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我給你介紹一個新朋友——情緒

來源:小萌和她的朋友們(withlxm)

平時,當我們提起詞彙量,想到的都是外語,其實,母語詞彙量更重要,它幫助你更深入地思考、更準確地表達,同時還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

當一種負面感受襲來,如果你可以準確地給情緒一個名字,生氣、憤怒、失望、羞愧、低落、疲憊、嫉妒、羨慕......

也許你可以找到有針對性的應對之策,但如果簡單用“生氣”來表達各種有著微差的感受,就會傷人傷己。

親愛的孩子,我給你介紹一個新朋友——情緒


一位心理學者曾說:“長久以來人們相信,如果你給一種情緒起了名字,那麼這種情緒帶來的感受會變得不那麼讓人難以應對。”她說,“在你腦中天旋地轉、引發痛苦的情緒會感覺開始更可控一些”一旦你將其確定下來並賦以名稱。

對成年人如此,對孩子,更是如此。

年幼的孩子很容易困在自己的情緒裡出不來,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怎麼了,只是感到無助或恐慌,其實,即便是“無助或恐慌”也是我們調用我們的詞彙量來進行描述的。而當我們幫孩子給情緒一個名字,就像給了她們一個GPS,慢慢他們會找到走出去的路徑。

親愛的孩子,我給你介紹一個新朋友——情緒

好,我女兒的故事。

在她三歲左右的時候,一次家裡來了客人,有個嬰兒,我從嬰兒媽媽懷裡接過來抱著,我女兒見了,過來拽著我的胳膊,說:“媽媽,抱抱!” 我依然懷抱嬰兒,彎下身小聲對女兒說:“本本,媽媽抱著小嬰兒,媽媽也是你的媽媽,媽媽愛你。”女兒不依,我故作神秘地又說:“你知道你怎麼了嗎本本?這就是嫉妒。”女兒頓了頓,然後敷在我耳邊有些羞澀地說:“媽媽,我真的特別特別嫉妒。”說完便不再要我抱她,自己玩了起來。

這次我突然意識到,當孩子明白自己怎麼了,居然可以變得如此平靜。

能順利達成溝通,源於我們前一天晚上,剛好讀了一本書,書名是《換弟弟》。

一隻小鱷魚卡羅琳娜,自從有了小弟弟,就一直不開心,想到寶寶商店把自己的弟弟換掉,換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弟弟,歷經小象、小老虎、小熊貓之後,她還是換回了自己的弟弟。

講的時候女兒問我,小鱷魚卡羅琳娜為什麼要換弟弟,我說因為嫉妒,女兒問什麼是嫉妒,我說就是媽媽照顧弟弟的時候,卡羅琳娜不開心,覺得媽媽應該跟自己在一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嫉妒吧。女兒說卡羅琳娜是壞姐姐。我說不,嫉妒的感覺人人都可能會有,但我們不要被嫉妒難住就好,而且你看,其實鱷魚媽媽是非常愛卡洛琳娜的,而卡洛琳娜也是愛她的小弟弟的,對嗎?

當晚的對話大致如此,女兒似懂非懂。

誰知第二天實戰就來了。所以當嫉妒出現,我點明瞭它,我們倆就像在小路上發現了一個石子或一片落葉,撿起來端詳和體會。發現它,描述它,並不給它過多的評價,讓孩子認識、接納。

親愛的孩子,我給你介紹一個新朋友——情緒

準確的講,嫉妒不是簡單的情緒,它是一種心理,甚至是天主教中七宗罪之一,所以,父母很容易以否定的態度去向孩子解釋,甚至是進行所謂的批評、制止。

我的觀點是,孩子在幼年產生的這種心理,不要過早地評價,它既然產生,我們就要接納它,體會它,進而去思考如何處理這一心理的好辦法。所謂的好辦法,並不是固定的,但有一些原則,比如不因此而傷害自己或無辜的他人。

還有,比如,女兒在有客人即將到訪,或者我們去探望親友,她會說:“媽媽,害怕!”我說:“女兒呀,你一定感到有點心跳加速了吧?這其實是興奮呀,在將要見到客人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興奮。”

女兒後來學會了用興奮來形容自己,也就真的不害怕了。

親愛的孩子,我給你介紹一個新朋友——情緒

我要感謝女兒有這樣的領悟力,但並不意味著,給她一個詞,她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她依然會碰到這樣那樣的情緒,但當她慢慢具備了體會、分辨的能力,應對的力量,也將隨之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