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是奧地利人,為什麼能成為德國元首?

哪怕笑得再大聲


希特勒曾經是奧地利人,成為國家元首之前已經加入了德國國籍。1932年,已經混出名堂的希特勒在德國布勞恩施魏格市正式加入德國國籍。

當人們祝賀希特勒成為德國公民時,希特勒回答道:“你應該祝賀的對象不是我,而是德意志。”

歐洲的理念跟咱們不同,比如18世紀的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德國公主,通過政變上臺,領土擴張和富國強兵有一套,成了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和彼得一世並稱大帝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英國17、18世紀的不少國王的德國血統遠遠大於英國血統,喬治一世甚至在54歲繼任英國國王時都不會說英語。

一、奧地利和德國主體民族都是日耳曼人,都說德語。

二、德國和奧地利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和文化,兩國在歷史上都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普奧戰爭獲勝的普魯士把奧地利排擠出了德意志,所以,在近現代,德國人眼裡奧地利就是德國的一部分,而部分奧地利人也這麼想。

《凡爾賽和約》裡也有著很明確的規定,不允許奧地利和德國合併。

1938年德國強行合併奧地利的時候,受到了奧地利上層和部分中層人士的抵制,畢竟自己的權利被劃分出去了,但是奧的中下層人士大多非常擁護,主動夾道歡迎,德軍進入奧地利首都時幾乎沒有遭遇明顯阻攔。

1938年德軍開進奧地利,受到了奧市民的夾道歡迎

三、希特勒一戰時加入了德國國防軍(一種說法是,因為他過於瘦弱,參加奧匈帝國的士兵體檢不合格,但是德國的體檢不太嚴格,結果通過了,注意:1914年德國國防軍徵兵的身高標準是不低於171com;另一種說法是身為狂熱的日耳曼主義者,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國家 ,希特勒可不屑與斯拉夫 猶太 匈牙利人成為袍澤)。希特勒在德國國防軍巴伐利亞步兵第16團,成為陸軍下士,擔任團部傳令兵。據作者親身體驗,巴巴利亞地區的德語已經非常接近奧地利口音,與柏林一帶的德語有明顯差異。當時,在國防軍裡,希特勒被嘲諷為:“巴伐利亞口音的鄉下人”。雖然德國的巴伐利亞非常富饒,但因為主要是農業區,往往被北部工業區的人們看成鄉巴佬。

1918年,當得知德國投降的消息,希特勒哭暈在地上,因為在他心中,自己就是德國人。

四、1932年,納粹黨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已經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於是希特勒決定參加總統選舉,但他此時依然是奧地利國籍,沒有資格參選。於是希特勒通過各種上層人士的的斡旋,和舉薦正式獲得了德國國籍。


與興登堡共坐的希特勒,30年代初,希特勒已經打入德國上層生活。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除了極具煽動性的演講,希特勒還是相當高的治國能力。三十年代初的德國經濟幾近崩潰,600多萬人失業。家裡生火取暖都不用再去買柴火了,而是直接燒鈔票取暖,因為燒鈔票比燒柴火還便宜。生活困頓的人們一般更為關心物質和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不怎麼關心有關行使公眾權力的人應當怎樣推選出來的任何理論。大蕭條為肆無忌憚的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冒險家,為希特勒這樣的獨裁者開闢了道路。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不假,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德國元首,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德國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人,兩國曾長期是一個整體。德意志地區在很長時間內是一個邦國林立的鬆散政治聯盟,而奧地利一直是整個德意志地區的老大,也就是說奧地利曾是德意志的代言人。直到普奧戰爭後,普魯士統一了分散的各德意志邦國,才把奧地利正式排除出德國的範圍之內。而奧地利和德國的主體民族都是日耳曼人,官方語言是德語,兩國的文化基本相同,所以兩國存在天然的親近感。

二、近代歐洲存在“跨國政治家”的先例。比如俄國著名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個德國人,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俄國女皇。再比如拿破崙還兼任意大利國王。所以歐洲民眾是可以接受外國人成為本國元首這種情況的。

三、希特勒獲得了德國國籍。希特勒參加過一戰,服役於巴伐利亞軍團,為德國而戰。他戰後長期生活在德國,並在1932年取得了德國國籍,成為一名德國公民。在1932年之後,希特勒可以說他是一個出生在奧地利的德國人,希特勒可以光明正大的成為德國元首。

四、希特勒通過議會選舉上臺。雖然希特勒在執政後大搞獨裁,但希特勒卻是通過合法手段——贏得議會選舉上臺的。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夠贏得選舉,是因為他抓住了德國民眾的心,贏得了德國人選票。30年代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讓德國深受其害,德國人普遍生活困難。希特勒抓住這一機會,用極富煽動性的演講大肆鼓吹日耳曼民族優越論,並許下諸多美好願景,博得了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德國人的支持。而上臺後的希特勒則通過國家干預經濟、進行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軍事化轉型,僅僅兩年時間就基本解決了德國失業問題,讓德國人過上了“有牛奶和麵包的生活”,從而在國內樹立了絕對的個人權威,成為名副其實的元首。


石頭說歷史


1938年納粹德國武裝吞併奧地利,蓋世太保特別行動隊奉命查抄奧地利兵役署,目的只有一個:找到並銷燬該軍事單位與希特勒曾經的往來信件,因為奧地利兵役當局認為希特勒在1913年前往德國有逃避兵役之嫌,儘管希特勒在信件中否認了這一說法並在居住地慕尼黑進行了徵兵體檢,但後來的第三帝國元首仍然感覺此事有損榮譽,然而蓋世太保一無所獲,希特勒為此大為惱火。



需要釐清兩個歷史事實,其一是奧地利與德國都是以日爾曼民族為主體,官方語言亦同,而歐洲列強為防止好戰的普魯士過於強大,始終關注並反對德奧合併,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和約》中此為單獨且重要的一個條款;其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奧匈帝國是一個戰壕的。

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於德奧邊境的奧地利一側,這一點對希特勒具有重要意義,他青年時代就認為,這兩個德語民族之間不應該有邊境,而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他在《我的奮鬥》開篇即寫道:“今天在我看來,命運竟然選擇萊茵河畔勃勞瑙作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種天意,而我們年輕一代的人已把竭盡全力統一兩國作為我們畢生的工作”,他也確實這麼做了,上臺五年後就吞併了奧地利,使納粹德國一下子多了3000萬人口。



希特勒上溯三代就居住在距離維也納50英里的“下奧地利”地區,他在16歲時就已經熱衷於政治,並在奧地利期間修煉了兩個重要“功力”,一是非凡的演講才能,日後作用甚大;二是接受了“泛日爾曼思想”,這也是他掌握權力後民族政策的核心。

1913年5月,希特勒離開奧地利首都前往德國,對於離開的原因他自己的說法是看不慣維也納的民族雜居現象,尤其是“沒完沒了的猶太人使我憎厭,這個大城市使我覺得是人種退化的象徵” ---- 這多少有點矯情,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生活無著和對德國政治的嚮往,用我們中國人常說的話就是“樹挪死,人挪活”。



由於肺病的底子使希特勒沒有通過徵兵體檢,1914年一戰爆發後讓特想從軍的希特勒非常苦惱,8月3日直接上書德國國王路德維西三世,申請志願參加巴伐利亞步兵團為第二祖國作戰,不料競然獲准。

於是這個“波西米亞下士”以傳令兵的初始身份來到西線,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並在戰爭中因作戰英勇兩次負傷兩次受獎,分別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和一級鐵十字勳章,尤其是後一種極少授予普通士兵的,這個榮譽讓希特勒吹噓了大半輩子,成為他後來號令普魯士軍官團的軍事資本和口頭禪。

(一戰時期的希特勒下士)

而希特勒能從一個奧地利青年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跟把大象塞進冰箱一樣,攏共分為三步:

一、加入納粹黨並逐漸成為黨魁。

1919年9月仍然被德國陸軍留用的希特勒奉命去幕尼黑調查一個叫作“德國工人黨”的小團體,這就是納粹黨的前身,然而參加完一次會議的希特勒就收到通知他被髮展入黨了,帶著好奇心加入後不久就負責了納粹黨的宣傳工作,很快成為該黨最優秀的煽動家和組織家。在希特勒的努力下,1921年7月納粹黨修改了黨章,任命希特勒為委員會主席並確立了“領袖原則”,這個原則先是成為了納粹黨的黨紀,到第三帝國成立後又成為國法,在德文中“領袖”和“元首”是一個字,實際上此時希特勒已經有了元首這一稱謂。



二、納粹黨通過選舉成為執政黨。

通過“啤酒館暴動”和坐牢等一系列表演,納粹黨在德國的特定歷史時期發展非常迅猛,得到失業工人、退役軍人和壟斷財閥的多重支持,黨員人數呈幾何形增加,到1930年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出獄後的希特勒為了防止被當局驅逐出境,1925年4月7日正式申請放棄了奧地利國籍,使他一時成為無國籍人士,但是他公開宣稱不會要求魏瑪共和國政府批准他的德國國籍,因為他認為曾經在德國軍隊中服役併為第二祖國作戰,理所應當獲得德國國籍,但當局沒有鳥他。

1932年希特勒決定參加總統選舉,為了取得合法參選身份,是年2月25日,不倫瑞克邦(德國是聯邦制)的內政部長(納粹黨成員)任命希特勒為該邦駐柏林公使館的工作人員,於是這個納粹黨領袖就成為了不倫瑞克邦公民,進而也成為了德國公民,希特勒通過這種近乎滑稽的手段輕易解決了國籍問題。雖然希特勒在競選中敗給了現任總統興登堡,但納粹黨的聲勢已經十分浩大,在7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得1300多萬張選票,一躍成為德國第一大黨,興登堡於1933年1月30日不得不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三、興登堡逝世後獲得絕對權力。

作為德國陸軍的老牌元帥和資深政治家,興登堡在德國國內有著巨大的威望,所以希特勒在上臺之初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包括尊重國防軍和清洗衝鋒隊等,隨著興登堡年邁多病,希特勒開始逐步囊括權力,廢除議會的民主制度,將各邦權力上繳政府,到1933年3月23日,希特勒已經實際成為德國的獨裁者。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德國再沒有人可以阻擋希特勒的野心,他集總統與總理於一身,正式成為第三帝國“元首”了。

那一天,據戈培爾回憶,回到住處的希特勒“眼裡充滿了淚水”,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浩劫也註定即將開始了。


度度狼gg


三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在歷史上,德意志這個概念中本身就包括了奧地利,兩國其實在歷史上是一家人、第二是因為希特勒的早年經歷使他對德國有著強烈的歸屬感(通俗點講就是希特勒認同奧地利和德國是一家,都同屬德意志)、第三是因為希特勒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機會,使自己在法律意義上成為了德國人,因此他自然能夠參與到政壇當中去。

“大德意志”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法蘭克王國時期。當時法蘭克王國被分裂為三個國家(被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兒子平分),即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其中東法蘭克王國便是“大德意志”的前身。在東法蘭克王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這貨真的是個孩子)去世後,公爵和教會便推選出了一位新的君主康德拉一世。他的登基使東法蘭克王國真正成為了獨立的封建君主國,“大德意志”的概念便起源於這裡。

在公元962年,奧托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羅馬帝國(沒改名的神羅)君主,東法蘭克王國被改名為羅馬帝國;之後的腓特烈大帝又將其國名改為“日耳曼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大德意志”這個民族和地理概念在這一時期被正式確立。這其中包括瞭如今的德國、奧地利、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北部和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半個波蘭。

不過,隨著神羅內部中各個邦盟的實力與日俱增,國王的勢力也隨之衰弱。神羅也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內逐漸由一個國家演變為了一個較為鬆散的勢力聯盟。截止至拿破崙西征前,神羅中勢力最為強大的是奧地利,其次是普魯士。而為了抵禦法國大革命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拿破崙西征,時任神羅皇帝佛蘭茨二世(他同時還是奧地利的實際統治者)與沙俄、英國、那不勒斯王國和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但是反法聯盟卻慘遭拿破崙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揉踹,這也直接導致了神羅的解體以及弗朗茨二世的退位。

而隨著拿破崙的失敗以及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沒落,以奧地利為首的各原神羅內部成員國在經過商議後,決定重新建立一個“德意志聯邦”,所有成員國則統一由奧地利來統領。但這一做法遭到了普魯士的反對,兩大成員國也開始在軍事經濟政治領域展開了全方位的撕逼;最終的結果是普魯士掌握大半個北德意志聯邦,但南德意志聯邦各國分道揚鑣,而奧地利則和匈牙利組成了奧匈帝國。

之後,普魯士不斷對那些原屬於德意志聯邦的小國征戰並將其吞併,來完成統一除奧地利外的大部分屬於“大德意志”的領土;之後又相繼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來不斷擴大自身實力,同時奪回那些被他國奪走的領土。最終,普魯士完成了對德意志聯邦和巴伐利亞(南德意志聯邦各國)的統一大業(除了奧地利),並在1871年正式建立德意志帝國。

所以由上不難看出,奧地利和德國都同屬“大德意志”這個大家庭內,兩國(此處可以理解為普魯士)在歷史上也曾多次合併;並且兩國的民族主體也都是日耳曼德意志人。這一系列因素使德國和奧地利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民族層面都十分親近,兩國人民也都認同奧地利和德國是一家人。而希特勒就很“幸運”的出生在了德奧邊境的布勞瑙城,與德國的領土僅有一河之隔。

出於地理環境和他爸阿羅伊斯的影響,希特勒從小就經常和德國人接觸。在希特勒年僅三歲的時候,希特勒的父親阿羅伊斯得到了上司的提拔(他爸是幹海關的),被派到了德國的巴伐利亞去工作;希特勒一家也暫時搬到了對岸的德國小城巴索。幼年的希特勒便經常與德國小孩在一起玩耍。這段童年經歷對希特勒的影響很大,甚至於當地的方言都成為了希特勒的母語。希特勒對德國的迷戀也正

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少年時期的希特勒對政治有著近乎狂熱的喜愛,甚至可以說是達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他開始熱衷於閱讀,開始大批大批地借閱圖書;出於童年經歷的影響,希特勒非常喜歡閱讀關於德國曆史(主要是有關普法戰爭的)和德國神話的書籍。這使希特勒帶給他同學的唯一印象就是“喜歡紮在書堆當中”。在長期閱讀有關德國書籍的影響下,希特勒開始把“鐵血宰相”俾斯麥當作自己的偶像,開始接收並認同“大德意志”的泛日耳曼民族主義思想(簡單的說就是認同“德奧一家親”),開始對德國有著近乎狂熱的喜愛和崇拜。雖然希特勒的國籍在這時還是奧匈帝國公民,但他骨子裡卻是一名德國人(或者叫做“大德意志”人,原諒我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QAQ)。

希特勒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因此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曾先後在1907年和1908年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但均慘遭拒絕。希特勒覺得在奧地利(奧匈帝國)沒人能夠欣賞他的才華,所以他開始對奧匈帝國這個國家產生憎惡之情。而隨著他父母相繼去世,希特勒不得不在維也納開始自己的流浪生活,通過畫明信片這種方式來維持生計。希特勒在流浪期間吃盡了苦頭,這使他對奧地利(奧匈帝國)這個國家極為失望和厭惡。在不久後,希特勒便隻身一人前往到了他嚮往已久的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雖然那裡的條件仍然很艱苦,但希特勒卻找到了歸屬感(一種說法是希特勒討厭奧匈帝國“民族雜居” “猶太人居多”的現象,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希特勒去慕尼黑是為了逃脫奧匈帝國的兵役)。

在一戰爆發前夕,身在慕尼黑的希特勒收到了奧匈帝國的徵兵令,要求希特勒必須到薩爾斯堡進行體檢,否則就將其監禁(德國和奧匈帝國是盟國,因此奧匈帝國有權將希特勒監禁)。希特勒在無奈之下只得前去薩爾斯堡進行體檢,但奧匈帝國總領事卻認為希特勒身體素質太差,不適合當兵,最終被奧匈當局淘汰。

一戰爆發後,希特勒希望能夠報效自己的“祖國”德國,但是他瘦弱的身體使他屢屢無法通過軍隊的體檢,因此希特勒便向巴伐利亞國王寫信,要求上前線參軍。不久後,希特勒便被分配到了巴伐利亞第16步兵團當一名通信兵。他隨著步兵團的腳步,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和巴斯青達戰役。由於希特勒在戰場上十分英勇,屢屢立功,因此獲得了一枚二級鐵十字和一枚一級鐵十字。這兩枚勳章在日後成為了希特勒的政治軍事資本,也成為能讓他吹一輩子牛批的東西。


在一戰結束後不久,希特勒加入了“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在不久後便混成了該黨的領導人;並在1923年發動了“啤酒館政變”。由於希特勒對形勢的錯誤認證,導致了這場針對巴伐利亞政府的政變失敗,德國工人黨被迫解散,希特勒也因此被捕入獄中。他被當地政府判了5年有期徒刑(《我的奮鬥》就是希特勒在這時寫出來的),但事實上希特勒只坐了一年牢就被假釋出獄了;在他出獄後,當地政府想要把希特勒放逐回奧地利(這會奧匈已經解體了),但是奧地利政府卻以希特勒曾在德國服役為由拒絕了當地政府的要求 。希特勒也就成為了一名無國籍人士。

希特勒出獄後不久,便和原班人馬重組了德國工人黨,並將其重新命名為民族/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而他本人則繼續出任納粹黨的領導人。並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演講能力(經過小黃專業培訓)吸引了一大批狂熱的追隨者。希特勒更是藉著大蕭條這個絕好的機會大肆宣傳泛日耳曼民族主義和自己的種族政策,宣稱要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他這套全是學光頭墨的);而德國國內的大資本家們覺得希特勒能夠保住他們的利益,所以也開始支持希特勒以及納粹黨。在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最終在1932一躍成為了德國國會第一大黨。

雖然希特勒在德國政壇上混的如魚得水,但是希特勒並無德國國籍,這使他無法參與總統選舉。而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希特勒的納粹黨同僚迪特利希·特拉格斯(他是德國布倫瑞克州的內政部長)在1932年2月25日將希特勒“任命”為布倫瑞克州政府的文化和測量局政府顧問,希特勒也借勢獲得了德國國籍。他終於能夠名正言順的參與到大選當中去。

而後來發生的事情想必各位也有所瞭解,希特勒和選票最多的興登堡進行政治結盟,在1933年成為了德國總理。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將總統與總理集為一身,在同年成為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成為了全德國最有權勢的人;希特勒開始著手實現當初的那個要建立“大德意志”的理想。而此時的歐洲上空,卻已是一片烏雲密佈。


二戰吐槽君


首先要清楚一個事實,奧地利和德國是同文同種,都屬於泛德意志地區(現在的奧地利都說德語),當年德意志地區“諸侯並立”的時候,普魯士是第一強國,奧地利是第二強國。後來普魯士打了三次王朝戰爭,建立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則被踢出德意志大門,只能和匈牙利合夥經營了一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

不過畢竟還是一家人,後來德國和奧匈帝國還是勾搭起來了,而且十分親密,雖然一戰後德國戰敗,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再次成為一個小國,但唯恐德意志民族再次聯合的協約國集團還是明確規定了:禁止德奧合併!

可是血濃於水,民族感情這個東西是禁止不住的,“大日耳曼民族主義”情緒瀰漫德奧兩國,希特勒就是這種極端分子,他雖然是奧地利人,但他1912年就移居了德國,而且在一戰中還在德軍中服役,1925年希特勒以居住德國13年並且服役軍隊的理由向奧地利申請免除其公民身份,被奧地利政府批准。

這個時候從法律意義來說,希特勒是沒有國籍的。

1932年,希特勒在布勞恩施魏格取得德國國籍,當時很多德國人都慶祝他,畢竟都是同胞,沒有德國人把希特勒這個“奧地利人”當外人。


國史拾遺


希特勒明明是奧地利人,為什麼能夠成為德國的元首?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在20世紀初期,歐洲大陸上的各個國家,有點類似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格局,因為這些國家領土都不是很大,又都接壤在一起,所以王室之間經常會有通婚。

當時德國和奧地利的關係很曖昧,這兩個國家的主要人口都是屬於同一民族,叫日耳曼人,奧地利人對德國人感到十分親近。在歷史上,兩國曾多次統一成一個國家,同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奧地利(奧匈帝國)與德國都屬於同一陣營。

希特勒雖然是奧地利人,但奧地利的民族成分眾多,雖然是以日耳曼人為主,但還有猶太人、斯拉夫人等其他民族,希特勒自幼嚮往軍隊生活,但他對於其他民族都很憎恨,如果他在奧地利從軍了,很可能會在其他民族軍官的手底下辦事,這會讓他十分不爽。

所以希特勒在1913年(時年24歲),移民到了德國慕尼黑,這裡的民族成分要比奧地利要更為的純粹,也更讓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希特勒就以志願兵身份加入德國巴伐利亞陸軍。

1923年,希特勒因為參加試圖推翻巴伐利亞州政府的暴亂而被逮捕,被判刑5年。不過一年之後就被假釋出獄。在他出獄後,當地政府想要把他驅逐回奧地利,但奧地利不肯接受,並且說他曾經在德國軍隊服役,已經喪失了奧地利的國籍。

沒有奧地利的國籍正符合希特勒的意願,但他也因此成了沒有國籍的人。他長期混跡在德國政壇,卻因為沒有國籍而始終當不上官。終於在1932年2月25日,希特勒被納粹黨人迪特利希·特拉格斯宣佈任命為布倫瑞克州在德國議會議員團的團長,這才獲得了德國的國籍。

其實希特勒在未坐牢之前,就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到處演講,最終他演講的內容、語言的才華、雄辯的論據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隨者,納粹黨也對他頓時刮目相看,將希特勒任命為“宣傳部長”。

希特勒獲取了德國國籍後,憑藉著自己的口才,最終成功的當上了德國元首,希特勒曾經承諾過“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而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初期(1938年)就已經實現了,這個讓公民們吃飽的能力,使希特勒得到了大力擁護。

希特勒的魅力傳回奧地利後,許多奧地利人都以希特勒為榜樣,為有希特勒這樣的人而感到自豪。所以當納粹德國軍隊進入奧地利時,受到了奧地利人真誠的夾道歡迎,被視為“同胞”、“兄弟”、“解放者”。

在整個戰爭期間,奧地利始終追隨德國進行作戰,在二戰過後,奧地利曾經想要併入德國,不過這個想法遭到了協約國的反對,之後一直也沒有再合併過,直到現在,奧地利跟德國還是兩個擁有主權的國家,不過這兩個國家一直以來都很友好。


魏青衣


德國和奧地利其實是一家,大家都是日耳曼民族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他畢生主張德奧合併)

與英國、法國、俄國不同,日耳曼人在歷史上一直是諸侯林立,即便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也沒能真正統一整個大德意志地區。

(18世紀四分五裂的德國)

在19世紀之前,日耳曼人都沒能建立一個強力的統一國家。當時的日耳曼人分裂成許多諸侯國,其中普魯士和奧地利是最為強大的兩個日耳曼國家。

在神聖羅馬帝國覆滅之後,普魯士和奧地利都希望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最終普魯士漸漸的佔得上風,但卻無法徹底打敗奧地利。

為此,普魯士放棄了一統整個日耳曼的“大德意志”方案,轉而採取了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統一方案。並在1870年通過普法戰爭完成統一,成立德意志帝國。

(德國統一的第一功臣,鐵血宰相——匹斯麥)

而被排除在德國統一之外的奧地利則選擇與匈牙利結成聯邦國家,建立了奧匈帝國。

至此德意志和奧地利完成了分家,開始各自的獨立生活。

與英美一樣,德國和奧地利同文同種的血緣和歷史還是讓兩國的關係十分親密。此後兩國在一戰結為同盟共同對抗英法。

但不幸的是,一戰中德奧兩國戰敗,受到了嚴厲地懲罰。其中奧匈帝國更是被肢解為十個國家,奧地利也由此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為了防止德國再度做大,在《凡爾賽和約》中英法明確禁止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不過隨著之後納粹德國的崛起,《凡爾賽和約》變成了一紙空文。

一戰後英法對戰敗國嚴厲的懲罰加速了德奧兩國的民族主意抬頭,兩國合併的呼聲越來越高。

希特勒就是這麼一個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他本人雖然出生於奧地利,但作為一個日耳曼人他從小就抱有統一整個德國的夢想。在他年輕的時候便前往德國學習並加報名參軍,為德國參加了一戰。

(希特勒出生的房子)

戰後希特勒加入德國國籍,並利用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憎恨創建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德文簡稱“納粹黨”。

之後希特勒攫取了德國政權,使德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帶路。在1938年,德國正式兼併奧地利,完成了數百年來日耳曼民族追求的統一大業。

如果不是在後來希特勒繼續挑起二戰,估計現在的奧地利現在已經是德國的一個州了。

(德國在二戰前夕的版圖)


千佛山車神


說一個比方,不知恰當不恰當,大意就是我們春秋戰國,不管什麼趙國齊國楚國,都是中國人。德意志跟奧地利,差不多意思,原本都是大德意志邦國而已,後來普魯士逐步統一德意志,奧地利作為地方,一直被排擠,但主要問題是原大德意志邦國,都是以日耳曼民族為主,奧地利則參雜了比較多的別的民族。儘管如此,三八年希特勒納粹德國出兵奧地利,情況基本也是奧地利人膳食壺漿,以迎王師。


希特勒本身,是極端民族主義者,所以更看重的是日耳曼民族認同,而且就法理上來說,他本人也在一九三二年,正式入籍德國,一直到死,一直到今天,德國人,奧地利人,從沒有因希特勒這個國籍關係,有什麼糾紛,他活著時也從沒有政治對手在這個事情上糾纏不清過。歐洲本身,其實也都是一堆羅馬帝國分封的王國,公國,所以都只能稱王,沒叫皇帝的,叫皇帝就屬於暨越,羅馬之後只有拿破崙皇帝,是合法的,其他都是扯蛋。

從名義上說,歐洲至今也還是神聖羅馬帝國治下,羅馬帝國皇帝的帝冠,還一直由教皇掌握,隨時準備戴在那個統一歐洲的人的腦袋上呢,希特勒第三帝國,別以為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他就是準備在拿破崙之後,成為第三個歐洲羅馬皇帝呢!誰在乎到底是歐洲那裡的人?只要是日耳曼民族主導的第三羅馬帝國治下,那裡的都行!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是老生常談了。

要解釋希特勒作為奧地利人,為什麼能成為德國的元首,我們是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的。

我們知道在我國和西方國家的古代,都無數次發生著一個國家的人到他國謀生甚至身居要職的例子,比如商鞅作為衛國人在秦國闖出了一片天地;而歐洲似乎更過分,比較典型的是沙俄時代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作為德意志的公主,在嫁入沙俄之後,這位之前完全不懂俄語的她苦心學習,甚至赤腳踩在冰涼的宮殿大地上驅趕睏意,以期迅速融入沙俄社會。最後,當她在受洗儀式上用並不流暢的俄語和神父對話時,在場的所有俄國人留下了熱淚。

而到了近代,還出現了格魯吉亞人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案例,而斯大林的對手,就是出生於奧地利的希特勒,而希特勒,則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國家元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奧地利和普魯士本就是一家人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跨國“求職”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普魯士和奧地利本身就是一家人。

在中世紀時期,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使得二者在長時間的發展中表現出更多的相似性。

而之所以後來的分道揚鑣,只是因為1864年開始的德意志統一戰爭中,為了減輕國際壓力,確立普魯士在德意志帝國中絕對的領導地位,俾斯麥於1866年發動普奧戰爭,擊敗奧地利帝國,將奧地利從德意志家族中驅逐出去,從而確立了普魯士對德意志的領導。

被擊敗後的奧地利和匈牙利於1867年組成二元制的奧匈帝國,雖然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但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為共同的敵人英國和沙俄最終保持了密切的聯繫,一戰期間,二者組成了同盟國陣營。

希特勒於1889年4月20日出生在奧地利布勞瑙,並於1914年8月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德國和奧地利合併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是凡爾賽體系的制約使得這注定只能是德奧兩國的設想。

後來隨著希特勒的上臺,就將德奧和平作為自身擴張的重要一部分。1938年3月15日,德國吞併奧地利,希特勒通過強制性投票,使得99%的投票者贊成德奧聯合。

2、西歐社會相對模糊的民族劃分

之前說過,在西歐,跨國主政的情況非常之多,甚至一戰都是歐洲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代之間進行的戰爭。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於歐洲國家長期以來模糊的民族和國家觀念,因為大家統屬於基督教覆蓋的區域,因此在歐洲境內教權長期高於王權,大部分國家的世俗政權長期受到教權的壓制,和教權的鬥爭也非常激烈。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大陸的狀態就類似於我國的春秋和戰國時期,大家雖然彼此獨立,但是很多國家上層都有姻親關係,而且幾乎都受到教權的影響。

今天我們所謂的民族概念,是在蘇聯時期由斯大林提出的,在蘇聯時代深刻影響了共產主義陣營,我國也受此影響進行了民族的甄別工作,這是我國56個民族的來源。

但是,歐洲一直沒有進行蘇聯式的民族甄別工作,更沒有按照地域進行強制的民族劃分,這就使得歐洲長期以來民族概念相對模糊。今天的歐洲,面積雖然比我國稍大,但擁有48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家,歐洲的國家劃分,實際上也是歐洲的民族劃分,在歐洲的國家內部,並沒有明確的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的區分,比如德國人對德國的認同要高於對日耳曼民族的認同。

從歷史的大環境下看,奧地利和德國都屬於日耳曼人,如果不是人為的強制分裂,今天的德國和奧地利應該組成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國家。

所以,希特勒雖然是奧地利人,但同在日耳曼人的民族認同之中,這是希特勒能夠獲得德國民眾支持的重要原因。

3、希特勒本人對德意志的“忠心”

今天的很多人非常不理解斯大林的做法。作為一個格魯吉亞人,斯大林完全站在俄羅斯人的角度,對少數民族的格魯吉亞進行殘酷的打壓和鎮壓,完全就是數典忘祖。

希特勒也是一樣,在成為德國的元首之後,一個重大的步驟就是吞併奧地利,自己的家鄉。

之所以如此匪夷所思,其實也不難理解。這就和古代投降敵人陣營的貳臣一樣,比如洪承疇,為了取悅新主子,也為了減輕自己良心的譴責,他會對自己的同胞痛下殺手,妄圖以同胞的毀滅否定自己之前的堅持,自我強化變節的選擇正確性。

對於希特勒,同樣也是這樣,首先希特勒明白德國要遠遠強於奧地利,從骨子裡使希特勒想要成為一個德國人而不是奧地利人,畢竟誰也希望自己的背後,是一個強大的祖國。

而為了贏得德國民眾的支持,希特勒選擇吞併自己的家鄉,將奧地利併入德國,以奧地利作為取悅德國的籌碼。而當吞併奧地利之後,希特勒這個外來戶才真正贏得了德國人民的由衷擁護,大家才把真正為德國謀福利的他當成一個真正的德國人。

另外,希特勒特殊的家庭環境也促使他更喜歡德國。在三歲時,他就跟隨父親來到奧德邊境,在德國人的耳濡目染中長大。甚至一戰時期,拒絕奧匈帝國兵役的希特勒主動向德國請纓,作為德國士兵參加對協約國的戰爭。

所以,從德國的發展可以看出,希特勒是哪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給德國人民帶來希望,至少是暫時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曾經有人認為,二戰後德國之所以對希特勒能夠進行徹底清算。主要原因是因為,希特勒是一個奧地利人,但似乎很多人都忘記了為何一個奧地利人能成為德國的元首。

首先,就是希特勒和德國人對於日耳曼人的認同感。按照一般史書記載,所謂的德意志第一帝國時代,就是各地的日耳曼國家共同構築,不過其皇帝是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擔任的一個鬆散的聯盟。所以,從人種和血緣上,決定了希特勒作為日耳曼人是可以被德國人所接納的。尤其是到了19世紀中後期,由於奧地利實力不斷下滑,所以控制其他民族的區域不斷銳減。以至於到了一戰之後,成為一個純粹的日耳曼人國家。所以,希特勒從身份認同上並沒有多少障礙。尤其是一戰時,希特勒就上書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懇求國王能批准他參加巴伐利亞軍隊。在獲得批准後,希特勒獲准作為志願兵加入了巴伐利亞步兵第16團,成為陸軍下士,並在戰爭中榮獲一枚鐵十字勳章。

除了身份認同之外,希特勒很好的適應了德國人的各種需求。第一,希特勒成功的利用了德法之間的世仇,讓德國人對於《凡爾賽條約》生物痛覺,一心要尋找可以帶領他們進行復仇的領袖。於是,宣揚日耳曼人優越性和對法國復仇的希特勒,抓住了德國所謂選民的認同。於是,成為了德國的總理。之後,作為德國總理的希特勒,不僅成功的出兵萊茵河,讓人們看到了希特勒強硬,相信希特勒是一個敢於對西方下手的狠角色。同時,希特勒在國家治理方面,以及人民的福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德國人認為希特勒就是它們所要找的領袖。再加上納粹宣傳機構不斷利用各種媒介,對希特勒進行宣傳,將其“神話”。最終讓德國人對於希特勒產生了嚴重的個人崇拜,難以自拔。所以,當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成為了總統,然後其將總理和總統合並,成為了“元首”。

最後,就是法國人的愚蠢。德國投降之後,雖然簽訂了各種條約。但是,依然無法讓法國人滿足,曾經悍然出兵德國,讓德國的物價飛漲,紙幣貶值。所以,德國人從骨子裡,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反擊法國的領袖。所以,當希特勒很空出世之後,立即受到德國人的追捧。

由此可見,希特勒能成為德國的元首是多種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