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境當中的情緒,如何不再被它反噬?

時境當中的情緒,如何不再被它反噬?

時境當中的情緒,如何不再被它反噬?

情緒的發生,有種義無反顧的默認衝動,低調亦或高調的情緒,都會讓人的狀態漂移。

我們在情緒的控制當中徘徊,或者反覆反覆。情緒無法讓人心安,我們也無法在時境之下安心。

譴責、批判、失望,落寞和有心無力,在不知不覺的徘徊和反覆當中,強烈地反噬著我們,情緒像一場迷霧,身臨其中便茫茫無措,甚至自我淪陷。

也許朋友已經走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好,而你的路卻依然模糊不清,看上去似乎沒有未來,好像別人都過得很好而自己如此糟糕,面對當下的處境,深深感到無能為力,不甘心卻依然無能為力,時境之下,如此有心無力。你發現,情緒總是此起彼伏,時隱時現,反覆無常,當情緒搶佔了心智,淪陷再次發生······

你目睹了情緒的發生,卻沒有目睹情緒和你。

情緒本來屬於人的情感,而感性的人,往往容易深受影響。敏感這樣的情感因素,只是一種特質,只是偏離到反方向上,就會出現情緒化。當不夠正確和清晰的認知,左右了思維,情感的偏頗,就會導致自責或者批判,傷感或者失落。於是,很容易讓我們在負面情緒上順勢而為,一度在自己面前失態。

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情緒發生,卻習慣性順遂,被情緒牽引。可被情緒牽引,不過是片面的局部視角而已。那些干擾我們的自我懷疑,所有的傷心失望,也不過是自我否定的其中一部分,而當成了自己全部的否定。

如果自己沒有和預期中的自己一樣,自我懷疑接踵而來,如果認為自己此時如此不堪,以後也會如此,如果這樣冒犯了弱者理論,認為自己不好,以後也不會再好了······如果把當下的時境,當成未來的時境,那麼,這種預想式的命運,很容易讓人顧影自憐。

情緒化的發生,是情緒佔據了我們的身心,而被情緒帶跑。情緒化的外在因素本屬客觀性和偶然性,事情的發生一旦被主觀解讀,就很容易情緒化。積極或者悲觀,全在於個體的解讀和詮釋,而這一過程,往往是習慣性的。

我們習慣了生活,習慣了重複,也習慣了情緒的落入。

習慣,以最無辜的本能力量,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身陷囹圄。條件反射最無辜也最無情,一旦在既往的歲月裡,默認了某種情緒的解讀,就會成為習慣。如果沒有意識去覺察,重蹈覆轍就會隨即發生,情緒反噬也會馬上開始。

情緒如此週而復始,可事實上,我們可以為自己做點什麼——

認知上,重新正視情緒和自己,簡而言之,是要去反查自己情緒的發生,弄清情緒怎麼來的,自己又是怎麼想的。

一方面,為情緒溯源,細究可以發現它總有源頭可循,情緒的肇因一旦弄明白,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造成負面情緒的某件事情。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情緒是我們對事情解讀之後的情感反應,既然如此解讀帶來不良反應,那麼,我們就可以重新正視這個解讀是否偏頗,是否進行了主觀地臆測。一經回想,會發現很多解讀,確實如此。

不管讓我們情緒化的原因是什麼,雖然它的發生,我們無法力挽狂瀾,但是,如果願意以接受它發生的心態去看待它,首先會獲得當下的平靜。因為接受,意味著反抗力量的削弱,這會讓自己留有餘力去更好地面對,而這並非妥協。因為接受,才會有後續調整的發生,不接受而排斥,只會一直處於對峙的局面,而陷入痛苦。

感知上,試著去靠近事情當中的自己,時境之下的自己,去感受與覺知自己的情感狀態、身心狀態,感知自己的反應過程。

情緒會讓人忘記自己,被情緒帶跑之後,意識會處於混沌狀態,令人忽略自己當下真實的需要,並且將自己矇蔽,甚至讓自己繼續受罪。

去感受自己,是希望能夠去關懷自己,滿足自己的當下需要,而不是因為對自己的批判或者抨擊,阻斷自己的需要而畏“罪”自傷。感知自己的時候,關懷就已經發生了,而當我們去了解到自己的反應模式的時候,正是為了自己情緒反應作防禦。

行動上,試著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態和行動路徑。避免讓自己的身體處於靜止狀態,試著去做另外的事情能夠緩解情緒,並逐漸將情緒稀釋。

情緒不好的時候,人們會傾向於什麼都不想做,看似沒有影響力的動作,其實對自己影響很大。無論是睡覺還是乾坐,都不利於情緒的疏解,這些事情很容易延續壞情緒並將之深化,如果去做另外的事情,就會過渡到另外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情緒當中,慢慢置換掉壞情緒。

所以,擁有一件讓自己的心平靜的事情,是緩解情緒的要在,而這假如是一件讓自己有力量的、令自己成長的事更是再好不過。一個人擁有一件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於自己而言,便已意義不同,而當它足以去令你全身心重視並對待以後,它還會悄悄療愈你的身心。

情緒化一發生,在當下的時境裡,極容易令人有一種不好的想法,一種壞狀態要一直延續下去的想法,而我們如果能有意識地去反察,明白一個人的處境不會一直很好,也不會一直很壞,我們就會釋然平靜許多。

倘若能養成以旁觀者的心,時常去旁觀自己的時境,我們會有更多關於自己的理解。成長這件事,就是在磕磕絆絆的不順意中,編碼出來的生命程序。

情緒難免會傷人,如果情緒化來襲,我們要懂得關照自己,學會給自己空出一片自留地,不被情緒所侵蝕。

看懂情緒很重要,看懂自己更重要。可真正要把“懂”落實,要切實有意識地去調整自己的行動,為自己實實在在地做點什麼,這才是關懷自己的重點。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

面對反派情緒,我們如何看待,如何調理?

情緒不僅僅是情緒,它還是我們自己本身 | 情商幾何

做有力量的事情,才能更好地體認自己的意義

在文字裡獲得力量的我,希望透過文字賦力量予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來

在這裡,見你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