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在历史的分分合合中,山西历来就是群雄逐鹿的支点,连绵的太行山、吕梁山,是中原腹地进退可据的天然屏障,谁拥有了表里山河,谁就掌控了问鼎天下的先机。山西,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界限,两种文明在这里冲突与融合,不断在这里发生与交错。日月阴晴,磨蚀了岁月的刀锋,当年的关隘津渡热闹不在,却留下了无数的惊世传奇。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明代以今山西境内沿外长城的金雁门、铜偏关、铁宁武 为著名的“外三关”,即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之地,在战略防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军事意义和重要地位。其中,宁武关地处雁门关和偏头关之间,扼守东西要害,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太原镇的总兵驻地,宁武关城高大坚固,聚史料记载,关城形似凤凰展翅,传说由凤凰所变,因而也有凤凰城之称。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宁武地处忻州中部,三面环山,北倚长城,把守着内蒙古草原通往中原腹地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武关所辖长城20多公里,西挽管涔山,东携云中山;两脉山系延展开来,形成天然屏障,恢河自城关西南的分水岭发源,绕城而过向东北劈开一条较长的峡谷;两岸诸峰对峙,隘口奇险,若屯兵于此,北可挡朔州、大同之锐,南可护忻州、太原之安,两侧可策应雁门关、偏头关之急。宁武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宁武关是“外三关”中战事最频繁的关隘,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大概和宁武关的地理位置有关。雁门关建在高山上,偏头关立于黄河水边,二者都有险可守。而宁武关则处于山谷之中,恢河谷底地势平缓,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驰骋,成为他们进入中原的一个缺口。由于宁武关一带向来没有固定的守戍关隘,而且平坦的河谷直通塞北,可容大军迅速调遣,从而为北敌南侵提供了许多便捷。因此,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清朝建立以后,因为与蒙古的和睦关系,宁武关的要冲、防御作用基本丧失,变为内地,成了祥和的聚居之地,遂将关城改为府城。其防御设施和内长城也逐渐废弃,成为遗迹。宁武关城除存极少的零星夯土残墙外,基本上全已被拆毁,只剩下位于城中心的一座鼓楼。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丨凤凰城 宁武关


作为边防重镇,建关千年的宁武关,历经了战火烽烟的锤炼,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关隘文化。雄关耸峙,绵延千里,然而百年的沧桑,使得宁武关的关楼以及城墙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千百年过去,曾经的关城已经不复存在,但屹立于此的关楼仍然诉说着宁武关的过往故事。金戈铁马的风云岁月早已不复存在,留下沧桑历史的袅袅余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