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机油门事件,是发动机设计的缺陷吗?

帅珏


翻了翻很多答主的回答,要么就是说是个“是个迷是个迷”,要么就是说“肯定有问题,但问题不知道在哪”--------我真是无法理解,对汽车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为何会有勇气来回答这种问题?还是说收了钱带带节奏就完事了?


现在过去这么久的时间了,本田的机油门事件基本上已经算得上尘埃落定了,但还是有无数人要抖这个“买本田给机油真划算”的机灵。这里我不得不再次谈谈这个问题了。


机油增多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来自于两个方面的:

1.机油稀释现象在今天依然属于只能被改善、不能被解决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只要是汽车发动机,就没有活塞环和汽缸是无缝连接的------而一旦有缝隙,势必会有未燃烧完全的混合气从活塞环中渗入到曲轴箱(机油箱)中,而这部分气体只要在机油箱中冷凝,就肯定会稀释机油。这个道理应该都听的懂罢?

但这个问题是怎么改善的呢?通过两个东西,一个叫油气分离器,一个叫PCV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PCV负责把曲轴箱中的混合气排出去;油气分离器则负责把随着混合气排除的机油给回流回去。


2.本田1.5T发动机的匹配问题。

注意,这里是匹配问题,不是设计缺陷!

大家可能会说,怎么德系的涡轮增压怎么不机油增加?这里告诉大家,德系也经历了“机油增加”也就是曲轴箱窜气这个过程,但是因为德系的压缩比更大,发动机温度更高、油气分离器回流纯度更大的问题,使得在机油回流的时候比日系车车回流的机油更好,所以德系表现出的是“烧机油”。明白了吗?

我们说本田的匹配问题是什么问题?

即ECU行车电脑一直匹配的是自然吸气发动机,而一旦换成了喷油量更大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缺少更长时间的测试调整(至少是低温环境的测试调整)。但本田方通过调整ECU修正点火时间、喷油量、空气过滤单元之后,问题还有吗?基本都解决了。


很多人说,1.5T发动机是因为喷油嘴在在歧管下方而出现的问题,呵呵,那么飞度怎么没这么严重的机油稀释现象?


以上。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什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就“阴谋论”,很可笑。



无聊到巅峰


本田机油门事件在2017年年末爆发,由东北地区开始,蔓延至全国。所有搭载了新款本田1.5T发动机的车型全部中招,CR-V、思域、杰德、冠道与UR-V等车型都有机油增多的情况出现。

出现机油增多的原因,我们以往的问答做过详细的解答,大致来说,就是由于本田的发动机由于冷启动时,喷油雾化效果不好时为了保证热车效率加大喷油量,多余的燃油会顺着气缸壁流入底部曲轴箱,混入机油,造成机油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看,导致机油增多现象的出现,的确是因为本田新款1.5T发动机有设计缺陷,雾化效果不好、油液分离不好、ECU设置不好,才导致了如今的情况。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两方面更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作为日系汽车代表品牌的本田,如此规模的主机厂商,是不可能没有极寒测试环节的,就算在日本本土没有条件,在中国北方很多汽车厂商都有试验场地,本田是有条件进行极寒条件下进行可靠性试验的。而机油门的出现,暴露出来本田在发动机验收环节上的缺陷。一台没有经过严格测试的发动机,就这样被大规模投放进市场,出现机油门事件,这绝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人祸。

其二,根据本田官方给出的最终解决方案汇总得知,本田的召回方案,其实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应急之策,就更不提其中还穿插着玩文字游戏的套路。刷新ECU减少喷油量,增加机油尺的刻度,修改用户手册,延长质保期,这些对策看上去缺少了一些诚意。通过简单的“打补丁”,为4S店增添了很多保养客户,对于厂商来说是一件“化腐朽为神奇”的对策,可是对那些辛辛苦苦攒钱排队买车的人来说,心里就不是滋味了。

我们中国消费者将本田“买发动机送车”的口号喊起来了,亲手将本田捧上神坛。就算出现刹车门事件,也没有影响大家对本田的信任,而这次的机油门,或许就是很多人转投其它阵营的开始。

机油尺本是测量机油油量的,但是在这里却测出了一家汽车厂商对中国市场的傲慢之心。


汽车观察家



沸沸扬扬的本田机油增多事件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尽管本田官方已经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似乎并没有减弱人们对本田机油门的热度,而且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追其原因就是本田官方一直没有承认自己生产的地球梦发动机存在技术缺陷。现在涡轮增压发动机已风靡世界,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的主流产品,而且也逐渐的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良好口碑,在国内销售的德系美系车型都大量的装配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到目前为止,个别案例除外,并没有大量投诉的现象,这足以说明本田地球梦发动机存在着设计缺陷。地球梦1.5T发动机搭载了本田最为核心的发动机技术,除了CRV外,思域、冠道、讴歌CDX也搭载了此款发动机,思域的车主同样也发现了异常现象。早在去年就有报道,国外的本田思域1.5T车型就出现了此类现象,机油增多且带有汽油味。在国内大量CRV车主投诉机油增多现象后,完全暴露出本田地球梦发动机的设计缺陷,然而本田官方可能考虑到对品牌的影响以及召回的费用,选择了隐瞒和回避,并没有敢负责的去面对,这样更激起了广大中招车主的愤怒,使事态愈演愈烈。其实无论出现什么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及时解决,敢于面对,并不会给自己的品牌带来多大的影响,希望本田官方再拿出一些诚意,给出一套令涉事车主们信服的方案,因为毕竟是你产品的缺陷,与消费者无关。


生活点点观


机油的“基地”在发动机下部的油底壳

发动机启动后,机油泵给机油加速,把它送到机油滤清处过滤杂质,再通过油道进入发动机各区域:一部分进入曲轴油道,一部分喷洒到气缸壁上,还有一些沿油道抵达气缸头,对凸轮轴、气门杆等进行润滑。

工作完成后,这些机油再回到油底壳,过程只需短短几秒,机油就这样往复循环、保护发动机,减少磨损的同时还做点保洁,清除部分有害沉积物。

消耗最大的是为气缸壁润滑的机油。活塞上有一道环,防止机油进入燃烧室,但这个环磨损后缝隙变大,还是会有机油溜进燃烧室被烧掉。

大众的“烧机油”就是因为气缸和活塞的间隙太宽造成的。

这次的本田机油增多,院长猜测是部分燃油没燃烧,通过了这个间隙。曲轴箱有个排气系统,负责处理未完全燃烧的油气,但对液态燃油没办法,于是汽油与机油“肩并肩”流回油底壳,机油就变多了。

这次事件主要出现在比较冷的北方,也可能是冬天早晨高怠速热车时,需要多喷油造成的。

我院只是对该现象进行推测。

前段时间,本田公司给出了官方回答:在温度较低的状态下,车辆进行短距离行驶,机油无法升到正常温度,所以混入里面的汽油和水蒸汽无法排出。

毕竟,最终解释权归公司所有。


视知车学院


傻逼小便该去本田领骨头了吧!本田发动机产机油的根本原因是本田没有设计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的能力,特别是直喷,因为燃油没有经过进气歧管而直接喷入气缸,就少了在歧管内燃油与空气的翻滚混合,燃油直接喷入气缸以后遇到冷的缸壁就会进入曲轴箱!而直喷的角度,压力,雾化状态,包括燃油喷射和点火时间都是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本田只是自吸发动机可以,它的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都不行,2.0T发动机也产机油,只是量没有1.5T多而已!主要原因我分析是2.0T缸径的加大喷射的燃油很少附到缸壁上,而1.5T缸径较小,没有很好调教喷油嘴的喷射范围和角度湿壁情况更严重,导致1.5T发动机机油增多情况更严重更普遍!而有些人说他的1.5T没有问题可能就是喷油嘴雾化不是太好,正好避免了湿壁现象的存在!可以问一问他们的油耗是不是比较大!


高兴35583


本田机油门无疑暴露出本田1.5T发动机存在重大缺陷,是设计缺陷还是制造缺陷,外界目前还无法得知。

是什么缺陷,本田自己应该很清楚,但本田决定隐瞒。

从本田改机油尺、改说明书,掩耳盗铃掩盖发动机机油门问题来看,这个缺陷非常棘手。毕竟,如果容易解决,解决代价不高,本田也不至于如此耍赖损害品牌。

本田这么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要牺牲,也要先牺牲客户,耍赖固然会损害品牌,但总比赔个底朝天要好。

从现象分析,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制造缺陷,因为内燃机技术都很公开的,设计是大同小异,真正的技术比拼,是制造,而不是设计。设计出来,不一定能造出来,或者,造出来,也是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本田机油门发动机。

即使存在设计缺陷,也是周边附件,解决问题的代价并不高,不至于让本田耍赖。但现实是本田耍赖了,这说明并非周边附件,而是发动机本体缺陷。

从汽油和水同时大量窜进机油箱这一机油门事件来看,汽油窜进,可以解释为直喷发动机带来的湿壁问题,而水,只能解释为废气也大规模地进入了机油箱,可见,这个发动机的汽缸和活塞配合精度要求,无法满足1.5T的高缸压,而这个问题对本田目前的技术能力,难以解决,这就是本田耍赖也不解决的原因。


鱼眼猫眼鹰眼


本田太冒进了,CRV 1.5T的功率和扭矩都调教得这么高,没办法,谁让本田是世界第一大发动机厂呢,谁让它就是吃发动机的饭了呢。木有高性能、高技术的发动机让本田这个技术狂还怎么混啊,这或许就是本田这家车企的风格吧,但高手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调教激进就意味着在可靠性方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相比本田,同样是日系的丰田则是要保守、谨慎、稳重的多,也难怪丰田能成为全球第一车企。 但本人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本田除了造汽车以外,带有本田专属“飞翔的翅膀”标志的摩托车在全球的名声可是首屈一指的,本田可是全球第一大摩托车厂,喜欢摩托车的车友应该都知道的,本田和同样是日系的雅马哈为死对头,这两者的关系就相当日系汽车里的丰田和本田,只是本田从汽车里的激进变为摩托车里的“丰田”保守、谨慎、稳重,而雅马哈就相当于汽车里的“本田”,风格为激进、时尚、有运动感。


阿龙FLY


目前来看本田1.5T发动机机油
增多确实属于设计缺陷,大家都在使用直喷技术为什么只有个别几款发动机有这个问题呢?如果是直喷技术引起的应当大家都有这个问题才对,虽然本田方面进行了召回,但效果并不理想,硬件设计的问题通过软件很难解决,本田在美国也爆发大量的机油增多案例,这说明不是我们气候的问题,所以想要彻底解决不太容易。


售后服务技术总监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猜个谜,什么东西越用越多?

发动机机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适合的发动机机油。本田发动机的机油在没有人为添加的情况下无故油位升高,也就是相当于增加了未知的‘添加剂’,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在原液中添加其它物质会改变原物质性质。这是发动机制造商不允许的行为,将失去发动机的质保。

机油机油的作用是润滑、减摩、冷却、降噪、减振、清洗、密封、防锈防腐等。发动机是在高热负荷、高机械负荷的苛刻条件下工作,所以发动机油应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良好的氧化安定性、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良好的防腐防锈性、良好的粘温性、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良好的泵送性和清净分散性等。如果使用的机油粘度不在适合温度范围之内,就会损坏发动机。

所以发动机机油油位在正常使用中出现增多是一个故障问题。如果一定数量的产品都出现同样问题,这就是严重的产品质量缺陷。有可能是设计缺陷,也可能是制造缺陷,总之是残次品。


泡泡气


一开始,我的观点也倾向于认为是本田一家公司的发动机设计缺陷,但随着本田机油门事件的不断升级,长安、现代等厂商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也相继曝出相同问题,多个厂家中招,且曝出时间如此临近,一个大范围泛滥的事件从概率角度讲,这已经不能用巧合来解释了,可以认为是设计缺陷,不过单从设计缺陷角度切入难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厂商同时中招,很可能是涡轮增压技术的行业技术难点,没有发现问题的厂商可能有2种情况,一是燃油稀释程度相对较轻不易发现,例如大众车型,由于大众车有烧机油的传统,即使燃油被稀释,但多出来的部分被烧掉了,机油量超限不易出现,但这种情况不等于机油没有被稀释,只是不易被发现而已,因此被投诉的利率不会太大;二是也有这个问题,这会随着本田机油门事件的不断升级,后续也会被用户关注,后续很可能会相继被发现并曝出来,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