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没有“公爵”?

用户9776365852902


这个问题有点问题,其实汉朝是有公爵的。西汉有王莽的“安汉公”(还装模作样拒绝一下),东汉那就多了去了,刘秀统一天下以后,,以前的那些刘姓王都是被降为公。还有东汉末年曹操的魏国公。汉献帝被废了以后,被封为山阳公。

可以明显看出来,公这个职位是有的,至少在东汉还是有一定数量的,而且一般是由宗亲担任。西汉前中期应该是没有,应为没听说过有那个被封公的,都是封侯。

中国从先秦时代,用的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不知道,但是到了周朝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对于公侯伯子男对应的土地规模,都有要求。

但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变成二十等爵制,秦朝统一各国之后,实行郡县制度后依然延续。秦朝灭亡后,汉随秦制,用的当然也是二十等爵。

到了东汉二十等爵制度就慢慢的廉价了,自关内侯以下,没有任何鸟用。西汉军功卓著的一般是封侯。侯有两种,一种是列侯,一种是关内侯。列侯分三等,最高是县侯,其次是乡侯,最后是亭侯。都是有封地。关内侯就是挂名,只是单纯的代表着上层社会认可你的身份了。

自曹魏以后,彻底废除二十等爵制。采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砍历史


看题目,这个应该是在问,周朝分封制,爵位等级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而汉朝开国后,功臣最大的也只封侯,而没有封公爵。而且后面的王朝,特别是隋唐以后,开国功臣好多封公爵,所以问汉朝为什么没有“公爵”。

其实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史书记载是比较正式的按照爵位称呼诸侯国,如楚国是子爵,所以史书记载楚国的时候,往往冠以“楚子”干了什么什么。随着周朝东迁,威信下降,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开始不安分起来,不管自己什么爵位,都称公,后来诸侯国更加嚣张,直接称王,与周天子平底平坐。


所以,王爵和公爵都代表诸侯国,汉朝建立后,分封了几个异姓王,后来异姓王反叛,被逐一消灭,然后立下了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规则。王爵和公爵分封的食邑太大,有封地有人口,有税收还有私人武装,可能对中央产生威胁,所以刘氏宗亲才封了几个王(毕竟自家人,但后来也出现了七国之乱),而功臣只能封侯爵以下。


而到了西汉末年,王莽被封了安汉公,不久西汉灭亡。而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了魏公,东汉也在曹操死后灭亡。这也预示着,封了公爵之后,这个王朝也快垮台了。在两汉、魏晋及南北朝时期,封公爵的人很少,一般是权臣。



所以,汉朝有公爵,只是前期没有公爵,后期权臣出现才被迫封了公爵。

这只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有错误欢迎指正,谢谢!


一抹忧伤的笑


要说汉朝为什么没有公爵,首先要说公爵的来源。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时的公国有四:宋国、虢国、州国、虞国。

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周公称公,并不是爵位是公爵,而是因为他的官职是三公之一。《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两相印证,三公是秦及秦以前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按照周朝的礼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宾礼,而齐侯、徐侯、黄侯等行臣礼。在实际上周朝与宋国等仍是君臣关系,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只不过公爵的地位和待遇优越一些,正如在现代社会中相同等级的官员中有排名前后的划分。

秦自商鞅变法后建立二十等爵军功制。汉延用秦朝二十等爵,并增设了王爵。自从刘邦将异姓王消灭后,并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对白马之盟的记载是:“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所以王爵只限于刘姓(吕后、王莽、曹操这三个时期是个例外,大家都很了解,不详细说明),侯爵的赐封也是极为严谨,其他爵位与秦朝一致,除了为避汉武帝刘彻讳将彻侯改为列侯。

西汉末年,王莽一方面不能破坏汉高祖“非刘不王”的祖制,另一方面又要显示出自己高于所有汉臣的特殊地位,便重新把“公爵”翻了出来,晋封为“安汉公”。后来王莽篡汉,另立新朝。所以“封公爵”在汉朝意味着不做汉臣,脱离汉制,另立法统。

后来曹操欲为魏公,荀彧就极力反对,认为曹操有不臣之心,曹操也是等到荀彧死后第二年,才加的魏公。

所以公爵有它的特殊性,只封给前朝的后裔。作为特殊群体的特殊爵位,人臣爵位只到列侯。

当然,时代在变化,规矩一被打破就很容易变成惯例。以后魏晋置五等爵,有郡公、县公,隋唐宋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明朝有国公爵,清朝有公爵。随着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爵位也不再是最初的爵位,以前可以开国的公侯变得也只是享受封地食邑,没有开国之礼,城池百姓治理归属当地太守县令,属中央指派,也就不掌握封地军政,这时候的爵位和官职已经没有牵连,爵位尊贵,官职威重。说白了就是爵位相比秦二十等爵尊贵一些,权力还是来自于官职或者派遣。



木小石012


这一切当然要怪当初制定这个爵位制度的商鞅喽,不过话说回来其实商鞅也挺委屈的,当时秦国的最高当政者秦孝公只是公爵,他制定功爵制度的时候总不能将最高功爵和秦孝公的公爵持平吧,作为人臣只能比国君低一级才对,所以侯爵成了当时将士们所能取得的最高爵位。

商鞅制定的二十等军功爵制之后一直被秦国要用,一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都没有改变。刘邦建立汉朝后,对于秦朝的一些制度该舍弃的舍弃,该留用的留用,而二十等军功爵制正好在留用之列。



晚年的刘邦在消灭异性王后,特意立下白马之盟,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说刘邦再次强调了侯爵是异性所能取得的最高爵位,之后历代帝王都予以遵从,是以在汉朝公爵没了存在的意义。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入咸阳之后,废除秦法,并与百姓约法三章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实际上汉朝只是废除了秦法之中苛刻、不合理的东西,对于合理的东西还是予以继承和发扬的,这其中就有秦法中的军功封爵制度。



秦法中的军功封爵制度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为的是改变世卿世禄制,激发士兵和将领的斗志,提高军队战斗力。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实行世卿世禄制,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谓的阶级固化,即你爹是将军,你将来也是将军;你爹是士兵,你将来也是士兵。无论士兵在战场上杀敌多少,士兵永远是士兵。对于士兵而言,不管如何奋斗也成不了将军,甚至成不了军官。那么,还有谁会去拼命杀敌?



商鞅变法,实行军功封爵制度,不论出身、阶级,只以杀敌数量(主要按斩获敌军首级计算)封给相应爵位,并依照爵位等级给予不同程度的优待政策。如此一来,秦国百姓闻战则喜,战场之上的秦军所向披靡,战斗力迅速提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秦代的军功爵位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也作大良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汉朝建立之后,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秦代的军功封爵制度。汉武帝时期,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帝讳,改彻侯为通侯或列侯。东汉时期,又对列侯进行了细化,将列侯细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如东汉末年关羽的封爵就是亭侯,汉寿亭侯(是汉寿-亭侯,而不是汉-寿亭侯)。



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又重新出现了公这个爵位。起初,是专门为离篡位不远的权臣设置的,如西汉王莽的安汉公、东汉曹操的魏公。此外,对一些退位的君主也沿用了公这个封爵,如西汉的孺子婴退位后被新朝皇帝王莽封为定安公,汉献帝退位后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山阳公。魏晋时期,公爵的授封范围逐步扩大,逐渐成为了宗室封爵之一和外姓功臣爵位中的顶尖配置。之后,公爵又被细分为国公、郡公、县公、乡公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此,说汉朝没有公爵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毕竟王莽被封为安汉公、曹操被封为魏公之时,实际上王氏政权和曹氏政权都还没有行改朝换代之事,名义上彼时仍然属于汉朝的范畴。但是,除了这类权臣的特例之外,汉朝的封爵系统之中的确是没有公爵的。

小可才疏学浅,文中或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不务正业歪医生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王子,贵族,功臣的爵位制度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必要手段,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君主无法直接管理天下,就将属地按与君主的血缘的亲近,贵族的尊卑,功劳的大小分封给他们,其目的是让他们为君主守疆土,这就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封建的意思就是封邦建国,内容包括授土,授民,授爵,开始于商朝,巩固于西周,周武王伐纣推翻了殷商的统治,自己又无法直接管理天下,就论功行赏把天下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给了71个诸侯国,为了笼络前朝民心,将商朝王族封了最高的公爵,公爵在行政上是君臣关系,但在礼节上同君王是宾客关系,即然是宾客关系,那也就是同级的关系,而其它的都是属臣关系,就是上下之间的关系,如果上下之间发生战争,那是叛乱,僭越,以下犯上,同级之间那是有很多正当理由的,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子,为的是显示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己经不讲上下秩序了,所以说“礼崩乐坏”了。

商鞅变法,消除了王族封爵,取消了五等爵位,公爵也就不存在了,他将爵位分为二十等级,全按军功封,极大地调动了士气,为皇始皇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秦始皇上位后取消了封建制,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大体承继了这种制度,虽然也有些分封,但只限于同姓王,属地也有官署控制,其它的也只是称号而己,但没有了公爵,因为公爵在礼义上是宾客关系,在西汉末期,王莽被封安汉公,那是皇帝还小,没有实权被胁迫的,这说明王莽准备篡汉了,他这是为篡汉找的理由,这样上位后全国上下不会认为是僭越,篡权,叛乱,而会认同是一种正常的朝代更替,东汉末期的曹操也是相同,他封为魏国公也是汉献帝被迫的,虽然他还没来的及篡位就死了,但为儿子曹丕当皇帝打下了基础,因为曹丕继承了魏国公的称号,他同皇帝也就是同级的,那么皇帝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朝代更替,汉献帝后来被封为山阳公,那只是一种称号了,总不能人家把皇位传给你,你让人家当臣子吧?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点曹丕在礼节上做的还是不错的。



写的这里总结一下,汉朝时公的爵位不是没有,还是有的,只是很少很少,东汉时刘秀对先朝皇室近亲也曾短暂封过,但政权稳定后就取消了,皇帝的尊号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臣民,至宋后都要行跪拜之礼,岂能同皇帝同起同坐,不知您有何见解,不到的地方请留墨指出,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汉承秦制,采用的是从商鞅变法以来在秦国及秦朝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制度。

所谓的二十等爵,据《汉书》记载:

商君为法於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列侯。

商鞅变法,主要就是改“世卿世禄”的传统,把以前单靠血缘就能得到爵位的制度改成了完全把爵位和军功绑到一起的制度,非军功不得封侯,更大的调动了国人的积极性。

这“二十等爵”中,从“公士”到“不更”这四等属于“士”爵,算是最低等的爵位;从“大夫”到“五大夫”这五等属于“大夫”爵;从“左庶长”到“大庶长”这九等就是当时的“卿”爵;剩下的就是由关内侯与列侯构成的“侯”爵。

汉代承袭了这种爵位制度,上等爵位里就是列侯与关内侯。列侯在东汉又被进行了细分,分作乡侯、县侯、亭侯等。


耳食记


当然有公爵,刘秀的叔叔就是公爵,赵公。


海探索


王莽的“安汉公”是什么?


HelloOne


分封制在周亡以后基本就消失了,秦以后是以郡县制为主,公爵已经是形式的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