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要懂交互麼?這裡給你兩個建議

產品經理為什麼需要懂交互設計?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答案。

产品经理需要懂交互么?这里给你两个建议

在互聯網行業,產品經理可能是「最易招黑」的崗位。除了和技術是一對公認的歡喜冤家外,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之間也有著難以描述的“愛恨情仇”。

為了提升業務能力,提升在「商業互懟」中的攻擊力,產品經理是否需要懂技術或交互?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不少產品新人心中的疑惑。

在我看來,產品新人可以不懂技術,但是必須要懂交互,最好懂到可以替代交互設計師的水平。原因有如下幾點:

  1. 交互設計是產品經理理解用戶需求、瞭解產品邏輯最好的一個基礎性工作。
  2. 交互文檔是產品經理和團隊其他小夥伴高效溝通的基礎性工具。
  3. 如果你的公司中有交互設計師這個崗位,那麼我要恭喜你,你的公司職能劃分已經比較成熟。而在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是沒有交互設計師這個崗位,在這種情況下,交互設計就被划進了產品經理的職能內。

因此,作為產品新人,有必須先去了解交互設計。這樣不僅有益於推進工作,更是增加了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那麼產品經理要如何學習交互設計呢?我認為大概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PART1:瞭解什麼是交互設計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交互的概念。

所謂交互,就是指產品和它的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過程,比如用手勢、語音來打開一個界面,又或是點擊一個按鈕來觸發某個流程。交互設計利用用戶場景、用戶心理去設計用戶行為,從而使用戶能用、易用產品。

交互設計是以用戶為中心,將抽象的想法付諸於現實。因此,這就要求交互設計師擁有簡單視覺設計、心理學的知識、邏輯學的知識等3大能力。

产品经理需要懂交互么?这里给你两个建议

(交互設計師能力圖)

而作為產品新人,則是儘可能往交互設計師的能力標準上靠,起碼將其做到合格,甚至可以把某項能力作為自己的長板來提升核心競爭力。

PART2:制定合理的交互學習方案

大多數想要學習的產品新人,都是看一些設計乾貨和書籍,或者臨摹作品來提升自己,但是碎片化的知識往往浮於表面,拔苗助長式的學習路徑往往會讓人多走彎路。

這裡,我想向大家推薦如下的學習軌跡:

第一步:學習交互設計的工具

就像程序員必須要會碼代碼一樣,做交互設計當然少不了一些軟件的使用,交互設計經常需要被用到的工具如下圖所示:

产品经理需要懂交互么?这里给你两个建议

交互輸出物中的重點是:用戶畫像(能排版的都可以)、各種流程圖(Mac Omnigraffle、Win Visio)、交互原型(常說的線框圖,axure、sketch、Adobe xd)、演示(Flinto、Keynote、Protopie),動效(AE,其實只有極少數交互會琢磨動效,做演示的時候可能會考慮AE,但那實際上是動效設計師做的事情。交互考慮的動效更像是全局性質的,用戶引導、信息呈現的方式)。

工具有很多,掌握這些就足夠滿足交互的基本需求了:

  • Sketch——線框圖繪製工具
  • Axure RP——原型工具
  • PS——視覺化繪圖軟件
  • AE——動效軟件
  • Keynote——展示軟件

第二步:瞭解交互設計的流程

你需要按照分析需求、確定產品的典型用戶、競品分析、問題場景等交互工作流程來做設計。如圖所示,是網易UEDC部門的交互設計流程:

产品经理需要懂交互么?这里给你两个建议

(網易UEDC部門設計流程)

產品目標:通常來講一個產品再它立項的時候就有一個明確的產品目標,這個目標表述了產品將來想要實現的最終成果

業務需求:在產品迭代開發的過程中相繼會有N個業務需求出現,每一個業務需求背後都隱含著某一個目的和目標。業務目的就是指你為什麼要做這個項目或者功能,業務目標則是我們期望得到的成果。

用戶需求:在得到了業務目標後,通過設計將業務目標轉化成用戶行為。而瞭解用戶行為我們可以通過用戶研究的手段來了解目標用戶

關鍵因素:也是從業務目標出發,我們需要創造動機、排解擔憂、解除障礙,來引導用戶行為。

將這些都構思成應對策略,我們就可以著手歸納設計需求輸出設計了。

第三步:瞭解設計規範和方法

設計規範很多人都會忽視,其實它不只是給設計師看的,還會包含給開發人員看的部分,如何提高這一部分的能力呢?

蘋果、谷歌、微軟設計團隊的一些設計規範是很值得大家多看多學習的。

第四步:在產品框架下做交互

這是交互的內核部分,需要綜合運用用戶體驗、心理學、美學、產品感等知識,這些需要長期的學習進階。看書和逛一些設計社區都是不錯的選擇。

产品经理需要懂交互么?这里给你两个建议

《交互設計推薦書單》

當然,如果找到一個有經驗的老師系統指導你學習,並以練習的方式針對性對你的問題進行反饋,這樣的學習更高效!

分享一個提升交互設計能力的實用辦法

個人對於交互設計的經驗,比較喜歡用尼爾森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去評判交互設計是否到位。

尼爾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則:

  1. Visibility of system status
  2. Match between system and the real world
  3. User control and freedom
  4. Consistency and standards
  5. Error prevention
  6. Recognition rather than recall
  7.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use
  8. Aesthetic and minimalist design
  9. Help users recognize, diagnose, and recover from errors
  10. Help and documentation

尼爾森(Jakob Nielsen)是一位人機交互學博士,於1995年1月1日發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則」。

1995年以來,他通過自己的Alertbox郵件列表以及useit.com網站,向成千上萬的Web設計師傳授Web易用性方面的知識,儘管他的一些觀點可能帶來爭議,至少在Web設計師眼中,他是Web易用性領域的頂尖領袖。

1. 狀態可見原則

系統應該讓用戶知道發生了什麼,在適當的時間內做出適當的反饋。這條很簡單,就是指用戶的每次操作,你都得給他個反饋,成功了就告訴他成功了,失敗了就告訴他失敗了。

用戶在產品上的任何操作,不論是單擊、滾動還是按下鍵盤,頁面應即時給出反饋。“即時”是指,頁面響應時間小於用戶能忍受的等待時間。

如果反應時間有點慢,也請用進度條or等待or下載等動效或其他形式告訴用戶當下的情況;千萬別讓用戶在懵逼的情況下乾瞪眼。

新手做產品,只知道給出正確的用戶操作路徑,有經驗的產品經理知道用戶操作後的多種結果,正確與錯誤如何提醒,中間過程的多種路徑也會考慮到各種場景,及時給出多種反饋,降低用戶的焦慮與出錯率。

2. 環境貼切原則

系統的一切表現和表述,應該儘可能貼近用戶所在的環境(年齡、學歷、文化、時代背景),而不要使用第二世界的語言。《iPhone人機交互指南》裡提到的隱喻與擬物化是很好的實踐。此外,還應該使用易懂和約定俗成的表達。說的直白一些,就是3個字:說人話。

3. 撤銷重做原則

為了避免用戶的誤用和誤擊,系統應提供撤銷和重做功能,最常見的就是各種產品的撤銷功能,瀏覽器的返回按鈕,機器設備的Reset按鈕,重啟再來。

4. 一致性原則

同一用語、功能、操作保持一致。用戶不必懷疑是否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情景,或者不同的操作產生的結果實際上是同一件事情。遵循平臺的慣例,同一用語、功能、操作保持一致。

常見的例子,在產品中有多處新增的操作,那麼,請保持一致都叫做“新增”,而不要有的地方叫“新增”,有的又叫做“添加”。

5. 防錯原則

通過系統的設計、重組或特別安排,防止用戶出錯。如果某些操作不能進行,那就置灰或隱藏,不要在用戶點擊後才提醒不能操作。如果有某些內容不能選擇,就置灰或者隱藏,不要等用戶點擊完成時才告知不能使用,沒有人喜歡被玩弄。

6. 識別比記憶好原則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儘可能減少用戶回憶負擔,把需要記憶的內容擺上檯面,能讓用戶選擇,就不要讓用戶去填空。

儘量減少用戶對操作目標的記憶負荷,動作和選項都應該是可見的。用戶不必記住一個頁面到另一個頁面的信息。系統的使用說明應該是可見的或者是容易獲取的。

別讓用戶去回想我剛才做了什麼,讓他隨時能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選擇,以及自己當前在哪裡。

7. 靈活高效原則

產品的用戶總是會分為新手小白用戶、高級熟練用戶,其中中等水平用戶的數量遠高於初級和高級用戶數。為大多數用戶設計,不要低估,也不可輕視,保持靈活高效。

在使用新app的時候,是不是基本都會有新手引導?好的設計允許你skip跳過並且除非你從“關於”或者“設置”裡再次打開,否則絕不再次主動打擾你。

8. 易掃原則

互聯網用戶瀏覽頁面的動作不是讀,不是看,而是掃。易掃,意味著突出重點,弱化和剔除無關信息。

9. 容錯原則

幫助用戶從錯誤中恢復,將損失降到最低,例如頁面的自動保存,用戶出錯了,返回頁面,原來填寫的內容自動恢復。如果無法自動挽回,則提供詳盡的說明文字和指導方向,而非代碼,比如404錯誤碼,普通用戶是不明白的,需要給出更通俗的提示,並且給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提醒,而非不停的稍後重試。

10. 人性化幫助原則

幫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是:1、無需提示;2、一次性提示;3、常駐提示;4;幫助文檔。

訓練交互能力的一個實用辦法,可以用尼爾森十大交互原則進行案例分析,例如把應用商店排名前50,甚至前100的APP下載安裝,進行尼爾森十大交互原則的分析,哪些做的好,哪些交互還有問題,如果是你來設計,你會如何優化,可以拿自己的分析案例和產品同事、設計師同事進行探討,在交流中互相學習提升。

作者:蘭軍,致力於教育+互聯網行業產品打造,梅沙科技創始人,原迅雷產品總監,騰訊、YY語音高級產品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