,劉邦才回到豐沛老家,張耳也到處逃亡以躲避秦人的追捕。劉邦反秦後,張耳也在趙地起兵,後來被項羽封為常山王。劉項反目後,張耳歸順劉邦,劉邦對張耳非常信任。韓信北上攻伐諸侯時,劉邦是讓張耳和韓信共同領軍的,其實就是防著韓信擁兵自重。定代下趙後,韓信推薦張耳為趙王,劉邦就同意了。劉邦前兩次調韓信軍隊時,有張耳在,韓信不給也得給劉邦。

其二,曹參。曹參與劉邦本來都是沛縣人,都屬於基層公務員,關係非常鐵。沛縣起事時,是曹參和蕭何請劉邦回來當沛公主持大局並帶領大家造反的。曹參後來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一直打到咸陽,每戰必奮勇爭先,經常第一個登上城樓,劉邦封漢王后,就封曹參為建成侯。在韓信下魏、定代、攻趙的戰役中,曹參一直輔佐韓信,在韓信手下獨擋一面,並斬殺夏說、戚將軍,跟隨韓信攻齊的戰鬥中,打下了臨緇,參與了攻打龍且的戰爭,俘虜了田光、田既等齊國的將相。跟隨韓信參加垓下之戰,立下赫赫戰功。項羽死後,被劉邦留下平定齊地殘餘敵對勢力。有曹參在,劉邦調兵,韓信要是不給,曹參第一個就會砍了韓信的頭。

其三,灌嬰。灌嬰是在碭郡就跟隨剛起兵不久的劉邦,一路征戰,東擋西殺,一直打到咸陽,立下赫赫戰功。楚漢相爭時,灌嬰又跟隨劉邦打到彭城。彭城大敗後,劉邦針對項羽騎兵的優勢,也組建自己的騎兵隊伍,灌嬰就被選為騎兵將領,率領漢軍騎兵縱橫捭闔,在滎陽前線與楚軍進行激烈交戰。前兩次劉邦調取韓信軍隊時,都是灌嬰去把軍隊接回的。灌嬰還率領騎兵隊伍跟隨韓信參加了滅齊的戰鬥,以及後來消滅龍且的戰鬥。有灌嬰的騎兵部隊在,韓信不敢輕舉妄動。

其四,孔聚。是孔子的後代,跟隨劉邦芒碭山起義,屢立戰功。韓信北伐時,孔聚就一直跟隨韓信,一直到垓下之戰。高祖本紀中的孔將軍就是這位孔聚。他是劉邦的鐵桿,劉邦可以直接調動他。

《史記.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其五,陳賀。也是跟隨劉邦從芒碭山就起義的,一直殺進咸陽又殺到彭城,韓信北伐時跟隨,一直到垓下之戰時都屬韓信,高祖本紀中的費將軍就是這位仁兄。他的部隊劉邦也是可以直接調走的。

其六,傅寬。是劉邦反秦路上收降的秦朝降將,後來也成長為劉邦的心腹。跟隨韓信參與了滅齊的戰鬥,隸屬曹參直接領導。

其它將領就不一一舉例了。總之,韓信手下掌握軍隊實權的人員除了張耳以外,就是曹參、灌嬰、孔聚、陳賀這些人,這些人都是劉邦的心腹,劉邦要調動韓信軍隊,即使韓信不放,劉邦同樣可以通過詔令越過韓信直接調走,韓信根本阻攔不了。

韓信自己將領有李左車、趙將夜等人,主要是北伐過程中收降的,不掌握軍隊實權,無濟於事。

三、劉邦奪軍權方式是突然襲擊,韓信沒有防備

劉邦奪取韓信軍隊的方式,除了第一次是正常調動外,第二次、第三次都是突然襲擊的方式,韓信沒有任何防備,劉邦就突然出現在眼前,讓韓信只能被動交權。

劉邦成皋突圍後,夏侯嬰駕車,和劉邦一車兩人星夜渡過黃河、趕往河北、到了修武張耳、韓信的駐地時,乘天還未亮時直接來到韓信的中軍大帳,守衛盤問時就說是漢王的使者,這樣長驅直入帥帳,收了韓信的兵符。等到韓信和張耳醒來以後,劉邦已經召集曹參、孔聚、陳賀這幫人商量軍務了。

垓下之戰結束後,劉邦安葬項羽、平定魯地,回到定陶時,直接進入韓信的軍營,輕鬆解除韓信的兵權。隨後不久,又說韓信本來就是楚人,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也無可奈何。

劉邦擅長搞突然襲擊,但是韓信不長記性,一而再、再而三地墮入劉邦彀中。漢六年12月,劉邦用陳平計,偽遊雲夢,又把韓信抓到長安,貶為淮陰侯,後又被呂后設計處死。

韓信軍事才能一流,兵仙名不虛傳。但政商低下,對職場的政治規矩根本不懂,簡真就是白痴。蒯徹曾經試圖說服韓信自立,與劉邦項羽三足鼎立,韓信不忍背主,沒有同意。但劉邦政商奇高,他當初捐關東之地只是被動的權宜之計,一旦天下初定,就著手剪除異姓王,要收回投資成本。

韓信因為平定齊地後坐地起價要當齊王,就讓劉邦很不爽,垓下之戰前也不出兵攻打項羽,一直等到劉邦把封地確定才出兵,讓劉邦心裡非常不舒服,對韓信的忠誠產生懷疑。因此,大戰一結束,項羽一死,就開始找異姓王算帳,而韓信缺乏警惕,最終嚐到了鳥盡弓藏的苦頭,也只能讓人千古一嘆。


一葉碧雲


先看一下,劉邦是如何三奪韓信兵的。

第一次,是韓信破滅魏國和代國之後,

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這裡是說,漢王派人去把韓信的精壯之兵,都調去滎陽對付項羽了。

第二次,是在韓信破滅趙國,招降燕國之後,駐軍於修武。當時劉邦剛被項羽打敗,有一天,劉邦帶著夏侯嬰,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守趙地,拜韓信為相,收趙兵未發者擊齊。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劉邦於一天早晨,自稱是漢的使者,突然闖入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印符,重新安排將領的職務,把精銳軍隊帶走,讓韓信帶領剩下的剛收編的趙國的士兵去攻打齊國。

第三次,垓下之戰剛剛結束,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韓信)軍。漢五年正月,徒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剛滅了項羽,劉邦就又一次以奇襲的手段,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且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

這就是劉邦三奪韓信兵的過程。由此我們知道,韓信破趙平齊斬殺龍且的勝仗,都是用劉邦挑剩下的士兵取得的。韓信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軍事家,難怪後人稱其為"兵仙"。

那麼,韓信如此牛逼,怎麼被劉邦三次奪兵呢?

首先,劉邦是大老闆,是韓信的頂頭上司,那個年代,別說要兵,就是要韓信的腦袋,韓信也得乖乖地從命。不信你跟你的老闆或上司頂個牛試試。

其次,劉邦用的都是偷襲的手段,令韓信猝不及防。其實韓信本無心防劉邦,他對劉邦是有點愚忠的。而劉邦卻是一直對韓信有戒心,奪兵完全是有意為之。這正如你對老闆毫無防備,老放要整你,那是一整一個準的。所以這裡不是韓信無能,是劉邦太狡猾了。這也難怪,謙謙君子是當不了皇帝的。

你問韓信心裡願意碼?

要是你的老闆無緣無故地剋扣你的工資,你願意嗎?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劉邦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他出身草莽,而且也拿不出什麼重要的決策,但是他有著別領袖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能對手下的意見,進行正確判斷,大都是比較正確的,即使有錯誤,也是及時改正,毫不拖延。他的人生中出現過許多驚險的歷程,但是往往有驚無險,就比如他在修武奪取韓信張耳軍權的那一夜。

做皇帝,尤其是第一位窮苦出身還順利開國的皇帝,劉邦在他爭奪天下的過程之中遇到了很多次危機。這些危機,有些是外在的,比如霸王項羽。有些來自身邊,比如手握兵馬大權的韓信。想要存活下去,就得會表演,恰巧,劉邦的演技,還不錯。

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攻破劉邦所駐守的滎陽。劉邦又被迫踏上了逃往之路,這已經不知道是劉邦第幾次逃亡了。他和自己的衛士夏侯嬰商量了之後,決定去韓信那裡。

但是,劉邦此時蒙難,身邊只有夏侯嬰一個人。而韓信呢,手握十萬雄兵,而且還有大將軍印信。當時的軍隊是隻認印信不認大王的,也就是說只要韓信有反叛之心,劉邦就只有死路一條。而劉邦恰恰生性多疑,他根本不敢相信韓信會對他絕對的忠心耿耿。

於是他和夏侯嬰商量,兩個人就住在小旅館中,自稱漢使。等到半夜的時候,走進韓信的營帳,把印信控制在了劉邦自己手中,此時韓信雖然醒了,但是為時已晚,劉邦已經拿走了印信。相當於拿走了韓信的兵權。也因此,劉邦又擁有了自己的軍隊。劉邦於是馬上封張耳為齊王,封韓信為齊國的相國,看上去韓信是升官了,實際上韓信的沒有了兵權,成了光桿司令。

這次表演堪稱是劉邦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他用這個計謀不菲吹灰之力就把兵權從韓信手上奪了回來。如果他正大光明的去,說不定事情就不會這麼順利,又或者,歷史都有可能改寫。從韓信後來的表現來看,這個人並不是完全沒有謀反之心,劉邦看人還是非常有一手的。所以,做好一個帝王,也要有“戲精”一般的演技,劉邦能得天下,這個人的“演技”不簡單。

1、第一次,成皋之戰後。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趁著項羽率兵東去攻擊彭越的機會,因病向北重新佔據成皋。項羽擊敗彭越後,得知劉邦重奪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圍困成皋。劉邦不敵,與夏侯嬰同乘一輛車逃出成皋。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了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則令張耳、韓信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韓信引兵向東攻打齊國。

劉邦輕鬆進入軍營拿走將印

2、第二次,垓下之戰後。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楚漢爭霸至此告一段落。鑑於韓信之前在攻下齊地後,曾請封齊王,且在劉邦下令追擊項羽之際,韓信並未奉令率兵趕到,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這令劉邦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擊敗項羽之後,他“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又一次奪去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對於兵權被奪似乎毫無辦法

從史料記載來看,劉邦先後兩次奪取韓信兵權都極為順利,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對,似乎只是一句話就令韓信交出了兵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忠心,手中無將

我想,之所以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如此輕易,應該主要源於這兩個原因。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韓信似乎從未起過反心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的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司馬濁嚼歷史


韓信善用兵,但不善於權術,劉邦流氓出身,最善於玩弄他人。韓信最拿手的本領就是領兵打仗,那兵是越打越多,而且善於用兵,在我眼裡韓信那不是打仗,簡直是戰爭的藝術。

劉邦打仗不行,但做人會裝腔作勢,能唬住人。在劉邦是泗水亭長時,去呂家賀喜時沒錢卻高呼萬貫,白吃白喝還拐呂雉做老婆,劉邦一四十多的光顧漢,竟能娶上富家小姐,可見其唬人的功夫了得。

劉邦奪韓信兵權趁韓信睡覺,偷走兵符,先斬後奏,一副大哥模樣氣場很足。韓信不得不就範。另外,韓信從一逃亡小兵一躍成為大將軍也是拜劉邦所賜,知遇之恩湧上心頭,大王待我不薄,不敢辜負大王。當謀士蒯徹建議與漢王、項王鼎足三立之時,韓信不為所動,要是韓信一直遷怒劉邦奪兵權,早就反了。實際上韓信一直忠於漢王,漢王並不真心待韓信,畢竟韓信不是老家一起帶出來的兄弟。


饕餮中國


電視劇淮陰侯韓信的歌詞說道:“帥才不及帝王術,兵書不如聖詔書。”我認為這是韓信最牛逼的寫照。

但是,韓信的性格充滿了多重性,他以德報怨,卻有矜才自傲,他受人滴水之恩,又湧泉相報,他謀劃有力,卻又拙於交際,他深知人性,卻是盲目自信,不懂急流勇退。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下三濫的事不恥為,面對利益禮讓為先,結果一次次錯失權利,最後功成身死!



愛來不來


先後兩次奪去韓信兵權,按照記載來看,當中似乎沒有任何阻礙,極為順利。按理來說,韓信雖然是劉邦麾下,但士兵卻是他親自招募和訓練的,統兵數年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個忠於自己的將領,一支忠於自己的部隊,為何就沒有任何人予以反對呢?我想,除了韓信絲毫沒有反心之外,更為主要的應該是劉邦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劉邦為什麼先後兩次奪去韓信兵權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這兩次是如何奪走韓信兵權的。

1、第一次,成皋之戰後。漢三年(前204年),劉邦趁著項羽率兵東去攻擊彭越的機會,因病向北重新佔據成皋。項羽擊敗彭越後,得知劉邦重奪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圍困成皋。劉邦不敵,與夏侯嬰同乘一輛車逃出成皋。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了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之後則令張耳、韓信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韓信引兵向東攻打齊國。

韓信

2、第二次,垓下之戰後。漢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楚漢爭霸至此告一段落。鑑於韓信之前在攻下齊地後,曾請封齊王,且在劉邦下令追擊項羽之際,韓信並未奉令率兵趕到,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這令劉邦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擊敗項羽之後,他“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又一次奪去了韓信的兵權。

從史料記載來看,劉邦先後兩次奪取韓信兵權都極為順利,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對,似乎只是一句話就令韓信交出了兵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忠心,手中無將

我想,之所以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如此輕易,應該主要源於這兩個原因。

劉邦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地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不樂意又能怎麼樣、畢竟人家是老大!


天才睡大街


最主要一點是韓信沒有反叛之心,沒有要做皇帝的野心,韓信帶兵打仗絕對是一個一流的軍事家、大帥才。但他根本不懂政治的,更不用說政治家了。


隱者康司馬


韓信肯定不會樂意,應該沒人願意。

劉邦夜入軍營,巧奪帥印

史記記載;劉邦第一次奪韓信帥印,發生在楚漢成皋之戰之後,劉邦戰敗急調韓信救援,韓信,張耳遲遲按兵不動,劉邦大怒,同時得知韓信就在自己附近修武於是親自入修武韓信大營,詐稱“漢王使者,進帳看見,劉邦,張耳居然在睡覺直接拿其帥印,號令全軍。

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

疑心頓起,怒奪帥印

第二次,則是在亥下之戰,劉邦本來就對韓信在楚漢之爭時趁劉邦危難之際迫使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大為不滿,結果亥下之戰韓信再一次遲遲未發兵合圍項羽導致固陵之戰劉邦再敗,於是擊敗項羽後劉邦再次對韓信起了疑心“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非劉姓而王者天下誅之

第三次,漢朝初定,劉邦開始審視自己的漢王朝,怎樣長久治安,滅掉諸侯王成為擺在劉邦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於是劉邦藉口巡視列諸侯國為理由,突然把迎接自己的韓信給綁了起來,韓信大驚但也無可奈何。押回國都後整日悶悶不樂,並欲聯合他人起兵。

韓信到底怎麼想的呢

劉邦三次奪韓信帥印可以看出首先一點,韓信確實最初沒有反意,否則劉邦幾次置身入韓信軍中,早就被綁起來了,即使你在天賦過人,其次就是韓信的兵雖然後期都是自己招募而來但最初的老兵都是劉邦的嫡系部隊,韓信稍有反義,劉邦必然率先知道。最後韓信最初只是項羽身邊的一個步卒,受劉邦賞識最後才做了齊王,說白了自己的王都是劉邦封的,反漢大逆不道,名不正言不順,就算硬抗不不一定一定贏。

結語

韓信被劉邦幾次成功奪取帥印,只能說明韓信本身並未反義,軍隊的號召力在劉邦不在他韓信,打戰可以,打天下實力不允許,當然最後被奪取帥印丟了性命也是萬萬沒想到的!


外太空的首富


劉邦奪韓信兵,與韓信牛逼與否無關。韓信牛逼,是軍事。劉邦奪兵,是政治。

劉邦三奪韓信兵,是因為他們是君臣關係——“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劉邦奪兵,下級不會認為有什麼不妥,而是天然接受。

劉邦一奪兵,是兵敗項羽後,損兵折將丟盔棄甲,幾騎直入軍營,其時韓信正睡覺,劉邦奪其兵符印信。此時韓信應該沒啥怨言,畢竟劉邦慘成那熊樣,確實手中需要兵才能繼續和項羽周旋。韓信如果此時生怨,劉項相爭時背叛易如反掌。韓信不背叛,說明之前的君臣關係確實很好(至少韓信如此認為)。

劉邦二奪兵,是滅項羽後,同時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功高震主,被奪兵時受制於劉邦。這種大事,必不可能是遣一使者,而是劉邦當面奪兵,因為像韓信這種大將,也只有劉邦本人才鎮得住。那麼,作為韓信,是交兵權好,還是當場翻臉好?此次奪兵,韓信應該心有微怨,但因封王,也算可慰。

劉邦三奪兵,是借巡狩之名擒下韓信強奪兵權。劉邦翻臉,對韓信而言是生死關頭,交不交出兵權都身不由己,緊急時刻只好說“我固當烹”以激劉邦,幸而一方面劉邦念舊功,另一方面應該是“謀反”查無實據,留其一命,改侯淮陰,否則以劉邦心腸手段,韓信斷無生理。這次奪兵要說韓信無怨無悔,您是韓信,您服不服?但不服,已無能為力。

所以,劉邦三奪韓信兵權,一奪屬君臣相得,二奪尚留君臣之義,三奪則情義盡失。


偽驢行者


韓信的牛逼表現在其軍事才能上,而劉邦的牛逼表現在其御人之術。韓信自己都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確切地講,不能說劉邦三奪韓信兵權。真正意義上劉邦收了韓信兵權的,只有一次。讓我們來看看史籍裡是怎麼紀錄這段歷史的吧。

《史記-淮陰侯列傳》詳細記錄了韓信的一生。韓信在諸侯聯軍攻入關中滅秦後,轉投劉邦陣營。在蕭何的大力舉薦下,被劉邦拜為大將,即三軍總司令,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劉邦兵敗彭城後,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峙,並命令韓信在黃河北部作戰,攻打不聽命於己的各諸侯國。

公元前205年底,韓信接連消滅魏國和代國,佔領今山西全境。這時候,劉邦在滎陽卻亂吃敗仗,手頭兵力吃緊。於是“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並命令韓信重新募集軍隊進攻趙國。這句話不能理解為“收了”韓信的兵權,只是一次兵力調動。後面韓信繼續帶兵發動了“井陘之戰”,他依然兵權在握啊。

公元前204年,韓信滅趙國,和張耳率軍來到滎陽黃河對岸的修武。這時,項羽剛剛攻克滎陽,殺周苛,包圍成皋,劉邦再一次危在旦夕。這一次劉邦僅帶來夏侯嬰逃出成皋,渡黃河來到韓信軍中。和一年前一樣,劉邦帶走了韓信的軍隊去成皋繼續死磕項羽,並命令韓信再募集軍隊攻打齊國。所以這一次的情況和上次一樣,不能說是“奪”韓信兵權。

公元前202年,劉邦調集韓信、彭越、英布等多路大軍,在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項羽逃到烏江,自刎而死。這時候,“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這一次,才是劉邦真正意義上的奪走了韓信的兵權連同他的軍隊。隨後,劉邦改立韓信為楚王,讓他去自己的封國。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韓信對劉邦的三次做為沒有任何怨言,前兩次甚至還很配合。道理很簡單,韓信再是軍事天才,但他是劉邦的部下,必須聽話,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韓信雖然後來有謀反的企圖,但在此時他對劉邦忠誠度很高。韓信滅齊國,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之後,先後拒絕武涉和蒯通勸說其脫離劉邦自立就是明證。垓下之戰後,劉邦奪去韓信兵權,這時韓信有可能不快,但劉邦依然保留了他的王位,只是換了個地方。從韓信回到封地上的表現來看,他對這一結果很滿意,沒有抱怨,也沒有秘密組織軍隊和劉邦爭天下的意圖。所以也說不上韓信會有多麼的不樂意。

最後,劉邦視韓信為威脅,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剝奪韓信的王位,改封淮陰侯。這時韓信才有了真正的不滿,這也為他最後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禍根!

總結說來,劉邦奪韓信兵權,在於劉邦和韓信是上下級關係,地位不同,這是其一。韓信忠於劉邦,這時其二。劉邦深得權謀之術,善於用人並掌控大局,帝王之才也,非常人可及!這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