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在歷史的分分合合中,山西曆來就是群雄逐鹿的支點,連綿的太行山、呂梁山,是中原腹地進退可據的天然屏障,誰擁有了表裡山河,誰就掌控了問鼎天下的先機。山西,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界限,兩種文明在這裡衝突與融合,不斷在這裡發生與交錯。日月陰晴,磨蝕了歲月的刀鋒,當年的關隘津渡熱鬧不在,卻留下了無數的驚世傳奇。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明代以今山西境內沿外長城的金雁門、銅偏關、鐵寧武 為著名的“外三關”,即為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必經之地,在戰略防禦上具有舉足輕重的軍事意義和重要地位。其中,寧武關地處雁門關和偏頭關之間,扼守東西要害,是明代九邊重鎮之一,太原鎮的總兵駐地,寧武關城高大堅固,聚史料記載,關城形似鳳凰展翅,傳說由鳳凰所變,因而也有鳳凰城之稱。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寧武地處忻州中部,三面環山,北倚長城,把守著內蒙古草原通往中原腹地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寧武關所轄長城20多公里,西挽管涔山,東攜雲中山;兩脈山系延展開來,形成天然屏障,恢河自城關西南的分水嶺發源,繞城而過向東北劈開一條較長的峽谷;兩岸諸峰對峙,隘口奇險,若屯兵於此,北可擋朔州、大同之銳,南可護忻州、太原之安,兩側可策應雁門關、偏頭關之急。寧武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繕。關城舊址範圍分西關和東關兩部分,城牆依山勢而建,十分壯觀。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寧武關是“外三關”中戰事最頻繁的關隘,當時北方諸民族只要南下,必經三關,大概和寧武關的地理位置有關。雁門關建在高山上,偏頭關立於黃河水邊,二者都有險可守。而寧武關則處於山谷之中,恢河谷底地勢平緩,這樣的地理環境,非常有利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馳騁,成為他們進入中原的一個缺口。由於寧武關一帶向來沒有固定的守戍關隘,而且平坦的河谷直通塞北,可容大軍迅速調遣,從而為北敵南侵提供了許多便捷。因此,寧武關成為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戰的主要戰場。歷史上因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擄,經常選擇寧武關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歷史時期,這裡的戰爭幾乎連年不斷。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清朝建立以後,因為與蒙古的和睦關係,寧武關的要衝、防禦作用基本喪失,變為內地,成了祥和的聚居之地,遂將關城改為府城。其防禦設施和內長城也逐漸廢棄,成為遺蹟。寧武關城除存極少的零星夯土殘牆外,基本上全已被拆毀,只剩下位於城中心的一座鼓樓。


這裡是山西之關隘津渡丨鳳凰城 寧武關


作為邊防重鎮,建關千年的寧武關,歷經了戰火烽煙的錘鍊,形成了鮮明獨特的關隘文化。雄關聳峙,綿延千里,然而百年的滄桑,使得寧武關的關樓以及城牆都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千百年過去,曾經的關城已經不復存在,但屹立於此的關樓仍然訴說著寧武關的過往故事。金戈鐵馬的風雲歲月早已不復存在,留下滄桑歷史的嫋嫋餘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