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被楚圍困,晉文公進退兩難,先軫巧施妙計,秦、齊被拉下水!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南方的一個國家,在中原諸侯國中被看作“南夷”。在齊桓公聯合七國伐楚之後,在召陵和楚國訂立召陵之盟後,一度阻止了楚國北進的步伐。在齊桓公死後,宋襄公又扛起來領導中原諸侯國抵抗楚國北進的旗幟,可惜在泓水之戰中一敗塗地,宋襄公也留下了“蠢豬式仁義”的笑柄。

楚國在泓水之戰擊敗宋國後,對於中原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掌控權,鄭、許、蔡、陳等諸多小國已經依附在楚國之下,曹、衛……等國也投靠了楚國。但是這些小國對中原地區並沒有太多的掌控力,楚國要想春秋稱霸,必須要擊敗晉、齊、秦這三個大國。為了實現楚國爭霸的目的,楚成王勵精圖治,整頓軍隊,擴充兵力,伺機北上。

宋國被楚圍困,晉文公進退兩難,先軫巧施妙計,秦、齊被拉下水!

齊國和魯國交惡,在魯軍的協助之下,楚國想要用武力逼迫齊國屈服。在楚國的計劃中,想要先穩定控制黃河以南的地區,限制秦國和晉國的發展,然後再等條件成熟之後擊破對手。但是宋國的背叛導致楚國不得不讓楚國提前進軍中原,和晉國進行對決。

在泓水之戰後,宋國不得不臣服於楚國。在晉文公即位之後,晉國的實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於是宋國開始轉投晉國。在公元前634年,宋國背叛了楚國,依附晉國。楚成王如果要稱霸中原,宋國在中原位置是十分重要的跳板,僅僅次於鄭國。宋國的背叛直接打亂了楚國進軍中原的計劃,楚成王自然就要對宋國進行打擊。而宋國本身就和楚國有仇,現在又有了晉國做後盾,自然要奮起反抗。

宋國被楚圍困,晉文公進退兩難,先軫巧施妙計,秦、齊被拉下水!

楚國在公元前632年,率領鄭、陳、蔡……等多國聯軍進攻宋國,將宋都商丘圍困。宋成公派人去晉國求救,在晉國大夫先軫的建議下,認為這是“報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機,力主晉文公出兵,以救宋的名義,進軍中原,確立霸權。但是宋國跟晉國之間還隔著曹、衛兩個已經依附楚國的國家,如果出兵救宋,那麼不可能繞開這兩個國家,晉國就有側背受敵的危險,而且楚國強勢,晉文公並沒有必勝楚國的把握。這時候狐偃建議晉文公出兵曹、衛,一來不用冒著側後受敵的危險,二來曹、衛受襲,楚國必定北上救援,這樣宋國的危急也就解除了。晉文公聽了狐偃的建議後,決定對曹、衛出兵。

晉文公藉口當年曹國國君對自己無禮討伐曹國,向衛國借道,但是遭到了拒絕,於是晉文公繞道而行偷襲了衛國的五鹿,和齊國在斂盂會盟。衛國見齊、晉結盟,於是想和晉國講和,被晉文公拒絕之後,不得已只能向楚國求援,但是遭到國人反對,還被驅逐出了衛郡。這樣一來,晉國很輕鬆的就把衛國給佔領了。接著晉文公攻曹,攻克了曹國都城,俘虜了曹國國君。然而楚國並沒有救援曹、衛,反而對宋國加緊進攻。這使得晉文公的計劃落空,齊國、秦國又沒有出手的意思,自己不救援宋國的話又對不起當年宋襄公對自己的禮遇,晉文公再次陷入進退兩難之地。

宋國被楚圍困,晉文公進退兩難,先軫巧施妙計,秦、齊被拉下水!

先軫給晉文公出了個主意,讓宋國假意疏遠晉國,然後給齊國、秦國送上厚禮,讓這兩位大佬出面調停。然後把曹、衛的一部分土地送給宋國,讓宋國堅定抗楚的決心。這樣一來,楚國見曹、衛的土地被宋國所據,必定會拒絕齊、秦的調停,這樣一來就可以把齊國跟秦國這兩個大佬拉下水和楚國作戰了。

晉文公實施先軫的計策之後,楚國果然拒絕了齊國跟秦國的調停,齊、秦兩位大佬也惱羞成怒開始出兵助晉,楚成王被三個大國聯合攻擊陷入了被動。楚成王看見形勢不利,於是決定撤軍,要求令尹子玉撤出宋國,避免和晉國直接衝突。但是子玉自負甚高,不聽楚成王的命令,堅持要和晉軍決戰,要求楚成王給他增兵。但是楚成王抱著僥倖的心裡,既沒有阻止子玉,也沒有給他大量增兵,只派過去一少部分軍隊。

宋國被楚圍困,晉文公進退兩難,先軫巧施妙計,秦、齊被拉下水!

晉文公以曹、衛復國為誘餌扣留了楚國的使者,激怒子玉進攻。接著晉文公以“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呼”為藉口,把晉國部隊退到了城濮,這是晉文公預訂的戰場。而子玉剛愎自用,認為這是奪回曹、衛的大好時機,於是率兵輕進,追到城濮。這時候的晉軍已經完全掌握了主動權,楚軍徹底陷入了被動,城濮之戰的失敗也是不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