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成功自已不得好死,为何夺门之变他坐视不管?

终南冠


毫无疑问,于谦在夺门之变发生前就已经得知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密谋。



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府尹公是于谦的儿子于冕,后来官至应天府尹,而少保公就是于谦于少保。于冕提前向于谦告知石亨等人谋乱的消息,却被于谦呵斥出去。于谦在夺门之变中的“消极”表现一直很令人疑惑,就连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国榷》的作者谈迁也大惑不解。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当时于谦身为兵部尚书,京城的主要武力十团营就是他亲自组建的,再加上北京保卫战的泼天大功,可以说是名望兵权在握。想挫败石亨等人的阴谋简直是易如反掌,所以谈迁也想不通于谦为啥不做应对,只能单纯的认为,可能是因为“或闻之仓促,不及发耳”。


何事男儿不读书


于谦根本就不该死!英宗复辟成功以后,杀于谦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于谦才不管此事。

首先,有没有“夺门”,英宗都有复辟的机会。于谦可能认为徐有贞、石亨夺门之变只是提前让英宗复辟。英宗不“夺门”,也会是英宗这一支重新上位。所以,不干预此事。

第一,明朝名臣李贤曾经跟英宗揭穿“夺门”真相:天下本来就是英宗的,朱祁钰死后,群臣肯定要上表让朱祁镇复辟。而徐有贞、石亨密谋夺门之变,只是为了增加自己在英宗面前的功劳。这二人是拿朱祁镇的生命来赌博。

第二,景泰三年,朱祁钰把侄子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是,第二年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只有一个太上皇朱祁镇和废太子朱祁钰和皇位有关系。所以,皇位再回到朱祁镇这一支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徐有贞等人忽悠朱祁镇杀于谦,最主要的罪名是于谦意欲迎立襄王世子。这个也是后来也证明是莫须有的。

其次,于谦本来就是无罪被杀的!
徐有贞原名徐埕,他只是为了报私仇,才忽悠朱祁镇杀了于谦!

因为,"土木之役"后,徐有贞根据星象变化,别出心裁地建议将都城南迁,被于谦当着百官面怼了!因此,徐有贞遭到百官耻笑,名声大坏,致使多年未得晋升。也是因此,徐有贞和于谦结怨。徐埕这个名字,被代宗朱祁钰记住了。于是后来,才改名为徐有贞。

再者,于谦被杀,也是朱祁镇的帝王权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句话,实数权谋之术的借口。但是,朱祁镇必须信。

没有“夺门之变”,是否是朱祁镇复辟真不一定。最有可能的是朱见深!虽然是朱祁镇的儿子,但是毕竟年幼,朝政可能还是大臣们说了算。所以,夺门还是有必要的,这样起码朱祁镇当皇帝。

复辟以后,朱祁镇肯定要为复辟正名,杀于谦就是为了立威和正名;复辟以后,给于谦平反,主要是为了打压徐有贞等“还乡团”!要是徐有贞等人后来不独揽朝政,而是专心辅佐朱祁镇,那么于谦平反肯定要在等很久。

于谦不管“夺门”,是于谦觉得自己有功于国家,本来就没有罪!自己也不想参与皇位之争,也认为朱祁钰复辟是没有错的。所以,于谦手握重兵,却不参与。

于谦是君子,问心无愧!于是,等到英宗复辟后,他又从容上朝。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于谦在当时任职兵部尚书,按理可以掌控天下所有的兵马调动,但是他在政变时真有力量力挽狂澜么?

夺门之变是石亨,徐有贞为主导发起的。当时借口瓦剌骚扰边境,要保护京城安全,调张鞁带兵进城,然后石亨掌管皇城钥匙,所以能够通行无阻。四鼓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重新将大门锁上,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并将钥匙扔进水池里面。

明朝的宫禁很严,在政变之前,于谦是不可能得到消息的,政变之时他也没法参与进来,政变之后大势已成,试问他又能如何,难道还能再次发动政变?那样对国家也是很大的损失啊。而且,国家本来就是朱祁镇的,他的复辟虽不能说顺天应命,也总算是合情合理的,对国家的损失也不是很大,我想,这也是于少保甘愿受戮的关键所在吧!


被风吹过的tiger


首先就要明确,在明英宗悍然发起“夺门之变”后,当年力主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将明代宗扶上皇位的大英雄于谦,有没有想到他将来遭受的清算?

这个问题,于谦自己就作出了回答。当“夺门之变”波澜不惊完成,明英宗大模大样在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后,于谦就被明英宗投入了监狱。然后明英宗亲信们的各种攻击,就是扑面而来,甚至还给于谦扣上了“勾结藩王谋反”的大罪。那么突遭劫难的于谦呢?
非但没做一句辩解,反而笑着一声感叹:“辩也死,不辩也死!”

可以说,对于蒙冤身死的命运,他其实早有预料,却是坦坦荡荡,去迎接着残酷的冤案。

那么当夺门之变发生时,早知道自己命运的于谦,真的就逃不过这宿命?《国榷》里更写的清楚,早在明英宗勾结石亨等人,准备铤而走险“夺门”抢皇位时,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就已经是“左右悉之而以报谦”。而且手握重兵的于谦,想要弹压这场叛乱,更是“如摧枯拉朽耳”。如果于谦真这么做了,后来这场蒙冤入狱的情景,必然不会发生。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也同样是《国榷》里,在拨开了历史的疑云后,给出了一个心痛的答案:当明英宗悍然“夺门”时,在位的明代宗,生命也已经到了弥留之时。
一旦发生火并,明英宗明代宗这哥俩,必然双双不保。到时候皇位虚悬的北京城,更大动乱必然会爆发。如果换成一个野心勃勃,想要趁机操纵国政的权臣,这事当然毫无压力。但于谦恰恰不是,他心中想到的,唯有江山社稷。于是他坦然选择了等待,哪怕会遭到不公的命运,依然要“一死保全社稷”。

这就是真实的于谦,这就是完全不同于好些后人眼里“情商低”“愚忠”形象的于谦。这位亲手挽救了大明朝的英雄,自然有看懂这一切的政治智慧,但慷慨报国的决心,为天下计的责任,让他选择了这痛苦的结局:被明英宗投入监狱,坦然受死!

正是他以他的这番牺牲,为明朝扛过了一场险些引发大乱的灾难,换得了大明朝政权的平稳过渡,只是那时的明英宗,真不懂!

历史风云录


个人非常赞同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面的李贤的分析。朱祁钰死后只有两种情况。

其一,朱祁玉没有子嗣,朱祁镇恢复帝位。

其二,朱祁镇的儿子沂王朱见深继位。因为他原本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更为重要的是孙太后在,孙太后起着决定作用。他肯定要维护自己的儿子。

就像李贤说的天位陛下固有。

第一,虽然于谦是手握大权,但是还没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何当年霍光的权势差远了。

第二,于谦不是一个会谋逆的人,若要谋逆最好的时间就是围北京是把军队都安插自己的亲信,不过如果这些玩估计北京都没了。还讲什么谋逆。

从于谦石灰吟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渔耕樵读


“夺门之变”处于谋划阶段的时候,于谦根本就不知道;而且就算英宗复辟,他于谦也并不见得不得好死。



“夺门之变”是什么?是地地道道的政变,而且是趁着皇帝朱祁钰还没咽气就发动的政变。政变这种事情,保密工作要是做的不好,那就是分分钟掉脑袋的事情。这个时候的皇帝朱祁钰已经奄奄一息,而太上皇朱祁镇身份又极为尴尬。倘若在此时走漏风声,让朱祁钰在丧失决断力前动了杀机,那就别夺门了,一起菜市口吧。

那么为什么于谦会认为自己没事儿呢?因为这个皇位,一定会回到朱祁镇这一系!朱祁钰这个时候已经绝了后了,因为他的儿子早就先他而去了!朱祁钰一死,帝位不是朱祁镇的,那也得是他儿子朱见深的,那么这个夺门有意义吗?无非就是徐有贞之流自己的一次拿着皇帝当赌注的政治豪赌罢了。



从私人关系上,于谦对得起朱祁镇。遥想当年,朱祁钰坐稳了皇帝之位以后,便处心积虑地想让自己老哥烂在蒙古人手里。是于谦,力主将朱祁镇迎回来,并且让朱祁钰转变态度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于谦是君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公忠体国的人。他的私德和官名都没什么好指摘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他于谦何惧换天子?



可以说,以于谦的君子之心,他是断然不会觉得朱祁镇复辟以后,自己会有什么性命之虞的。是啊,一个一心报国、凭一己之力几乎为明朝逆天改命的清廉少保,有何理由会觉得自己会被这个自己拼命保护下来的国家和皇帝判死刑呢?


青言论史


“夺门之变”发生的太快,且不是篡位,更有皇太后的支持。

参与“夺门之变”者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一个武将,一个太监,一个文官,其中石亨的身份特殊一些,是兵部尚书于谦的副手,掌握京城部分团营。

“夺门之变”,此三人没有调动任何士兵,因为他们手上没有皇帝的敕书,所以无法调动士兵进入紫禁城。但他们必然豢养死士,也就是他们的私人武装力量,毕竟他们为这一刻准备很长时间。好在他们手上有孙太后的敕书,孙太后是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嫡母,但孙太后和朱祁镇的关系好一些。

“夺门之变”发生的很快,朱祁镇从东华门到奉天殿,虽然路上有卫士阻拦,但只要朱祁镇一句话“我是太上皇”,就没人敢拦阻。毕竟卫士不敢把朱祁镇怎么样,更何况也没有朱祁钰的任何指示,完全是眼巴巴看着朱祁镇登上皇位。就这样,兵不血刃复辟成功。

为何兵部尚书于谦没有平息政变呢?

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石亨,或者徐有贞,再或者曹吉祥,那于谦一定可以调兵镇压,士兵也会听从于谦,可问题是坐在皇位上的是朱祁镇,更有皇太后支持。虽然“夺门之变”不合规矩,但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法理依据,因此不是篡位。所以,于谦未必能调动军队。

另外,宫内的禁卫士兵也是眼巴巴看着朱祁镇复辟,有人推测,这是皇太后的命令,因为朱祁钰病重,皇太后必然成为至高无上的人。在没有朱祁钰任何指示下的禁卫士兵,不可能自发起来与皇太后抗争。


五味社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我觉得于谦不是坐视不理,而是无能为力。

夺门之变的主要过程基本是短时间完成,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由此可见,夺门之变就发生在一夜间,在朱祁镇重登大宝、徐有贞催促百官入宫拜贺之时,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此时的于谦如果再想要做点什么,只能选择回家整理军队造反了。


此时朱祁镇重新登基也是最合适的结果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而此时他的唯一儿子朱见济已经死了,可以说景泰帝后继无人,如果景泰帝死去,皇位的最佳继承人应该是在景泰帝继位时皇太后定的皇太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皇位传给朱见深也就相当于传给了朱祁镇,朱祁镇死后也必定是朱见深继位。既然是最合适的人选继位为帝,也就没什么必要提出不同意见。

于谦为人为国为民,不会多事

我想在于谦看到朱祁镇高坐大位的时候也基本确定了自己的最后结果,不过这些对于谦来说又算的了什么。于谦为人大仁大义,凡事以国以民为先,就算是他对皇位归属有什么疑义,也不会轻易煽动内乱徒耗大明元气,况且作为前任皇帝,朱祁镇还是能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的,他继位,不会使大明发生动乱,皇位也是平稳传承,所以于谦也就认命了。就算是后来在牢里被诬陷时,他也不吐一语为自己辩解,因为他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至于罪名,那就是人家愿意怎么捏造就怎么捏造的了。

百年世事已过,无论朱祁镇复位之后日子过的多么逍遥,也洗不掉他身上的污名,而对于于谦,这一切的一切都有何妨,他依旧是那个两袖清风,为国为民的英雄,心中无愧,坦然的在西湖边看这百年沧桑。


笔筒Susie


朱祁镇就是个善良的草包!

1:土木堡被王振私交小利套住,搞御驾亲征。被俘。

2:夺门之变就更加,完全是拿自己命去陪一帮小厮夺本来就属于自己的权力。要不是遇到于谦,大公无私!随便遇到一个敢玩弄权力的权臣(可以把明朝任何一个首辅往于谦位子套,10个有7个都会干掉朱祁镇)朱祁镇都是必死之局。没脑子,有运气也TM行!

3:无论朱祁镇夺不夺门,皇权都是要交到朱祁镇的儿子手上的,他又是太上皇,还不是他专权?现在这么一搞,就是造反,反对中央。本来中央就是迟早在你手,你还去造反夺,不是失心疯吗?乡愿境界


宏腾学车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是很复杂。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件事情的大背景。景泰八年,“夺门之变”发生时,明代宗朱祁钰实际已经病重,甚至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了。这也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选择景泰八年这个节点发动政变的原因之一。此外,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不久,被明英宗幽禁西苑的明代宗即病逝来看,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这一点(有一种说法,说幽禁中的朱祁钰是被朱祁镇害死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直接史料能佐证朱祁钰被朱祁镇害死一说)。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夺门之变”,朱祁镇没有复辟。那么,朱祁钰也活不了太久。



那么,朱祁钰死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呢?依旧还是明宪宗朱见深,这一点基本没有悬念。朱祁钰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易储的大事,可惜,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却没有皇太子的命。当上皇太子之后不久,朱见济就一命呜呼了。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比较坚决、彻底的王朝之一。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死后,被废掉皇太子之位的朱见深依旧还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所以,朱祁钰死后继承皇位的只能是他,除非朱祁钰重新生出儿子来。但是,从彼时朱祁钰病入膏肓的身体来看,基本不可能。



有了这个大前提,于谦在“夺门之变”时没有任何动作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如果他出面,牵头镇压“夺门之变”的话:失败了,自家满门九族的脑袋肯定是要全部搬家的;成功了,朱祁镇必然会被朱祁钰严肃处理,很有可能会被“暴毙”。真是这样的话,于谦自然在朱祁钰面前又立了一大功。但是,朱祁钰驾崩之后呢?朱见深即位,牵头让皇帝亲爹丢了性命的人,会有什么结局?不用多说了吧?于谦在“夺门之变”时保持中立,也就是现有的结局。几个结局其实差不多,说到底,都是个死。



所以,于谦并不是不想为自己谋个好结局,而是无论他是否参与镇压“夺门之变”或者保持中立,他的结局基本都是一样的。彼时他能做的,要么等死,要么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一样,支持和拥护朱祁镇复辟。但是,如果真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于谦了。况且,如此一来,在朱祁镇眼中,于谦就成了一个政治投机的小人,即便可以保住小命,结局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而且,从于谦的行事风格来看,他也不屑如此。再说了,以于谦当时所处的地位和阵营,即便他想参与、支持和拥护“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也不太可能会带他一起玩。



于谦的命运其实从“夺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什么也不做,或许已经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了,至少不会激起朱祁镇对于谦新的反感,从而引发更加血腥的报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