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当如何去看待自己终将死去的这一事实?

Apple-King


如果搞懂了如何看待他人终将死去这一事实,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吧。小时候一直对生死没什么概念,无非就是,我活着就是因为老天爷选中了我,而死,是很遥远的事。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个问题会不断出现新的答案。


国庆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坐车回家的路上刷到一条筹款的朋友圈,类似的疾病求助信息我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对这些重病的患者,无力偿付治疗费的家庭我只是出于本能的表示同情,捐个十多块钱,仅此而已。因为这样不幸的人太多了,离我的生活太远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只能换得一些人的恻隐之心,成为他人饭后谈资,仅此而已。


当我点进去,求助人旁边写的是我表哥的名字,我懵了好一会儿。


他12岁的女儿病了,病得很重,诊断为克罗恩病,并伴有遗免疫力病,低血糖,低血压,低蛋白,重度肺炎,肠梗阻,重度腹泻。


病了,就看。没钱,就借。但是治不好,就只有死了。


女儿对他说,“爸爸,你不是说过要带我去看重庆的夜景吗?”他也记不得自己几年前说过这样的话,但他决定带女儿去完成这个心愿。当天搭救护车,连夜从广东赶往重庆。


他说,“希望重庆不要下雨”。


我看着窗外已经下了一天的雨,知道他要失望了。第二天凌晨4点,重庆有些冷,下着雨,他发了一张透过救护车窗户拍的重庆夜景。


两天后女儿去世了。


一想到这件事,心里空落落的。但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死去,原因很多,意外、战争、自杀、衰老.....表哥说看着她躺在病床上想吐又吐不出的样子,几次都想把输液的开关按下去。


很多人捐款,送祝福,祈祷,但这与他们无关,他们的恻隐之心也只有那么一瞬间,随后还是过自己的生活,晒国庆旅游照,晒国庆聚餐...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是这么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的。


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人死了,留下什么?


对于别人的死亡,或是终将死亡这一件事。我们多是持惋惜态度。

如果得知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离世,我们会觉得,人嘛,都会死的,这是自然规律。如果这人名气很大,他的粉丝便怀恋一番,同时也成为了别人口中的谈资,上了热搜。要是这人是自己的近亲,感情好的就悲伤一场,感情不太好的就默默地办丧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早已说透。但我们大多数人的死除了给活着的几个人留下些悲伤外,这个世界不会有一点改变。所以,当谈到一个死了,我们关注的其实是这个人生前的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他给我留下了什么?他给人类留下了什么?他给世界留下了什么?他如何创造了历史?


人们常说,倘若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感到欣慰。后人对于前人的膜拜,哀悼,前人到底能否感知?我不知道人死后是不是真的有灵魂,如果有,这些价值对于死者本体来说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他的价值就只对生者有意义。


自我意识的觉醒,赋予了死亡更多意义


最早的人类与日月星辰为伴,与飞禽走兽相争,他们活着就是为了生存与繁衍。

巴比伦文学的《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它描述了乌鲁克城一个半人半神的王对永生的追寻。


在古埃及也有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永生的追求——金字塔、木乃伊、亡灵书。古埃及人相信,死去的人会去到阴间,冥王奥西里斯坐在殿堂上,面前放着一杆天平,一端是象征公平的羽毛,一端是死者的心脏(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灵魂的容器,只要心脏不腐,便可永生),两侧坐着42位陪审官,轮流向死者发问,以此来判其是上天国,或是喂猛兽。

正是对无法避免的”终有一死“的恐惧,使人们意识到”我是其他事务无法取代的一种存在“,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用之所趋异也


有的人怕死,有的人想死,只是因为他们的追求不一样啊。


现在已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谈到死亡,想到的多是疾病,衰老,意外与自杀,以死明志的人不多了。


日本作家太宰治写到,“我这一生,尽是耻辱之事”。他因性格的缺陷而不能正常融入人类的生活,最终带着对人类的恐惧自杀了。他怕死吗?他不怕,他怕的是人,他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解脱。

我们到头来都会死,这本不是什么令人恐惧不安的事,关键是你是为了什么而死,以及你的追求是什么?你给生者留下的意义是什么?


人死了,就完了。



以上。


欣爷扯谈


万物生长自有其运行规律,有生就有死,从来没有哪个人是永生的。每个人总将会死亡,我们需要的是很平常的对待这件事情,唯“平常心”而已。但是,这些都是我们活人的说法,比较每个经历过死亡的人都不会来谈论他对死亡的看法了。

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时每刻,人体内都有细胞在死去和新生,所以,我们人体才是有生命的。其实,人体就是一群细胞的集合体,如果某一天,这一堆细胞散掉了或者死了,我们人体也就失去生命了。我们人体也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此消彼长。如果我们死掉后,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也会回归到大自然中,它们又好像被洗去了所有记忆一样去组成了大自然中的其他物质。这么一想,如果我们死掉以后,我们就变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后,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又变成了其他生命体的一部分。还是挺有意思的。

人固有一死,不必为此执着或是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灿烂的活一辈子。


翦翳翎


西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

不论富人、穷人,生死的轨迹就是一个点的开始最终又回到原点。

这是上帝给人类的唯一公平。只不过早晚而已。

谈到生死,我就想到我的一个女邻居。

五十出头,长相端庄,为人善良,平时不善言辞。因与刚进门的儿媳口角,动了轻生的念头。一瓶农药喝下。从不坐在家门口的她破天荒地坐在门口,与每一个路过、相识的、不相识的人笑脸打招呼,主动说话……。

当人们发现异常,已晚了。

求生的欲望,碍于薄薄的脸面,而撒手人寰。

正常的人,都怕死。

都说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中国的佛教、道教、外国的洋教都劝导人们淡然、安然对待死亡。但能有几人?

既然生不能由己选择,也不能漠视死亡。那就随天命。

活着的时候力求过好每一天。该𡘊斗还是要奋斗,该善举还是去善举,尽量给自己临离开这个世界前少一点后悔。

这是每一个正常人需要有的心态。

人,不能掌控自己的生,但却能掌控自己的死(当然犯法的除外)。

不信佛教、道教、天主教……者,但可以从他们对待生死之教义得到一点启示。让自己慢慢老去,慢慢接受死亡。

我一位老师生平专注收藏、好古玩。一个儿子在国外。那一年把老伴送走后,他亦知来日不多。他把跟了他们几十年的亲戚保姆叫到跟前交待后事:

“所有收藏不要交于国外的儿子。你送给本市博物馆。我知道我的儿子只喜欢钞票。这些东西只会坏在他手上。这些东西我想让他留在中国”。

他往天花板看了看,又说:

“几十年来,东奔西跑,终在故土落根。此住房是我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以后由你们二口子打理吧”。

数年后,安然离世。这带着一种平静走的。


孤峰散人


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死亡,并且每天离死亡越来越近。

但是,很少有人去想死亡的事情,感觉那离我们很远。大部分人不知道,死亡还有种婉称:无常,无常还有另一种意思:变化不定。
死亡就是变化不定,他和年龄、相貌、地位、……都没有关系,黄泉路上无老少,谁也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

真的面对死亡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恐惧!
之所以恐惧,大多不是恐惧死亡本身,而是因为对死亡一无所知,毕竟我们都没死过,没有什么经验,令我们恐惧的是,死后会去哪里?会经历什么?

如果能知道死后的结果,哪怕结果很糟,我想人们也不会那么恐惧了,问题是没人知道!那,怎么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呢?
“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情看的破”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每个人都要经历,只是早晚而已,没有什么不公平。

至于生前的荣华富贵、妻儿老小、亲朋好友,……都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你死后不能改变任何事情了,所以,没有什么看不破的。

至于害怕死亡后会面对什么,别闹了,世间还有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吗?死都死了,还有什么不敢面对的!


百晓生晓天机


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死法,一种是无可奈何,不情不愿中死去,一种是修行到高深处,自动摒弃色身,进入极乐净土。
岁月就是一只魔爪,九阴白骨爪,摧枯拉朽,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在这只魔爪笼罩之下,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劫数,魔爪笼罩之下,在劫难逃。


人到一定年龄之后,修行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失去生活目的,或者积极追求感官刺激,或者怨天尤人消极等死,这些表现都会使人的精气神散失,加速死亡。
修行可以使人获得能量加持,补充先天之气,回归本真,是破解岁月魔爪的唯一法门,修行成为“入无相际而通达者”,能量通达宇宙,遍及阴阳,困魔爪于能量场天罗地网中。


不能消极等待,珍惜难得的人身,实修,争分夺秒,吸收般若能量。
佛,无限能量场,菩萨法力无边,菩萨另一个名字,"觉有情",已经觉悟,但对众生有情,有形,或者无形,留在尘世帮助众生,修行到深处,能感知到菩萨的存在,并且能在菩萨场中获得能量。观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论修行人在什么修行状态,都能给予能量加持。


能量加持


曹操曾经写过一首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内容都揭示了古时候的人面对死亡所产生的一些生死观。不可否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命,都会面对死亡。没上私塾之前,孩子每天就是吃喝玩乐,纯粹的自然人,耍孩子,每天无非就是和小伙伴们在外面打打闹闹,嬉笑疯玩,到了时间回家吃饭睡觉,甚至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开始读书了,书本上教育我们一些人生的意义道理,耳熟能详的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弟子规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写到这里,想到了小学学的一篇文章,一个人每天都是玩弹球,玩了一辈子,无所事事,当他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开始后悔,扼腕叹息,内疚于自己一事无成,蹉跎光阴,时间老人看着他的真情流露,动了恻隐之心,重新又给了他一次生命,但这个人依旧不思悔改,继续我行我素,浪费时间生命。时间老人知道他的不思悔改的行为后,勃然大怒,从此以后,每个人的生命就只有一次了。这篇文章,给人的启示是想告诉人们要在自己的一生中干些有意义的事情,珍惜时间生命。或许,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学校把这些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是殷殷嘱托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建设更好的祖国。渐渐长大,面对亲人的离世,通过新闻报刊耳闻目睹其他人的离世,让我们每个人都惊醒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或许正是生命的有限,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善待养生于自己的身体,更加好好的珍惜于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美丽的风景,优美的音乐,纯真的友情,坚贞的爱情,情同手足的兄弟情等等。生死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生与死之间的过程却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随着一声哇哇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上,从蹒跚学步,到课堂倾听老师的教诲,再到步入职场,初为人母人父。从最美不过夕阳红,到变为一方矮矮的坟墓。人的一生,喜怒哀乐,苦辣酸甜,顺境逆境交织,像一支长长的交响曲。在学校里,我们努力学知识,长本领,变得博古通今,变得越来越知书达礼。职场上,我们奋力打拼,回报我们的有可观的劳动报酬,可观的工资反过来会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家庭中,相夫教子,举案齐眉,家是永远的温馨港湾,到了晚年,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老年疾病,但也可以活的精彩。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感觉,是什么体验,我想,十有八九没有活着所能体验到的事物多,相比较而言,活着所能遇到的事物更加林林总总,感官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彩。科技的发达,手机电视等媒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死亡来说,不可避免,人生总要画上一个永久的休止符,这一辈子,或许我们尽力奋斗过了,就算没枉活一回。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巴金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大致意思是,我的一生,有时候前进,有时候止步后退,但我已经老老实实走过了自己的大半生,有时候,我好想再重新活一次。死亡只是一个节点,过程却是跌宕起伏的,不包括抑郁症患者,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活的都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中有许多乐趣等待人们去发掘,珍藏。虽然我们会焦虑死亡,会排斥死亡,但是当死神真的降临的时候,我们只能尽可能平静的去接受。我们会死很久,所以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天天开心,活的潇潇洒洒。


汉清马士美


对于人来说迟早会死亡,于是麻烦屁事就多了,一想到即将死去或终会死去,真是想法五花八门的名堂:有害怕恐惧的、有悔恨交加的、有寄望来生的、有心如死灰的、有无可奈何的、有悲哀叹息的、有留恋不舍的、有凄惨戚戚的、有平静宁和的、有大喊大叫的、有亢奋激昂的、有奄奄一息的、有无力反抗的、有黯然流泪的、有苦笑傻笑的。。。但在肉身死亡断气的同时立刻惊奇发现原来自己仍奇迹般地活着,在那一刹那立即明白了灵魂的存在,看着刚刚死去的自己的肉身,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无论如何终将彻底离开人世去往阴间


红尘匆匆过客梦


人总有一死,人到一定年齡一定要数祘自己在世上的年月,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錢再多,权再大,眼睛一閉,什麼都不是你的!光著身子來到世界,也光着身子离開世界,半分錢你也帶不走,有信仰的人,坚信死后还能復活,还能去天家,没信仰的人就覺得死后一了百了,所以有信仰的人不怕死!


steven143552594


新陈代谢,宇宙的规律。为什么生命有长有短?这象一盏灯,你把灯芯拨大,燃烧就快,你把灯芯调下,燃烧就慢。不管拨大与调下,最终灯油都要燃尽。能掌控的只有调节的大与小,无法控制它的消耗。生与死与这燃烧的灯焰一样,调高燃烧的快,调底燃烧的慢,俗语说:人死如灯灭。今天报道微软一股东,因患淋巴瘤去世,享年65岁,同时他还是NBA一球队的老板。65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从这个事例可看出,从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面对死亡。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用户6667014578


人的自主意识驻扎在身体中就是一个活着的人。自主意识可离开人的躯体独立存在。因为自主意识具有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故可以亲证。例如,在唤醒自主意识之后,意识可暂时离开躯体从其它位置以第一视角观察事物。亲证过的人都有体验。意识也可以永远离开躯体,即躯体死亡。但意识并不消失,仍然具有内视觉,内听觉和内感觉。此时的意识由于完全放下了躯体,因此内感觉变得非常强烈。此时是痛苦感还是幸福感完全由生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决定。生,并不能让我们存在,死,并不能让我们消失。这就是死亡的真相。人活着就是为死亡准备。做一个善良,内心充满爱的人,对一切事物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圣性才是生命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