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就是三星堆?

梦枕留香


三星堆是不是夏朝?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之所以会将三星堆与夏朝相联系,恐怕是因为二者都太过神秘吧!对于三星堆是不是夏朝,我认为存在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首先,个人认为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似度,与中原文明没有继承关系,至少在商朝之前,二者间其本质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平行发展的互不隶属的文明体系。


只是到了后来,商朝中后期,蜀中文明才与中原文明交往开始增多,并在帮助武王伐纣之后,受封成为诸侯,最终融入华夏文明!

其次,我认为夏朝的主体,是从今天甘肃陇东一带的天水等地向东迁徙的伏羲部落,这从天水的大地湾遗址等史前文明考古发现可以得到一些线索,伏羲部落一路从大地湾出发,向东迁徙,寻找适合生存的土地。


而黄土高原上松散的土质很适合骨制农具的生产使用,因此,伏羲部落最终会迁徙到黄河中下游,而不是长江流域的黏土地区。

再有,之前的考古发现,在二里头出去了一些青铜器,专家鉴定为商朝之前器物,与商文明有继承关系,那么可以相信那是夏朝的遗存。

综上,个人愚见,三星堆有可能是夏朝,但可能性不大,我还是更相信夏朝是存在于古黄河流域的。

个人愚见,有不同观点或有不正之处,还望指正见谅,如果觉得我在手机上打这么多字也挺不容易,就赏个赞吧,十分感谢。


Ko蜀北一


三星堆炒作的太过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一个流传太久的历史谣言,那就是大禹是四川人——在已经回答的人里面,不管反对或赞成三星堆和夏朝关系的,居然都相信大禹就是四川人。

答主我前不久还去过汶川,那里的人,无论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对此坚信不移。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因为这是一个流布了十分久远的历史谣言——随手百度一下大禹出生地,就可以看到,百分之八九十的信息都是这样的:

1、《孟子》:禹生石纽,西夷之人。

2、《史记》:大禹生石纽,西羌之人也。

然而,很遗憾,“西夷、西羌”是有的,但“禹生石纽”,是没有的。原文如下:

《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

《后汉书·载良传》:大禹出西羌。

《新语·术事》:大禹出于西羌。

最重要的:《孟子》,完全无载。

孟子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大禹是哪的人。

在大禹还是人们普遍信仰的夏商周秦汉时代,从来没有人说过大禹是四川人,更别提汶川。

那么,“大禹生石纽”,到底是出自哪里呢?

答:源自一本非正史之书。

“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蜀王本纪》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是西汉著名学者扬雄,但经考证,实为三国谯周。

这本书可以算作史书,也可以不算作史书,为什么了?

首先,它是一部《地方志》,不是通史。

其次,研究古巴蜀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另一部重要书籍《华阳国志》(同样也是地方地理志)的作者——晋人常璩有话说:

“《蜀纪》言:“雀墒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史记》:周贞王之十八年,秦厉公城南郑。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说者以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本纪》既以炳明,而世俗间横有为蜀传者,言蜀王蚕丛之间周回三千岁。又云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周苌弘之血变成碧珠;杜宇之魄化为子鹃。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书,文翁始知书学”——《卷十二·志序》


常璩的意思说的很清楚,《蜀本纪》里说,蜀人认为穿越秦川的「褒斜道」(即秦栈道)是他们的古蜀王蚕丛、鱼凫等人用牛车开凿的,但是《史记》却清楚的记载是秦历公开凿的,战国史籍也可以互相印证。

同时,蜀人又称自己有3000年的历史。

对于这些,常璩都认为是“横传”——也就是传言,并未证实公认。

✔常璩自己本身就是四川人(崇州),这说明他的评价是客观的。

毫无疑问,《蜀王本纪》的内容,除却那些地理信息外,大多数是采用当地的一些口口相传而非文献记载的故事辑录而成,尤其是人物典故,整本书充盈着神话色彩。

对照中原史籍,《蜀本纪》可以称为「半信史」,但不能称为完全的信史。

那么,《蜀王本纪》为何这样写了?

自然是有原因的,其实,《蜀本纪》并不是第一个称“大禹生石纽”的书,在它之前还有一本,那就是东汉照晔的《吴越春秋》:

“高密(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和《蜀王本纪》不一样,《吴越春秋》可以算作一本信史,但是,和《国语》《春秋》《史记》等比起来,它依然有它的不足征信之处,历代就有人指出过一些问题。如伍子胥托梦等,故谓之“类小说家之言”。


就研究吴越史而言,它不如《越绝书》权威和严谨,所以你更加可想而知关于大禹的记载的真实性。

毫无疑问,赵晔虽为浙江人,但是曾辞官去四川(资中)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就是20年。因此,其所作《吴越春秋》里的“石纽在蜀西川也”,当然也是他这20年间在当地听回来的。

也就还是常璩说的“横说”——就是相传而已。

从最早的青铜器铭文到《竹书纪年》,再到春秋战国诸典册,及至秦汉,从来没有大禹生四川的说法,由此可见。

大禹的父亲「鲧」的封国——《春秋》云:“有崇伯鲧,在秦晋之间”。

《国语·周语下》记载:

“昔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

「秦晋之间」与「有虞」都是在中原西部地区,「羽山」则在江苏,从来无异说,要是大禹生在四川。

那他父亲跟四川一点都扯不上关系又作何解?

✔所以,对“禹生石纽”保持怀疑,是应该的。

至于皇甫谧作《帝王世纪》称“孟子云‘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则不仅是一句完完全全的孤证,有托古之嫌。甚至,他说的根本就不是「石纽」。而是:

「石坳」


✔就是山沟里出生的意思,别无他指。

后来南朝的刘宋裴駰在给《史记》注解的时候,把「坳」误训作「纽」,由此造成了后世的讹传。

但是,无论如何,由于《吴越春秋》早于《帝王世纪》,因此,可以推论皇甫谧也很可能是受了《吴越春秋》的影响。

那么皇甫谧为何不直接沿袭赵晔的说法用「石纽」,而用「石坳」?

答案当然是他看出了「坳」与「纽」实容易混淆,同时,作为一名博览群书的学者,他大概知道不管是坳,还是纽的来源。

揭晓答案:

“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产而能书;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贤者,千岁而一出,犹继踵而生”——《淮南子·修务篇》。

「禹生于石,契生于卵」——100%就是神话。


✔这很正常,上古时代的人物都有「神性」,这是因为他们既是帝王,又是宗教领袖。

▲又西汉谶纬书《循甲开山图》云:“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垫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理水”。

✔这是「石纽」的第一个出处。

这里面的「石纽」根本没有任何地理位置之所指,就是指错综复杂的石缝。

▲西汉后期,与整个东汉,儒家从进取的「公羊派」逐渐转向偏保守的「谷梁派」,且由于汉光武帝的钦定,与带有巫术色彩的方士之学「谶学」合流,产生「谶纬学」。

此种学问在巫风盛行的四川及整个西南地区自然是得天独厚——赵晔都得跑四川去找四川人(眉山彭县)杜抚为师,可想而知,四川的文人当必有人看过《淮南子》《遁甲开山图》。

★★★谜底解开:

由于汶川有个地方叫「石纽」,所以可能是大禹后人的西羌把「禹生于石」附会在石纽。

为什么西羌要把大禹附会到汶川石纽了?

✔大禹是西羌,是历来无疑问的,羌人在先秦时代与汉代都是一顶一的大族,从甘肃到西南地区都有,其中有大禹的后人并不奇怪。而羌人自殷商时候起就和中央王朝敌对,特别是东汉,持续打了一百年的仗。



期间,大量羌人南下逃入西南地区。

这里面,有可能有大禹的后人。

✔《后汉书》:

“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唯参狼在武都,胜兵数千人。”

大禹与四川的关系,就说到这。

下面来看看,夏朝和四川有什么关系?

《古本竹书纪年·帝启》篇云: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

这里的「巴」,不少人解作「巴蜀」之巴,但是观甲骨文里的「巴」是否就是春秋战国的「巴国」,这还有个很大的疑问,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晋陕或湖北地区。

就逻辑上而言,夏朝要是有那么强的实力,连“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四川地区都能控制。

那他又怎么可能会那么快就被东夷两次夺国了?(注:一次是太康时代的后羿,另一次是帝「相」时代的寒浞)。

显然,夏王启派遣的这个司法官员孟涂去的「巴」国,就不可能是古巴蜀国。

夏王帝桀,他也不可能如三星堆的粉丝幻想的那样,被商汤流放在「南巢」后,还能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大逃亡,然后逃到四川建了起一个不逊色于商的「三星堆古王国」。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主要集中在两个祭祀大坑,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这些青铜器是原产的。

✔第二,最著名的那棵「青铜树」,专家研究过,无论如何都无法站立起来——它是祭祀的时候作临时用的。

至于说夏朝就是三星堆,纯粹脑子有病。


無風即風


我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关于夏朝和三星堆!众所周知,三星堆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到商朝末期。延续了了近两千年。而夏朝是从神话时代到有史以来的一个标志性王朝。两者可以说存在于同一个时代。

并且,两个文明或者说国家,都没有任何文字流传,这个巧合加上巧合的事情,就不那么巧合了!

第三,有一个关键人物大禹。大禹出生地在北川,而金沙,三星堆遗址,仅仅相隔一百五十公里。

我很奇怪,突然生出一个想法,三星堆遗址是否就是夏朝呢?

先从出土文物看,三星堆发掘出了不少的青铜器,其中有不少青铜尊。其外形和规制看起来和商朝极似,是否为一脉相承呢?

再看青铜树,古代汉族传说,有扶桑树,上有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上枝。化为十只金乌。而青铜神树上正好九乌而顶端空虚,也许曾经也有一只金乌。


再看金沙遗址国宝,太阳金乌金箔。

中原传说却在这里得到印证。也是巧合?

再说关键人物大禹。如果夏朝不是在三星,金沙,而是在河南二里头。大禹会从北川舍近求远去河南?不去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而去一千多两千公里的地方?说不通!

再说大禹治水,四川从来水系发达。而大禹出生在川西北,黑河,白河,岷江,黄河,金沙江,大渡河,等等都流经这片流域。如果四千年前,天气突然变暖,导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此地极有可能发发洪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也有可能只在川陕片区。

说到大禹,咱们再看一图。

这是大禹像。

然后再看一图。


这是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大立人手中是否拿的就是大禹治水的工具呢!

从大立人的服饰拓片上可以看出,立人穿的是三件衣服,最外的到膝盖,中间的到小腿,然后是内衣。这简直和大禹图神似了!!!难道这是夏朝后裔对祖先的祭祀崇拜?


梦枕留香


夏朝在哪里?这是目前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高端问题,涉及的学术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历史,而是具体的微观历史的一门学科了。例如人类学、汉字学、美术学、地域学、姓氏学、青铜学等等各种学术交叉跨界的可能性极大。

当代的考古学也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

那么,三星堆文化是不是夏朝?从现在对三星堆文化大致的考证年代来看,基本在“夏朝”的平行时代。

由于“夏朝”的文物比较少,而三星堆的文物有很丰富,不好下结论。

由于我们的美术学和汉字学还处于一个不是很高的学术阶段,所以,现在的研究,有些空谈。

【我是千千千里马,关注的文章,就是关注你喜爱的文化艺术,欢迎你提意见】


千千千里马


个人认为,三星堆不可能是夏朝。夏商周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可以从“陶寺遗址”——“二里头”——“二里岗”——“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的出土文物上看到清晰的传承关系。而三星堆是典型的巴人文明,文化类型截然不同。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三星堆文明,它并不是传说中的外星文明,也没有超越中原文明。它虽然47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但直到公元前21世纪才进入文化阶段,这时候的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青铜器和300万平方米的城市。三星堆出现青铜器是公元前18世纪,这时候二里头已经有精美的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了,而且三星堆的青铜技术很大可能从中原传来,因为有中原文化的影子。三星堆青铜器最发达的时候是商末周初,青铜神树、铜立人都是这时期的,但商朝技术明显更高,四羊方尊就是代表。

三星堆之所以被传的神乎其神,是因为奇葩的青铜器造型,并不是技术,它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靠近铜矿产地。其实在国际上看来,商朝青铜器造型和三星堆一样神奇,只是我们自己不习惯罢了。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三星堆存在了1千多年,始终都没有发明文字,其文化也没有外扩现象,直至被别的文明吞并。你还觉得它先进吗?

最后再回答一下您所提的大禹出生于北川,这还是有争议的。现在考古学的最新观点,夏朝活动核心区域在山西南部。别忘了大禹父亲鲧就是治水被杀的,他也是北川人?父子俩千里迢迢跑到山西治水?因此,还是等待考古成果吧。


文史琅琊阁


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认为夏朝就是三星堆,真是反智啊。最可能是夏朝的无疑是二里头文化,我们来简单比较二里头文化和三星堆文化。

第一,从时间上下限说,二里头文化大概是前1900年—前1600年左右,三星堆文化是前2500年—前1000年左右。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是前2070年—前1600年。那么最接近夏朝的无疑是二里头文化,而不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横跨了文献中的夏商两朝,如果真是夏朝,何来商灭夏呢?

第二,从空间位置来看。文献中的夏朝地名,方位主要分布在山东西部、河南、山西南部。《逸周书·度邑篇》说洛阳一带是“有夏之居”,夏朝的核心区域可以说是中原一带。三星堆文化有什么证据表明是夏人活动的地方呢?有人说大禹是北川人,但这只是汉人扬雄《蜀王本纪》的说法。更早的《孟子》说禹是“西夷人”,《史记》说“禹兴于西羌”,都没有指明是四川。而上古的河南西部才是羌人势力大本营。

第三,从文化传承来看。三星堆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和中原文化没有形成序列。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周文化则可以形成完整的文明传承关系。这也是符合文献中夏商周礼制大同小异的说法。比如孔子就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什么目前还不能认定二里头文化是夏朝?其实就只是缺乏文字证据而已。但从其他旁证来看,二里头文化无疑是最符合文献中的夏朝,而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三星堆文化。


林屋公子


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抽丝剥茧的手法,前后相续的逻辑来看待和验证历史。中午的太阳和早餐的太阳哪个更近,这种问题就是伪命题。为什么是伪命题,因为考虑问题的角度就错了,而三星堆文明与华夏的关系同样如此。

时间和历史的关系就像一团面和压面机,本来不同的文化文明经过时间的挤压,成了一丝丝面条,但是最开始柔和在一起的几个面团已经分不清楚了。要从一根面条去寻找最开始的几个面团,谈何容易。

一般情况下历史是后一个朝代写前一个朝代,往往会抹除一些前朝的痕迹。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一些逻辑上时间上文字上互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被掩盖的真相。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时代混乱来源各异,但是帝夋无疑是比较主要的一位。而皇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纠纷处理方式是融合而不是灭绝,于是很多外族的传说也加入到了这个体系中间来。

都说夏朝没有文字,其实应该是我们的思想误区,之所以缺乏考古证据,一方面是我们对于挖掘的指导思想有误造成的。

黄帝文明属于游牧文明是南下的,而夏朝的文明是北上的,或者说禹是北上的。黄帝文明之后是中断过的,尧禅让给舜就开始变了,舜再禅让给禹这个血统就更远了。只不过由于炎帝和黄帝的融合,等于从远古时代承认了黄帝的正统地位,而当时同时存在的蚩尤文明则是被锅的。蚩尤部族善于冶炼,能征善战,但是却是直爽豪气之人。蚩尤早先曾追随黄帝征战四方,只不过传授了冶炼技术后,到了卸磨杀驴的时候,才被黄帝设计杀死。但是黄帝显然是一个比蚩尤更适合治理国家的人。一位上位者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直爽汉子。

黄帝在灭了蚩尤之后,也灭了炎帝。炎帝的下属夸父刑天两大部族向西迁移,向西方传播了文明,这两大部族在古蜀国留下后裔。三星堆里的太阳图腾是夸父部族的象征。三星堆大量出土文物器型复杂做工精美,体现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特征。而之后商代文物都没有此文明发展的程度高。实际上看起来好像历史倒退了。

历史倒退了吗?某种程度上是的。但又不是。上古三大类文明燧人伏羲神农已经在炎帝时代融合,炎帝达成的妥协是宗庙问题,黄帝接受了来自炎帝的文明,编写历史的时候将自己的谱系加入到了这个系统之中。虽然炎帝文明蚩尤文明都比黄帝文明发达,但是战争的话,还真是野蛮人比文明人厉害。胜利的往往是落后的文明。

话说回来,再说商,商其实并不是黄帝谱系里的,因为图腾是玄鸟,并不是龙。这绝对不是同类部族。看看契的降生,简狄吞下了玄鸟蛋,这是给帝喾带绿帽啊。帝喾是谁呢?是救赎帝啊,也是帝夋的原型。救赎帝有点耳熟吧,帝喾倒过来念也就是喾帝(god),也就是上帝。上帝这个词原先就是拿来说帝夋的。

这个问题说明商人也在把自己出身纳入到这个华夏正统之中去。这个正统的争论才是文明的表现,从黄帝炎帝达成协议那一天起,才有了真正各部族统一的正统观念。华夏文明就是各部族不断融合形成的。

而大禹的出生则是鳏在南方治水的时候死后三年刨腹产生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大禹和鳏的关系很可疑,大禹治水的方法和鳏完全不同,鳏靠的是用息壤堵,而大禹则是靠山河地图泄。这么看问题来了,大禹的治水哪来的地图呢?蚩尤后人。夏朝其实已经不是黄帝血脉了,不过倒还是华夏一族,因为九黎在蚩尤死后融入了社会,于是有了黎民百姓。

再说回来商,野种祖先哪来的?所谓"玄鸟",本是生殖器的象征,"鸟"到今天仍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则是睾丸的别名。看看帝夋两个儿子的封地,一个封大夏一个封商,也就形成了夏商正统争夺之根源。

所谓的改朝换代,不过是披着外衣的自我欲望。他们没有黄帝那种心胸,所以在灭杀前朝之后害怕自己被后来的人篡掉,于是就掩盖历史毁尸灭迹。主观上来说是不道义的,但是客观上却更加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周朝打商朝,商朝跑到了印度,也就是(殷都),而远在北美洲南美洲的华夏后裔也自有渊源,这里就不再讨论了。只是说明一下,古代氏族的流动性很大,也会在各地开枝散叶,所以以现代人的地域观点来审视古代人的迁徙是不合理的,解释不通的。所以要放下地域观点观察文化传承的想通性。就说这么多吧,有机会可以看看在下在头条发布的小说。





没有雨的秋天


刚好我解读了七个文字,发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非常感谢李兴隆老师的解读,我认为还可以大胆一点,女性,指的是泛指还是特指?男性也一样的问题?是派男性出海开疆扩土还是被迫流亡?我提出一个想法,供大家探讨。这个女性是特指,男性也是特指,女性就是大禹,男性就是舜帝,他们被迫流亡海上,最后收复自己的政权,在三星堆建立世界文明。先谈大禹为什么是女的,古书有记载,说是大禹在山上遇到一群正在洗澡的女人,大禹与她们裸身相见,还向她们请教治国方略,如果大禹是男的,那时也没开放到那个地步吧?记住这个结论就行,要考证这个问题,要写十万字。舜帝其实就是大禹的父亲,他们是父女关系。为什么是流亡呢?大禹治水十年,三顾家门而不入。按照正常逻辑,作为治水的高级工程师,连家人都没时间见?就她一个人治水?下面没有班组长或者施工员?而且,那场洪水并没有持续十年。应该是治海,在海上探航线,家,应该指的是祖国,也就是他们父女的政权。舜帝是在海上把政权交给大禹的。为什么流亡?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移交政权,因为大禹的身份不被国内政权认可嘛,因为大禹是女人嘛,在那个时代会容许一个女人当政?那么,国内是谁的政权?是蚩尤的,蚩尤篡取的政权。其实大禹就是我们的轩辕皇帝,当然,要把这些说清楚,这点字数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上述的符号解读应该是:大禹(轩辕皇帝,女)在自己父亲(舜帝)的教导及带领下,流亡海外多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收复自己的政权,并在三星堆建立本属于自己的政权。以上,谢谢探讨!

创建于2018.1.7谢谢大家对我研究的认可,但是我的研究还有很多瑕疵,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去研究,迷茫!有太多的猜测,谁都不服谁,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我真不知道我的研究方向,但是谢谢大家!

愚子615


夏朝的都城史学界早就定义了的,通过出土勘探就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这和蜀地的三星堆文化根本就撤不上,首先文化象征就不同,夏文明典型的中原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典型的巴人文化,是被考古界过度神话了,三星堆奇怪的铜人铜像是典型的巴人文化,古时巫术大势盛行就在巴蜀,乃至到现代道士方士在四川还在广为流行,如果不是解放后破四旧,现今学这个方术的会更多,二千多年前巫术方士遍布巴蜀地区,他们靠这个来迷惑大众,骗财害人,张道陵张天师带着徒弟来到四川遍地传道,和巫师巫术相抗争,后来张天师的道法制胜了巫术,成就了天师名号,道徒遍布蜀地,以至到现在四川道士方士依然很多,虽然古代巫术被道家战胜了,很多东西也失传了,但很多巫术还是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去其了糟粕留下了精华,被道家所传承了,川剧变脸就有三星堆铜人面相的影子,这是很典型的实证例子,所以说三星堆文化根本就没有那么神秘,这只是专家们故弄玄虚,甚至还扯上了外星文明一说,实在是搞笑,三星堆文化说白了就是巴人巫术文化!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循着现代文化的足迹往回走,任何文化文明即使一万年以后总还会留下印迹,这就是文化传承。个人见解,不妥之处尽请海涵!



翠鑫石意


三星堆是个熣灿的文化,每当看到三星堆那面目奇特的神像,使人敬畏。然而三星堆历史悠久,从5000年前至3000年前即由虞舜去到西周,这证明夏朝非三星堆。


然而三星堆与夏朝是有联系就不足为奇。或者讲夏朝之时,三星堆文化地区是夏王朝的一部分,上古时代的帝国是诸侯国归附共识一个共主的,那就使王朝帝国之下又有诸侯国的存在。

我们看看,当年颛顼帝的疆土已经是西至流沙,东至蟠木,北到幽凌,南到交趾。这已经涵盖了蜀地,而唐尧虞舜继承颛顼的天下,而大禹又继承虞舜的天下,因此,三星堆地区是夏王朝的一部分,当然这个可以是诸侯国。

而近代出土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据碳十四测定是夏晚期至商初期的遗址。也是说其能证明夏的存在,然而有学界认为这就是夏都便有些牵强,因为商朝不仅各大中国正史有记载,甲骨文的考古,发现甲骨文就记载很多商的历史事件,而历史上商汤是在亳这个地方从西向东(包括东北方与东南方)对夏展开攻打征讨的,亳就是现商丘以北,距现亳州亦不远,而夏桀则一路向东败退至安徽然后死去的,从而夏亡商立。

因此,夏都应在亳(商丘)的东方,然而偃师却在亳的西方,所以偃师二里头非夏都。

至于题主所说:大禹生于现在绵阳市的北川县,这个有可能。关于禹的出身,有三个主流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北川说,其二是安徽蚌埠说,其三是江苏羽山说。

北川说根据的是,史记称大禹姓姒,现在浙江绍兴有姓姒的家族有族谱,记载姒姓的祖先(他们认为是大禹)出于北川,由于禹最终去世在绍兴会稽山,所以其族就在绍兴繁衍下来。

安徽蚌埠说是比较传统的一种说法,据说蚌埠在2007年挖掘出禹墟,而禹娶涂山氏女为妻,并于涂山大会诸侯,明确自己天下共主的帝位,涂山就在现在蚌埠市西郊。

最后一种就是江苏羽山说,也是最古老的一种,史记记载,鲧是禹的父亲,当年由于治水失利,被流放到羽山生下大禹氏。而且比史记成书更早得多的,中华第一巫书:《山海经》有神话故事说,当年尧帝之时,大洪水浊浪滔天,尧令鲧治水,鲧欲行捷径,偷天帝息壤(一种神话中自身可以不断复制生长的土壤),行阻塞之法治水,治理九年还是失败,尧帝杀鲧于羽山,鲧死后三年剖开其腹,生出一孩子,这个就是大禹了。山海经用神话方式把禹的出生地认为是羽山,这个是与史记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