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意识层次的启示?

麦许琨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这个一以贯之的道就是那个孔门的心法,就是意识层级最高的心念。曾参为别人说对道的理解是忠恕。忠字是 一个中间的“中”,一个心字,说明忠字是把心放到中间,也就是能量层级中更好理解的明智,而恕,应该就是宽容,做到了忠恕,在能量意识层级的理解就可以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了。但是,忠恕只是去往合一过程的特质。还不是那个一。真正的合一,无我应该是不流于文字和感官限定的终极意识,也是宇宙和自然万物的合一意识层级。所以说明白孔门心法的人也就明白了道,懂得了最高的意识层级,这才是孔子一直在传扬的精神本质。就像《一代宗师》中描述的境界,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同和靈站


孔子教育学生们必须懂礼,克己复礼;教育学生们必须孝亲,孝,德之始也;教育学生们必须友爱他人,悌,德之序也;教育学生们必须正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学生们必须诚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见,怎样做好一个人是有大学问的。然而,这些道德标准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仁。一个人很难做到仁,以至于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成就仁,仁与善是表里一体的,无善心也就无所谓仁了。孔子的道德教育超越了时空界限,不管千载也好,万世也罢,都将永远绽放耀眼的光彩,让人在为人处世的路上少走弯路,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白做人的意义所在。


俞鸿2018888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他号召他的学生们一生都要为之奋斗。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阐明了一种”恕”道,其实正是对仁的一种诠释。

孔子讲“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讲怎么样去实现仁。那就是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只有克制自己的一些杂念私欲,才能达到目的。

孔子教育他的学生为实现仁而奋斗,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周游列国,一生讲学,实际上就是他最高的理想“仁”,这实际上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了。


风逐月影3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头条中少见的好问题之一——孔子给后人留下了怎样“意识层次”的启示!

无论喜不喜欢,承不承认,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没有谁能够望其项背的。如果说孔子思想的影响那就太多了,但是要说“意识层次”的启示,恐怕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学习改变命运”。

《史记》中司马迁说了,孔子的出身在当时的社会是让人瞧不起的,是“野合而生”,也就是说,孔子的母亲没有个正式的“名分”,是家族所唾弃的。

其后,孔子的成长与教育,孔子的父亲都基本上是不过问的;孔子母亲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完全依靠帮人缝补浆洗将孔子抚养成人。

到孔子父亲去世,孔子要回去认祖归宗磕头跪拜,但是家族长辈偏偏就是不承认孔子的合法身份,就是不让他跨入祖宗祠堂。

为了给自己正名,也为了争一口气,孔子发奋读书,这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有关学习,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录,如: 《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

孔子不光是自己学习,而且还是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文化人”。因为孔子那个时候,学在官府,一般老百姓或者说民间是不可能上学受教育的。

中国的家长注重教育,大中华文化圈的父母都把儿女的教育看成是第一等要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贯穿几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以至于直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录用,仍然采取“考试”择优录取;因此使得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所以说,孔子在意识层次上留给后人的是“学习” 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闲看秋风999


孔子一生为民没有留下好的遗产,为封建的统治者却留下祸害人民的法宝,奴隶人民著作,给后人带来无穷的灾难。


浮云198322924


【孔夫子的信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道,古圣之德,而未尝有所作,且向往于老彭。

信奉古圣先王,仰慕老子彭祖。


你真好3155


终结价值观为仁,,人与人要相亲,这是终极价值关怀,是人都要得到关心,这和老子佛陀的慈是相通一致的。谁来实现仁,是君子,是贤人政治。如何实现仁要因势而动相机行事,因为人心是变动不已的。现在的中国的政治没有超出孔子的观点。


爱无止境不忘初心


他的思想造成人口过剩,瞧不起农民,为统治阶级服务,历史关键时刻他的传人基本都是投降派,主合。留下的东西都是脱离实际,形而上学的。


土老二的世界


恭顺是孔子学说的精髓,分清自身等级,


15812847699


孔子什么也没留下,是后代帮他留下的。没人知道孔子是怎么个想法,如果孔子穿越到现代,估计的哭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