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絳與楊必都是著名的翻譯家,前者以翻譯西班牙塞萬提斯鉅著《唐吉坷德》而著稱,楊必則以翻譯英國小說家薩克雷《名利場》廣獲好評,楊絳與楊必是一奶同胞姊妹,但她們二人卻演繹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絳

楊絳比妹妹楊必年長11歲,以105歲高齡壽終,而楊必卻以46歲之齡英年早逝,尚不及姐姐楊絳生命的一半,實在是讓人有些唏噓不已。

楊絳與錢鍾書的婚姻一直為公眾所津津樂道,而楊必卻是終身未嫁,姊妹倆的人生可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儘管她們的人生命運如此不同,但卻又都是中國社會的縮影。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絳

楊絳與楊必出身於無錫名門望族之家,父親楊蔭杭與母親唐須嫈共養育了八個子女,其中六女分別為大姐楊壽康、二姐楊同康、三姐楊閏康、四姐楊季康(即楊絳)、七妹楊桼、八妹楊必,二男為楊寶昌、楊寶俶,下面這幅楊家全家福照片,就是1927年楊家定居蘇州期間所攝。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家全家福

這張全家福缺少了已不在人世的楊同康,後排左起為楊閏康、楊季康、楊壽康和大弟楊寶昌,七妹楊桼和八妹楊必站在母親唐須嫈兩側,小弟楊寶俶站在父親楊蔭杭一側。

楊家女主人唐須嫈出身於無錫世家,她曾在上海著名的“務本女塾”讀書,這是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她曾與楊蔭榆、湯國梨、張默君、張敬莊等人同學,唐須嫈儘管是一位賢惠文靜的新知識女性,但其身上卻凝聚了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她在與楊蔭杭結婚之後,心甘情願以相夫教子度過一生。

楊蔭杭(1878—1945)早年曾就讀於天津中西學堂和南洋公學,並留學日本和美國,先後獲早稻田大學法學學士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這樣的留學履歷,即便在今天看來都是夠牛的?他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法學專門人才了,曾先後出任江蘇省和浙江省高等審判庭庭長,1916年起出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廳廳長和司法部參事等職,在北洋政壇的地位足夠顯赫。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蔭杭

楊蔭杭受西方影響而主張司法獨立,這樣的主張即便在100年後的今天都不太可能全部實現,在1917年5月調查津浦鐵路管理局租車購車舞弊案時,楊蔭杭曾因傳訊了時任交通總長許世英而轟動一時。

楊蔭杭因不滿北洋政壇黑暗,於1919年辭職回無錫老家定居,1920年移居上海時出任《申報》副總編兼主筆,1923年攜全家定居蘇州,並以律師為業,1937年蘇州淪陷之後,楊蔭杭率全家躲避戰亂又遷居上海法租界霞飛路來德坊,並先後在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和私立大同大學執教。

私立大同大學是由無錫人胡敦復於1912年創辦的,胡敦復曾在北京主持了三批“庚子賠款”留美考試,他也是清華學堂第一任教務長,由他聘請楊蔭杭執教大同大學,完全是一件順理成章之事。

楊蔭杭的三妹楊蔭榆廣為國人所熟悉,她曾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並以這樣一個留學背景出任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因“三.一八慘案”被魯迅怒懟而留下千古罵名。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蔭榆

楊絳(1911—2016)出生於北京,曾就讀於上海“啟明女校”和蘇州“振華女校”,前者是一所教會學校,1904年由法國天主教修女馬禮創辦,而後者的創辦者是著名物理學家何澤慧的外祖母王謝長達於1906年創辦的,當時學校的理化課程都是採用國外原版教材,而英文課也都是選讀外國名著。

1928年,高中畢業的楊絳欲報考清華大學,但當年清華沒有在江蘇投放招生計劃,楊絳只好報考了蘇州的東吳大學,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東吳大學因學潮暫時停辦,楊絳到清華大學借讀時,結識了無錫同鄉錢鍾書,並於1935年與之結為伉儷,跟隨錢鍾書去英國和法國留學,先後在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陪讀。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絳與錢鍾書在牛津大學合影

1938年秋,楊絳與錢鍾書攜女兒錢瑗回國,被震旦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聘為外語系教授,但不久錢鍾書隻身前往昆明西南聯大執教,楊絳則帶著一歲多的女兒留在孤島上海,與父母住在在一起。

楊必(1922—1968)出生於上海,是楊蔭杭與唐須嫈最小的女兒,深得家人的寵愛,也是家中最能逗趣的人,可謂是家裡的“開心果”,楊家父母對其約束甚少,而是讓她隨心發展。

楊必曾就讀於“上海市工部局女中”,這所學校由時任公共租界工部局華人教育處處長陳鶴琴於1931年創辦,陳鶴琴是與陶行知齊名的教育家,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專攻教育學和心理學。

楊必在高中畢業時,考入父親楊蔭杭、姐姐楊絳、姐夫錢鍾書都曾執教的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英文系,在其大學的最後一年,父親楊蔭杭在上海去世。

1945年,楊必從震旦女子文理學院畢業並被留校擔任外國語文學系助教,她在教授英文課時還同時兼任附中的英語教師,著名翻譯家傅雷之長子傅聰曾是楊必的學生,傅雷還曾邀請楊必為傅聰專門輔導英文,楊必由此與傅雷結識,正是在傅雷的鼓勵之下,楊必開始嘗試翻譯英國文學作品。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必

在姐夫錢鍾書的指導下,楊必先後翻譯了《剝削世家》、《名利場》等英國文學作品,其流暢且優美的譯文深得好評,尤其是薩克雷的《名利場》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著名翻譯家許淵衝曾這樣評價:“在二十世紀中國的翻譯界,可以傳世的名譯有三部,分別是朱生豪的《莎士比亞全集》、傅雷的《巴爾扎克選集》和楊必的《名利場》。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楊必曾在國際勞工局做過一段兼職,“國際勞工組”是根據1919年《凡爾賽和約》設置的機構,作為“國際聯盟”附屬機構,1946年底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其宗旨就是促進就業以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勞資雙方合作,落實社會保障措施,保護工人生活和健康。

1951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被華東教育部撤銷,相關係科併入震旦大學文學院、理工學院和法學院,楊必被調整到震旦大學文學院外文系任教,存在了14年的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消失了,其舊址現為上海嚮明中學。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震旦女子文理學院舊址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大調整時,震旦大學又被撤銷,楊必隨文學院、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理工學院被併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則與其它醫學院合併組建了上海第二醫學院。

楊必在復旦大學文學院外文系出任副教授,她並沒有留學背景,以本科生資歷出任副教授,絕對屬於破格,這就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楊必的英語水平相當高超,由於其未婚的緣故,復旦師生私底下稱楊必為“玉女教授”。

從1968年5月25日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清理階級隊伍運動”在全國展開,原本就處在文革混亂中的中國,被進一步推向災難的境地,楊必在國際勞工局的兼職經歷被挖出,造反派強迫其交代在國際勞工局的經歷和罪行以及與西方天主教的交往,不堪凌辱的楊必選擇了死亡,究竟是主動自殺還是被動自殺,貌似還是一個歷史之謎,但其被迫害致死卻是無疑的。

1979年,在楊必之死11年之後,復旦大學外文系為楊必副教授召開了追悼會,為她在文革期間所受到的迫害和強加的一切不實之詞進行糾正並恢復名譽。

楊絳翻譯的《堂吉訶德》早在1965年1月就已經翻譯完成了第一部,但尚未來得及出版,文化大革命就爆發了,直到1978年才正式出版發行。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絳

但楊絳的譯名早就名聲在外了,她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翻譯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就已經讓她躋身於著名翻譯家的行列中了。

楊必所翻譯的埃傑窩斯的《剝削世家》,於1953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這是由巴金創辦的一家小型出版社,卻也是極具特色的出版社,可謂是二十世紀中國私營出版社最後一抹餘暉,當年曾合作的作家、翻譯家都無不對這家出版社交口稱讚。

楊必的翻譯的代表作品是《名利場》,1957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獲得極高的評價,儘管楊必沒有出國經歷,但她嫻熟的英語,來自於她長期與在華修女的朝夕相處和耳濡目染,據說《名利場》的譯本和書名,還是姐夫錢鍾書幫助選定的。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楊必譯著《名利場》

值得一提的還有楊絳、楊必的大姐楊壽康,她曾專攻法國文學並翻譯了法國布厄瑞的《死亡的意義》,可見楊家三姊妹外語之厲害,楊壽康後來嫁給了浙江金華才子何德奎。

1927年春,何德奎與楊壽康在蘇州訂婚,兩家人在廟堂巷岳家花園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照片,照片中除了一對當事人之外,還有楊蔭杭、唐須嫈夫婦,同框出境的還有楊壽康的三姑楊蔭榆,何德奎的堂叔何炳松,以及蘇州當地的名流,而前排右邊第一人為16歲的少女楊絳。

楊絳與楊必是同胞姊妹,但她們的人生卻各不相同

何炳松(前排左三)、楊蔭杭(前排左四)、楊蔭榆(後排右四)

何德奎(1896—1983)是北京大學預科畢業,1917年以北洋政府教育部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公費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威斯康星大學和哈佛大學,他曾長期擔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幫辦、副總辦,抗戰勝利後曾出任上海市副市長。

而楊必之所以能夠就讀於“上海市工部局女中”,完全是大姐夫何德奎的功勞,正是由於其力爭,上海工部局英國總辦同意增設華人教育處,聘請教育家陳鶴琴出任處長,為上海市民子女提供了接受普通教育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