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先於大市入春 潮頭上的基金花落誰家

■ 投對了ETF基金,可謂一舉兩得,既能賺到指數,又能賺到錢。眼下,當A股市場個股尚在躊躇不決時,ETF規模卻較年初相比增加38%、份額增加80%。其規模和份額雙雙激增預示,ETF已經先於大市場“入春”

■ 華夏不但是國內ETF的先驅,亦是ETF規模最大的公司,遠遠領先於同行。其最早推出的ETF50,現今規模已達480億元,僅一隻基金就堪比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規模

■ 易方達是全市場非貨基規模最大的公司, ETF規模和交易量也居於市場前列,旗下品種收益率屢屢獲得市場第一殊榮

■ 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從誕生之日起,就以超大規模引起市場關注,堪稱A股“晴雨表”,早已成為投資者最為有效、便捷的選擇

■ 國泰在ETF上,一直堅持走差異化的路線,選擇跟蹤指數既有前瞻性,年化收益率又能領先同行,更是被鐵桿粉絲長期看好並持有

《投資者報》研究員 常陽

截至11月9日,全市場上ETF(非貨基,以下同)總規模已經躍過3000億元整數關口,達3106億元,比年初淨增850億元、增幅達38%。即使與9月底相比較,也增加了280億元。這一規模,已超越市場上任何一家公募非貨基後的總規模。包括華夏、易方達、華泰柏瑞、國泰等9家公司在內,旗下ETF總規模最高者已達804億元,最少者也達百億元規模。ETF總份額也較年初增加90%。

10月中旬,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曾公開表示,“春天已經不遠了”。近期,ETF份額規模雙激增表明,ETF已經先於大市場入春。

若談到好的投資型工具的便利性,ETF當屬重要一個,它也是公募20年發展的重要成果。

資金量大的機構投資者可以在一級市場申購贖回,作為資產配置的工具,滿足自己整個資產籃子的配置需求。而中小投資者也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買賣,通過一隻ETF基金來跟蹤一個重要指數,以提高投資收益率。

我們在梳理ETF份額規模雙增的過程中發現,無論是首開ETF先河的華夏、規模和業績“雙冒尖”的易方達,還是攻城守城“兩手抓”的華泰柏瑞,以及走差異化競爭的國泰,這些公司旗下的ETF產品都擁有各自鮮明的特點。

華夏領跑ETF市場 終成航母

11月14日,華夏基金宣佈,投資於華夏中證央企結構調整ETF(512950)的聯接基金,華夏央企結構調整ETF聯接基金首募44.23億元,創出近9年規模最大的ETF聯接基金紀錄。

其實,這已不是華夏創出的第一個紀錄,在ETF產品上,華夏既是創新領跑者,也是最高規模保持者。華夏是最早推出ETF產品公司、第一個推出中小板ETF、首批推出海外市場ETF、先於A股納入MSCI、三年推出MSCI中國A股ETF。能夠拿到投資人對產品認可的最高獎盃,華夏ETF總份額(僅統計11月9日前市場上交易品種,以下相同)已達804.15億元,牢牢佔據市場總規模冠軍位置(表1:ETF總規模最大10家公司),領先第二名一倍有餘。其總規模的領先,源於華夏在ETF上首開先河,一步一個腳印打下牢固的基礎。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早在2002年,華夏就開始進行ETF的佈局和研發。2004年12月31日,立志於做業內ETF專家的華夏宣佈,華夏上證ETF50成立,首募既獲54億元認購,就此實現ETF“從0到1”的突破,開啟A股市場ETF投資時代。

華夏上證50ETF誕生後,無論是在熊市,還是平衡市,其規模均保持平穩,但在牛市中,其規模增速突飛猛進。

整整3年的時間,該基金規模攀上100億元大關,那時恰逢2007年大牛市。2008年4月,其總規模逾200億元。2015年4月,規模升到300億元,三年後的2018年9月27日,規模升至401.82億元,衝過400億元整數大關。從年初至今,累計成交額已超3621.83億元(表2:成交最活躍10只ETF),領先第二名近20個百分點。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如今華夏上證50ETF總規模已突破480億元,當之無愧成為ETF市場的航母(表3:10只最大規模股票ETF),這隻超大規模的ETF基金,已比市場上規模最小40家公司合計的非貨基規模還要大。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一路走來,華夏已佈局完成ETF強火力集群(表4:華夏旗下主要ETF)。跟蹤藍籌股的有華夏50ETF、跟蹤成長股有華夏中小板ETF、跟蹤全市場寬基指數有中證500(512500),以及醫藥行業(510660)、消費行業(510630)、金融行業(510650)等。主題ETF基金有MSCIA股(512990)、恆生通(513660)等。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易方達ETF 規模和收益“雙冒尖”

易方達是全市場非貨基規模最大公司,旗下ETF規模和交易量均居市場前列。易方達創業板ETF(159915)是年內淨申購過百億份的熱門ETF產品之一。

2011年9月,易方達創業板ETF成立,此時正值創業板誕生兩週年。雖然,首募只有5.61億元,但如今的規模已超百億元。2013年底規模相比首募翻番,超過10億元。2016年邁過50億元,2018年,規模實現年內翻番,從年初的100億邁上200億元大關,成為ETF規模最大的三甲之一(表5:份額最大10只ETF)。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規模的增加主要源於投資人申購,2018年年初,基金份額為30.73億份,到現在已達158.99億份。上半年,該基金份額增加了55億份,而最令市場驚奇的是,增量份額中是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所貢獻的淨申購額幾乎接近,雙雙合力推高了產品份額。

不僅如此,這隻ETF還曾兩次獲得淨值排名第一。2013年,淨值增長78.51%,在全部141只產品中排名第一。2015年,淨值增長78.05%,在全部211只產品中又榮登榜首。這已不是公司旗下ETF產品第一次領跑全行業。

其實,易方達佈局ETF的腳步絲毫沒有停止過。(表6:易方達旗下主要ETF)2012年推出H股ETF(510900),投資者藉此可以投資海外市場,在港股活躍的2017年,此產品全年成交額位列ETF冠軍。儘管今年香港股市回調,但該ETF成交額依然位於市場亞軍位置。2013年成立行業醫藥ETF(512010)和非銀ETF(512070)。2017年,公司又種下中證軍工(512560)和中證證券(510570)兩粒ETF種子。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2017年6月,A股被納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指數體系闖關成功,有234只A股納入MSCI指數體系。今年5月18日,易方達MSCI易基(512090)正式成立,此基金完全複製和跟蹤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的表現。在市場上同時跟蹤此指數的ETF中,MSCI易基還是成交額最大的產品,由此可見,市場給予高度認可。

華泰柏瑞300ETF 攻城守城“兩手抓”

縱觀ETF發展歷史,由於上海和深圳兩個交易所資金結算方式、交易所繫統等差異,做出跨市場、T+0的ETF需要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因此,跨市場ETF比第一隻ETF誕生整整晚了8年。

2005年4月,滬深兩市交易所聯合發佈滬深300這個跨市場指數,使得跨市場ETF誕生成為可能。

2012年5月,兩隻跟蹤滬深300ETF宣佈同時成立,華泰柏瑞滬深300ETF(510300)首募329.68億元,燃爆市場(表7:華泰柏瑞旗下主要ETF)。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早在2005年8月,公司內部就提出ETF的發展戰略。2006年即推出了紅利ETF(510880)。2011年,又推出了中小ETF(510220)。這兩隻產品為後續開發出跨市場、T+0的滬深300ETF,做好了技術上的儲備。

當時在此產品設計時,即全方位考慮了市場需求。之前成立的ETF,最小贖回單位以50萬份、100萬份居多。而滬深300ETF卻是90萬份,此前只有一隻ETF採用最小贖回單位,究竟為何?

據華泰透露,當初做產品設計時,公司採納了一位期貨市場的資深投資人的建議:鑑於即將推出的、唯一一個股指期貨合約——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每個點按300元計算。既然是跟蹤同樣指數,ETF的一個申購贖回單位最好與之匹配,這樣能大大降低期現套利的門檻,此ETF具有T+0優勢,會成為股指期貨合約投資人喜愛的現貨品種。使得最終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1個申贖單位正好對應3張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90萬份”等符合市場需求的特色。

正是基於這樣的特色,使該ETF頗受投資者喜愛且經久不衰。現在此基金規模超過352億元,比同時成立跟蹤此指數的另一產品高出接近一倍。

2018年年初以來,滬深300ETF(510300)市場交易總額高出13倍以上,可見市場對這一產品的高度認可。

國泰ETF “差異化”競爭顯優勢

回顧歷史,國泰入手ETF基金時間較早,但一直堅持走差異化發展路線(表8:國泰旗下主要ETF)。一開始,國泰從細分行業ETF入手,2013年成立第一隻產品是金融ETF(510230),追蹤上證180金融股指數,兩年後才有其它公司著手發行跟蹤中證金融地產指數的基金。2013年公司又發行納指ETF(513100)、國債ETF(511010)、黃金基金(518880),這三隻基金分別是跟蹤海外市場、國債市場、貴金屬市場的ETF,其中納指ETF(513100)成為投資者跟蹤海外市場一個利器。

ETF先于大市入春 潮头上的基金花落谁家

眾所周知,A股市場走勢通常牛短熊長,美股走勢長牛,但國內投資者卻無緣投資海外市場。承載著希望的2007年,第一批出海QDII,又恰好趕上美國經濟危機,不少投資者虧損嚴重。如果有基金公司提供的被動投資工具品種,投資人自主決策買入賣出時機,將極大地降低這種風險。

而國泰納斯達克100ETF(513100)就是利器之一,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是納斯達克市場的主要指數,其100只成份股中,具有高科技、高成長和非金融的特點,是美國科技股的代表。從納斯達克100指數權重成份股來看,主要為高科技企業,其中計算機行業的公司居多,成份股中既有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思科、英特爾等科技巨頭,也囊括了不少消費公司,如星巴克,還包括百度、攜程、京東等公司,成長性強大。

投資於海外市場,即便是跟蹤,對公司要求也很高。與之前跟蹤港股的ETF有所不同,此ETF基金跟蹤美國市場,除考慮申購贖回對跟蹤的衝擊,投資時是用美元,更要考慮匯率變化,但淨值公佈卻是以人民幣來計算,閱讀基金年報時,對於淨值跟蹤,總要加上“統一以美元資產計價計算”這一條件。

基金還要求 “日均跟蹤偏離度的絕對值不超過0.2%,年跟蹤誤差不超過2%”。

納斯達克100指數長牛,造就了國泰納斯達克100ETF的長牛走勢,2014年至2017年,收益率分別是17.15%、14.57%、12.71%、23.51%,年年盈利。從成立到現在,年化收益率達到13.77%,完勝國內各指數基金。

對這隻牛基金,還真有投資牛人長期持有。當A股持續疲軟時,投資者可以自己去尋找另外一個春天。

在國泰納斯達克100ETF的10大持有人中,有一位名叫“彩霞”的持有人,這是一位耐心持有、堅信自己判斷的人。基金淨值越漲越加倉,不斷做申購操作,持有的份額逐漸增加。從2014年12月一直持有到2018年6月(最新持有人報告),三年半時間內基金淨值增長率75%。從2014年底持有67.9萬份,一路加倉到2018年6月底的307.27萬份,投資者的耐心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除成功的ETF外,在ETF產品中,當然也不乏規模小於2億元迷你型基金。這類產品或是跟蹤的指數市場影響力弱,或是基金成立前已有相似品種,類似森林中生在樹蔭裡的小苗,“頭部效應”使得其後產品很難有規模增長。

跟蹤的指數沒有成長性,導致一些ETF基金的先天不足。某基金公司的上證央企50ETF,2009年8月成立,首募45.33億元,絕對稱得上是中大規模產品。不過,當年年底,只剩27.44億元。在2010年時縮到10億元,但2013年就剩下5億元,現在只有1.69億元。此基金跟蹤的是央企50指數,成立9.2年,累計收益率只有9.06%,年化0.94%。與華夏上證50ETF、易方達創業板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 9.96%、6.15%、4.64%,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華南有兩家基金公司,各有10只ETF和7只ETF。有些產品成立時間已達9年,從成立至今,經歷過牛市、熊市、平衡市,成長股和價值股均有上鏡機會,週期股和價值股也各有登臺機會,但這類基金的規模仍未抓緊時機壯大,反而逐漸萎縮,市場等待這些產品的壯大似乎遙遙無期,讓投資者頗為失望。(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