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华雄斩杀了很多十八路诸侯,在十八路诸侯束手无策时,曹操手下的武将为什么一个都不上呢?

风吹青竹摇162015807



十八路诸侯会盟,曹操为何没有让自己的部下出战?

虎牢关前横刀立马,天下英雄无人应战。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纲,民不聊生,天子蒙难,于是天下诸侯揭竿而起,逐鹿中原。190年,袁绍、袁术等组织十八路诸侯,会盟虎牢关,共同商议诛杀国贼董卓,精兵强将齐集一堂,刘备关羽张飞不请自来。聚义后,曹操与各路诸侯分析破地之策,突然华雄扣关挑战,声称要求交出曹操人头。


华雄乃董卓手下第四员猛将,第一为吕布,第二位李傕,第三郭汜,华雄挑战,袁绍问哪位将军可出战?只见袁术上将俞涉主动请缨,却不料只一个回合便被斩杀。后公孙瓒部下上将潘凤,征战华雄,三五个回合也被斩于马下。袁绍再次请将出战的时候,却无人迎战,正在这时,曹操部下曹仁和曹洪示意曹操出战,曹操让他们退下,最终还是关羽英勇,温酒斩华雄。华雄挑战十八路诸侯,曹操猛将如云,为何不让他们出战?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操生性谨慎,不会率先让部下出战华雄。华雄刚刚扣关,诸将都分析其战力,而曹操讨好奉承董卓,很了解其部下的情况,曹操也了解自己部下的情况,因此在没有弄清敌人的势力前,不会让其部下曹仁曹洪等出战。故而袁术让其上将俞涉出战华雄,只可惜一个回合都不到,就被斩杀,这也惊动了曹操,他更觉得华雄战力非凡。

故而第二次也没让部下出战,而是韩馥的部下潘凤,此人人称“无双上将”,贯用一把百斤重的开山大斧,英勇无敌,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扬,然而却不料几个回合也被斩于马下。曹操更加坚信华雄的战力非同一般,因此不会再让自己的部下去送死。



其次曹操想了解十八路诸侯的势力,不打没把握的仗。曹操一向足智多谋,参加会盟,也有自己的目的,就是在十八路诸侯中有一席之地,因此曹操在没弄清情况之前,不会让自己部下出战,万一战败,曹操在诸侯面前也会颜面扫地,最主要是曹操也觉得对不住拼杀的兄弟。最主要是曹操觉得十八路诸侯会盟,各怀鬼胎,就像一盘散沙一样,这样的部队能否攻下洛阳,解救天子,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曹操甚至觉得让自己的部下死于这样的战争,有些不值得。因此曹操不让自己的部下出战,也是想更好的了解一下十八路诸侯的战力如何。


再次曹操不让自部下出战,也是为了自己部下的生命负责。华雄英勇,曹操很了解,而对于自己部下曹仁、曹洪等战力,曹操更是了解,尤其是曹仁,有上将军之才,但战力却一般,多次败给关羽、赵云,因此曹操觉得自己的部下打不过华雄,或者会有危险。而这些部下正事曹操从自己的家乡带过来的,都是自己同族的亲人,曹操怎么会允许自己的亲人流血牺牲呢?再者说万一曹操部下被斩,曹操的乡里乡亲会认为曹操不爱惜部下,不愿让自己的亲人跟随曹操,而曹操正值大量招募人才之际,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才没有让自己的部下出战。

你是如何看待曹操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曹操为何不派手下大将会战华雄,当时曹操手下名将也不少:李典、乐进、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

其一,单打独斗谁也赢不了华雄,华雄多厉害,此人杀死鲍忠、刺死祖茂,大败孙坚,勇冠三军。如果不是群殴,曹操手下这几员将,未必是华雄的对手。既然心里没有底,自然没有上前去战的必要。

其二,当时曹操羽翼未丰,正是保存实力的时候,因此曹操寄希望于袁绍手下的将领能与华雄开战,可惜颜良文丑不在前线。

其三,正是为了凸显关羽的神勇,为后文虎牢关三战吕布做准备。如果曹仁等人斩杀了华雄,也就没有关羽等人的事了。

事实上,斩杀华雄的是孙坚,但罗贯中先生一直张冠李戴,把功劳记在了关羽头上,其实关云长等人并未参加讨董卓的事情,他们当时一直在北方。


李治亚文史博客


华雄出场可谓惊艳,先杀了孙坚手下大将祖茂。跟着在虎牢关前,横刀立马斩了袁术手下的偏将俞涉,后又杀了韩馥手下的上将潘凤。此时华雄真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面对营外华雄耀武扬威的挑衅,十几路诸侯顿时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只有盟主袁绍无可奈何叹口气:若我的爱将颜良、文丑在,必斩华雄于阵前。

也许有人要问,曹操手下不是有曹仁、曹洪、李典、夏侯惇等名将吗,他们为啥不出马迎敌呢,莫非他们都被华雄吓破胆了吗?

华雄连斩两员大将,的确在他们心里留下不小的阴影,能否战胜华雄谁也没把握!赢了,自然皆大欢喜,若是输了,不仅自己没面子,恐怕曹操从今以后也会对自己另眼相看。与其自告奋勇打没把握的仗,还不如静观其变,毕竟别的诸侯手下还有那么多大将,轮也轮不到自己。他们这种心理,其实也是其他诸侯手下将军的想法。所以,在大帐中就出现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愿做这出头鸟的尴尬局面。

至于曹操为啥不亲自点将出征呢?一来是曹操觉得华雄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不舍得自己的大将去做无辜的牺牲。二来曹操觉得赢不赢华雄对自己无所谓。赢了也捞不了多少好处,输了白白损失自己一员大将,总之是得不偿失。曹操尚且顾虑重重,其他诸侯可想而知。说白了,诸侯们表面上人多势众,其实就是一盘散沙。

关羽为啥敢自告奋勇呢,一来是关羽自恃武功高强,向来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二来关羽只是一个区区马弓手没有那么多瞻前顾后的想法。三则是关羽加入讨伐董卓的大军,没有一点私心,只为除暴安良,匡扶汉室。所以愤然而出,是偶然,更是一种必然。最终,关羽在虎牢关前演绎了一段温酒斩华雄的传奇。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关羽斩华雄”是三国演义里的著名桥段,此为关羽威震华夏第一功。罗贯中先生在写这一精彩片段前,也可谓是做足了铺垫,大肆渲染华雄!

时华雄乃董卓手下虎将,出场时很是惊艳,先是战杀了孙坚手下大将祖茂,紧接着来到虎牢关前,横刀立马,挑战十八路诸侯,相继斩杀了联军大将俞涉,潘凤。当时的华雄可谓意气风发,耀武扬威,而十八路诸侯对此却是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直到最后身为一小小马弓手的关羽出战,才解除了诸侯们所面临的危机。

话说当时若没关羽出战,其他诸侯就没有大将可战华雄吗?时曹操身边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李典等诸将,这些可都是闻名后世的名将啊,那么为何曹操手下的武将一个都不上呢?曹操的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呢?

识大局,不争功

我想第一点便是曹操不想抢功劳,当时若以夏侯惇出战的话,不说斩杀华雄,将其击退应是不难,但曹操为何不让其出战呢?

不过要知道,有些功劳不是人人都能拿的。拿下华雄是会盟后的第一件大功劳,至于这个功劳该谁拿,那也得先排个顺序,怎么排呢?得按实力大小来排。袁绍虽说是盟主,但是袁绍能当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声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阳的那点名气,以他渤海太守的实力绝对排不上第一,况且他上将颜良文丑也不在。那么十八路诸侯谁最强?最强的当属袁术和韩馥。一个右将军一个冀州刺史,一个占据淮南一个占据冀州,都是产粮大区。十八路诸侯用的是人家的粮草,所以这好事得先让人家拿!袁术派了骁将俞涉,紧接着韩馥派了上将潘凤。谁知道两个人不争气,抢人头不成反送人头。曹操当时实力太弱,在这些诸侯里排不上名次,这等抢人头的事还轮不到他。所以曹操也很识趣,这个功劳他不抢。

保留实力

要说之前轮不上曹操,那么在袁术和韩馥所派的大将相继败阵,且无诸侯主动请战时,曹操要是站出来其实也并无不可啊,至少此时他不会受到非议,没有抢功劳之嫌啊!为何曹操还是沉默呢?这就得说说曹操生性谨慎,多疑的性格了。想俞涉和潘凤也算是当时名气很大的武将了,二人却被华雄轻而易举地杀死。所以曹操坚信华雄的战力也非同一般,而自己的战将在当时毕竟实战经验不足,人是需要成长的,不会一出来就无敌,也需要长期军阵行伍中磨炼,因此他不敢让自己的部下去冒这个险。

出头鸟,有代价

再有便是风头出的太早往往不好。十八路诸侯里孙坚打先锋,虽然前期大出风头,但结果如何呢?立马遭到了董卓的针对,江东兵死伤惨重不说,袁术怕其抢功,还断孙坚的粮不派援兵支援,使其独木难支险些丧命。另外曹操实力在众诸侯里算弱的了,名气也不大,如果部下斩将立功大出风头,万一被袁术袁绍看上挖角,曹操岂不亏大了?所以曹操觉得派将出战不管胜负都是亏,因此才没有让自己的部下出战。

其实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恐怕也不止曹操一人,故最终成就了关羽之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曹操的处境与战略形成的

讨伐董卓之时,曹操手下已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三大猛将,其武力并不在关羽、张飞之下,从关羽与华雄交锋过程看,此三将杀之并不难,但曹操却不能也无意派其上阵。从某种角度说,关羽的出现,是破坏操的计划的。

曹操的处境:没资格!

熟悉小说的朋友,必须注意两个细节:袁绍问刘备什么爵位与袁术在关羽杀华雄张飞冒泡后的大骂,都是一个话题:爵位与身份。其被推为盟主第一次升帐,就是“推爵位年齿”排座位。

曹操虽曾在何进帐下与袁绍平起平坐,这次讨董卓也是其率先号召的。但其时二人地位已有天地之别:袁绍是勃海太守,曹操是被通辑的逃犯。其他人也都是一镇太守,可轻易调动数万兵马的人物。所以在盟军之中,盟主、先锋、粮草官,曹操一个也没当上。其实除了能在大帐上有座席、袁绍前进言之外,整个战争,曹操什么也没做。也许在其他人眼里,他不过是袁绍麾下名气很大、地位不同的一将罢了。

从其最后号召追击无人响应也可知其地位。其他人还彼此争防,而对他是直接无视了。

所以,遣将上阵,也自然轮不到他。

曹操的战略:先观虚实,后发制人。


从曹操与陈宫的几次对话也可知,这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而当时天下大势,就是董卓算一派,汉朝家底各路诸侯算一派。胸怀大志的曹操,能在发起讨伐后甘于受冷落,看清各家实力、心态无疑是重中之重,而看诸侯实力又更重要。因为他久事董卓,敢发义兵,无疑已不惧董卓了。

又一个细节需认真品读:破黄中的刘玄德真身验明,曹操并没多说,但关羽上阵,其热情奉酒,帐前受辱,他暗送酒肉一一正常的,该是通过公孙赞而犒劳三兄弟吧?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半路杀出关羽,曹操是会军袁绍与其他诸侯束手无策时也会遣将上阵的。

他这样做也让他人挑不出毛病,因为他的爵位排在最后。他也一定会派将,毕竟讨伐檄文是其所发,不会让大军被华雄阻住的!


bashanlaike


曹操在陈留招募了六员武将:

李典、乐进、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别的不敢说,夏侯惇(根据以后的战斗表现)斩华雄问题不大,时间上肯定比关羽要长一些,酒可能也需要再热一热!

既然夏侯惇能斩华雄,曹操为什么不派他去呢?其实曹操也很无奈!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各有心思,有的是为名望而来,有的是为面子而来(都去了,你不去多没面子),有的就是凑个热闹。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既然来了都想捞点功劳!比如说鲍信就私自安排弟弟鲍忠提前攻打汜水关,虽然送了人头,但是其目的就是要抢功劳的。再比如孙坚一路高歌猛进,惹得袁术不高兴了,功劳你拿,粮食我给你提供,上哪找这好事去?结果粮食一断顿,孙坚趴窝了!

华雄赢了孙坚,就有点飘了,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能将十八路诸侯搞定,实际上在董卓、吕布出动之前,华雄也不过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对十八路诸侯来说,华雄就是个送人头的,就是一个带数字的功劳。至于这个功劳该谁拿,那也得先排个顺序,怎么排呢?肯定不是按大小个来排,要排也得按实力大小来排!

谁实力最大呢?按说是盟主袁绍,但是袁绍能当上盟主很大一部分靠的是祖上的声望和自己以前在洛阳的那点名气。以他渤海太守的实力绝对排不上第一,当然曹操招募那点兵也排不上号。去掉袁绍和曹操谁最强呢?最强的当属袁术和韩馥。一个占据淮南一个占据冀州。都是产粮大区。

十八路诸侯人吃马嚼的还得靠这两家接济。所以这好事得先让人家拿!

袁术当仁不让派了“骁将”俞涉,紧接着韩馥派了“上将”潘凤。结果这两个人名气大于实力,抢人头不成反送人头。这种拿功劳的事情,让一回就得了,不能你将多就老霸占着,谁让你一开始不上给力的呢?排第三位的就轮到袁绍了,当然实力和他差不多的诸侯也还有,谁让人家是盟主呢?等轮到袁绍,袁绍着急了,因为

大将颜良文丑没在(估计是押送粮草去了,作为盟主不能光吃袁术韩馥的粮食,掉份),袁绍要是不派人,可就该别人上了,这一着急,嘀咕了一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至此,何惧华雄”

这话被一边站着的关羽鄙视了,要脸不?一个华雄你们费这么半天劲,所以出列要挑战。关羽是从公孙瓒附近出来的,袁绍不出人,差不多也该公孙瓒了。但是一问,关羽还不是公孙瓒的人,袁术就不高兴了,本来出牌出错了正郁闷着呢,出来个加塞的。所以就出来说了句,意思是有人加塞。这时曹操出来打圆场,因为关羽一看就是有本事的人,反正一时半会儿也轮不着我曹操,不如做个人情!再说都死俩人了,这事也不能拖了,差不多得了!

等到关羽斩了华雄,张飞嚷嚷着要杀到关内,活捉董卓,当时就把袁术惹恼了!你一个小小的县令,给你个马扎子,就当自己是一路诸侯了,真当我们拿不下华雄啊!所以有了下面这个说辞!

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内幕大概就是这么个内幕!

在这十八路诸侯当中真心讨伐董卓的也就是孙坚和曹操了。前有孙坚担任先锋玩命打,后有诸侯畏缩不前,曹操孤军深入追击董卓险些丧命。那时的曹操还没激活乱世枭雄的属性,还是真心为汉家做事,没派人出战华雄只能怪曹操实力太弱,这等抢人头的好事还轮不到他!.


虹猫大侠


华雄勇武,斩杀了十八路诸侯中的众多武将,更显得其无人能敌。所有人都收拾不了他,许多名将甚至跟他过不了一个回合。此时刘关张三兄弟,身份低微,只是跟随公孙瓒来的,应该属于籍籍无名了吧。这个时候,其实曹操也没有多少实力,所谓十八路诸侯,大部分还都是属于袁绍集团的。作者安排了被华雄杀死的这些诸侯,体现了袁绍集团的“纸老虎”的花架子,为以后袁氏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再说为什么不让曹操的武将参战,除了其实力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袁绍袁术兄弟和曹操貌合神离,即使曹操想战,袁绍也不会允许其多了自己的风头。再者,如果曹操的武将出马,胜了,后面也就没有关公什么事了;败了,以后的书中章节,无法体现曹操的军强马壮了,故事情节不好往下进行了。

我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因该是作者想通过此战,为关公扬名,增加其勇猛的履历。其实,华雄在历史中应该是被孙坚灭掉的。作者将此安插在关公头上,其意不言自明。因为作者的书中指导思想是扬刘贬曹,罗贯中尤其推崇关公,将其塑造成了百里挑一的完人。袁绍集团那么多猛将,都敌华雄不过,此时的关公,资历尚浅,温酒斩华雄,真正是一战扬名,从此天下皆知。


做个能独立思考的人


十七路诸侯伐董卓时,华雄杀了不少诸侯猛将,在盟主、曹操都束手无策时,曹操部下的猛将为啥宁愿装孙子,任凭华雄猖狂?



这问题显然是以三国演义说事的,那就按照演义中故事,刨刨其中缘故吧!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其时曹操刚刚扯起造反大旗,士兵是刚招募的民兵,只几千人,未经严格训练,将领也只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像典韦、许褚等猛将还在江湖上混世界,乱闯荡,没有找到曹操曹丞相。奥,叫错了,这时曹操仍然小字阿瞒、大名曹操、字孟德,别的啥都不是,还没有任何名堂。



就这六将看,一方面刚刚拉起队伍,没有经见过紧张、激烈地厮杀场面,也不了解各地英雄人物,都有那些枭雄豪杰,加上前面俞涉、潘凤据说都名气很大,十分厉害,但眨眼之间,华雄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俞涉潘凤送上西天,对第一次看到这场面的陈留六将,威吓震慑极大,这六将装聋作哑,认孙子就很自然,何况这六将都是没经实战检验的学员兵。



再者说,曹操虽不是盟主,但讨伐董卓这事,是曹操发起的,如果这几位具有斩华雄实力,曹操知人善任,不用挤兑动员,曹操就会自动提出,派其中一位出战。但曹操默不作声,说明曹操觉得把握不大,而且这其中曹氏兄弟、夏侯兄弟都是曹操至亲,也是心腹和依靠对象,曹操心底里也不想让他们冒险。



从演义描述的华雄武力看,当时这六将很可能是难以打赢的。像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历练好多年后,也就和张辽、张郃差不多,而二张战马超,战赵云都要差一个档次,华雄可能即使不及五虎将,估计也差不太多,因此,袁绍感叹说:“吾上将颜良文丑,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这说明颜良文丑当时也可能有其他外派任务,不在现场,这才有了关羽展示的机会。



不少人很反感关羽傲气,但是,不容否认,关羽的自信、勇气在临阵关键时刻,还是十分值得赞赏,肯定的,而实力真本领才是傲气的资本,虽然这是不好的缺点,但没真才能,再虚心、再礼贤下士、能磕头,会作揖,嘴甜口密也不解决问题,是不是?(1:44)


流誉后


也来凑个热闹吧。

斩华雄是三国演义的著名桥段,也是关羽为震华夏第一功。历史上真正斩华雄的是孙坚,也没有什么武将单挑的记载。题目既然按照三国演义的叙述讨论,那么我们就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斩华雄这一场戏,就是为了表现关羽的神威无敌。所以,在关羽之前出场的那些武将,注定就是“送人头”的角色,用他们的无能,反衬华雄的勇猛,进而衬托关羽的神勇。

而曹操手下的那些大将,日后一个个都还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当然不能这么早就“送死”了。所以罗贯中在这场戏里只是让一些无名小辈去送死,而没有安排曹操手下的武将出场。

上将潘凤!

在此之前,罗贯中又巧妙的编制了一个“借粮事件”,造成孙坚与袁术之间的矛盾,合情合理地将孙坚安排回江东,避免了孙坚与华雄的对战。

又让颜良、文丑远离战场,避免了这两位出彩。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勇!


上将嗳福斯


以上说的是华雄武力定位造成的深远影响。下面正式就本问题回答。曹操手下的猛将之所以不轻易和华雄pk,包含两个原因。首先是不冒险,其次是低调。

第一个,不冒险。曹操为人是很谨慎的。当时的情况,华雄已经连续秒杀了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员大将,杀得江东猛虎孙坚不敢抵挡,士气正旺。当时天下初乱,各路诸侯聚集,也并不清楚彼此的实力,包括曹操手下几个兄弟实战也不多。所以,这个连胜四将的华雄到底什么水平,曹操心头也没数。这种情况下,贸然派夏侯惇或者夏侯渊出战,万一碰上硬茬子,战死了怎么办?曹操当时也有热血,并不说害怕牺牲。但是稀里糊涂去打没必要嘛。(当然,实际上,华雄的武艺在我看来大概和夏侯惇一个档次,但曹操不知道啊)

第二个,低调。当时十八路诸侯聚集,曹操虽然是发起人,但自己兵力最少(一万),又没有固定的地盘,可以算最弱势的一个。这种情况下他还要担负协调诸侯关系的任务,就不能太突出。让自己手下猛将出战,就算不被砍,也难免招人嫉妒。看看关羽斩了华雄后,袁术什么嘴脸?

综上,处于两方面考虑,曹操没有让部下将领出战。毕竟十八路诸侯的事情,先把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别人吧。不过我相信,假设没有关羽出来斩华雄,诸侯都一直相互推诿,曹操应该会派夏侯惇上的,甚至会在夏侯惇出阵后再派人助战。毕竟那时的他还有热血,不会眼看着同盟事业泡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