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为什么能成为德国元首?

哪怕笑得再大声


希特勒曾经是奥地利人,成为国家元首之前已经加入了德国国籍。1932年,已经混出名堂的希特勒在德国布劳恩施魏格市正式加入德国国籍。

当人们祝贺希特勒成为德国公民时,希特勒回答道:“你应该祝贺的对象不是我,而是德意志。”

欧洲的理念跟咱们不同,比如18世纪的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德国公主,通过政变上台,领土扩张和富国强兵有一套,成了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和彼得一世并称大帝的叶卡捷琳娜大帝;英国17、18世纪的不少国王的德国血统远远大于英国血统,乔治一世甚至在54岁继任英国国王时都不会说英语。

一、奥地利和德国主体民族都是日耳曼人,都说德语。

二、德国和奥地利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和文化,两国在历史上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后来普奥战争获胜的普鲁士把奥地利排挤出了德意志,所以,在近现代,德国人眼里奥地利就是德国的一部分,而部分奥地利人也这么想。

《凡尔赛和约》里也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不允许奥地利和德国合并。

1938年德国强行合并奥地利的时候,受到了奥地利上层和部分中层人士的抵制,毕竟自己的权利被划分出去了,但是奥的中下层人士大多非常拥护,主动夹道欢迎,德军进入奥地利首都时几乎没有遭遇明显阻拦。

1938年德军开进奥地利,受到了奥市民的夹道欢迎

三、希特勒一战时加入了德国国防军(一种说法是,因为他过于瘦弱,参加奥匈帝国的士兵体检不合格,但是德国的体检不太严格,结果通过了,注意:1914年德国国防军征兵的身高标准是不低于171com;另一种说法是身为狂热的日耳曼主义者,奥匈帝国是多民族国家 ,希特勒可不屑与斯拉夫 犹太 匈牙利人成为袍泽)。希特勒在德国国防军巴伐利亚步兵第16团,成为陆军下士,担任团部传令兵。据作者亲身体验,巴巴利亚地区的德语已经非常接近奥地利口音,与柏林一带的德语有明显差异。当时,在国防军里,希特勒被嘲讽为:“巴伐利亚口音的乡下人”。虽然德国的巴伐利亚非常富饶,但因为主要是农业区,往往被北部工业区的人们看成乡巴佬。

1918年,当得知德国投降的消息,希特勒哭晕在地上,因为在他心中,自己就是德国人。

四、1932年,纳粹党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已经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于是希特勒决定参加总统选举,但他此时依然是奥地利国籍,没有资格参选。于是希特勒通过各种上层人士的的斡旋,和举荐正式获得了德国国籍。


与兴登堡共坐的希特勒,30年代初,希特勒已经打入德国上层生活。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希特勒还是相当高的治国能力。三十年代初的德国经济几近崩溃,600多万人失业。家里生火取暖都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柴火还便宜。生活困顿的人们一般更为关心物质和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不怎么关心有关行使公众权力的人应当怎样推选出来的任何理论。大萧条为肆无忌惮的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冒险家,为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开辟了道路。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不假,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德国元首,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德国和奥地利的主体民族是日耳曼人,两国曾长期是一个整体。德意志地区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邦国林立的松散政治联盟,而奥地利一直是整个德意志地区的老大,也就是说奥地利曾是德意志的代言人。直到普奥战争后,普鲁士统一了分散的各德意志邦国,才把奥地利正式排除出德国的范围之内。而奥地利和德国的主体民族都是日耳曼人,官方语言是德语,两国的文化基本相同,所以两国存在天然的亲近感。

二、近代欧洲存在“跨国政治家”的先例。比如俄国著名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个德国人,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俄国女皇。再比如拿破仑还兼任意大利国王。所以欧洲民众是可以接受外国人成为本国元首这种情况的。

三、希特勒获得了德国国籍。希特勒参加过一战,服役于巴伐利亚军团,为德国而战。他战后长期生活在德国,并在1932年取得了德国国籍,成为一名德国公民。在1932年之后,希特勒可以说他是一个出生在奥地利的德国人,希特勒可以光明正大的成为德国元首。

四、希特勒通过议会选举上台。虽然希特勒在执政后大搞独裁,但希特勒却是通过合法手段——赢得议会选举上台的。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够赢得选举,是因为他抓住了德国民众的心,赢得了德国人选票。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让德国深受其害,德国人普遍生活困难。希特勒抓住这一机会,用极富煽动性的演讲大肆鼓吹日耳曼民族优越论,并许下诸多美好愿景,博得了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德国人的支持。而上台后的希特勒则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军事化转型,仅仅两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德国失业问题,让德国人过上了“有牛奶和面包的生活”,从而在国内树立了绝对的个人权威,成为名副其实的元首。


石头说历史


1938年纳粹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盖世太保特别行动队奉命查抄奥地利兵役署,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并销毁该军事单位与希特勒曾经的往来信件,因为奥地利兵役当局认为希特勒在1913年前往德国有逃避兵役之嫌,尽管希特勒在信件中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在居住地慕尼黑进行了征兵体检,但后来的第三帝国元首仍然感觉此事有损荣誉,然而盖世太保一无所获,希特勒为此大为恼火。



需要厘清两个历史事实,其一是奥地利与德国都是以日尔曼民族为主体,官方语言亦同,而欧洲列强为防止好战的普鲁士过于强大,始终关注并反对德奥合并,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中此为单独且重要的一个条款;其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奥匈帝国是一个战壕的。

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德奥边境的奥地利一侧,这一点对希特勒具有重要意义,他青年时代就认为,这两个德语民族之间不应该有边境,而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他在《我的奋斗》开篇即写道:“今天在我看来,命运竟然选择莱茵河畔勃劳瑙作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种天意,而我们年轻一代的人已把竭尽全力统一两国作为我们毕生的工作”,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上台五年后就吞并了奥地利,使纳粹德国一下子多了3000万人口。



希特勒上溯三代就居住在距离维也纳50英里的“下奥地利”地区,他在16岁时就已经热衷于政治,并在奥地利期间修炼了两个重要“功力”,一是非凡的演讲才能,日后作用甚大;二是接受了“泛日尔曼思想”,这也是他掌握权力后民族政策的核心。

1913年5月,希特勒离开奥地利首都前往德国,对于离开的原因他自己的说法是看不惯维也纳的民族杂居现象,尤其是“没完没了的犹太人使我憎厌,这个大城市使我觉得是人种退化的象征” ---- 这多少有点矫情,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生活无着和对德国政治的向往,用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树挪死,人挪活”。



由于肺病的底子使希特勒没有通过征兵体检,1914年一战爆发后让特想从军的希特勒非常苦恼,8月3日直接上书德国国王路德维西三世,申请志愿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为第二祖国作战,不料竞然获准。

于是这个“波西米亚下士”以传令兵的初始身份来到西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并在战争中因作战英勇两次负伤两次受奖,分别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和一级铁十字勋章,尤其是后一种极少授予普通士兵的,这个荣誉让希特勒吹嘘了大半辈子,成为他后来号令普鲁士军官团的军事资本和口头禅。

(一战时期的希特勒下士)

而希特勒能从一个奥地利青年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跟把大象塞进冰箱一样,拢共分为三步:

一、加入纳粹党并逐渐成为党魁。

1919年9月仍然被德国陆军留用的希特勒奉命去幕尼黑调查一个叫作“德国工人党”的小团体,这就是纳粹党的前身,然而参加完一次会议的希特勒就收到通知他被发展入党了,带着好奇心加入后不久就负责了纳粹党的宣传工作,很快成为该党最优秀的煽动家和组织家。在希特勒的努力下,1921年7月纳粹党修改了党章,任命希特勒为委员会主席并确立了“领袖原则”,这个原则先是成为了纳粹党的党纪,到第三帝国成立后又成为国法,在德文中“领袖”和“元首”是一个字,实际上此时希特勒已经有了元首这一称谓。



二、纳粹党通过选举成为执政党。

通过“啤酒馆暴动”和坐牢等一系列表演,纳粹党在德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发展非常迅猛,得到失业工人、退役军人和垄断财阀的多重支持,党员人数呈几何形增加,到1930年成为国会第二大党。出狱后的希特勒为了防止被当局驱逐出境,1925年4月7日正式申请放弃了奥地利国籍,使他一时成为无国籍人士,但是他公开宣称不会要求魏玛共和国政府批准他的德国国籍,因为他认为曾经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并为第二祖国作战,理所应当获得德国国籍,但当局没有鸟他。

1932年希特勒决定参加总统选举,为了取得合法参选身份,是年2月25日,不伦瑞克邦(德国是联邦制)的内政部长(纳粹党成员)任命希特勒为该邦驻柏林公使馆的工作人员,于是这个纳粹党领袖就成为了不伦瑞克邦公民,进而也成为了德国公民,希特勒通过这种近乎滑稽的手段轻易解决了国籍问题。虽然希特勒在竞选中败给了现任总统兴登堡,但纳粹党的声势已经十分浩大,在7月的国会选举中获得1300多万张选票,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兴登堡于1933年1月30日不得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三、兴登堡逝世后获得绝对权力。

作为德国陆军的老牌元帅和资深政治家,兴登堡在德国国内有着巨大的威望,所以希特勒在上台之初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包括尊重国防军和清洗冲锋队等,随着兴登堡年迈多病,希特勒开始逐步囊括权力,废除议会的民主制度,将各邦权力上缴政府,到1933年3月23日,希特勒已经实际成为德国的独裁者。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德国再没有人可以阻挡希特勒的野心,他集总统与总理于一身,正式成为第三帝国“元首”了。

那一天,据戈培尔回忆,回到住处的希特勒“眼里充满了泪水”,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也注定即将开始了。


度度狼gg


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在历史上,德意志这个概念中本身就包括了奥地利,两国其实在历史上是一家人、第二是因为希特勒的早年经历使他对德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通俗点讲就是希特勒认同奥地利和德国是一家,都同属德意志)、第三是因为希特勒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机会,使自己在法律意义上成为了德国人,因此他自然能够参与到政坛当中去。

“大德意志”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法兰克王国时期。当时法兰克王国被分裂为三个国家(被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儿子平分),即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其中东法兰克王国便是“大德意志”的前身。在东法兰克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这货真的是个孩子)去世后,公爵和教会便推选出了一位新的君主康德拉一世。他的登基使东法兰克王国真正成为了独立的封建君主国,“大德意志”的概念便起源于这里。

在公元962年,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罗马帝国(没改名的神罗)君主,东法兰克王国被改名为罗马帝国;之后的腓特烈大帝又将其国名改为“日耳曼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大德意志”这个民族和地理概念在这一时期被正式确立。这其中包括了如今的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半个波兰。

不过,随着神罗内部中各个邦盟的实力与日俱增,国王的势力也随之衰弱。神罗也在之后的几个世纪内逐渐由一个国家演变为了一个较为松散的势力联盟。截止至拿破仑西征前,神罗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奥地利,其次是普鲁士。而为了抵御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拿破仑西征,时任神罗皇帝佛兰茨二世(他同时还是奥地利的实际统治者)与沙俄、英国、那不勒斯王国和瑞典结成第三次反法联盟,但是反法联盟却惨遭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揉踹,这也直接导致了神罗的解体以及弗朗茨二世的退位。

而随着拿破仑的失败以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没落,以奥地利为首的各原神罗内部成员国在经过商议后,决定重新建立一个“德意志联邦”,所有成员国则统一由奥地利来统领。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普鲁士的反对,两大成员国也开始在军事经济政治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撕逼;最终的结果是普鲁士掌握大半个北德意志联邦,但南德意志联邦各国分道扬镳,而奥地利则和匈牙利组成了奥匈帝国。

之后,普鲁士不断对那些原属于德意志联邦的小国征战并将其吞并,来完成统一除奥地利外的大部分属于“大德意志”的领土;之后又相继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来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同时夺回那些被他国夺走的领土。最终,普鲁士完成了对德意志联邦和巴伐利亚(南德意志联邦各国)的统一大业(除了奥地利),并在1871年正式建立德意志帝国。

所以由上不难看出,奥地利和德国都同属“大德意志”这个大家庭内,两国(此处可以理解为普鲁士)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合并;并且两国的民族主体也都是日耳曼德意志人。这一系列因素使德国和奥地利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族层面都十分亲近,两国人民也都认同奥地利和德国是一家人。而希特勒就很“幸运”的出生在了德奥边境的布劳瑙城,与德国的领土仅有一河之隔。

出于地理环境和他爸阿罗伊斯的影响,希特勒从小就经常和德国人接触。在希特勒年仅三岁的时候,希特勒的父亲阿罗伊斯得到了上司的提拔(他爸是干海关的),被派到了德国的巴伐利亚去工作;希特勒一家也暂时搬到了对岸的德国小城巴索。幼年的希特勒便经常与德国小孩在一起玩耍。这段童年经历对希特勒的影响很大,甚至于当地的方言都成为了希特勒的母语。希特勒对德国的迷恋也正

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少年时期的希特勒对政治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开始热衷于阅读,开始大批大批地借阅图书;出于童年经历的影响,希特勒非常喜欢阅读关于德国历史(主要是有关普法战争的)和德国神话的书籍。这使希特勒带给他同学的唯一印象就是“喜欢扎在书堆当中”。在长期阅读有关德国书籍的影响下,希特勒开始把“铁血宰相”俾斯麦当作自己的偶像,开始接收并认同“大德意志”的泛日耳曼民族主义思想(简单的说就是认同“德奥一家亲”),开始对德国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和崇拜。虽然希特勒的国籍在这时还是奥匈帝国公民,但他骨子里却是一名德国人(或者叫做“大德意志”人,原谅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QAQ)。

希特勒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因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曾先后在1907年和1908年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但均惨遭拒绝。希特勒觉得在奥地利(奥匈帝国)没人能够欣赏他的才华,所以他开始对奥匈帝国这个国家产生憎恶之情。而随着他父母相继去世,希特勒不得不在维也纳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活,通过画明信片这种方式来维持生计。希特勒在流浪期间吃尽了苦头,这使他对奥地利(奥匈帝国)这个国家极为失望和厌恶。在不久后,希特勒便只身一人前往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虽然那里的条件仍然很艰苦,但希特勒却找到了归属感(一种说法是希特勒讨厌奥匈帝国“民族杂居” “犹太人居多”的现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希特勒去慕尼黑是为了逃脱奥匈帝国的兵役)。

在一战爆发前夕,身在慕尼黑的希特勒收到了奥匈帝国的征兵令,要求希特勒必须到萨尔斯堡进行体检,否则就将其监禁(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盟国,因此奥匈帝国有权将希特勒监禁)。希特勒在无奈之下只得前去萨尔斯堡进行体检,但奥匈帝国总领事却认为希特勒身体素质太差,不适合当兵,最终被奥匈当局淘汰。

一战爆发后,希特勒希望能够报效自己的“祖国”德国,但是他瘦弱的身体使他屡屡无法通过军队的体检,因此希特勒便向巴伐利亚国王写信,要求上前线参军。不久后,希特勒便被分配到了巴伐利亚第16步兵团当一名通信兵。他随着步兵团的脚步,先后参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索姆河战役、阿拉斯战役和巴斯青达战役。由于希特勒在战场上十分英勇,屡屡立功,因此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和一枚一级铁十字。这两枚勋章在日后成为了希特勒的政治军事资本,也成为能让他吹一辈子牛批的东西。


在一战结束后不久,希特勒加入了“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在不久后便混成了该党的领导人;并在1923年发动了“啤酒馆政变”。由于希特勒对形势的错误认证,导致了这场针对巴伐利亚政府的政变失败,德国工人党被迫解散,希特勒也因此被捕入狱中。他被当地政府判了5年有期徒刑(《我的奋斗》就是希特勒在这时写出来的),但事实上希特勒只坐了一年牢就被假释出狱了;在他出狱后,当地政府想要把希特勒放逐回奥地利(这会奥匈已经解体了),但是奥地利政府却以希特勒曾在德国服役为由拒绝了当地政府的要求 。希特勒也就成为了一名无国籍人士。

希特勒出狱后不久,便和原班人马重组了德国工人党,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而他本人则继续出任纳粹党的领导人。并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演讲能力(经过小黄专业培训)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希特勒更是借着大萧条这个绝好的机会大肆宣传泛日耳曼民族主义和自己的种族政策,宣称要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他这套全是学光头墨的);而德国国内的大资本家们觉得希特勒能够保住他们的利益,所以也开始支持希特勒以及纳粹党。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最终在1932一跃成为了德国国会第一大党。

虽然希特勒在德国政坛上混的如鱼得水,但是希特勒并无德国国籍,这使他无法参与总统选举。而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希特勒的纳粹党同僚迪特利希·特拉格斯(他是德国布伦瑞克州的内政部长)在1932年2月25日将希特勒“任命”为布伦瑞克州政府的文化和测量局政府顾问,希特勒也借势获得了德国国籍。他终于能够名正言顺的参与到大选当中去。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想必各位也有所了解,希特勒和选票最多的兴登堡进行政治结盟,在1933年成为了德国总理。兴登堡死后,希特勒将总统与总理集为一身,在同年成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成为了全德国最有权势的人;希特勒开始着手实现当初的那个要建立“大德意志”的理想。而此时的欧洲上空,却已是一片乌云密布。


二战吐槽君


首先要清楚一个事实,奥地利和德国是同文同种,都属于泛德意志地区(现在的奥地利都说德语),当年德意志地区“诸侯并立”的时候,普鲁士是第一强国,奥地利是第二强国。后来普鲁士打了三次王朝战争,建立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则被踢出德意志大门,只能和匈牙利合伙经营了一个二元制的奥匈帝国......

不过毕竟还是一家人,后来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是勾搭起来了,而且十分亲密,虽然一战后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再次成为一个小国,但唯恐德意志民族再次联合的协约国集团还是明确规定了:禁止德奥合并!

可是血浓于水,民族感情这个东西是禁止不住的,“大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弥漫德奥两国,希特勒就是这种极端分子,他虽然是奥地利人,但他1912年就移居了德国,而且在一战中还在德军中服役,1925年希特勒以居住德国13年并且服役军队的理由向奥地利申请免除其公民身份,被奥地利政府批准。

这个时候从法律意义来说,希特勒是没有国籍的。

1932年,希特勒在布劳恩施魏格取得德国国籍,当时很多德国人都庆祝他,毕竟都是同胞,没有德国人把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当外人。


国史拾遗


希特勒明明是奥地利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德国的元首?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在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上的各个国家,有点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格局,因为这些国家领土都不是很大,又都接壤在一起,所以王室之间经常会有通婚。

当时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很暧昧,这两个国家的主要人口都是属于同一民族,叫日耳曼人,奥地利人对德国人感到十分亲近。在历史上,两国曾多次统一成一个国家,同样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奥匈帝国)与德国都属于同一阵营。

希特勒虽然是奥地利人,但奥地利的民族成分众多,虽然是以日耳曼人为主,但还有犹太人、斯拉夫人等其他民族,希特勒自幼向往军队生活,但他对于其他民族都很憎恨,如果他在奥地利从军了,很可能会在其他民族军官的手底下办事,这会让他十分不爽。

所以希特勒在1913年(时年24岁),移民到了德国慕尼黑,这里的民族成分要比奥地利要更为的纯粹,也更让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希特勒就以志愿兵身份加入德国巴伐利亚陆军。

1923年,希特勒因为参加试图推翻巴伐利亚州政府的暴乱而被逮捕,被判刑5年。不过一年之后就被假释出狱。在他出狱后,当地政府想要把他驱逐回奥地利,但奥地利不肯接受,并且说他曾经在德国军队服役,已经丧失了奥地利的国籍。

没有奥地利的国籍正符合希特勒的意愿,但他也因此成了没有国籍的人。他长期混迹在德国政坛,却因为没有国籍而始终当不上官。终于在1932年2月25日,希特勒被纳粹党人迪特利希·特拉格斯宣布任命为布伦瑞克州在德国议会议员团的团长,这才获得了德国的国籍。

其实希特勒在未坐牢之前,就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到处演讲,最终他演讲的内容、语言的才华、雄辩的论据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纳粹党也对他顿时刮目相看,将希特勒任命为“宣传部长”。

希特勒获取了德国国籍后,凭借着自己的口才,最终成功的当上了德国元首,希特勒曾经承诺过“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而他的承诺在纳粹德国初期(1938年)就已经实现了,这个让公民们吃饱的能力,使希特勒得到了大力拥护。

希特勒的魅力传回奥地利后,许多奥地利人都以希特勒为榜样,为有希特勒这样的人而感到自豪。所以当纳粹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时,受到了奥地利人真诚的夹道欢迎,被视为“同胞”、“兄弟”、“解放者”。

在整个战争期间,奥地利始终追随德国进行作战,在二战过后,奥地利曾经想要并入德国,不过这个想法遭到了协约国的反对,之后一直也没有再合并过,直到现在,奥地利跟德国还是两个拥有主权的国家,不过这两个国家一直以来都很友好。


魏青衣


德国和奥地利其实是一家,大家都是日耳曼民族

(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他毕生主张德奥合并)

与英国、法国、俄国不同,日耳曼人在历史上一直是诸侯林立,即便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也没能真正统一整个大德意志地区。

(18世纪四分五裂的德国)

在19世纪之前,日耳曼人都没能建立一个强力的统一国家。当时的日耳曼人分裂成许多诸侯国,其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为强大的两个日耳曼国家。

在神圣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希望由自己领导德国统一。最终普鲁士渐渐的占得上风,但却无法彻底打败奥地利。

为此,普鲁士放弃了一统整个日耳曼的“大德意志”方案,转而采取了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统一方案。并在1870年通过普法战争完成统一,成立德意志帝国。

(德国统一的第一功臣,铁血宰相——匹斯麦)

而被排除在德国统一之外的奥地利则选择与匈牙利结成联邦国家,建立了奥匈帝国。

至此德意志和奥地利完成了分家,开始各自的独立生活。

与英美一样,德国和奥地利同文同种的血缘和历史还是让两国的关系十分亲密。此后两国在一战结为同盟共同对抗英法。

但不幸的是,一战中德奥两国战败,受到了严厉地惩罚。其中奥匈帝国更是被肢解为十个国家,奥地利也由此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为了防止德国再度做大,在《凡尔赛和约》中英法明确禁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不过随着之后纳粹德国的崛起,《凡尔赛和约》变成了一纸空文。

一战后英法对战败国严厉的惩罚加速了德奥两国的民族主意抬头,两国合并的呼声越来越高。

希特勒就是这么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他本人虽然出生于奥地利,但作为一个日耳曼人他从小就抱有统一整个德国的梦想。在他年轻的时候便前往德国学习并加报名参军,为德国参加了一战。

(希特勒出生的房子)

战后希特勒加入德国国籍,并利用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憎恨创建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文简称“纳粹党”。

之后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使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带路。在1938年,德国正式兼并奥地利,完成了数百年来日耳曼民族追求的统一大业。

如果不是在后来希特勒继续挑起二战,估计现在的奥地利现在已经是德国的一个州了。

(德国在二战前夕的版图)


千佛山车神


说一个比方,不知恰当不恰当,大意就是我们春秋战国,不管什么赵国齐国楚国,都是中国人。德意志跟奥地利,差不多意思,原本都是大德意志邦国而已,后来普鲁士逐步统一德意志,奥地利作为地方,一直被排挤,但主要问题是原大德意志邦国,都是以日耳曼民族为主,奥地利则参杂了比较多的别的民族。尽管如此,三八年希特勒纳粹德国出兵奥地利,情况基本也是奥地利人膳食壶浆,以迎王师。


希特勒本身,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所以更看重的是日耳曼民族认同,而且就法理上来说,他本人也在一九三二年,正式入籍德国,一直到死,一直到今天,德国人,奥地利人,从没有因希特勒这个国籍关系,有什么纠纷,他活着时也从没有政治对手在这个事情上纠缠不清过。欧洲本身,其实也都是一堆罗马帝国分封的王国,公国,所以都只能称王,没叫皇帝的,叫皇帝就属于暨越,罗马之后只有拿破仑皇帝,是合法的,其他都是扯蛋。

从名义上说,欧洲至今也还是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罗马帝国皇帝的帝冠,还一直由教皇掌握,随时准备戴在那个统一欧洲的人的脑袋上呢,希特勒第三帝国,别以为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他就是准备在拿破仑之后,成为第三个欧洲罗马皇帝呢!谁在乎到底是欧洲那里的人?只要是日耳曼民族主导的第三罗马帝国治下,那里的都行!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老生常谈了。

要解释希特勒作为奥地利人,为什么能成为德国的元首,我们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的。

我们知道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都无数次发生着一个国家的人到他国谋生甚至身居要职的例子,比如商鞅作为卫国人在秦国闯出了一片天地;而欧洲似乎更过分,比较典型的是沙俄时代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作为德意志的公主,在嫁入沙俄之后,这位之前完全不懂俄语的她苦心学习,甚至赤脚踩在冰凉的宫殿大地上驱赶困意,以期迅速融入沙俄社会。最后,当她在受洗仪式上用并不流畅的俄语和神父对话时,在场的所有俄国人留下了热泪。

而到了近代,还出现了格鲁吉亚人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案例,而斯大林的对手,就是出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而希特勒,则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国家元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奥地利和普鲁士本就是一家人

希特勒之所以能够跨国“求职”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普鲁士和奥地利本身就是一家人。

在中世纪时期,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这使得二者在长时间的发展中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

而之所以后来的分道扬镳,只是因为1864年开始的德意志统一战争中,为了减轻国际压力,确立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绝对的领导地位,俾斯麦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击败奥地利帝国,将奥地利从德意志家族中驱逐出去,从而确立了普鲁士对德意志的领导。

被击败后的奥地利和匈牙利于1867年组成二元制的奥匈帝国,虽然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但是德国和奥匈帝国因为共同的敌人英国和沙俄最终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一战期间,二者组成了同盟国阵营。

希特勒于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并于1914年8月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凡尔赛体系的制约使得这注定只能是德奥两国的设想。

后来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就将德奥和平作为自身扩张的重要一部分。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奥地利,希特勒通过强制性投票,使得99%的投票者赞成德奥联合。

2、西欧社会相对模糊的民族划分

之前说过,在西欧,跨国主政的情况非常之多,甚至一战都是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之间进行的战争。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欧洲国家长期以来模糊的民族和国家观念,因为大家统属于基督教覆盖的区域,因此在欧洲境内教权长期高于王权,大部分国家的世俗政权长期受到教权的压制,和教权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大陆的状态就类似于我国的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家虽然彼此独立,但是很多国家上层都有姻亲关系,而且几乎都受到教权的影响。

今天我们所谓的民族概念,是在苏联时期由斯大林提出的,在苏联时代深刻影响了共产主义阵营,我国也受此影响进行了民族的甄别工作,这是我国56个民族的来源。

但是,欧洲一直没有进行苏联式的民族甄别工作,更没有按照地域进行强制的民族划分,这就使得欧洲长期以来民族概念相对模糊。今天的欧洲,面积虽然比我国稍大,但拥有4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家,欧洲的国家划分,实际上也是欧洲的民族划分,在欧洲的国家内部,并没有明确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分,比如德国人对德国的认同要高于对日耳曼民族的认同。

从历史的大环境下看,奥地利和德国都属于日耳曼人,如果不是人为的强制分裂,今天的德国和奥地利应该组成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国家。

所以,希特勒虽然是奥地利人,但同在日耳曼人的民族认同之中,这是希特勒能够获得德国民众支持的重要原因。

3、希特勒本人对德意志的“忠心”

今天的很多人非常不理解斯大林的做法。作为一个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完全站在俄罗斯人的角度,对少数民族的格鲁吉亚进行残酷的打压和镇压,完全就是数典忘祖。

希特勒也是一样,在成为德国的元首之后,一个重大的步骤就是吞并奥地利,自己的家乡。

之所以如此匪夷所思,其实也不难理解。这就和古代投降敌人阵营的贰臣一样,比如洪承畴,为了取悦新主子,也为了减轻自己良心的谴责,他会对自己的同胞痛下杀手,妄图以同胞的毁灭否定自己之前的坚持,自我强化变节的选择正确性。

对于希特勒,同样也是这样,首先希特勒明白德国要远远强于奥地利,从骨子里使希特勒想要成为一个德国人而不是奥地利人,毕竟谁也希望自己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

而为了赢得德国民众的支持,希特勒选择吞并自己的家乡,将奥地利并入德国,以奥地利作为取悦德国的筹码。而当吞并奥地利之后,希特勒这个外来户才真正赢得了德国人民的由衷拥护,大家才把真正为德国谋福利的他当成一个真正的德国人。

另外,希特勒特殊的家庭环境也促使他更喜欢德国。在三岁时,他就跟随父亲来到奥德边境,在德国人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甚至一战时期,拒绝奥匈帝国兵役的希特勒主动向德国请缨,作为德国士兵参加对协约国的战争。

所以,从德国的发展可以看出,希特勒是哪国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给德国人民带来希望,至少是暂时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曾经有人认为,二战后德国之所以对希特勒能够进行彻底清算。主要原因是因为,希特勒是一个奥地利人,但似乎很多人都忘记了为何一个奥地利人能成为德国的元首。

首先,就是希特勒和德国人对于日耳曼人的认同感。按照一般史书记载,所谓的德意志第一帝国时代,就是各地的日耳曼国家共同构筑,不过其皇帝是由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担任的一个松散的联盟。所以,从人种和血缘上,决定了希特勒作为日耳曼人是可以被德国人所接纳的。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奥地利实力不断下滑,所以控制其他民族的区域不断锐减。以至于到了一战之后,成为一个纯粹的日耳曼人国家。所以,希特勒从身份认同上并没有多少障碍。尤其是一战时,希特勒就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能批准他参加巴伐利亚军队。在获得批准后,希特勒获准作为志愿兵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16团,成为陆军下士,并在战争中荣获一枚铁十字勋章。

除了身份认同之外,希特勒很好的适应了德国人的各种需求。第一,希特勒成功的利用了德法之间的世仇,让德国人对于《凡尔赛条约》生物痛觉,一心要寻找可以带领他们进行复仇的领袖。于是,宣扬日耳曼人优越性和对法国复仇的希特勒,抓住了德国所谓选民的认同。于是,成为了德国的总理。之后,作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不仅成功的出兵莱茵河,让人们看到了希特勒强硬,相信希特勒是一个敢于对西方下手的狠角色。同时,希特勒在国家治理方面,以及人民的福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德国人认为希特勒就是它们所要找的领袖。再加上纳粹宣传机构不断利用各种媒介,对希特勒进行宣传,将其“神话”。最终让德国人对于希特勒产生了严重的个人崇拜,难以自拔。所以,当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成为了总统,然后其将总理和总统合并,成为了“元首”。

最后,就是法国人的愚蠢。德国投降之后,虽然签订了各种条约。但是,依然无法让法国人满足,曾经悍然出兵德国,让德国的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所以,德国人从骨子里,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反击法国的领袖。所以,当希特勒很空出世之后,立即受到德国人的追捧。

由此可见,希特勒能成为德国的元首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