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章“在國外,有20萬抑鬱症留學生在假裝生活”?

豌豆綠茶


一、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真實性。據報道,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60.84萬人,為最大留學生生源國。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說明在人數關係上符合邏輯。加之,在異域他國就業生活,困難多重,尤以種族歧視、文化差異、情感孤島為甚,平順已屬不易,成功談何容易;自我期望值、親朋期望值又高,只能贏不能輸,退路已絕,壓力山大,焦慮如織,抑鬱者自不在少數,抑鬱率定高於國內。

二、生活無需假裝。抑鬱也是一種感驗,抑鬱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抑鬱的生活邊兒上也定有獨得的精彩與快樂,一時的抑鬱也並不意味著抑鬱而終。所以,生活無需假裝,假裝恰是另類的堅強。

三、國內抑鬱者也不少。有心者必有抑鬱之時,有人處必有抑鬱之人。國內人基數更大,而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工作繁重化、消費攀比化等與國外趕齊,甚至有過之,因此抑鬱者絕對數更多。高官巨賈因抑鬱而非正常死亡事件頻發,類似的還在活著的多少人也正在“假裝生活”。

四、即便如此,也擋不住出國的熱情。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國內這麼堵,我想去靜靜。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外面的世界同時也很精彩,外面的人們多難處,外面的人們同時也多機會。出列往外走,仗劍闖天涯,永遠都是一種選擇,甚或夢想。故爾,文章中的說法只是一種說法,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穆思之


寫在前面:

經常看到留學生和博士抑鬱的新聞,嚴重的甚至自殺。

因此,看到這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

經過查閱資料,整理成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抑鬱,關注、關心這兩個抑鬱症高發群體。

另外,也希望正承受著巨大學業和生活壓力的留學生、博士們能夠學會調節心理,遠離抑鬱。已經患上抑鬱的,及早治療,早日恢復自己多彩的生活!

抑鬱的留學生和博士

近年來,許多明星因患抑鬱症而自殺,使得抑鬱症這個名詞逐漸被人所熟悉。

抑鬱症是一種將嚴重影響人工作、生活、甚至生存的心理疾病,區別於日常受到刺激帶來的短暫的情緒波動和情緒反應。長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鬱症將對人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

其實,抑鬱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目前全球估計共有3.5億名患者,每年因抑鬱自殺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00萬人!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鬱症,佔總人口的4.2%。

留學生和博士正在成為抑鬱症的重災區。

1、20萬留學生得了抑鬱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近年來出國人數屢創新高。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1978年到2017年間,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其中2017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60.84萬人,創歷史新高。


隨著留學生規模的逐年增長,留學生抑鬱問題也逐漸引起社會關注。

近年來,不斷出現留學生因抑鬱而自殺的情況。據相關統計,近幾年因為抑鬱症已經很多非常優秀的年輕人離我們而去。

2017年12月,美國常春藤名校康奈爾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田妙秀(音譯),在期末考試期間被發現於自己所住公寓中自殺身亡;

2017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選擇在金門大橋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2017年2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就讀的20歲中國女留學生劉薇薇被發現在宿舍內去世;

2016年12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一名來自中國天津、品學兼優的留學生劉凱風在家中自殺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來自中國上海的留學生楊志輝自殺身亡

2016年1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中國留學生小陸(音譯)跳冰湖自殺;

2015年1月27日,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王璐暢從金門大橋跳入舊金山灣自殺;

這些年輕的留學生無一不是令人羨慕的優秀人才。他們的離去令人扼腕惋惜,但是卻又得不到理解。包括其父母和親人都不能理解他們的選擇。

芝加哥一所私立大學校董曾在一篇新聞報道中向美國父母提出一個很有趣的選擇: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耶魯抑鬱還是在亞利桑那大學開心?結果,75%的家長寧願他們的孩子在耶魯抑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可以慢慢平復情緒的困擾。

很多人甚至認為抑鬱是矯情,是因為日子過得太好了!

不論如何,留學生抑鬱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2013年,耶魯大學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45%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報告自己有抑鬱症狀,29%表示自己有焦慮症狀,而美國大學生整體的抑鬱症和焦慮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今年年初,一篇題為《在國外,有20萬抑鬱症留學生在假裝生活?》的文章引起轟動。根據相關數據,20萬應該沒有誇張!

抑鬱症已經成為困擾留學生的不可小覷的心理疾病。

2、博士不容忽視的抑鬱高發群體

博士生群體是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群體。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實施學位制度以來,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數量不斷增加。根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在讀博士生36.2萬人。每年博士的招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2017年招生8萬人。

博士研究生也是當今壓力較大的群體之一,也是抑鬱症高發人群。

早在200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就顯示10%的博士生考慮過自殺,超過半數的人報告自己情緒低落了很久。

2015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790名高學歷學生的抑鬱水平進行評估,結果顯示47%的博士生抑鬱症水平比較高。

2017年,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發佈全球100篇最受關注論文,一篇發表在 Research Policy 上研究博士工作和心理健康問題的論文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獲得全球第二關注度。該研究分析了3659位博士的精神狀況,結果表明32%的博士至少有4項症狀,這被視為有精神紊亂的情況(特別是抑鬱症)。

近年來,博士因為抑鬱而自殺的事情早已不是新聞。博士群體的心理健康也亟待關注。

3、他們為什麼抑鬱了

無疑,留學生和博士生是一個非常高光的群體。他們是父母的驕傲、眾人羨慕的對象。但是,這兩個群體的人對自己也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極高的目標。在外界和自我施加的壓力下,頭頂“天之驕子”光環的他們極易陷入抑鬱。

抑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業壓力

雖然兩個群體所處的環境不同,但是來自學業的壓力是相同的。

留學生儘管在進入國外高校之前,經過了很多的準備,但是國外教育的方式跟國內還是有巨大的差別。

在國內,只要通過了高考這座獨木橋進入大學之後,學業的壓力驟然降低,學習和考試的壓力相對小很多。這也是為什麼近期教育部提出給大學生加負的原因。

反觀國外高校大學生的學業壓力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前幾年,有一張據說是哈佛大學凌晨4點圖書館爆滿的照片曾經火遍網絡。並且有人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哈佛凌晨四點半》。但實際上,該照片拍攝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儘管,實際情況絕對沒有網上炒作的那麼誇張,但是國外正規大學絕對不能混的。

以美國大學為例,課程的總分數通常由Paper、Homework、Quiz、Midterm Exam、Final Paper等部分組成,要想拿到好成績不僅不能缺勤,還要完成課程過程中的每一次作業,並考好每一次測驗和期中考試。而完成這些環節,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每次課前老師佈置大量的參考書,閱讀材料可能高達上百頁,不讀完上課根本無法跟上老師的思路。這對於國內高校大學生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美國本土的大學生為了完成學業也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每天的睡眠都是有限的。

健康追蹤公司Jawbone曾測試統計了超過100所高校、總計140萬個夜晚的學生睡眠情況,發現美國大學生們在工作日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03小時,週末則是7.38小時。

學業壓力。咋看起來也不少,但Jawbone的統計報告指出學生們在46.2%的夜晚根本睡不夠7小時!

可以想象,中國高中應考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在語言和閱讀能力障礙下要適應這樣的環境壓力有多大。可以說,真正有追求的留學生是在負重前行。


博士群體學業壓力跟留學生不同。雖然在國內熟悉的環境中,但是到了博士階段要完成博士畢業所需要的成果也並非易事。選題、實驗、數據、學術論文,每一個環節都具有挑戰性。如果在中間的某個階段、某個時點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很容易崩潰。難怪有人說,完成博士畢業論文,跟生個孩子差不多!很多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畢業的時候發現幾乎已經用盡了全力。


2、經濟壓力

經濟壓力往往也是壓垮留學生和博士生精神的一根稻草!

近幾年,留學生中很多都是自費的,並且也並非每個留學生家庭都富裕。面對國外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有人選擇了打工等方式賺錢補貼生活。在這種狀態下,一方面跟家裡要錢的時候內心會產生愧疚,另一方面遇到挫折時內心會更加脆弱。

博士生的問題也類似。如果一路不間斷讀到博士畢業的話,正常年齡已經接近30歲。這個年齡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下已是年屆而立,但是令很多博士生尷尬的是自己不僅不立還要伸手要錢。目前,我國博士研究生的待遇水平普遍不高。 2013年,國家三部委聯合發佈《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關於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 (財教〔2013〕19號)》文件,明確提出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自2014年秋季學期起,研究生普通獎學金將調整為研究生國家助學金。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博士研究生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2000元(2017年提高到15000元)。每月1000多元的補貼在當今社會的消費水平下夠幹什麼?日前,一項針對全國各地1663名研究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1.13%的學生表示補貼金額能夠滿足日常使用,88.87%的學生表示補貼並不能滿足日常開銷。

當然,博士階段還有很多其他的補貼(導師課題補助、各種兼職),但是能夠拿到多少就因人而異了。並且,在博士畢業目標的壓力下,如何兼顧掙錢也令很多博士內心極其矛盾。

寫到這裡,感覺自己整個人都不好了,寫不下去了。

其他方面的

還有情感壓力、社交壓力、就業壓力等等。

等以後有時間在慢慢加吧。

有興趣的可以關注。

寫在後面:

本來想簡單回答下這個問題,結果沒想到寫了這麼多。

作為高學歷、高素質的人群,博士和留學生都對自已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也更容易才現實中產生落差。

因此,對於這兩個群體的抑鬱問題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但是,看了好多資料和數據之後,還是感到很震驚!

20萬留學生抑鬱,佔目前在讀留學生的15%左右!

1/2的博士生有心理困惑,1/3的博士生有抑鬱問題!

抑鬱症其實非常普遍,可怕的是沒多少人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所以學校和社會要重視這兩個群體的心理問題,提供相關的心理服務。

同時受抑鬱困擾的人也要認識到抑鬱症就跟治療其他病一樣,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且無需為此感到羞恥。

請不要問抑鬱的人“你為什麼抑鬱了?”

因為,抑鬱有時候真的沒有原因,這不是矯情,這是現實存在!

推薦看兩個視頻,看完你會更加了解什麼是抑鬱,也會更加理解患抑鬱症的人。


一個是《我有一條黑狗,它的名字叫抑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