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时坦克之间使用何种通讯设备

坦克乘员进行车内外联络的通信工具的总称。包括无线电台、车内通话器以及信号枪和信号旗等。其结构紧凑、操作维护简便,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噪声、防潮、防水和防尘性能。能适应坦克部队(分队)作战指挥特点和坦克工作环境。坦克电台是坦克乘员对外联络的主要通信工具。由收发信机、电源和天线装置等组成。主要用于收发无线电话,有的也可收发电报。收发信机安装在带有避震座的机壳内,由收发信电路、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和面板等组成。


作战时坦克之间使用何种通讯设备


电源装置用于将车辆提供的26V直流电压变换为电台和车内通话器所需的多种稳定电压。有的电源装置与收发信机装在一起。天线装置包括天线和天线调谐器,天线多呈鞭状,无方向性。一些新型坦克电台还装有电子对抗部件和保密机,可进行保密、抗干扰通信。保密机是一种用于话音信息的加密/解密设备。电子对抗部件是利用频谱扩展等技术来实现抗干扰的电子部件。坦克电台发射功率可达50w,接收灵敏度约14V,通信距离一般为20km~35km。多采用固定波道,有的还采用预置信道,并具有自动检测、故障告警、自动调谐、遥控和转信等功能。在指挥员的坦克上常增装1部短波或超短波电台,有的还增装1部收信机。


作战时坦克之间使用何种通讯设备


坦克电台按调制方式分为调幅、调频和单边带3种,现代坦克多采用调频或单边带电台。调频电台的抗干扰性能优于调幅电台,单边带电台比调幅电台节省频谱,节约功率,抗干扰性能好。按工作波长的范围,分为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坦克短波电台工作波长为200m~10m(即工作频率为1.5MHz~30MHz),可用较小的功率进行远距离通信,受地形的影响较小,但信道易受广播、电信等干扰和昼夜、天候变化的影响。超短波电台工作波长为10m~3.3m(即工作频率为30MHz~90MHz),频段宽,通信干扰小,一般不受昼夜和天候的影响,通信稳定,但通信距离受地形影响较大。


作战时坦克之间使用何种通讯设备


坦克车内通话器主要用于乘员间相互通话,也可供乘员控制电台对外联络。通常与坦克电台配套使用。由通话盒、工作帽、胸前开关及电缆等组成。车长和炮长使用的通话盒用于乘员间内部通话和控制电台对外通信;驾驶员和装填手使用的通话盒通常只用于乘员间内部通话;车外通话盒插座(亦称搭载兵通话插座)用于搭载兵与坦克乘员通话。一些新型车内通话器,所有乘员均可使用通话盒控制电台对外联络。有的车内通话器设有转信控制盒,能使同车的两部电台为两部远地通信电台完成转信工作。


作战时坦克之间使用何种通讯设备


早期坦克间的通信联络,乘员借助信号旗、信号枪或规定手势等简易信号实施,也曾使用信鸽进行远距离的通信。乘员间的联络靠拍打、触摸等办法进行。1917年英国开始组建坦克通信连,除采用直接观察和电话等通信手段外,还在部分坦克上安装了无线电报设备,作为传递站。法国坦克部队使用无线电通信车,担负与上级指挥部的联络。战后,采用传声筒,实现乘员间通话。随着坦克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英国马可尼公司制成世界上第一部调幅短波无线电坦克电台, 1928年大量安装在英国坦克上。


作战时坦克之间使用何种通讯设备


随后,美、德、苏等国也开始研制这类无线电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使用调频坦克电台和电子管式的车内通话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坦克普遍装备电子管式的坦克电台。多数电台采用连续波道,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差,调谱复杂。有的电台采用晶体稳频的固定波道,性能有所提高,但波道很少。20世纪50年代,坦克电台仍以电子管式为主,但采用了晶体稳频的频率合成技术,使用方便,但在体积、重量、功率消耗等方面则改进不大。60年代,各国装备了电子管与晶体管混合式坦克电台和晶体管式车内通话器。少数国家装备了全晶体管化组合通用车载电台,体积缩小,重量减轻,效率和可靠性有所提高。

70年代是战术通信技术手段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随着固体器件、微膜组件的应用,美国制成具有调频、调幅、单边带双波段的坦克电台,电台功率提高,频率展宽。英国首先将编码保密机应用于坦克电台。与此同时,出现了多功能车内通话器,可配接多种电台,多个乘员通话盒组成不同的配置形式,使用灵活。80年代以来,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别是微处理机应用于坦克电台。美、英等国开始装备由微处理机控制,全自动电子调谱,具有保密、抗电子干扰能力的坦克电台。

中国于60年代初生产调频式州克电台,70年代初,对该电台进行扩频革新,其信道数和频率范围扩展了2倍。70年代以来,研制生产了宽频段的调频坦克电台和单边带电台。为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电子战的需要,坦克电台将朝着高度集成化、数字化,更加可靠、保密、抗电子干扰以及双工全自动的方向发展。坦克车内通话器将朝着功能更多、抗噪声、电磁兼容能力更强和工作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