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真的是因为满清的强大吗?

鲁北天空很蓝



我简要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分析。

凡事有生就有灭,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也一样,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无一例外都要灭亡。所以明朝灭亡并不奇怪。

第二,从纵向比较的角度分析。

明朝历史276年,比清朝268年还长。而且不像两汉、两宋,明朝没有中断,面积也较大,算是比较难得了。



第三,从具体层面分析。

1.农民起义军不能单独灭亡明朝。明朝末年,虽然纲纪废弛,财政困难,部队战斗力不高,但是对付农民起义一开始还是比较得力的。曾经活捉高迎祥,打的李自成躲进陕西南部深山。如果不是满清介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命运就是和高迎祥一样,押赴北京凌迟处死。

2.满清的军事力量很强大。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旦团结,就会显示强大的战斗力,这是游牧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一是战马充足,战马是冷兵器时代的大卡车、坦克、冲锋枪,草原的战马耐力好、速度快,是战场利器。

二是骁勇善战,游牧民族一直保持了好战、好斗的传统,骑马射箭的功夫了得,个人军事素质普遍较高。


满清骑兵


三是有优秀的统帅,第一任统帅努尔哈赤的军事指挥水平相当高,建立了八旗制度,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数、快速机动,来去如风;此外,努尔哈赤事业的继任者皇太极、多尔衮都是军政双优的杰出人才,不但在军事上很有成绩,在政治上,在笼络汉族人才方面也表现出色,比如范文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吴三桂等等,都团结到自己这边服务。

四是形成规模。崇祯初年,满清集团已有6万左右主力骑兵(八旗,每旗7500人),6万骑兵是什么概念?当年岳飞只有3万骑兵。当年在土木堡打败明英宗20万大军的也先只有5万骑兵。说这个就知道游牧民族6万骑兵的野战能力了。


皇太极


第四,明朝灭亡主要是亡于满清之手。

表面上看,是李自成1644年攻进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实际上,这个是策略问题。15年前的1629年,皇太极率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手下劝皇太极攻下北京,皇太极说,现在不是时候,攻下不难,守却很难。来看三个方面:

1.明朝的主力部队都是亡于满清之手。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5万明军全军覆灭;此后的小规模战事明军都没有取胜;1642年松锦大战,洪承畴的13万大军全军覆灭。

2.明朝的优秀将领的覆亡大部分与满清有关。袁崇焕、熊廷弼、赵率教、孙承宗、毛文龙、满桂、卢象升、洪承畴等等。



3.明朝大部分军费花在了辽东战场。仅仅是万历最后两年,万历皇帝就在辽东拨付了1900万两银子,天启皇帝一上台,又追加了180万两,不久又给了100万两,这是天启皇帝结婚用的钱。明朝中央财政一年的正规财政收入才400万两。这样说你就知道辽东扫了多少钱。在农民军身上花多少钱呢?很少,皇帝一般一次只是给10万两等,孙传庭最后一次去陕西练兵,崇祯皇帝只给了他6万两。

明朝的人才、钱粮、军队主要消耗在对付满清集团上。可以说,没有满清的崛起,明朝还可以统治很长一段时间。


坐看东南了


明朝的灭亡的原因,有外患,有内忧,有时势,有失策。

今天来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明朝。

我曾经说过,自明朝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覆灭的道路,很多人对我这个论断很不满意,口诛笔伐,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估计当场就要灭了我。

其实用不着这么激动。我从来都是靠事实说话,把原因一条条摆出来,大家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不需要大家懂太多政治经济的理论,只要智商还算正常,具备最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封藩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其实南北很多地方尚未平定,功臣还没来得及封赏,他就迫不及待地大封子孙,连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崽子都加封了。

历朝历代都分封子孙和功臣,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明朝这种分封制,和其他朝代大不一样。

其他朝代是逐世降级的,也就是说,老爹当了亲王,到了儿子继承的时候就成了郡王,孙子在继承就成了公爵,依次类推,这样,到了几代以后,继承者的待遇大大降低,降到一定级别以后就不再有继承权了。

明朝这种分封是不降级的,老子、儿子、孙子,直到千秋万代,都是亲王。包括一些功臣勋贵们也都是这样。

现在有些朋友可能就突然想到了,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也是个因素啊。

朱元璋给他子孙后代几个特权:

1.待遇高,在历史上也是很罕见的。

2.不劳动,全靠国家财政养活。

3.不受官府管制,不受国家法律约束。

4.不纳赋税,不服差役。

到了朱棣靖难成功,登上了皇位以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的成功经验他可不想推广开,于是,藩王的权力受到进一步压缩,藩王有一项重要的功能被取消了――国家的藩障。



主要原因,就是不让地方势力威胁到中央。那这些藩属就又增加了一个特点:

4.没有军政权力。

每个后代都由国家给予极高的待遇,从摇篮照顾到坟墓,还不劳而获,那么就意味着,孩子越多越有钱。这就是鼓励朱家皇族加强繁殖。有些藩王甚至能生一百多个孩子。

再加上不受国家法令的约束,还不纳赋税,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地为了扩大自身利益而尽量多地霸占土地和资源。

那么,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结果:

朱家子孙必然以超乎寻常的繁衍速度越来越多,霸占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由此再推导出:

朱家子孙们必然与底层农民的矛盾越来越深,同时,从经济角度上看,实际上这些朱家子孙们与中央――皇帝,也越来越对立。原因很简单,皇帝可支配的资源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实际上,国家的最高管理者――皇帝能够控制局势的能力越来越弱。

二、选官制

选官制其实就是科举制度,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朱元璋搞的。特点是儒家经典,八股取士。朱元璋对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服务于皇权统治的内容还是相当赞扬的,但他对其中一些对统治者不利的东西则完全废止。

比如以下内容:




这些都是出自于《孟子》
,朱元璋最厌恶的人。

我不是说儒家经典不好,但五经四书都是春秋时候的东西,朱元璋拿来要学子们钻研治理几千年后的国家,还删掉其中为老百姓说话的部分,这是想干什么?

就是龙椅上那张屁股千秋万代都姓朱。

像这种科举制度能出几苗苗真正能安民济世的人才呢?

尽出些讨好上意、钻营苟且的奴才了。

明朝选官制的特点:

1.不为民。主要是为皇帝服务,忠诚是最重要的。

2.不实用。几千年前的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3.不纳税、不服差役。这一点,他们与皇族一样。

三、军制

明朝的军制也有几个特点,咱们来说说。

1.世兵制

其实就是军户,这些军户世代从军,老子、儿子、孙子每一代都当兵。

2.卫所制

其实就是军屯。国家指定区域,给这些军户分给土地,和平时耗作为农,战争时拿刀上阵。

以上两点其实说白了,就是把这些士兵们世世代代地控制在一个固定范围内,防止他们流动。

3.居中驭轻

京城附近的军队数量最多,装备最好,边疆次之,内地最弱。中央对地方形成绝对优势。

4.武将受限

由朝廷委派军官,文官牵制,太监监督,极大的限制武将的权力和自主性。

目的是什么呢?防止武将和地方上造反,威胁到朱家的江山。

根据明朝军制的特点,我们又能推导出几个结果:

明朝的边军实力并不强,仅限于基本上的防御。明朝地方上的军队更弱,若遇到起义,无法迅速有效地给予控制和平熄。真正有实力的是拱卫京师的军队,但要起到作用,需要组织调动,成本就大大增加了。

要么不出事,要出就是大事,小事都能变大。

咱们来根据明朝以上这几个特点,推导一下历史的发展进程(实际历史也确实如此):

朱家皇族大量繁殖,在地方上不择手段地侵占国家的资源和百姓的田地。而当地的官员不为民,法令也约束不了这些朱家皇族,反而,在侵占农民土地上,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于是,对农民的压榨越来越重,侵占农民土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明朝中央所掌控的资源越来越少,对局势是把控能力越来越弱。

除了对农民侵占,朱家皇族还把触角伸向军屯,侵占军队的屯田。军户们由于土地减少,官府的差役又繁重,生活艰难,就逃离屯所,这样的结果就是军额不足,士兵大量逃亡减少。

咱们来设想一个过程:

遇到天灾,某地几十个农民无法生活,开始造反,夺取官府或者富户的粮食。当地由于维持治安的军队不足,藩王皇族虽然有钱,但不许养兵,大家就只好向朝廷求援。

朝廷让地方组织剿灭,那就需要招募士兵,要钱粮装备,这些钱粮装备又从哪里出呢?

咱们前面说了,朝廷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就没有钱,只能重新征收,向谁征收?

还是农民。

这些没有造反的几百个农民也活不下去了,而那几十个造反派就把他们拉进队伍中。

由于地方军队的战斗力不够,很多军户活不下去,又逃走了,本来能守住的地方也没有守住,这几百号人就攻占了一个大城。杀掉了里面的朱家皇族,占据了他们的资源。

其他地方生活艰难的农民为了生活,就来投奔,几十个人变成了几千几万。

小事变成大事了。

朝廷调派边境线上的士兵来镇压,农民暂时被打压下去。但由于边境线兵力不足,打了败仗,敌人趁机侵入境内,抢掠走大批人口和财物。

只好再把剿灭农民的军队再调到边境线上,农民起义又死灰复燃。而武将被严重的防范和限制,使这些基层指挥员即使在战斗胜利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将判乱彻底剿平。

兵力调动,花费就不是屯田军户那么简单了,卫所制变成了募兵制,本来靠田地养兵,现在却要靠国家的赋税来支撑。

国家财政支撑不住,就再加大盘剥百姓的力度。

成了恶性死循环了,调来调去,战斗成本越来越增加,闹来闹去,国家形势越来越糟糕。钱越花越多,“匪”越剿越众,兵越战越少,朝廷控制力越来越弱,局面越发展越糜烂。

每次都这样,每处都这样,就成了一锅粥。

如果想从根子上解决,就要废除皇族和官员士绅们的特权。

现在还有人盯上了南方的商人,要点脸吧,那些与朱家藩王勾结的巨富大商的税你能收上来吗?欺负的还是那些挑着扁担,推着小车的小商贩们!

就是这帮小商贩们后来和清军死磕。要向他们伸手,那结果就和北方的居民们一样,早就剃发易服了,还有你今天在这发表感慨的动人事迹?

那是为了维护文化?屁话。

这就是张居正所说的明朝五大积弊: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把明朝皇帝们有一个算一个,都拉出来,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敢解决这个问题?

没有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刘自成,王献忠,没有皇太极,还有黑太极和白太极,这都是必然的结果。


再想想,为啥朱家皇族被杀的那么惨,这也算天意,灭了他们,这些土地和资源才能重新分配。

这,就叫改朝换代!


馋嘴肥猫铲史官


我看了看大家的发言,很多人已经说了很多了,我不想再重复,就说一些大家没说的。明朝是被农民推翻的,不是被满清推翻的,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中国历史上,被农民起义的推翻的朝代不多,明朝是一个,元朝是一个。。秦朝也勉勉强强算一个。

明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朝代(不是宋朝),从朱元璋朱棣开始就很多,中间基本没有,到了后期又开始变多,直到最后推翻明朝。

1,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国门是因为朱棣造反,这个才是迁都的最重要的原因。。君王死社稷是胡扯,朱祁镇被俘虏了,没有死,当了一段时间俘虏,回来把于谦杀了。。崇祯没有战死,而是逃跑没成功自杀了。。最后南明那位也是被吴三桂杀了的。。没有一个是死社稷的。

2,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

这确实是这样,和亲本来就没必要。纳贡更加没必要,明朝本来就是靠推翻元朝成立的。。不割地是不割地,但把全天下都丢给满清了。

3,气节!

气节?“水太冷”的气节真的好么?满清来了集体剃发,这气节在哪?。。皇帝当了俘虏,回来把功臣杀了,这气节好像也不够好。

不过明朝皇帝的残暴倒是一流的,朱元璋朱棣绝对够资格上暴君录了。。最后一位崇祯也勉勉强强可以上。。

明朝的明君集中在中间,不过大都短命,可以说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明朝暴政制度了不得,东厂,西厂,锦衣卫个个都不是好惹的。

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继承明朝的,并且发扬光大了。

当然,明朝占了一个大便宜,那就是他的皇帝是汉人,所以,很多人就把它意淫得多好多好。。好像被外族人欺负跟被自己人欺负不一样,是不是被自己人打比较舒服啊?。。我没试过,改天我让一个中国人打我一拳,再让一个日本人打我一拳,我看看是不是中国人打的比较舒服先。



木府木初


明朝严格来说不是清朝灭亡的,虽然明朝末年在辽东战事上屡战屡败,但是满人也不过是止步山海关,难进寸步,明朝真正灭亡还是其自身的原因。


准确地说乃是天灾人祸,明朝末期的诸多弊政,比如党争、财政破产、吏治腐败、军队萎靡等等,七年干旱饥荒瘟疫,民不聊生,尽管崇祯帝最后铲除魏忠贤等阉党,励精图治,依旧无力回天。饥荒随之全国爆发农民起义,朝廷不得已加大税收平叛,反而使农民起义更加猖獗,其中最为强大的农民军便属李自成的义军了,崇祯也无力镇压下去,被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只好以死殉国,明朝是毁在李自成的手上的。


李自成夺取了大明政权,但他目光短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他消耗了明朝的国本两败俱伤,让满清坐收渔翁之利,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满李自成,投靠了满清,满清趁中原大乱之机与吴三桂里应外合,消灭了李自成,窃取了中原天下。



明朝末期,明军属于两线作战,一部分军队要疲于对付各地的起义军,且大部分战斗力已被消耗殆尽,北方又要应对清军的进攻,李自成目光短浅,还未稳定国内局势就急于称帝,吴三桂不服才会投降满清,联手灭了李自成。

如果李自成能有所作为,吴三桂不变节投敌,清军是不会那么快就能攻打进来的,满清就只能在辽东那个小圈子里面窝里斗,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大动干戈,你死我伤,就没有福临什么事,也就没有后来的康熙、雍正、乾隆了,历史就改写了。

当然了,历史是没有假设的,正视历史才能看清未来。


遗产君


我学过一段时间明史,我来总结一下吧

第一,就是大明朝的内耗问题,文武内斗太厉害,武将前方作战,文官在后面捅刀子,这点是最可怕的。

第二,崇祯皇帝不懂军事却事事指挥,有点像蒋介石在解放战争中不知现实情况而下达命令。把秦军和天雄军全部葬送了。

第三,就是监军,明后期监军太监每次都是在战斗中怂的一批,但在军中却横的很,导致每次战斗都在互相捅刀子

第四,就是北方异族和内部叛乱多线作战,把明朝的军力全部牵扯,无法集中消灭一方。

第五,就是很不幸的碰上了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导致造反的人越来越多

最后,就数京城那场大瘟疫了,京城人口十不存一。

总归就一句话,这些事儿,即使一个中期王朝都抗不住,更别说一个从根上都烂了得大明朝了


好大一只咸鱼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满清能够入关不仅在于实力强大,更重要是撞上了好时机。

明朝灭亡的原因,潜夫之前已经回答过此类问题。


①历史周期律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每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出现土地兼并等重复问题,农民就会失去土地束缚,变成流民,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就会变得不稳定起来。

②经济问题。明朝中后期,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北方草原的游牧经济,中原的农耕经济,南方的商品经济。皇帝代表的农耕经济遇到了小冰河时期,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凋敝。北方满清游牧经济的入侵,南方商品经济的反抗,大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③社会问题。明朝由于气候、土地兼并等问题,造成流民增多,社会日益动乱起来,农民起义不断,且日益发展壮大。

④军事问题。满清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都没有入主中原。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强大,明朝的军事力量由边境集中到内镇压农民起义。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大明王朝群龙无首,才致使满清乘虚而入。


安定郡潜夫


历史上所有的外族入侵,大部分都是敌人太牛而自己太怂,其中唯独要把明朝排除在外。

匈奴侵大汉,金侵宋,蒙元就不用说了,打到了欧洲,而明是个例外,真不是大清多牛,真是大明太怂。关外将门为了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必须让鞑子活着而且时不时的还要搞点大事情,这样朝廷才能怕,只有怕了才会拨更多的钱粮,将门的好日子才能延续。

至于文官集团,东林党是什么货色?历史已经证明了,他们管天下人的死活?什么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担心,这帮人除了嘴炮,一无是处!

加上一个糊涂蛋皇帝,魏忠贤再牛逼,那也是家奴,一张圣旨即可拿下,这么好的刀不拿去威逼文官集团,内廷无人可用,外朝一家独大,这就是作死之道。

估计到地下,崇祯会被朱元璋吊起来打!


老夏说


这是个好问题!

凡朝代更替,必有内因和外因,而明朝的覆灭,内因远大于外因。清军起于苦寒荒僻之地,领军不过十万,何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攻破李闯义军和百万明军,女真不过百万人口,何以凌虐大明过亿子民?值得深究:



一、明朝领导核心的问题。毛主席曾评价明,除了朱元璋朱棣两个不识字的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稍好,其他的尽干坏事,越看越生气。明代政权自上而下的乱,是举世皆知的,奇葩辈出。英宗时,太监王振撤了朱元璋时立下的“宦官不许干政”的祖训,还被英宗委以领军重任,以至皇帝亲征被俘,宦官权重,可说是明一大特色,刘瑾、魏忠贤此起彼伏,作为领导者不用大臣,而重阉党,可说是千古奇闻。崇祯前面那几任皇帝,要么勤于炼丹,要么荒淫无耻,连着几十年不去上朝,偌大的国家无人治理,早已是大厦将倾,朽木难活,灭亡的种子已经种下,只是到了崇祯这里背了锅。



二、天灭大明,自崇祯登基,陕西则大旱,颗粒无收赤天如血,贯穿其任内,旱灾、蝗灾、瘟疫等天灾一直没停过,百姓无粮生存无望,只好造反,说也奇怪,清入关后顺治元年起则变得风调雨顺,当真是天数了。

三、国家内部管理极其混乱,崇祯此君勤勉节俭,放在明代也算个好皇帝。但其刻薄狭隘,缺乏格局,既诛灭魏忠贤,也杀了袁崇焕,捣乱的干活的统统干掉。朝廷内部,东林系和阉党系也是明争暗斗,无法集权控制,以至亡时,崇祯大呼:“诸臣误我!”这也是积重难返啊,以崇祯一人也无力回天。



四、崇祯一朝,农民起义自登基第一年起爆发,没饭吃的饥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赈灾平乱无一不要用钱用粮,国库已是入不敷出,整个国家都失了元气,对付后金边患只能据险堪堪防御,根本无力出击讨伐,致使后金逐步形成气候。



再看看满清入关的情况:

一、三股大的势力,一是明军,四分五裂,心无斗志。二是清军,统一指挥,凝聚同心。三是李闯军,刚入北京,得意忘形,纵兵抢劫。

三股势力,明虽众而散,清人少而精,闯军只是乌合之众,仓促迎战清军,大败而溃。



二、大明民心军心已乱,而清军准备周祥,闯军未破京城前,清军已在积极筹备,出兵时机把握的非常好。明与李闯两败俱伤时,得渔翁之利。

三、很关键的一点,清军只十余万,却得降者无数,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孔有德尚可喜,纷纷倒戈,成为满清入关的主力军,形成国难之时汉奸满地的奇观,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四、明朝已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北京城破后,拥明派不思共御外敌,福王鲁王唐王各立山头,被清军各个击破。而李闯军没有政治宗旨,只是一群为了吃饱活命的流寇,更加指望不上。清军长驱直入,只是在南方嘉定扬州地区遇到了激烈抵抗。

内外交困的大明,于是由此种种,在并不甚强大的满清铁蹄下轰然倒塌。


百味乾坤


有了解过这段历史,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浅见。

明朝的灭亡,从根本上来说是多方面促成的结果,满清的崛起只是其中一个外部原因,如果当时的李自成政权放弃追赃助饷政策,拉拢汉族官绅阶层,稳固地方统治也达到政权的稳定,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窃以为明朝灭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国家财政崩溃 自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放飞自我以后,国家的财政就日益衰减,逐渐到入不敷出的境地,直至万历三大征以后,彻底拖垮了政府财政,古代政府几乎没有财政预算这一说,在拨款方面都是东挪西出,拆东墙补西墙,自张居正变法以来逐渐有起色的明朝财政,到了张居正被清算以后,人亡政熄。

财政崩溃是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家没有钱就无法进行对外作战,救助灾民,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2、东林党争 有明一代,其实党争一直都存在,只是在东林未成势之前,党争的局面好歹维持在一个比较平衡的阶段。明朝皇帝们与大臣们也算是有默契,但到了东林出现,以及崇祯上台后,党争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彼时的东林党的党争,已经不能用政治斗争四个字来形容了,凡不是东林的,就要整死斗死,无论对错,皆为敌人,而更无奈的是,东林的这帮人本来就是士林清流之类好清谈,而做不了事实的人,他们在朝中上蹿下跳,连成一线,打压斗争所有不属于东林党的其他政治团体,以及个人,完全是无差别攻击。搞得整个朝堂乌烟瘴气,大家都不做事,也不敢做事,只能保命要紧。



3、崇祯本人能力不足 自崇祯除掉魏忠贤以后,以东林为首的文臣集团一家独大,崇祯再没有可以制衡其的力量依靠,加上崇祯陛下性子急,今天定目标,恨不得明天就要实现,忙活了17年,缝缝补补这个大厦将倾的王朝,却越忙越乱,越补洞越大。

崇祯一朝五十内阁,这种夸张的事情也只有崇祯做得出来,一个政府班子还没搭建好,立马就又要换人,这还怎么施政做事?崇祯朝并不是无人可用,只是敢做事的人,基本没有好下场,不做事的人忙着营营苟且,崇祯这个皇帝做得其实很悲哀,他一直都没有明白,自己应该依靠什么,应该去坚持去做什么,总是病急乱投医,然后事后又找人被黑锅。

4、官僚士绅阶层的日益壮大,历来封建王朝的覆灭与土地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明朝更加特殊的官绅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更加严重。官员士绅不用纳粮交税分开来算,读书人有优待,导致了许许多多的田地都挂在有功名有官身的乡绅名下,以此达到减税甚至免税的优待,同时蓬勃发展的商业也依托与官绅阶层实现免税。这就是为什么朝廷总是收不起税来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出现晋商贩卖国家战略物资以肥满清,而几十年来却平安无事的原因。

5、小冰河时期的罕见天气气候,六月间广州能下雪,陕西持续十余年的大旱,造成了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沦落为难民,而国家没钱赈灾不起,就由不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自己找路走了。



而彼时满清,就是连满清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入主中原,一统天下,要知道在顺治已经得到大部分明朝疆土的时期,其间南明永历政权李定国两厥名王,打到湖南的时候,顺治吓得都想划江而治,而另一次郑成功兵临南京城下时,顺治更是惊慌失措,萌生退回关外之意。

满清在国力上来说是无法吞下大明这口肥肉的,毕竟满族人口太少,无法统御这样的疆土,其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结果,彼时南明内讧不止,顺军残部,西军残部,大明官军,郑成功一系之间本就缺乏信任,加上满清有诸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之流,一直在政治上给与满清以汉制汉,再以满御之的政策指导,使得满清在中原极大降低了自己的异族疏离感,还有加上残暴大屠杀,打断汉族脊梁的剃发易服,让汉人们从根本上失去优越感,随后又以所谓满汉一家的怀柔手段来调和矛盾,方有了满清267年之江山。但事实上,民族矛盾终满清一朝一直都是存在的。

以上只是个人一些浅见,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缘説


其实也没那么复杂,简单来说是明朝自己作死才让满清捡了便宜,事实上当时的满清做梦都没想到他们能入主中原,只是后来时局发展太快,这才让满清摘了果实。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简单,内外因一起作用将大明帝国送入了坟墓,内因无外乎皇帝不干正事,任由宦官专政,然后党派斗争随之而起,你比如天启末年魏忠贤与东林党的争斗,崇祯帝除去魏忠贤后,东林党独大,为了遏制东林党,崇祯帝不得已又扶植了宦官,这种朝廷内耗只能加速明朝的灭亡。


其二历朝历代的通病——贪污腐败,到了明朝末期尤甚,这无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原本还没到灭国的边缘,这时又来了一场天灾,外因出现。

小冰河时期的出现导致明朝北旱南涝,天灾不断,天灾之下必有人祸,前面说的朝中内耗再加上贪污腐败的盛行,百姓民不聊生,对于朝廷他们失望了,造反成了唯一的活路,农民起义随之而来。

农民起义的迅速扩大,又反过来压缩了朝廷的生存空间,帝都危急,这时崇祯帝南迁,也许明朝还有机会,可偏偏一帮不知实际情况的大臣不同意,崇祯帝妥协了,然后农民军进驻北京城,明朝灭亡。



这时满清干嘛呢?他们原本想的是守住原有领地,不被明军灭了就行,谁知明朝从内部自己先亡国了,中原一片混乱之下,满清有了想法,农民军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结果成为了满清的踏脚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