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歐洲軍隊”願景,動搖美歐同盟?

文:《瞭望》新聞週刊

◆ 馬克龍對“歐洲軍隊”的呼籲雖只是願景,但其象徵意義不容小覷

◆ 此次美歐關係的變化並非只是西方內部的爭吵,而是具有全球性、系統性、歷史性特徵

原題《“歐洲軍隊”願景動搖美歐同盟?》

作者單位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

美歐關係近日再生“嫌隙”。11月初,法國總統馬克龍參加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時強調,歐洲必須建立一支“真正的歐洲軍隊”以捍衛自身安全,抵禦來自俄羅斯甚至美國的威脅。美國總統特朗普反唇相譏,告誡歐洲應先想想如何更公平地支付北約費用,不要總指望美國給予補貼。18日,馬克龍訪問德國時與默克爾總理再次談及建立“歐洲軍隊”一事,他在當天於德國聯邦議院發表演講時,呼籲建立一個更加一體化、強大且獨立的歐洲。

歐洲強調安全上“戰略自主”並非新鮮事,特朗普上臺後,歐洲人更加意識到戰略自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英國“脫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歐洲戰略自主的傳統阻力。兩年來,歐洲已朝這一目標邁出步伐,“永久結構性合作”和歐洲防務基金是積極進展,且均是務實倡議,旨在應對歐洲安全協調性差的問題。這些舉措都是政治上可行、經濟上划算、戰略上必要的倡議。馬克龍對“歐洲軍隊”的呼籲雖只是願景,但其象徵意義不容小覷。

但歐洲想實現“戰略自主”遠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幾十年來的路徑依賴使歐洲不願走出“舒適區”,成員國之間對“戰略自主”的理解也存在巨大差異。東歐國家憂懼俄羅斯,願意付出任何代價將美國留住。歐盟其他成員國對歐洲安全自主的理解更深刻,但這些國家也有不同:

  • 德國兩邊下注,一方面認為談論安全自主為時尚早,繼續尋求美國保障,另一方面未雨綢繆加強能力建設;
  • 法國和英國則認為戰略自主能增加對美談判籌碼,因此法國極力主張要在歐洲防務中拉住“脫歐”中的英國。

美國對歐洲“戰略自主”的表態也模稜兩可。特朗普的政策十分清晰,不願再為歐洲安全掏錢,但願意將安全保障變為“有償服務”,美國不願意看到歐洲借“戰略自主”發展自己的武器。特朗普政府儘管對北約多有批評,但尚未轉化為實際行動,美國對歐洲安全投入實際上不減反增。如果歐洲“戰略自主”意味著歐洲“獨立”,美國的態度將更難預見。

從政策宣示和實際行動看,2017年6月,特朗普首次表態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即集體防禦條款的承諾,隨後在多個場合重申這一立場。2018年7月北約峰會通過《布魯塞爾峰會宣言》及《跨大西洋安全與團結共同宣言》,美歐共同協調對俄羅斯的立場。美國還加大了對美歐安全機制和北約的投入,加強了對俄羅斯的威懾及全球軍事戰略部署。比如,2017年底,美國政府決定向烏克蘭出售包括反坦克導彈在內的致命性武器,2017、2018連續兩個財年增加歐洲安全保證倡議資金,2019財年該項資金預算再次提高。

可以說,“愛恨交織”貫穿著跨大西洋同盟關係的歷史,且不僅僅體現在安全領域,特朗普時期更在其他領域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新變化。

在經貿領域,美國以強勢姿態促使歐洲讓步。在關稅問題上美國頻頻向歐洲施壓,不單是將關稅視為縮小貿易逆差的手段,還將其與多個問題掛鉤,比如,要求歐盟在對華經貿問題上向美國靠攏,要求歐盟在多邊場合不反對美國的行動或者至少保持沉默,要求歐洲盟友承擔更多北約軍費,等等。

在全球治理和多邊外交領域,美國的單邊主義與歐洲的多邊主義針鋒相對,矛盾在短期內集中爆發。2018年以來,美國高舉關稅大棒,威脅對各國發動貿易制裁,藐視世界貿易組織,破壞歐盟推崇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和準則。特朗普政府無視歐洲盟友反對,宣佈退出伊核協議,威脅對與伊朗開展業務的歐洲企業進行“次級制裁”。在全球治理的其他領域,美國堅持“退出主義”,與歐盟的“制度主義”反差強烈。

不難看出,此輪美歐關係變化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停留在單一的安全、經濟或全球治理層面,而是歷史和現實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美歐在冷戰後遵循各自發展軌跡做出選擇和調整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次美歐關係的變化並非只是西方內部的爭吵,而是具有全球性、系統性、歷史性特徵。

二戰以來,美歐關係曾歷經數次考驗,均得以修復。但特朗普執政以來的美歐關係變化卻與以往不同,影響之深或遠超其任期。美歐關係穩定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對跨大西洋關係核心問題的回答。

  • 對美國而言,美歐關係的核心問題是其有無必要關心歐洲,以及歐洲的情況與美國是否相關。
  • 對歐洲來說,核心問題為美國是否仍是可信賴的領導者。

二戰迄今,正是美歐對各自核心問題的肯定回答,確保了“愛恨交織”的美歐關係依然穩定,美國學者卡根因此將這種默契稱為“大交易”。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美歐雙方對核心問題的肯定回答似乎開始動搖,而一旦“大交易”逐漸垮塌,跨大西洋同盟關係將面臨退化的風險。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4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