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道”與“德”到底是什麼?與今天通俗的“道德”有關係嗎?

不是我血色青竹


《道德經》中的"道"是不生不滅不變智慧生命的存在;《道德經》中的"德"是道不生不滅不變智慧生命存在的狀態呈現出來的秩序(規律)或稱為法則、規則、規制。即是"道法自然一一自然法則。

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則,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人的行為不能改變的,也是人的行為不能違背的。違犯了自然法則,則是"妄作兇",遭受災難、疼苦和危險。使妄作者得到懲罰。能使人們對自然法則敬畏。也就是說,"道"的"德"行能使人們敬畏。

通俗的道德已不是道德經中道德的意義了,這樣的道德是人為的道德。人為的道德是相對的道德。這樣的道德使妄作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達不到懲戒的效果,不能使人門敬畏。所以,通俗的道德對妄作者的作用是有限的。


中自然


老子的道與德,和我們現在口裡說的道德,沒有一點相同。

老子的道,對於我們人來講,就是人性和人心。人性指人這個生物的屬性,通性,個性。是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它本來的樣子是什麼樣的,我們要尊重這天性,對孔老二說的克己復禮不人性的東西,完全相反。孔老二讓人回去昨天,老子叫人著眼當下,當下他有氣,你阻止讓他剋制,他降了,五臟六腑病態,他不降,將會以更大的暴力來毀滅,如治水道,合理疏通為要。建立良好的周天循環系統才是科學人道的,而我國權力文化盛行,淫意燒天,人治大於天,才有改朝換代之不得已。人心是善惡一室,何時善,何時惡,沒有智慧不能降伏,誰能化此糾葛,統一於一,達至於無,才能超凡入聖。心歸我用,則大成大敗;心不服我管,則尋短見者迷深;心無心,則入老子道門。

老子德篇講:上德不德……

我們講的道德是一種行為規範,是文明的楷模。是人的追求,社會管理的導向,所以不德。德是無心功德的品質,而又有德於人際關係。德是心的功,心態瓜熟蒂落的自然結果,不是理智彎道超車的追逐。

話不能說透,透則失疑,不疑失思,不思不悟,無益玩人。僅此矣。


鈞灃732


照例審題

《道德經》中的“道”與“德”到底是什麼?與今天通俗的“道德”有關係嗎?

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首先,聖師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篇講到:“道可道,非常道”這裡的道不是世俗之道,是自然法則之道,並不是我們社會上說的人倫或者常理的道,“名可名,非常名”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道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是天地的源頭,有,是萬物的開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所以要嚐嚐從無觀察道的奧妙,從有裡觀察道的玄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和有,雖然稱謂不同,但是不止很玄妙,是相當的玄妙,這,就是道中無窮奧妙的法門。

來看德:德是道在倫理中的表現,討論人的行為規範。道義跟品德和法律與制度都是約束社會和人行為的一種力量。老子認為,德源自於"道" ,雖然本質相同,但老子說的德也不同於普通人說的德。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我是分割線*------------------------------

上德主張順應自然,無為之道,將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最後歸於道。

下德分三部分“上仁、上義及上禮“很明顯是故意而為之,注重人為的行為規範。

老子在這兒把孔子的仁義理智信貶為了下德。因為是人為的,在仁義禮法中把法歸到了治國的手段中去,沒有討論,上德表現為無為,即不去考慮德與不德的問題, 反而是最大的德。

我個人人為不管是上德還是下德,是有意還是無為,既然是好事兒就去做,哪怕是表面上的。不求成為一個道德模範,但是最基本的素質得有。

回答完畢

福生無量天尊。


道門守衛者


原創思想,此類問題已回答過多次了,簡單說吧,道即`道生一’,道創造了一個太極,太極即原始宇宙,所以道就是創造宇宙的最大的力量,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德是道用來具體掌控宇宙,萬物和人類的,所以道無為,而德有為。道德指的是道和德的品德,即:生育萬物,養育萬物,但不向生育養育的萬物索取任何回報,所以華夏思想中的道德並不是人的道德,而是人的道德的標杆和行為準則。很顯然華夏思想中的道德與西方思想中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思想的道德是將人類的道德,如,大愛,仁慈,諒解等等,自認為是好的道德反過來堆砌到God身上,佛教等等宗教亦同樣如此,如佛教的所謂慈悲為懷等,很顯然華夏思想的道德完全不同於西方的道德,前者只講德-即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平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沒有什麼大愛,仁慈可言,比如獅子屠殺一隻斑馬,就屬於自然平衡的一環,可如果用基督教,佛教等就不能解釋孰是孰非。所以,本民科認為華夏的`道統’思想,是唯一能夠正確詮釋宇宙誕生及運行的思想。


孤猴78345271


我個人理解。

中國人講的,道和德,往大里說,是對宇宙的描述,往小裡講,是針對人性的。

老子,給宇宙的運行起了一個名字,就叫做,道。為了解說方便,是不得已而為之命名的。

因為,道的運行,生了萬物,自然,萬物是,道,的從屬,故,沒有第二個,道,所以,任何萬物都沒有資格來比擬,道。所以,這個,道,是非常道。

那麼,德是指宇宙的屬性。在道德經裡,老子有所描述。

一般,對於人類來講,道德,就是指人類的屬性。例如,社會,家庭,慈悲,擔當等。最根本的屬性,就是利於人類種族繁衍生息。所以,凡是有人做出對,人,民族,人類不利的事,輕者,我們都說,這個人沒有道德,甚者,定位反人類罪。


13132584948


《道德經》中的道是天道,德是地德。天地對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天為道,地為德,謂之道德。父母為兒女幸福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稱作慈愛。天地無情,故而稱作道德。父母有情,故而稱作慈愛。道德與慈愛是同一的,都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大愛,此就是天人合一。《道德經》中的道德與現今的道德含義是不同的。《辭海》:"社會意識形態,亦稱意識形態,觀念形態,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辭海》:"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它以善和惡、正義和非正義 、公平和偏私、誠實和虛偽等道德概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行為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所以,《道德經》的道德的含義即是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人們行為規範。


朱清國1


道講的是規律與原則性的東西,德講的是方法與具體可操作性的東西!道玄之又玄,道不清也說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想要修直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悟性為最!非有悟性不能領會!德則稍顯量化,常人照之而為,也是可以操作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逍遙子三陽開泰


我們今天所講的“道德”與《道德經》裡面的“道”“德”是有一定差距的。當今通俗的“道德”是我們常常評判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好壞的標準,比如說某個人道德高尚,某個人道德敗壞,或者說某個國家的道德底線崩潰,然而《道德經》裡面的道與德卻是不同的。

老子所講的“道”“德”是什麼?假設宇宙中有一個本體,是永恆存在的,是在萬事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就有了,這是老子給我們最大的啟發,道是在宇宙當中,永恆存在。大家想一下:植物會死、動物會死,但是“道”不管你怎麼變,它都是不變的。

可是這個“道”,我們看不見、摸不著、聽不見,該怎麼去認識它呢?很簡單,從人的行為來看就看得出來了,所以老子就說,在天地之間叫做道,在人的身上就叫做德。因為道生萬物,它把萬物生出來後,會一輩子都陪著萬物,不離不棄,但是道有個很可貴的性質,它不主宰你,所以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道,既然有道就要把它表現出來。

總之,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道中來,最終回道中去,雖然到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一個人是否循道而行,可以從他的所作所為中看出來,所以說“德”就是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


吳鵬程111


老子講的道德和我們要今天要討論的道德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今天的人對這個道德不認識了,把他統歸德的範疇,所以老是把道德混為一談,但其實道與德不是一個層面的,道是事物運行規律的法則,德是遵循這些規律法則的行為,遵循規律運行制定的法則稱之為良法,即有道,遵循規律運行法則的行為即為有德,反之即無道無德,哪麼道都有哪些呢?按老子的說法分為三種。

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在自然規律的運行中道為三種是我們要遵循的。

一是人道,一切尊重人的自然屬性的法則就是人道,包括吃喝拉撒睡,學習受教育,生病醫療,結婚生子,住房工作等。

二是地道,一切符合大地運行規律的法則就地道,我們常擬人化,說這個人地道不地道,大地是承載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一切破壞地道的行為都是缺德的,而一切允許破壞地道的法則都是無道的,近些年人類對地道的破壞是巨大的,對此人類也將受到違道的懲罰。

三是天道,在三道中天道相對抽像,這是因為天道除其自然運行規律外(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雨露雪冰),還施執著對無道無德的懲罰職能,人類現在違反天道的事情太多,太無德,所以不僅害人,而且害已。

二,明白了何為道,何為德,我們才會明辨是非,行正道,守正德。老子幾千年前的道家思想對我們今天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今人應該學習認識,工作踐行!


吾空了


道德經,是我國傳統文化裡的一部重要經典,也是我國古時先人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總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體系龐大,不同人,不同社會,都會從不同角度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東西。所以好多大成就者,都瀏覽過它。

道德經,主要從天,地,人等這幾方面進行闡述,因此理清頭緒,就比較好懂。裡面具有樸素的唯物觀,辯證統一觀,唯心觀,等思想,從天到地到人全覆蓋。

具體說到道德經裡的道,指的是啥?這就與易經繫辭裡提到的——形而之上為之道,不謀而合。所以這個道就是統攝天地一切法則的,叫道。

道德經裡的德,通得,就是從屬於道之下的具體的東西,叫德,也叫術,或者道術。

道德經裡道德的關係就是:道是抽象的,是虛的,術是具體的,是實的;或者說,道是法則,德是法則展現出來的功效或者功能或者叫作用等都可以。

現在所說的道德,這兩個字合起來變成一個名詞,是特指的,就是指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

所以,道德經裡的道和德,與現在常說的通俗的道德關係不大。要是在細膩的說,現在常說的道德應該是從屬於道德經的德的,屬於德的一個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