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朱升,建国后为何没有封爵?

仁勇校尉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下的一个战略方针,是朱元璋手下朱升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的,这策略为朱元璋打天下做出卓越贡献,毛主席都称赞到“九字国策定江山”。可他为何在明朝建国以后,没有被朱元璋封爵?


朱升提出的九字国策对朱元璋的影响非常大,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在明朝建国以后,并没有封爵。朱升没有封爵,一是他功劳不是特别大,他的九字国策是很重要的,但朱升除了提出该策略外,并没有其他的建树,朱元璋要是给朱升封了爵位,别的功臣知道了难免会有嫉妒之心。但朱升没有封爵,不代表他地位不高,朱元璋称帝后,朱升充当谋臣,朱升所处地位与其他“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朱元璋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耆哲之英杰”,并把朱升晋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朱升这一系列的头衔,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并不是爵位就能代表一切。在建国以后,他还负责制定了礼乐制度,并收集后妃的故事,编修了《女诫》一书,总的来说,他主要还是位文臣,明朝封爵的一般都是武臣,或者是颇有成就的文臣,像李善长、刘伯温等,朱升与他们相比,肯定是略输一筹。

朱升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朱元璋容不下功臣,便请求致仕,可他最后还是被儿子所牵连,也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我认为这是分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他不是纯淮西派人物,淮西派的人物都是和朱董事长一起一点点奋斗起来的,打了很多仗,也牺牲了很多人,很多人也给朱董事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感知,每一次经历朱董事长都是一次心里里程的蜕变,比如郭子兴去世时朱在郭的灵位前的假性哭泣,很多人都看出来了,汤和人很聪明,说出来了。但是很多人没有明白,这是朱发自内心的喜悦,因为郭总帅去世,就没有人阻挡他在军队的地位和权威。郭的儿子没有派系,根基浅,又没有那个魄力和武将,可以说一点优势都没有。但是郭的儿子也是心里知道的。

其二,他是道士。道士的思想和普通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青玉无为,追求的不是达官显贵是救社稷,救穷苦的人,当实现了目的,他就会功成身退,不会贪恋权位。这一点真的值得肯定与赞扬,要不然会和很多功臣一样,没有好的下场了。这是我的两点分析,望误喷,看史书有限。



彩霞之魅


朱升,(公元1299年-公元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早年在家乡求学,十九岁时在县里考上状元后,在故乡办学堂讲学并务农。是“休宁理学九贤”之一。他不但理学功底深厚,且精通百家,对儒法道墨无所不通,还会星象占卜、风水堪舆。是个隐没世间的高人。

1358年初冬,朱元璋带兵攻婺源不下,非常愁闷。三军总管、大将邓愈对他说,“这附近有个隐士朱升,是很有学问、有谋略的人,其才干相当于诸葛亮。何不请来为您服务?”朱元璋遂效刘备微服亲临其家求教方略。朱升对朱元璋早有所了解,所以,见面后便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并拜朱升为军师,请其出山共谋大业,被朱升婉拒。朱元璋此后每遇难题便来请教,朱升也乐为所谋,每次朱元璋都有所悟,问题一个个被解决,难关一个个被攻破。就这样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朱元璋称帝后,朱升被召至京都应天府任参谋,后晋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成为皇帝顾问,参与军政机密与政策制定。在此期间,还从事诰文写作、皇室礼乐制度修订等事宜。被朱元璋赞称:“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

朱升在七十一岁时以年迈为由坚请辞官。因为他深知功名利禄是双刃剑,不争不要,并且早些离开为妙。正因为他的明智才免遭其他开国功臣的悲剧。他归隐后并未回到原藉,而是到江浙一带的南龙港定居。1370年病逝。

朱升未被封爵,一是他与朱元璋一直是以谋士或谋臣关系相处,未进入朱元璋的政治核心圈。朱元璋虽重用朱升,但一直未把他当作利益集团中人。二是朱升一直自觉地与朱元璋保持一定距离,避开核心集团里的利益引诱和权力争斗,伴君如伴虎,终必有伤。这种智慧使他得以善终。因为这此,朱升未被封实质性的功爵就是必然的了。


梅园布衣


不是没有给朱升封爵,而是朱升主动拒绝。朱升随朱元璋征战沙场十多年,为其出谋划策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明朝建立的九字方针!但是朱升发现朱元璋性格多疑自卑,尤其不相信儒士类的大臣。故主动要求回归田园生活,这在当时是多么重要得决定,看看后来的跟随朱元璋打江山的重臣下场就明白了,此乃高人也…………



南门里老雕


朱升其人

朱升是徽州休宁人,元末明初的一代文宗,”休宁理学九贤"之一。他不但理学功底深厚,而且精通百家,儒法道墨,无所不精,懂星象占卜、会风水堪舆,关键爱自费出书。拿现在来讲,简直就是一个自媒体达人啊。

徽州自古以来出了很多读书人。那种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封建史上,赫赫有名。朱升也一样,8岁的时候便开始求学,4年一个教育阶段,19岁便考上了秀才。考上秀才之后,人家自己就当起了民办教师,在家种种地,出出书。即便后来考中的进士朝廷让他去当官,他也不乐意。最后勉强同意去当池州的教育局局长,去了就搞反腐倡廉,结果勉强干了3年回家继续当民办教师了。

朱升与朱元璋的相识

至正18年(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受挫,邓愈建议朱元璋去石门拜访朱升。具体方式可以参考“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年朱元璋在朱升的茅庐里,见到朱升的时候,朱升已经58岁了,仍然是个民办教师。

诸葛亮在茅庐里提出了蜀国建国的国策“隆中对”,而朱升则提出了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级国策。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意见,为朱元璋之后取得决定性胜利有着非凡的意义。如何整肃军纪,如何提高战斗力,如何争取民心,如何实现军屯,如何保卫胜利果实,如何以弱胜强?朱元璋只要犯难的时候,就去有请朱学究问策。每次朱元璋都豁然开朗,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朱升与朱元璋的关系

凡此十余年,朱升和朱元璋的关系,就是那种亦师亦友的”顾问”关系。因为朱升年纪大了,所以他也不用去领朱元璋的工资,天天去上班。朱元璋有事就亲自来问对,自己走不开,就派人把朱升用轿子抬过来问对。朱元璋没事,大家各不相扰,你打你的仗,我教我的书。这种关系其实是最融洽的,也是最安全的关系。

而李善长和刘伯温则不同,他们和朱元璋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老板与伙计的“雇佣”关系。所以他们或许在历史上更有名,但是结局受朱元璋影响太大。虽然刘伯温后来也聪明地选择离开,但是作为浙党的领袖,他事实上是无法逃脱那个“权利场”的。

但是到了至正28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正式即位的时候,朱升与朱元璋的关系,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的天下已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所以,只要朱元璋觉得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那就是什么样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朱升不被封爵

朱元璋开始颁赐大封功臣的时候,名单里是没有朱升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虽然朱升为官十余年,但是他不算从龙之臣,他只是朱元璋的顾问,虽然工资可能很高,但是大明集团里面他没有股份。所以他的官是一升再升,但是爵位朱元璋可不是按照才能的标准颁发的。

虽然名单里没有朱升,但是,那些爵位的制诰文字皇室礼乐制度,各种诏令,还都必须由朱升来执笔完成。似乎朱元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朱升心里酸酸的。你看吧,叫你早一点加入我们大明集团,你就是不干吧,非得要装什么师傅架子。现在人家都封王封侯了,你功劳其实比他们还大,你连个爵位都没有。

朱升何等聪明之人,替朱元璋出过力不要紧,但是别惦记权利场上的任何东西,”得之易时,失之易啊。”得到的无非就是一些荣华富贵而已,但是失去的那可能就是性命。关系变了,那也就意味着结局就不可测了。

人间蒸发

洪武2年(1369年),71岁的朱升以祭扫祖坟为由,告老还乡。朱元璋刚祭扫完祖坟,是没有理由拒绝朱升的。但是,出生并没有回老家休宁,没有去他当教书匠的石门,人间蒸发了。

这个谜团虽然史书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考古却给出了一个惊人结局。

公元1999年,盐城市盐都区南龙港村民挖鱼塘的时候,意外出土了一座墓葬,是朱升第7世孙朱从馨的墓,以朱从馨的墓为线索,逐步又发现了朱升的墓以及墓志。根据当地朱姓后人的族谱,朱升的子孙在盐城繁衍了已经25世,仅盐都县一带就有后裔5000多人。

至于朱升为什么会到盐城?这仍旧是一个历史谜团。炒米猜想朱升懂风水,会堪舆,或许觉得那里风水好吧。

文末彩蛋: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就是来自朱升献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炒米视角


因为他是我道家学派的人,有功成身退的思想,乱世出山拯救世界,和平就退隐山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